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附体
1. 佛学是怎样解释身上带仙出马的事
阿弥陀佛!
关于仙家堂口,或者叫大仙大神,我以前在网络也回答过,《保家仙》的问题,里面也说过关于仙家堂口看病看事,你也可以找找看看,我也不用再复制粘贴来,因为篇幅也不少。
学佛的或者说修行的,对此事一般都是三缄其口,因为要是不明白的乱说话,会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影响一些人的看法。
总之还是因缘的事,不同的因缘造就不同的经历和人生轨迹。
凡事不可强求,不可不信,也不可强信。连孔子圣人都对此类事解释不了,但是圣人毕竟是圣人,人家不会乱说话,也不对自己不明白的事胡乱猜测妄加评判,只是说了一句;怪力乱神,敬而远之!以此来告诫门下弟子,这个“敬”就是恭敬,也反映了圣人谦卑的品格!
在远古唐尧时代,有一位医官,叫做巫咸,同时还兼职“司天监”的工作,因为上古时期,现代科学和文明没有现在先进,对天象地理和异相不明白,就通过巫咸做法沟通,就会得到上天的指引,而那时的医院也没有,巫咸就通过这种神灵指引的方式,采集草药,带领一干弟子人等,负责百姓的医疗救治,后来唐尧和后弈南巡,被三苗和狐功下蛊,就是巫咸得到上届的指示赶来救治的,后来的众多弟子中因为师承巫咸,都叫做巫医,这也和蒙古满族的萨满教基本是一样,通过人来做媒介和工具,沟通神灵的指示。指点迷津。
再后来,有仙家堂口的出现,奉供在最上面的是通天教主,因为这是自然界中各种的精灵百怪,以胡黄长蛇蟒为内五行,豺狼虎豹雕为外五行。都是这些托生畜生道的修炼成的。
道家的三清是太清 道德天尊 玉清 元始天尊 上清 灵宝天尊
太清 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 第十八次来到人间化生李耳,名聃。三十三天的离恨天 兜率宫
道教由老子李聃所创立,当年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关上的太守尹喜苦苦哀求,老子就留下了《道德经》,作为道家开山的凭证和教论典籍。因为传给了世间唯一的弟子。
“人教”,门下只有一位,后来的玄都大法师。
玉清 元始天尊 盘古大帝 在尸解后骨骼化作山脉,血液化作河流,毛发化作森林草木。
阐教 居昆仑山玉清境的玉清宫 门下十二金仙,都是大根器大成就的大罗金仙(其实不止十二位)加上姜子牙申公豹等等,十五六位,其中不少的佛家的菩萨都曾是 阐教门下弟子,后来又修炼到了西方佛教,(这西方是指西天大雷音寺,不是现在的西方列强)
上清 灵宝天尊 通天教主 是三清中的小师弟
截教 居玄都七宝紫微宫 禹余天宫 门下弟子不计其数 什么样的能人异士都有,大多数是内外五行修炼成就,也就是所有堂口最上面的通天教主。
这样看来,所有仙家堂口其实都是归道教截教通天教主所管,都是截教弟子。
佛家看待真正来世间有任务的仙家,都会承认,也会互相扶持帮助,最怕没有仙家堂口,或是不正修的,骗子冒充 ,骗人钱财,也怕有一些弟子和灵性师傅,只为钱财供养,不管所求之事合不合情理,如法不如法,“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有求必应”,以致造下种种恶业,罪业,伤害很多的缘分(用符咒厌),咎由自取,后受恶报,其苦无复,如果正念正修,尽量的去帮众众生,善念劝导,两面帮衬,牺牲自己的利益,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排忧解难,做到尽善尽美,躲开因果。又哪来的业障缠身?
又佛家自性本来清净,无拘无碍,无业可以拘他。
但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千万不能拔无因果, 陷自己于万劫不复!
阿弥陀佛!
2.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 是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2)道德经说附体扩展阅读:
义贯注解
“为学日益 ”,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
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
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
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
3. 关于《道德经》
作为中国人。建议把原文背诵下来~倒不是什么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大道理,真的是为了你自己好。理由如下:
第一,道德经并不多,才五千多字。等你几个星期背熟了后就会发现真的很少。
第二,道德经文辞非常优美飘逸,熟背有利于锻炼记忆,还可以治疗脑病,
可以增加对古文的感性认识~~等等
第三,道德经中有些东西如果表面地、单独地看起来似乎十分消极,影响人们积极进取的心态;也有些似乎十分弱智荒谬。中国历来的很多学者们都是因为这样对道德经乱戴帽子的。只有将整本融汇于心才可能知道全部都是真正的积极!
第四,据我今天看来,如果将道德经的精髓真能贯通体会哪怕一部分,都会感觉到真的是收益终身的大智慧!
第五,道德经不是一下子或一小段时间可以消化的,仅仅看白话文就更危险了!现在的社会很虚浮,有本事的少(还是有的,比如南怀瑾、陈鼓应等人,但你专门看他们的翻译也不行的),抄袭吹牛的却很多,很多名气很大的更是如此!当然,一开始多参考看一些不同的翻译注解也是必要的。比较研究多了你就会发现我说的是真的了~
第六,道德经古文熟诵得有了感觉以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翻译都是变质发霉的食物~
另外,不才建议:想要真正受用到道德经的智慧,必须在真正的“慈悲喜舍”上下功夫深入体会。
道德经是见到生命的真谛的老子对道的心述。以世俗损人利己的贪婪心是看不到“道”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走到阴谋家的邪路上去~
当然如果你认为“高明的阴谋”正是你所追求的倒也无可厚非~
另外,不才认为道德经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无为”,如果不把这个搞清楚就容易说出“不要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样“语重心长”的话去教育后面的人。伟大的中国教育界这些年就是这么干的!!!
以不才现在的浅陋见识与记忆,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厚黑教主”李宗吾说得最精当!推荐找来看一看~~
4. 世界上真有鬼上身吗 我真的亲身经历请帮忙解释下
首先不要害怕。你说的事情,可以说比较诡异,但是不能说明鬼的存在。也就更说明不了什么鬼上身了。在不怀疑你所诉的问题的情况下,做个简单的猜想。
可能有鬼,因为鬼神的问题是无法证明的。所以,可能有,可能没有。不承认,不否认
老太和当事人合作一场戏。给众人看。这样某些人会相信,他们说的一些话。
一些特殊的原因,影响了当事人大脑都肢体的控制,而老太的行为恰好修正了这部分功能,但是不存在鬼神和特异能力。
5. 道德经说的什么
无所不包。所以你可以看到许多道书对其评价为“五千言道德不朽文”,自古及今对其解释版的作品多权如牛毛。
《道德经》是群经之首,是道家圣经,讲的是道。道在中国文化中就意为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天地万物人类的生发之母,规律,道路....................
6. 《道德经》的详细内容有哪些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万物各自的一种内在的品质。《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首先,强调一点,《道德经》不是哲学,至少不是通常所谓的哲学。 其次,说明一下,对不同的人而言,《道德经》可以读出不同的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是说,你读出来的就是《道德经》,而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 最后,指出一点,《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用来修,用来证的。 (老子说得很清楚了,必须要行“不言之教”,不言,实际上不是不说的意思,而是不思不辩的意思,因为思维必然是借助于语言的;老子又说:“绝学无忧”,学是什么?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因而,学也是与道德无关的,所以说要“为学日损”而“为道日增”。故,上述三点非常重要,是证悟《道德》的必要条件。) 答案补充 那么,到底《道德》是什么呢? 《道德》,说的就是“得道”的途径。 这在书中说的本来是相当清楚的了,可惜后人不懂装懂者有之,人云亦云者有之,故弄玄虚者有之,著书立说,搬弄是非,使本来很明白无误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无所适从。 到了近代,国学不兴,西方思想大行其道,现代人很少会有兴趣探究传统文化的实质,甚至多加否定。更可痛者,以今非古,以西求中,至使传统文化在现代人面前变得面目全非,不可卒读。 中华文化的根柢全在这“修真了道”四字上,三教经典说的也无非是这四字(当然,其中也是有真有假,但其根源都在这里)。作为根柢的根柢的,正是这部《道德》。学人可以自己细细品味,必会获益良多。 因而,道德就是告诉人如何证道的方法或途径。但这个方法,却不是一般言语思辩的方法,也就没办法用言语来思考学习,只能用心(这个心字,本身就大有深意)来体会。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答案补充 所谓见人见智,这就是理解的问题了。也就是思的问题,在思考之下,道德再非道德。 只有证的得才是道德。 就如同我们理解原子,分子,电子一样,谁都没办法说出这些粒子真正的样子如何,一切都是人的思考猜测而已。因而,我们并没有得到这些粒子的样子。道也一样,我们看了《道德》,自己想出了一个'道',可却根本就不是道。 要知道原子如何,只有我们变成一个原子才能明白。要知道道如何,也只能与道相合才能知道。
满意请采纳
7. 《道德经》
额,真深奥= =
我自己理解的:
应该这麽划分: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道"就是老子的中心,这个……偶也说不清= =
第二个“道”是“说”的意思
常的意思是普遍的,绝对的,和“恒”的意思相同。
就是说,道如果说得出具体的形态,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8.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人们明白什么道理
道德经主要讲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从中回学到。道德经答由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贯穿全书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辩证,想要人们用辩证的思维去想事情思考问题,培养独立的精神。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8)道德经说附体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9. 各位师兄,我认识的一些居士朋友说我身上附有神灵,请问这是为什么附有神灵会怎样
子不语怪力乱神。另有一说,信则有,不信则无。相信有神灵不如相信自己。对未知的事物有敬畏之心可以理解,但不要过于迷信这个。实际上,中国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的辩证的,经由不断发展后有的更加精华,当然也有糟粕的、不好的一面,也就是封建迷信了。个人认为神灵附体一说子虚乌有,如果真的对道家学说有兴趣,大可以看一些经典典籍,例如周易、道德经、老子、庄子、风水学等等之类,所谓“神灵附体”一说,说好听点事迷信,难听点就是无知者利用人们的盲从瞎忽悠,真正的易学大师对于这种天马行空的调调根本提都不可能提。建议楼主鉴定自己的信仰,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