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的题目

道德经的题目

发布时间: 2022-06-08 04:52:59

Ⅰ 《老子道德经现代应用》试题

1.教育
5.出自第54章,是指以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来衡量1个热.
6.心善渊 言善信 故无尤
7.明 彰 长(chang)
8.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谓玄德(太多了,打不了,反正是一堆问话,
表达了老子认为天下没有绝对的东西的思想)

Ⅱ 老子 道德经 每节带两字标题

哪有标题啊!

只有道经 德经!上下部分~ 81章好象是郑玄给分的~

只不过 后来这些章有的为 治国 有的为 释道 有的算处事! 议兵几个方面而已~

Ⅲ 关于道德经的题

b,望采纳谢谢

Ⅳ 道德经的一些问题,求助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题的参考答案:(适当参考,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
1.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A.仁义礼智B.恭宽敏惠C.清虚卑弱D.和静清寂(选择C,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恃)
2.在《道德经》中,下列选项不属于“反”所具有的含义是
A.相反相成B.祸福相依C.道法自然D.反向思维(选择C,其余三个都是“反者道之动”中“反”的具体含义)
3下列不属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点是
A.水不与其他事物争地B.水柔弱而不争强C.水善于处下而不争上D.水可以洗净自己的污浊(选择D,D是“孰能浊,徐之以清”的内容)
4.“大国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义是
A.卑鄙龌龊之意B.处在水的下游C.指地位微贱的人D.比喻众恶所归的地方(选择B)
5下列不属于《道德经》中对于“道”的观点的是
A.弱者,道之用B.道可道,非常道C.天之道,利而不害D.忠恕之道(选择D)
6.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是
A.柔弱胜刚强B.上善若水C.哀兵必胜D.为而不争 (选择B)
7下列选项中属于对《道德经》评价的是
A.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B.“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帝王之上师 臣民之极宝” (选择D,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评价)
8.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错误的是
A.不多为B.不作为C.不妄为D.有所不为 (选择B)
9.关于道教与道家的区别说法错误的是
A.道家追求精神境界,道教追求治国方略B.道家产生于先秦时代,道教产生于汉代C.道家讲哲学智慧,道教叫方术养生D.道家创立者是老子,道教创立者是张陵 (选择A)
10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B.《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C.《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D.《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选择C)
11动善时的正确意思是
A.海水宽广、清澈 B.水善于掌握机会C.水能容纳万物D.水给予人好处、利益的同时给人以尊严 (选择B)
12.下文中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物壮则老B.上善若水C.圣人无常心D.治人事天莫若啬 (选择D )
13下列不属于“政善治”的观点是
A.政善治就是政清如水B.好的政府应该清廉C.好的政府应该公平D.做人要多才多艺 (选择D.因为D是“事善能”的观点)
14.下列对《道德经》中的“道”和“德”解释正确的是
A.“道”就是讲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B.道者,物之所得C.德者,物之所由D.“德”就是讲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 (选择A,其他选项都有混淆含义)
15.下列与“反者道之动”无关的词语是
A.相反相成B.大巧若拙C.大音希声D.相得益彰 (选择D)

Ⅳ 道德经题目2

lwz199509 :你好。
道德经第六章主要表现了为人处世的原则。
答案:是【错】的。
我认为正确的答案应是:修道养生。【道】的体、用,守中,不死的谷神,是永恒、永存的【道】。

Ⅵ 求90道关于道德经的填空题!!急急急

这个解释对不对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常,规律、恒久、经常。名,定义、名称、命名。无,没有。始,开始、起源。母,本源、基础。妙,奥妙。徼,归终也,王弼注。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


译文:

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恒久的名。

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

所以恒久的无有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奥妙,恒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归终。

这两者是相同东西却是不同名称,两者共同称之为玄,由玄到更玄,开启了所有奥妙的大门。


理解:

道是一种规律、能量、物质等等的混合体,然而我们对规律、能量、物质的认识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把到今天为止的所有认识记录下来并下定义的话,那么过一段时间,认识加深的人们会发现,之前定义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错而无法继续沿用,之前的定义不能永存,必须得修改。所以人们不应该刻舟求剑的去下定义,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人类掌握的知识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好像从推翻地心说到建立日心说、再到对宇宙中心的认识的规律一样)

如果把“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把“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那么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变化、演进、创造的过程。老子的举例就是:天地开始时本是“无”的,那时候把“天地之始”叫做“无”,后来天地孕育了万物,天地就变成了“万物之母”,并定义为“有”。

“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其实都是指地球,只不过是地球的两种状态。老子又把“天地之始”定义为“无”,把“万物之母”定义为“有”,那么“有”和“无”看似“异名”,其实却是“同出”都是指地球。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两种状态,把这个事物前一个状态命名为“无”,紧接着的下个状态命名为“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观察一个纯铁块,开始光鲜艳丽,后来生锈了。那么生锈后的铁块就是“有”,生锈之前的状态就叫“无”。我们在常“无”的时候观察无锈对铁块的好处,在常“有”的时候观察这个锈对铁块最终会造成什么影响。其实是一种通过观察物体前后两种状态来认识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方法。

“无”和“有”是同一个物体的前后两个状态,并把从“无”到“有”的这个完整演变的过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无到有(前一个“有”=后一个“无”),一个状态接一个状态的连绵不断的一个过程。如果人类把这些连绵不断的所有过程都搞清楚了,那么人类就接近万物产生妙处的根源,即可能开启“众妙之门”。

正是因为人类在某一阶段只能认识其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所以人类不能轻易的刻舟求剑般的给所认识的下定义。

Ⅶ 道德经每一章有标题吗

1 众妙之门
2 功成弗居
3 不见可欲
4 和光同尘
5 不如守中
6 谷神不死
7 天长地久
8 上善若水
9 名遂身退
10 生而不有
11 无之为用
12 去彼取此
13 宠辱若惊
14 执古御今
15 微妙玄通
16 知常曰明
17 信而贵言
18 大忠大义
19 绝学无忧
20 独顽似鄙
21 惟道是从
22 曲则为全
23 希言自然
24 企者不立
25 道法自然
26 燕处超然
27 善行无迹
28 大制不割
29 去奢去泰
30 物壮则老
31 恬淡为上
32 知止不殆
33 自胜者强
34 终不为大
35 往而不害
36 以柔克刚
37 道常无为
38 上德不德
39 贱为贵本
40 有生于无
41 大器晚成
42 损之而益
43 以柔克刚
44 知止不殆
45 大巧若拙
46 知足常乐
47 不为而成
48 无为而治
49 圣常无心
50 生生之厚
51 尊道贵德
52 塞兑闭门
53 行于大道
54 修之于身
55 含德之厚
56 知者不言
57 以正治国
58 祸兮福倚
59 长生久视
60 其鬼不神
61 大者宜下
62 美言可市
63 为大于细
64 未兆易谋
65 将以愚之
66 不争之争
67 我有三宝
68 善战不怒
69 哀兵必胜
70 被揭怀玉
71 病病不病
72 无厌所生
73 勇于不敢
74 代斫伤手
75 无以生为
76 木强则共
77 为而不恃
78 受国之垢
79 常与善人
80 小国寡民
81 信言不美

Ⅷ 关于《道德经》出两道选择题,带有思考性的。没怎么读过,所以出不出来,谢谢大家帮忙!

1、请问道德经中说: 一个国家出现忠臣的时候,代表着这个国家
A。百姓很富有;内B、国容王很贤明;C、国家很动乱,D、人们很团结。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答案:C)

2、老子认为,天下的大事,都是怎么做成功的?
A、靠关系, B、努力学习,C、从小事做起, D、命中注定
(见道德经六十三章 无难。答案:C)

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慈,故能勇。”(《道德经 第六十七

20、示例:真正的“勇”是一个人有了大慈大悲大仁大爱之后的表现,是应回该为人称颂的。答老子的“勇”建立在“慈”的基础上,其勇是针对“不慈”的行为而言的。正如母亲因为对孩子的“慈”而勇敢护子,这是对弱者的维护。孔子的“勇”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仁”的勇是针对“不仁”的行为而言的。正如有道的国君讨伐无道的行为,这是对秩序的维护,是对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维护。反过来说,心中没有对他人的关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勇”,实际上只是一种个人“耍狠”的行为。只考虑个人利益,不管他人感受,是我们要反对的行为。

Ⅹ 《道德经》思考题: 1、如何理解“道法自然”

1、如何理解“道法自然”? 就是以自然为法。
2、老子为什么极力提倡回归复本(得一)?试举原文分析说明。因为他据称找到了本。
3、如何理解老子的三宝: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这只是老子的主张。真有哪回事,大家都当皇帝了。
4、如何理解老子的“治人事天,莫若啬”?一译: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二译: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了。
你从何处下手净化自己的心灵?你不净化就净化了。

热点内容
司法中打架 发布:2025-01-23 03:18:00 浏览:895
铁路法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3 03:03:11 浏览:403
农业发展公司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发布:2025-01-23 02:40:29 浏览: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财产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23 02:26:07 浏览:293
初中篮球竞赛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3 02:12:16 浏览:258
南通十大律师 发布:2025-01-23 01:41:49 浏览:609
法官宋鱼水的故事 发布:2025-01-23 01:41:39 浏览:424
法院员额人大 发布:2025-01-23 01:17:52 浏览:600
法院怎样找到被执行人 发布:2025-01-23 00:40:09 浏览:227
小悦悦事件社会道德 发布:2025-01-23 00:27:10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