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社会保险立法方式包括哪些

社会保险立法方式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6-08 19:57:35

A. 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哪些

您好!社会保险是根据立法,由劳动者,劳动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面共同筹资,帮助劳动者及其亲属在遭遇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等风险时,防止收入的中断、减少和丧失,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的概念包括了4层含义:
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成员资格是通过立法确定的,也就是说,在立法指定范围内的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因此,社会保险带有一定的立法强制性。
社会保险强调个人缴费。这种捐款在形式上与商业保险的保险费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社会保险的缴费是完全建立在自助自保和互助互济基础上的。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劳动者通过缴费,获得成员资格,因此有"先尽义务,后享权利"一说。同时,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指的是机会上的均等,在遭遇法定范围内的各种风险时,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成员都可得到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津贴。
社会保险强调劳动者、劳动者所在工作单位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责任。劳动者所在工作单位的缴费,使社会保险资金来源避免了单一渠道,增加了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保险系数。而国家的参与,更使社会保险制度有了强大的后盾。
社会保险的"保险"具有积极预防的含义,对法定范围之内的风险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使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成员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体现了社会保障的稳定机制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社会保险的6个特点:①组织形式上的强制性:立法限定,强制参加;②个人意义上的自助性:先尽义务,后享权利;③集体意义上的互助性:互助互济,满足急需;④资金来源上的多源性:三方筹资,来源可靠;⑤资金使用上的预防性:预防风险,安全感强;⑥资金管理上的储备性:积蓄增殖,源远流长。
"五险一金",具体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一金即:住房公积金.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B. 社会保险立法方式包括

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
中国当前面临的又是一个社会风险持续扩张,失业率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是以立法形式建立的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重要制度,它对保障市场需求基本稳定、产业结构升级正常进行,社会资本安全增值具有重要意义。立法是实现社会保险制度规范化、制度化的根本保证。本文旨在考察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分析其立法特点和不足,以期对社会保险立法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
1.《宪法》、《劳动法》和《劳动保险条例》中基础性、综合性社会保险立法
(1)《宪法》
《宪法》是社会保险立法的总依据。该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宪法的这些规定,是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依据。
(2)《劳动保险条例》
1951年政务院(后称国务院)颁布、1953年修正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险法规。该条例规定了职工除失业外在生、老、病,死、伤、残等各种风险下的保障收入标准,这在当时条件下,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调动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难以适应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
(3)《劳动法》
《劳动法》“社会保险和福利”一章明确了社会保险的基本目标:“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70条),规定了中国社会保险体制的新框架:1)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即国家建立基本保险、用人单位建立补充保险、个人建立储蓄性保险);2)优化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制度;3)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
2.社会保险各险种的立法
(1)养老保险
在城镇,国务院20世纪90年代先后颁布的《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导着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改革的实践;原劳动部《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就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则,初步规范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
(2)医疗保险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此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委还就医疗保险改革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则。
(3)失业保险
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该条例是社会保险方面重要的单行法规之一。之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了《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使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工作规范化。至此,中国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失业保险制度。
(4)工伤保险
在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中国工伤保险立法长期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善,劳动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将得到有力保护。
(5)生育保险
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统一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妇女权益保障法》也对妇女孕、产期保护作了相应规定。1994年,《劳动法》的出台,使中国生育保险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保险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
3.社会保险基金立法
目前,中国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门立法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单独或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4.调整社会保险争议的立法
社会保险争议在理论研究和立法方面目前均尚未独立,暂被列入劳动争议范畴,因此,目前社会保险争议的处理通过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予以解决。
二、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的特点
1.在立法形式上,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法规为主
目前,中国社会保险领域主要是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法规来规范,这是由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所决定,此外,也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各地社会保险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为充分照顾各个局部的利益和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各地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社会保险立法走的是“中央试点指导、地方立法为主”的路子。
2.从立法内容看,社会保险立法与劳动法交叉、重合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而社会保障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法就是在劳动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因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看做是劳动法这个部门法的构成部分之一,社会保险立法在中国还未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社会保险立法的适用范围中涉及工资劳动者的部分,同时又是劳动法所包含的内容,二者对这部分内容的调整出现重合和交叉。
3.在立法思路上,依城乡属性对社会保险分别立法
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城乡差别大,考虑到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不同于城镇,建立与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没有照搬国外模式,也没有套用中国城镇的做法,而是试图走一条符合中国农村特点、符合农民心理特点的道路。如在进行城市医疗保险改革的同时,中国政府也企图通过重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来解决农村医疗问题,具体说来是在农村地区,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筹集医疗经费,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4.在立法技术上,按社会保险项目分类立法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就按社会保险项目分别对养老、工伤、医疗、疾病、伤残、遗属、生育七个项目作了具体规定。这种做法充分地考虑了不同种类社会保险的区别和同类保险的共性,有利于在社会保险种类上更合理地确定缴费标准和相关待遇,使依据这种分类形成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摒弃了原有制度的封闭性和受益者的身份限制性,体现了新制度的社会性与平等性,为今后社会保险项目的单项立法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的不足
1.缺乏合理的立法理念和明确的价值取向
社会保险立法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公正为立法理念,还是吸收发达国家长期协调发展的战略观,在中国社会保险立法中还未能真正清晰地体现出来。医疗保险制度应追求费用控制还是国民健康?在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的情况下,失业保险是单纯的事后救助还是向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结构、增强和改善劳动者能力素质与实施失业救助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检讨中进行再选择。
2.法律法规数量少、层次低,立法分散,难以形成体系
首先,养老、医疗、生育保险方面尚无专门法;其次,由于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法制建设滞后,造成立法分散、不成体系,欠缺系统性、全面性、稳定性,更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法体系。
3.缺乏综合性社会保险基本法
由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综合性的制度安排来规范和调整社会保险,保险问题只能由一些地方性法规及文件加以规定,这就造成对企事业单位履行缴纳保险费义务缺乏应有的强制约束力。综合性社会保险基本法的缺失,使社会保险工作无法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法律对社会保险体系的支持作用难以很好地发挥出来。
4.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尚无统一的全面规定
随着中国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就业群体涉及的行业和职业门类十分广泛:一是企业下岗、离岗、失业人员,主要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或从事临时工、季节工等劳务活动或从事个体经营;二是知识阶层和大学毕业生等城市新增经济活动人口的部分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多为自由职业者;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安装劳动,或保安、保洁、绿地管理、饮食摊点、家政服务及其他服务性行业。这些就业人员就业形式多样,大多工作地点和时间不固定。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传统正规就业方式设计的,而对上述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如何建立、缴费基数如何确定等问题,尚无明确规定。
5.法律实施机制较弱
社会保险的实施机制包括筹资机制、支付机制、管理机制、投资运营机制、监督机制等。尽管有关的社会保险立法都对各自的实施机制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但是由于规定分散、协调性低、立法空白点多而缺乏法律效力。如因目前的立法未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待遇不支付的法律责任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属事业单位,致使投保人在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缺损时难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途径予以补救;在基金的管理方面,当前实行的“财政专户”的管理办法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措施,规范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在基金的投资运营上,考虑到当前社会保险财务账户上资金数额虽然大,但支付额也大,加上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少、实业投资风险大、运营监管手段落后、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弱等,有关政策法规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渠道一直限定为专户存储和购买政府债券,这种限制性规定有其现实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毕竟是一种被动的防御策略;在基金的监督上,还主要停留在监督社会保险费是否及时缴入财政专户,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核拨的社保资金后,是否及时足额发放保险待遇。这些状况的存在,使得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运营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
总的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思想并不落后,其现有的社会保险立法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建设毕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社会保险立法还相对滞后,随着国家经济结构不断调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现行的社会保险立法还在诸多缺陷,为了使中国的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社会保险法制。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C. 《社会保障法》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保障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对盲童、孤儿和其他残废儿童的资助。社会保障法尚不是推行于全国的法律,除养老金外,社会保障均由各州管理,而大多数州只为社会福利提供少量的资金。

D. 社会保险立法有哪些

1.《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1年6月6月26日发布)
2.《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5年3月1日发布)
3.《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16日发布)
4.《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保障部2004年1月6日发布)
5.《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年12月发布)
6.《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2008年3月14日发布)
7.《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9月发布)
8.《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2009年12月发布)
9《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第44号)
1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第14号)
1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第16号)
1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第15号)
13《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劳社部发1999第22号)
14《关于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意见》(劳社部发1999第22号)
15《关于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的意见》(劳社部发1999第23号)
16《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第16号)
1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
18《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
19《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2000年10月劳社部发布)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
22《工伤保险条例》(2003年4月16日国务院第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23《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4年12月14日劳动部发布)
24《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发布)
25.《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2月财政部、劳社部发布)
26《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
2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
28《军人抚恤条例》(1988年7月18日国务院发布)
2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于2001年10月27日通过)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如通过)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七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
32.《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
33.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2003年6月国务院发布)
34 .《法律援助条例》(2003年7月国务院发布)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36.《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8月29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12月28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84年5月31日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E. 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原则及适用范围有哪些

立法原则就是保障社会劳动保险,依法征缴、依法缴纳、保障投保者各项权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适用范围就是针对“社保劳动保险”(社保)。

F. 社会保险包括哪些

1、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是国家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基本社会政策,社会保险具有法定性、保障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2、社会保险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五险):
——养老保险:即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在养老期间发给生活费,以及生活方面给以照顾。
——失业保险:即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的给付以及转业培训、生产自救及职业介绍等保障措施。
——工伤保险:即劳动者因工负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工资收入补偿,也是对因工负伤劳动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措施。
——医疗保险:即劳动者在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和在医疗护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生育保险:即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收入补助和保障措施。
3、社会保险的作用有以下五项:
——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为社会、为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护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G. 现有的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有哪些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二、行政法规

1、《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2、《关于修改〈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

3、《失业保险条例》

4、《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5、《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6、《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7、《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

8、《工伤保险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10、《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三、行政法规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

2、《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工教育的决定》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5、《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6、《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



(7)社会保险立法方式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四、部门规章

1、《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2、《〈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

3、《关于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4、《劳动部关于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的通知》

5、《劳动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的通知〉》

6、《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

7、《关于印发〈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的通知〉》

8、《关于印发〈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通知》

9、《关于颁布〈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通知》

10、《劳动部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

11、《劳动部关于印发〈就业训练规定〉的通知》

12、《〈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实施办法》

13、《关于印发《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14、《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5、《劳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

1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17、《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

18、《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

1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20、《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

21、《关于贯彻落实〈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通知》

22、《社会保险稽核办法》

23、《最低工资规定》

24、《关于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做好民办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

25、《集体合同规定》

26、《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7、《劳动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通知》

28、《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

29、《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

30、《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31、《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

五、司法解释

1、《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H. 请问社会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方面的立法有哪些除了社会保险法还有什么法

相关的法律只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只有一个大的原则,国发【1998】 44号
新农合方面是根据国办发【2003】3号开始的
城镇居民是根据国发【2007】20号开始的

I. 我国现行保险法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现行保险法包括调整保险关系的内容。
因为,保险法是指调整保险关系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凡有关保险的组织、保险对象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法律规范幸均属保险法。是调整保险关系的准则。它不仅包括专门以保险关系为规范对象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保险活动的有关法律条文。保险立法的目的是加强对保险活动的管理和监督,维护保险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保险法包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保险施行法,社会保险法等内容。
最后,祝你开心快乐,一切顺利!

J. 保险法采用的立法方式

摘要:中国社会保险法经历了初创与调整、破坏、重建、全面建设和发展等阶段。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保险概念的界定达成共识,制度框架已经明确;制度转型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立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社会保险立法有了宪法依据;社会保险法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立法开始提速。但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理念落后,基本法律缺失,法律规范不统一甚至混乱,法律实施机制偏弱,缺乏法律救济制度等问题。。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险立法必须树立科学的立法理念,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险法律,强化社会保险法律的实施机制,健全社会保险权利救济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权,立法,社会保险法律
社会保险权是社会保障权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公民的基本人权。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客观上,只有完善的立法,才能使公民的社会保险权从应然的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进而转化为现实权利。制定并出台《社会保险法》,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实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已经被列入立法规划,在此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的现状,总结其利弊得失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有利于为《社会保险法》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一、中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之历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不同形式的规范性文件和相关的政策构成的社会保险法制体系。社会保险法制在相当程度上指引和规范了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成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指南。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试点,中国特色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开始形成,初步建立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已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封闭运行的制度安排,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共担、社会共济的保险体制。社会保险的基金来源改变了过去国家包揽的状况,实行了国家、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并在主要项目上实行了社会统筹。我国公民的社会保险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完全依附国家、单位转向责任共担,这表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转型过程中的艰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保险方面的大量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已经成为国家立法的宝贵资源,社会保险国家立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三)社会保险立法有了宪法依据
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对社会保险的相关问题作了两个重要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该宪法修正案对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从根本大法的高度规定了社会保障制度,昭示着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责无旁贷的责任,从以往的党和政府的决定、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另一方面把包括社会保险权在内的人权人宪,使得社会保险法的立法根基得以确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条款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有了宪法原则依据以及宪法规范依据。
社会保险法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社会保险立法开始提速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法一直被认为是劳动法的一部分,而劳动法尽管历史悠久,但在我国却是一个长期不被重视的、遭受“冷遇”的法律部门,至于包括社会保险法在内的社会法更是不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作为与经济并列的社会领域的事务也需要法律加以调整,公民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之外的社会权利也需要法律加以保护,于是社会法应运而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增多而逐渐受到重视。2001年,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该包括社会法在内的7个主要的法律部门。自此,社会法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它承载着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尤其是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功能,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保障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曾经搁置多年的《社会保险法》,又被提到立法议程。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把制定《社会保险法》列入立法规划,社会保险立法开始走上快车道。
三、中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之反思
由于社会转型、东西部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我国在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为今后的社会保险立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现实的迫切需要与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
(一)社会保险立法理念落后
当今社会,社会保险(保障)权利已成为人权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合理性,是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保险立法的起点和归宿。从法理方面看,社会保险法无非是公民社会保险权的确立和实现问题,社会保险法是权利保障法,即社会保险立法的首要任务是规定社会保险权利的享有和保障。权利是目标与基础,权利处于基本的主导地位。然而,目前,社会保险权利保障的理念远未被学界和立法者所认同,社会保险立法更多地定位于事本位而非人本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是因为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原有的单位保障功能弱化而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的,社会保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多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自己的逻辑基础和理论定位。缺乏先进的立法理念,必然导致在社会保险法的基本价值、原则、适用范围等重要问题上无法形成共识,导致社会保险立法基点不当,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和回应性,阻碍了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建设。
(二)社会保险基本法律缺失,社会保险法治化程度较低
立法先行、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险法律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本经验。在社会保险制度建构方面,我国虽颁布了大量的规范性和非规范性文件,但非常遗憾的是,在名目繁多的法律文件中,却没有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险关系的基本法律——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其进行规范的社会保险制度理应是基本法律制度,根据宪法理论和我国《立法法》的规定,涉及社会保险的重要事项的立法应该由法律规定。尽管,早在1994年,全国人大就把《社会保险法》列入当届人大必须制定的115部法律规划中,其中排列第41位的《劳动法》已于1995年出台,而位列第39位的《社会保险法》至今仍处于千呼万唤之中。社会保险基本法暂付阙如,对社会保险的规范主要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各部门的规章。在现行的社会保险的各项单行制度中,也鲜有专门的法律。社会保险基本法的缺位,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缺乏权威性、公平性、透明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定型;导致社会保险法律规范的效力层次偏低,体系功能弱化,与社会保险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法律地位极不相称;导致遵从社会保险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的相关法律制度无法及时建立起来,一些本应由法律来调整的社会保险关系一直游离于法治之外。社会保险基本法的缺位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长期处于非法治化的、政府单方面主导而难以兼顾责任主体各方利益的不合理状态。这种不合理状态,既阻碍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与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律之治”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相去甚远
(三)社会保险法律体系内容存在局限性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法规或政策的适用范围明显过窄,享有社会保险的对象是非常有限的,社会保险仅仅是一部分社会群体的“专利”,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第一,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仅处于起步阶段,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几乎被排除在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尽管我国开始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但制度尚未定型,大量的农民还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制度内,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权益。第二,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也比较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正规用人单位“固定”的就业形式而设计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和就业方式灵活化等因素。大量的农民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等灵活就业人员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他们很难享有社会保险利益。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开始打破长期以来只覆盖城镇固定职工的格局,以不同的方式向农民工延伸,但总体上看,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基本上没有覆盖农民工,如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低,伤残得不到经济赔偿和治疗。”大量的非正规就业的职工不能享受到社会保险待遇,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情况大大地破坏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原则。
(四)社会保险法律规范的不统一和混乱
我国在保险法制建设方面,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少,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多,立法主体多元,层级无序,规范分散。如关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国务院统一发布了通知,确定了两个试点方案,允许地、市以上的政府根据本地情况自主选择,结果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择不同的实施方案,造成这项本应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统一的混乱局面。近年来,还有一些省市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制定《养老保险条例》,进一步固定了养老保险地方化的格局。立法主体的多元直接造成全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统一,制度定型难度加大。立法层级的无序导致社会保险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存在法出多门,互不统辖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这给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社会保险“有法难依”的困境。例如,农业部等五部委颁布的《减轻农民负担条例》中,把“合作医疗”列为农民负担不许征收,有些地方也将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视为增加农民负担。这些行政法规或政策性规定与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缺乏协调,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威信和可持续性。
(五)社会保险法律实施机制薄弱,缺乏合理约法律救济制度
法律责任制度是法律规范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法律强制力的直接体现。我国社会保险法在立法技术方面,缺少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对不作为行为进行追究的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缺失导致法律实施机制薄弱,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失灵,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指引、激励、规范、制裁和保护功能。现有的社会保险法规不具有法律的权威,社会保险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突出。
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社会保险权需要法律救济措施。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有专门处理社会保险纠纷的机构,使社会保险方面的争议能够得到便捷、高效、合理的解决,以有效地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险权。我国不仅没有建立专门处理社会保险纠纷的机构,没有便捷、高效的解决争议的程序,甚至还出现过由某市社会保险局和市高级法院“协商—致”,下发文件规定劳动者依法要求用人单位补缴养老金案件不属于法院管辖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也不能受理的怪现象o。这剥夺了劳动者提起仲裁和诉讼的权利,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成为纸上的权利。
四、中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之展望
根据上文分析,我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既有成就也存在不足。这些不足让我们看到了加快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树立科学、先进的立法理念
社会保险(保障)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的思想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依据。从法理上讲,社会保险权属于生存权这一人权的基本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公民在遭遇社会风险(年老、伤害、疾病、失业、生育等)时,可以请求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确保每一个公民有尊严地、体面地生活,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保险法本质上是国家对公民社会保险权的保障和救济,社会保险立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是公民的社会保险权。社会保险法是权利保障法并非仅是社会保险事务管理法,更不是社会保险管理的权力分配法。这是现代文明和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对公民权利的漠视、忽视甚至权利的被剥夺。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因此,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险权,维护社会公平,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基本理念。
(二)加快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险法律
立法先行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或变革的普遍规律。自19世纪末以来,德、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大都通过社会保险(保障)立法,从法律上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只有通过社会保险立法,公民的社会保险权利才能从应然的权利向法定权利转化,再从法定权利向现实权利转化,公民的社会保险权才能真正实现。考察西方的社会保险立法,我们可以发现,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存在分歧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社会保险制度安捧涉及政府、企业与个人的责任分担和不同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的利益调整。许多社会保障立法事实上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相互博弈与妥协的结果。对社会保险来说,立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权威规范,更在于实现社会保障责任与权益的合理配置。出台由全国人大——民意机构审议的(社会保险法》,能有效避免政府单方面主导社会保险政策而难以兼顾责任主体各方利益的缺陷,从而确保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更为公平合理。此外,社会保险权属于公民的基本人权,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社会保障(险)的主要事项应该由全国人大制定法律。还有,制定《社会保险法》可以使社会保险主体权利义务和职责明晰化,有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定型,形成社会公众确定的心理预期,维系社会诚信。基于法律的国家强制力和巨大的权威性,可以使社会保险纠纷依法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有效运作并持续发展。总之,加快社会保险立法步伐,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险法律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已经成为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三)在立法技术上应当制定综合的、统一的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的立法模式有以英国、法国等为代表的多部社会保险单项法律并存,相互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分散立法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集多项社会保险项目为一体的综合立法模式。我国1994年在社会保险法的立法规划中,采用的是综合立法即制定综合的、统一的社会保险法模式。目前,关于社会保险的立法模式存在较大争议,如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应该采取化整为零的分散立法模式,即针对社会保险的不同项目(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分别立法,条件成熟时再制定社会保险基本法②。
本文认为,社会保险分散立法的观点值得商榷。第一,分散立法固然有比较灵活、便于修订等优点,但是,分散立法由于缺乏统摄全局的社会保险基本法的制约,非常容易产生社会保险各单行法律之间的重复、矛盾和冲突。因此,国际劳工局专家组在《展望21世纪:社会保障的发展》的研究报告中主张“分散的社会保障法律应综合并尽可能汇集起来,法律应当用最清晰的合理的语言来起草”的建议,值得我们在选择立法模式时予以重视。第二,从国外的经验看,固然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险立法都经历了从某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开始,立法内容逐渐扩展,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但综合立法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美国就基本上是以其综合性的立法即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而著称的。智利也在1924年制定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而原先采用分散立法的国家如德国,为了使社会保险立法系统化和明朗化,于1970年进行了《社会法》的法典编纂。美国、智利综合性立法模式和德国的《社会法》法典编纂的经验,充分说明社会保险制度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的,这也是我们选择《社会保险法》立法模式时需要参考的因素。第三,在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制度零乱、立法层次低、立法内容粗疏的情况下,必须制定一部综合的、统一的社会保险法,以规范社会保险各项目所具有共性的内容,解决当前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中急需解决的若干突出问题,为社会保险制度定型确立法律框架。实际上,即使采取分散立法,也不可能对社会保险的具体制度和事项做出特别详细的规定,反而会造成立法的分散、重复和立法资源的浪费。而制定综合、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制度,至于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计算办法等具体事项,可以留待行政法规或者法律解释等作规定,为社会保险具体制度的发展留出空间,这是目前非常现实、经济、有效的选择。
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应该以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体系为目标,制度框架应该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公务员退休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脸、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项目。社会保险法还应对政府的社会保险职责、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经办、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责任等重要问题做出规定。
(四)强化社会保险法律的实施机制,健全社会保险权利救济制度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功能和效用的发挥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责任制度和权利救济措施做后盾。一方面,社会保险法要加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建立相关的法律责任制度,对拒绝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拒不履行社会保险支付义务的,挪用、侵占、贪污社会保险基金的等行为,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关于刑事责任,考虑到需要和刑事立法相协调,可以在社会保险法里作一概括规定,然后由立法机关通过刑法修正案或刑法解释的方式,对社会保险方面的刑事犯罪做出规定,从刑法方面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权利救济制度是社会保险法实施的另一条保障线。国际劳工局在《展望21世纪:社会保险的发展》中明确指出:“人们对他受到任何社会保障机构的对待方式应有提出控诉的明确权利。假如此种控诉在社会保障机构本身范围内的控诉程序不能满意的话,应提交给一个独立的主管机构处理。”这充分说明,社会保险权利的救济,除了需要社会保障系统内部的行政救济外,还需要相应的司法机构。按照我国1994年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的一部分,争议解决必须在劳动争议的框架内,依据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进行。2001年5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改变了过去在劳动争议的框架内,依据《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解决社会保险争议的具体规定,扩大了社会保险当事人权利救济的渠道,是我国社会保险权利救济制度的重大发展。社会保险是涉及面广,与社会成员利益密切的制度安排,由此产生的争议带有特殊权益争议的性质,争议能否得到合理快速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公民权利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为了保障人们社会保险权的实现,维护社会秩序,社会保险法需要规定社会保险争议的解决程序,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审判机构,专门从事社会保险争议案件的审理,使公民的社会保险权在遭到侵害时获得及时、便捷、有力的司法救济。
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热点内容
法硕法学好吗 发布:2025-01-23 15:05:55 浏览:373
淮南法院在哪 发布:2025-01-23 15:05:48 浏览:676
朱文军律师 发布:2025-01-23 14:51:05 浏览:295
八项司法举措 发布:2025-01-23 13:53:57 浏览:875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13:49:20 浏览:124
地方政府规章有效期多长 发布:2025-01-23 13:33:46 浏览:306
北京丰台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3 13:27:13 浏览:260
我国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23 13:14:02 浏览:616
法院个人荣誉 发布:2025-01-23 13:10:17 浏览: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龄 发布:2025-01-23 12:42:36 浏览: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