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科学立法内容

科学立法内容

发布时间: 2022-06-05 18:34:49

①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六字是中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衡量标准。

习近平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带领13亿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1)科学立法内容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 简述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③ 怎样实现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的实现路径
实行科学立法,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立法的科学理论,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合理的立法体制机制
1.立法决策体制机制。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立法主体,是立法决策和立法协调主体。不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在立法决策和协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立法权限(体制)。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对立法权限划分作了基本界定,确立了统一的、分层次的立法体制。现在看来,立法权限的划分还不够明晰,需要修改宪法和立法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这一体制。(1)从纵向来说,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划分;明确省(市、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划分。(2)从横向来说,要着重厘清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界限,既要明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务院的立法权限划分,细化宪法第八十九条关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界定何为“执行法律”、“行政管理职权”等,细化立法法第八条关于专属立法权的规定;又要明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地方政府的立法权限划分。(3)要明确人大与其常委会之间立法权限的划分,目前法律法规大多在人大常委会上通过,而很少(有的地方几乎没有)在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依法将更多的法律法规草案提请代表大会审议和表决,既是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法律法规正当性的必然要求。
3.规范立法权的行使。(1)扩大提出法律法规案的主体范围。有权提出法律法规案的主体不积极、不主动,而有利益表达诉求的主体又没有提出法律法规案的权力,因此,适当扩大提出法律法规案的主体范围,有利于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等米下锅”的问题。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可否考虑赋予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向省(市、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规案的权力。(2)抓紧完善法律制度。我国法律体系内部不和谐、相互矛盾冲突的现象比较突出,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比如,虽有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婚姻法等法律,却没有民法总则、更没有民法典;社会保障方面法律也较为欠缺等。当前,急需“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进一步健全税收制度。(3)适当将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中的一些内容,吸收到法律中来或者说由法律予以规定。既然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都是适用于全国的,那从权力行使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合法性)的角度来说,就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规定,而不应寄希望于国务院和“两高”做细化规定,以免他们僭越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的立法权。
(二)完善的立法程序
立法本身是一件大事,所以立法的协商、协调,不仅要在会下进行,也要在会上进行,而且要采取公开立法这种让人看得见的方式进行。当前,在立法工作中要实行更加广泛的协商,“深入开展立法协商。”
1.扩大立法博弈。立法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协调,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在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的条件下,通过协商和博弈,重塑新的利益格局,既保护共同利益,也保护个人利益。这本身既是民主立法,也是科学立法。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使得各项改革均步入了“深水区”,举步维艰,实质上就是利益的表达与博弈不充分,而这又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延缓甚至阻碍了改革进程。因此,对利益的调整必须格外小心,必须与所涉及的利害关系人进行沟通,扩大和促进博弈,进而形成共识,达成各方均能接受的方案,平衡各种利益,体现和保障各利益主体不同的正当利益。
2.进一步丰富方式方法。在立法过程中,已广泛采取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调查研究、列席和旁听、公民讨论、专家咨询和论证、媒体讨论、信访等形式。立法法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但其中第五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其实,这些方法也可在法律起草过程中加以使用。因为这些方法的广泛运用,不但有助于法案起草者深刻了解和把握各有关方面的利益、愿望及相关要求,而且有助于立法协调工作的实施,保证立法顺利进行,使法案更加成熟,质量更高。这需要修改完善立法法,从法律上进一步予以明确,做好立法沟通协调工作。
立法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健全相关的具体制度,使群众参与立法制度化、法律化,把“运动式”的参与变成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序参与,特别是要适当改变以往立法工作中的一些做法,继续征求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意见,但又不能局限于此,以免使得有关主管部门“借法扩权”、“与民争利”,更要征求法律所调整范围内的利益集团和群众的意见,扩大有不同利益的公权力机关的参与,特别是要扩大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利益阶层的公众参与和博弈。就是说,对政府部门组织立法起草或参与立法起草中可能渗入的部门利益,应当通过公众参与、其他部门参与、立法审查、权力机关审议及其他程序博弈机制进行制约,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和意志。
3.完善立法听证制度。(1)明确立法听证的范围,什么样的法律必须经过听证、什么样的法律不必经过听证等。(2)规定立法听证的程序和相关规则,如选择参与立法听证的人或团体,举行听证会的法律效果,举行立法听证会的程序规则等。减少听证事项、范围和适用程序确定的随意性。(3)确定和强化“反对意见(原则性分歧意见)优先发言、重点对待”原则。
(三)高超的立法技术和艺术
1.关于立法技术。立法技术是实现立法目的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是指法律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形式,法律的修改和废止的方法,法律的文本,法律的系统化等方面的规则。法律的调整的对象不同,调整方法也不一样,既有公法与私法的调整方法之分,也有刑罚、行政处罚、民事处罚之别,这都是有讲究的。同时,法的目录、标题,法的总则、分则和附则等的制作技术,也需要加以改进。
2.完善立法体例。立法法第五十四条对法律的体例作了一些规定,但没有就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等的体例作出规定。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
3.规范立法的语言。语言是法律条文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立法语言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和特质,所谓“法言法语”,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性,同时模糊性是立法语言难以消解的属性。这是因为,立法者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法的普遍性本身蕴含了模糊性、抽象性、概括性。因此,立法语言的使用,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立法须要兼顾语言的明确性和模糊性,该明确具体的一定要明确具体,该模糊的一定要模糊,既有刚性又有弹性,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四)严谨细致的立法论证
2013年10月30日,张德江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抓好立法项目论证,在充分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立法项目。更加注重提高立法效益,建立健全法律出台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制度,使这些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这需要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
1.加强论证工作。在论证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立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出台时机,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正面的和负面的)等内容的论证。作为一种公共决策和国家行为,立法本身、更不用说执法都是要耗费社会资源的,而社会资源是一定的、有限的。因此,要采取成本效益法,对执法成本、执法收益等进行客观分析和论证,其中执法成本包括:执法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等。
2.开展立法评估。法律法规在实施一定时间之后,要开展评估工作,检测其实施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完善,增强可行性、可操作性,真正将纸上的规定变成现实的东西。
(五)专家学者的智慧与作用
1.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有利于提高法案的质量。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实践中专家学者为立法贡献智识的情况却很少。要转变思想观念,切实防止“权力让专家成为长官的奴婢”的现象,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立法中的作用。
2.健全专家学者参与立法的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专家咨询、顾问制度,发挥各方面专家学者的作用。现代社会中专业性、技术性问题大量出现,立法就必须征求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同时,要征求语言、法律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制定1954年宪法的过程中,宪法起草委员会聘请法律专家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教育家叶圣陶、语言学家吕叔湘为语文顾问,从各个角度对宪法草案进行研究推敲。历史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④ 科学立法要注意把握的方面有哪些

科学立法要注意把握哪些的方面,有哪些注意保护的方面的话,这个要从各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⑤ 依法治国16字方针旧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迎专来了法治的“柳暗花明属”。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由此,中国开启了法治建设的历史性进程。正如邓小平于1992年在深圳所言:“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扩资资料

新16字方针:

1、科学立法:科学立法,体制先行。要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了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2、严格执法: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

3、公正司法:实现公正司法,归根结底还要靠制度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

4、全民守法: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参考资料来源:共产党新闻网-全面依法治国

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什么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基本标准。

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四者缺一不可。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六、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七、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⑦ 科学立法的科学内涵

下面将采用否定的方法确定科学立法科学性之内涵,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是对经验立法的否定。法律与自然的和谐是立法必须予以注意的,而能够使立法与自然和谐的便是立法中的科学性。法律既是一种人文现象,又是一种自然现象,立法在非科学运行的情况下所倡导的是法律与人文现象的契合,而不倡导或者没有意识到法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个立法行为如果仅仅考虑了立法
过程涉及的人文因素,那么,便有理由认为这样的立法属于经验立法。反之,当一种立法过程在考虑人文因素的同时给了自然因素以充分的注意,这样的立法叫做科学立法,至少其是科学立法的形态之一。科学立法是对经验立法的否定,就是说,立法如果依科学性而为之就应立足于法律制定中的自然意义,而非单单关注立法的人为环境和其他以人的因素为核心的非理性的东西。经验立法除了过分关注了立法中的人文因素外,还在于其以人们对法律涉及事物的先前认识为唯一的、绝对的依据,考虑的是人们在调适某一事态中的历史进路,而不是这一事态本身所具有的由自然因素决定的情势。经验立法不单单在立法的选项上从经验出发,更重要的是其在设计具体的调适规则时也以经验为基点。经验立法之不可成立和弊害在许多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到,如卢梭指出过去的法律是不能约束现在的。科学立法否定经验立法使立法能够与其规制的自然因素和谐,使立法能够在发展理念的支配下进行选项和设计规则。 第二,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是对工程立法的否定。人们关于法律制定的逻辑过程就有两种不同的论点,一种论点是对欧文论断的肯定,即一个国家的立法行为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工程来看待,所谓社会工程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将立法作为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集中性行为,通过这种集中行为使一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法律的格局,至少在某一个法域中使法律规范的制定行为相对规范化,甚至通过一次的立法会议或者立法行为形成一个法律。事实上,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史中此种风暴形式的立法状况是存在过的,例如,前苏联在建国初期就在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十多部法律。另一种论点与欧文的论点相反,认为立法不能够采取机械化、大规模化的方式,应当根据事态本身是否需要法律调整以及人们对事态与法律关系认识的深刻程度而进行,若某个范围的事态需要相关法律予以调整就制定之,但当人们对这个事态与其调控规则的关系认识还不够深刻时则不应立即制定相应法律。这两种关于立法的论点现在仍然存在着,前者就是所说的工程立法,因为此论点主张法律的制定过程就如同完成某个建筑工程一样,可以在确定的时间内既成规模又一步到位。那么,科学立法则与立法论中的工程立法是不相容的。质而言之,科学立法不将立法作为工程来看待,主张立法要根据事态的需要和对事态与法之关系的认识进路系统渐进地进行。
第三,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是对政绩立法的否定。受卢梭理论的影响,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更是提出了立法是政治的组成部分的论点。当立法归入政治之中是符合政治学原理的,但是,若将立法放在法学之内考察,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行为,至少在法学研究中若以纯粹政治的目光立法必然会使立法走向的另一面。历史上的一些执政者,当他取得绝对的国家统治权时,不管其是否喜好法治,都似乎愿意在法律制定中作文章,中国古代就有不少皇帝制定了当朝的大典,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皇帝制定的永乐大典。法国拿破仑虽不是一个民主权利的捍卫者,但在他的亲自主持下法国制定了后来影响很大的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这样的立法情势称之为政绩立法,其在法律制定中所考虑的是立法事件本身、立法行为本身,而不是立法与社会进程的关系、立法与其所调整之社会事态的关系。由于政绩立法的目的、过程等都不是从法治本身产生法律,故而其亦必然是科学立法的对立物。进而,政绩立法不能够归入科学立法之中,而科学立法是对政绩立法的否定。
第四,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是对封闭立法的否定。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至于这种权力的归属诸多经典作家早就作了肯定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权力是统治权的一种,谁具有了统治地位谁就是这种权力的拥有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以前的社会形态中,统治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拥有的权力,因此,立法权自然是由一部分人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马克思认为这正是其法律剥削属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人民行使权力的制 度,立法权是归属于人民的权力,人民行使权力虽有多种途径,但权力的本质是人民性的。由此可以说,法律是社会意志和社会利益综合的结果,没有社会利益和社会意志的综合法律的产出就是有缺陷的。法律的人民性和社会化是立法权人民性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事实上,任何社会中的法律它可能体现的是权力行使者的意志,但在它行使时都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是社会进程的组成部分。既然是社会进程的组成部分,立法就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立法过程是对全社会开放的,“立法权构成国家的主权,它通过法律来组织和调整一切。立法权是否由人民来行使?是的,法律一律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讨论和拟定,然后提交人民批准。”立法过程的人民性只有在开放立法的技术操作中才能完成。显然,可以顺理成章地将立法开放性归入科学性的范围内。与开放性相反的就是封闭立法,封闭立法是指将立法过程封闭在某种较小的政治团体之中,由它们确定立法的基本问题和基本事项,其与立法的科学性格格不入,因此,科学性立法是对封闭立法的否定。
第五,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是对主观立法的否定。主观与客观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作为哲学上的范畴两者都是一个中心概念,是分析哲学问题和人们认识问题的一个工具。主观的东西是指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那些心理因素,它可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物,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观是见之于客观的。客观的东西则是指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物理因素。因此,它是科学立法的构成部分。与之相对,主观立法则是指立法过程和立法行为出自于立法者单方面的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并没有法治实践中相对客观的素材。例如有些法律规范的制定是出自某人的个人感情,某些法律规范的制定是出自某位专家的不成熟提案。总之,立法过程和所需要立之法律在没有作到充分论证情况下而为之的都可以被认为是主观立法。在哲学上主观与客观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现象,二者存在对立是因为二者是不同形态的东西,二者存在统一是因为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而客观则是主观形成的前提条件。但在立法中,客观立法与主观立法却不存在这样的辨证关系,客观立法是一种归属于科学范畴的正式立法行为,而主观立法则是科学立法的对应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立法是对主观立法的否定。

⑧ 如何理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以下内容全部手打,参考高中政治教材,均为原创。

  • 科学立法,一是指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在动用行政立法权时要严谨、慎重,审慎行使政府职权。特别提醒:我国政府享有行政立法权,可制订行政法规,不是法律。即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和本地区执法(公安、城管等机关出动)时使用、生效的规章制度。在现行形势下,科学立法也指要提高我国立法机关——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效率与立法水平,做到立法有质、立法务实;中国共产党也要加强领导立法,完善“对人大进行立法申请”这一行为的规范与管理,减少执政失误。

  • 严格执法,是指政府在进行执法(公安、城管等机关出动)时要遵守有关法律和行政规章,不可暴力执法、钓鱼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率与水平。

  • 根据我国宪法,享有司法权的国家机关为各级人民法院与各级检察院(公安机关属于执法机关,行政机构)。我国司法机关享有独立司法权。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有本质差别。在我国,即使是身为权力最大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也无权干涉司法进程。公正司法即指完善司法进程,避免其他机关对司法的干扰;也指加强司法工作,完善司法程序,避免司法误判、漏判现象的发生。

  • 全民守法即是指加强对民众的普法教育,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与知法、守法、用法、爱法的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构建法治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国家繁荣。

⑨ 立法的基本要求

立法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那么,立法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样的呢?现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
一、立法原则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原则。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要为国家、社会以及普通公民确立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一种规范的行为模式,一种正确的价值选择,这就决定了法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适时性原则。即是指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必须不断地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及时地、适时地根据这种变化,去创制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适时性原则建立的依据,是由法律本身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3、民主化原则。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贯彻民主化的原则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它除了维护民主自身的价值外,还对其他的一些法的价值诸如平等、资源、自理、自由、契约乃至法治等都奠定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和保证。
4、合宪性原则,即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必须同宪法相符合,包括职权的合宪性,内容的合宪性,程序的合宪性等等。
二、立法法属于宪法性法律吗
立法法属于宪法性法律。
宪法性法律有三个特点: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不同于宪法惯例;它规定的内容是国家根本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的全部,只是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根本问题;最后,它的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其制定程序与宪法以外的其它法律相同,没有特别要求。
三、什么是立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热点内容
绵阳法官通奸的女的叫什么 发布:2025-01-20 22:24:17 浏览:846
隐名代理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0 22:14:41 浏览:884
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0 21:35:58 浏览:697
法律责任的特点是 发布:2025-01-20 21:13:14 浏览:172
多措并举开展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20 20:13:22 浏览:955
法院冻结汽车 发布:2025-01-20 19:39:02 浏览:447
郑州名律师 发布:2025-01-20 18:42:13 浏览:519
中级经济法只看郭守杰 发布:2025-01-20 18:40:48 浏览:501
新疆司法拍卖网 发布:2025-01-20 18:27:06 浏览:509
噪音扰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0 18:10:15 浏览: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