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精神如何培养

法治精神如何培养

发布时间: 2022-06-06 00:24:41

1.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育自己的法制思想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制思维:
1、法治知识概念比法律知识概念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广泛。因此,要培育和养成新时代大学生核心法治素养,就要对大学生进行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使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不断更新,还要扩展其法治知识储备、丰富其法治知识结构。
2、一要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理论体系、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二要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宪法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三要熟悉和掌握大学生应当遵循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与自身专业和未来职业实践需要相关的法律知识。
3、健全的法治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精神要素。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健全法治意识的基本要求是...

2. 如何培养公民正确的法治意识

1、通过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理念,培养秩序与自由相统一的法治观念,引导他们确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规则意识,践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行为准则。

2、加快普及国民素质教育 。通过大面积普及国民素质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使社会成员都具有较强地获取知识技能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地获取和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3、提高普法工作水平 。普法工作应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为目标,以灌输给公民现代法的基本观念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对公民权利意识、诉讼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4、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就是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水平,使所制定的法律更具有严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能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

5、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我们今天社会所呈现的法律意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识宣传普及的结果,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和文化深层生长出来的,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宣传的社会效应和效果,这也是法律意识提高的一种必要手段。

(2)法治精神如何培养扩展阅读:

增强公民的法治理念、培养公民的良好法治思维习惯,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公民的法律素养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但是如今,有些公民,包括个别党员干部,遇事第一时间、第一思维,不是依法、求法、找法、靠法,而是求人、找人、靠关系、走后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最后被逼无奈才走法律程序,把打官司告状当丑事。

在他们心里,人大于法,权大于法,甚至有人拿法律当儿戏,这都是缺少法治理念、法治思维习惯的表现。

《决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为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习惯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前提。

多年来,我们在立法的修改、完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这只是第一步,如果第二步跟不上或者脱节,法律再完善,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在普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普法,就是让公民了解法律,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利用各种途径,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如利用媒体开展法制讲堂、课堂、会议、学习培训等,让普法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氛围、环境。

学法,就是让公民掌握法律,学习法律常识、知识,学习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理念,遵法、守法。目前,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法进课堂,开办法治课,从小就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打上法律烙印,养成法治思维习惯。

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做学习法律的模范,带头、带领、带动全民族学法热潮,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社会风气。

用法,就是让公民驾驭法律。法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不成社会。法律是保护公民自身与他人的双刃剑,普法、学法的最终目的是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

有法、守法,天下太平,无法、违法,天下大乱。教育引导公民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提高自己的用法水平,这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培养公民良好的法治思维习惯

3. 大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对法律的信仰

一是优化法治文化环境。学校教育讲究环境熏陶,法治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是端正权利义务观念。法律以权利义务为核心内容,法治思维以权利义务研判为主线。既定的法律规范使人们知道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对行为后果有明确预期,在遇到纠纷时,当事人与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评判标准。在法律上,权利是具有合法性的理由。凭借这个理由,相应的行为、利益、主张和期待就会获得了法律认可的正当性。

三是注重办事程序公正。优化法治文化环境,是为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端正权利义务观念,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从实体上认识法律的本质。注重程序公正,则有利于感受法律的价值。程序公正,意味着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和主张,即使符合实体法的规定,也同样被否定。因此,高校管理者作决策、办事情的过程、步骤、方式、时限等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

(3)法治精神如何培养扩展阅读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然而,大量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现行的法律没有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公众所信仰的对象,从而决定了培养社会公众崇尚法律的情感的艰难程度。

可是中国要走向法治化,要建立成法治社会,就不得不对社会公众法律情感的培养,激发起他们对法律高度认同的热情,也不得不将法律作为整个社会所信仰的对象,从而以社会公众内心的原动力支撑起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重视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这是培养法律信仰和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条件。社会公众的权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没有权利内容的法律就激发不了公众对它的渴望。

应该说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权利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及法律所含的价值的褒扬,从而萌发了信仰的雏形;同样,采取对法律信仰的认同和鼓励也会引发起社会公众对权利意识的重视。我们说权利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主体——社会公众的自我意识的苏醒。

2、把法治精神的建设同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培养社会公众法律信仰观念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看到,法治和经济并非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结构上的功能互动的关系。

法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提供一种理想的次序和制度环境,经济为法治提供某种基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对古希腊罗马法治精神起源的考察之后,认为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带来得最显著的政治法律后果就是打破了以等级和特权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格局,建立了自由、平等、契约的新的格局,从而孕育了和催化了人们对法律神圣、法律至上的精神追求。

此刻,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状态之下,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是公平、自由的竞争,随之产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制度防止社会各种弊端的滋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3、现代法治理论要消融国家优位理念,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这种生活优位理念应包含以下观念:国家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是目的,国家是为公众服务的工具。潘恩曾说:“政府不过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其目的在于为全体国民——个人的集体的——造福。”

这正说明了社会优位这一理念。现实中,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各项法律是所有社会公众意志的体现,它们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化,而不是国家单方面的命令和国家手中依靠强制力保障的“大棒”。

假使法律的出台是国家单方面的命令,这就会使社会公众丧失对它的信任而成了一味地消极服从,从而弱化了他们内心的法律情感。那“没有了神圣的渊源,也就没有了永恒的有效性。”

4、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证,也是培育现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环节。由于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由人民委托执掌一定权力的代表和法律的卫士,是法律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假使执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知法执法又犯法,就会“违背全国人民的意志,违背党的领导,也会损害全国人民的利益。”这样的话,就会众叛亲离,甚至会使政府和法律的威信丧失殆尽。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这也诚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因而,为了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素质教育,增强其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民主监督、民主考核评估等各种制度,扶正祛邪。

4. 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素养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5. 如何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

01
空闲时,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懂法的人。在空闲无事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可以从书籍上获取,也可以在电视上或电脑上进行详细的阅读,吸收未曾了解的法律知识。
02
开设法律相关的课程,让大学生们积极参加,并促使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在校内,可以报名有关法律知识的课程,或者报名有关法律的社团,从而在学习课程中不断的使自己了解法律知识,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03
多参加法律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多参加校内法律社团所开展的法律实践活动,身在其中锻炼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头脑清醒,理性分析各项事情的起始与结束之间涉及的法律知识。
04
理想思考,遇事理性分析,凡事讲究证据,进行法治思维分析。在遇到不同案例的时候,理性分析事情,不要说一些不存在和没有理论支撑的话语,凡事讲求证据和物证。
05
多看一些法律案例,看出一个案例背后的故事,做到思维分析。看一些经典案例,从中挖掘背后的法律知识,从起始到结束,看其中的过程是否有让自己对法律有了重新的认识。
06
开展此情此景普法剧情,让大学生们以身试法,有专门的老师在旁讲说。在校内开展一些普法剧情,让大学生们当主人公,从而开展普法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进行了解法治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

6. 如何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

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有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7.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素养

当代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方法:

一、要增强尊崇宪法、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识,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观念。

二、要增强规则意识,明确守法守规是每一个法治国家中公民的基本意识,坚持依法办事。

三、要增强程序意识,明确“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学会依靠程序办事,遵循程序要求,形成程序观念。

四、要增强平等意识,自觉维护和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没有特权”,坚持公平正义。

五、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维权、护权,尊重和保障他人的权利,自觉维护自身的权利,以法律为武器自觉与任何侵权和不法行为作斗争。

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通过法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不仅能让他们明确法律底线,将法律法规作为行为准则,知晓敬畏规则意识,也能让其更加遵守校园规范和班级守则。

更好地配合教师与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更容易避免不打架斗殴、不歧视同学、不进行危险动作等不良行为,学会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意见和诉求,用合适的行为争取维护自身权益,用合法的手段应对不良现象,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全环境。

2、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振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素养,能让其更好、更全面的成长。

从自身、自我认知中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违纪违法的严重后果,避免走入歧途,减少和降低犯罪行为,增强几率观念和规则意识。这也是为全面法治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3、有利于推动法治中国全面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要做到全面守法,就要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也不例外,而且作为未来的国家主人群体,对他们的法治教育培养尤为重要,树立其法治意识,不断扩大影响,形成圈层辐射效应,这样才能让其顺利发展为依法治国的后备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8. 如何培育法治精神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
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
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参加公益活动,多看报纸,多关照新闻等各种传媒和舆论。

【补充】:
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第一要义。法律包括宪法是由人民的代表制定通过的,是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的意志至上,任何人或组织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不同。在当代中国,法律至上要求执政党要依法执政,国家立法机关要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法律规范,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正确适用法律,广大人民群众要自觉遵守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

9. 结合自己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制思维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制思维:

1、法治知识概念比法律知识概念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广泛。因此,要培育和养成新时代大学生核心法治素养,就要对大学生进行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使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不断更新,还要扩展其法治知识储备、丰富其法治知识结构。

2、一要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理论体系、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二要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宪法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三要熟悉和掌握大学生应当遵循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与自身专业和未来职业实践需要相关的法律知识。

3、健全的法治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精神要素。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健全法治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增强尊崇宪法、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识,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观念;二要增强规则意识,明确守法守规是每一个法治国家中公民的基本意识,坚持依法办事。

4、三要增强程序意识,明确“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学会依靠程序办事,遵循程序要求,形成程序观念;四要增强平等意识,自觉维护和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没有特权”,坚持公平正义;五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维权、护权,尊重和保障他人的权利,自觉维护自身的权利,以法律为武器自觉与任何侵权和不法行为作斗争。


(9)法治精神如何培养扩展阅读:

严谨的法治思维,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思维能力要求。法治思维是现代国家治理应当确立的基本思维模式。大学生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学会和运用法治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模式,就是运用法律的思维,是依靠法治本身固有的运行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与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行政思维等思维模式的本质区别是,在治国理政、社会治理和行为方式上,它更侧重于对法律规则和法律手段的运用与重视,强调法律的权威、依法行动和依法办事。

大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就是要树立权力服从于法律的权力思维、理性平等的权利思维、依法办事的程序思维、自觉主动的法律责任思维,提高对法治的践行能力和运用能力。

10.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领会法律意识,大力弘扬法制精神。

热点内容
劳动法基本原则论述题 发布:2025-01-21 05:37:36 浏览:599
四川内江司法局 发布:2025-01-21 05:18:32 浏览:854
湖北省十堰市法官 发布:2025-01-21 05:18:29 浏览:3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排名 发布:2025-01-21 04:33:05 浏览:894
敖汉旗法院院长 发布:2025-01-21 03:57:20 浏览:622
法院执行经验 发布:2025-01-21 03:51:29 浏览:809
石家庄律师查询 发布:2025-01-21 03:32:42 浏览: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购房合同模板 发布:2025-01-21 03:23:46 浏览:142
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 发布:2025-01-21 03:14:08 浏览:167
法国民法典离婚 发布:2025-01-21 02:18:53 浏览: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