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评估办法

立法评估办法

发布时间: 2022-06-08 21:40:41

① 营口市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第一条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是指政府规章实施一定时间后,根据其立法目的,依照法定程序、标准和方法,结合客观实际,对立法质量、立法技术、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修改或者废止政府规章,改进行政管理措施等建议和意见的活动。第三条营口市政府规章的立法后评估,适用本办法。第四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社会参与、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五条市司法行政部门是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的牵头部门,负责立法后评估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政府规章的实施部门是立法后评估的责任单位,负责评估的具体工作;有多个实施部门的,主要实施部门为立法后评估的责任单位;实施部门不明确的,由司法行政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协调确定立法后评估的责任单位。

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第六条评估责任单位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对政府规章全部或者部分事项进行评估。具体评估内容、时限、方式等要求,以及双方权利义务应当在委托协议中予以明确。第七条受委托评开展立法后评估的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具有熟悉行政立法、行政管理和立法评估专业技术的人员;

(三)具备开展评估工作必需的其他条件。

同等条件下,专业从事立法后评估工作,或者具有丰富立法评估实践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的机构,予以优先考虑。第八条受委托评估机构在委托范围内,以评估责任单位名义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不得将评估工作转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评估责任单位应当对受委托机构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并做好相关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第九条评估责任单位应当在每年10月1日前,向市司法行政部门报送下一年度立法后评估建议项目,并对评估内容和理由进行说明。

市司法行政部门根据责任单位报送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将拟确定的立法后评估项目列入市政府规章年度立法计划,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并予以完善,经市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第十条立法后评估主要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政府规章进行评估。

政府规章实施满3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立法后评估:

(一)拟废止或进行重大修改的;

(二)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较多意见建议的;

(四)实施过程中发现普遍性问题需要评估的;

(五)市政府认为需要评估的。

根据上位法制定、修改情况需要进行修改、废止或者有紧急情况进行修改、废止政府规章的,可以不进行立法后评估。第十一条立法后评估可以根据政府规章的实施情况,对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评估。

评估责任单位应当重点对政府规章有关机构职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的行政管理措施等事项进行评估。第十二条立法后评估主要依据下列标准进行:

(一)合法性标准,即是否符合立法权限、立法程序,具体条款是否与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相违背,是否符合公平竞争审查要求;

(二)合理性标准,即规定的行政管理措施是否必要、适当,违法责任的设定是否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以及社会危害性相统一;

(三)协调性标准,即是否与同位阶规章相冲突,是否与现有制度互相衔接,要求建立的配套制度是否完备;

(四)可操作性标准,即规定内容是否符合本市实际,具体措施是否易于操作、高效便民,是否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

(五)技术性标准,即概念是否清晰,语言表述是否准确且符合立法技术规范,逻辑结构是否严密;

(六)实效性标准,即是否能够有效解决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第十三条开展立法后评估,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成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承担评估具体工作,由责任单位自行组织,由分管领导作组长,承担政府规章实施业务科室人员、内部法制机构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等人员参加;

(二)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方案主要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经费和组织保障等;

(三)开展评估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专题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会、专家论证等方法,收集实施机关、行政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四)进行分析评价。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研究,对照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初步评估结论;

(五)形成评估报告。对初步评估结论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提出政府规章继续施行或者修改、废止、制定配套制度、改进行政管理措施等方面的评估意见,形成正式评估报告,报市司法行政部门审查;

(六)审查评估报告。市司法行政部门收到评估报告后应当及时审查,并指导评估责任单位修改完善,由评估责任单位将审查后的评估报告,提交市政府审议。

② 海口市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促进政府规章有效实施,提高政府立法科学性,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市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立法后评估,是指在政府规章实施后,依照规定程序、标准和方法,对规章的立法技术、内容、实施绩效等进行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评估意见的活动。第三条立法后评估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社会参与、公开透明的原则。第四条市政府加强立法后评估工作的统一领导,为立法后评估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等保障。
市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立法后评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有关单位及个人,应当配合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第五条政府规章的实施部门是立法后评估责任单位;有多个实施部门的,主要实施部门为立法后评估责任单位;实施部门不明确的,由市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按照职责相关的原则,协调确定立法后评估责任单位。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重大利益以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的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可以由市政府司法行政机关直接实施。第六条政府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立法后评估:
(一)实施满5年以上的;
(二)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三)拟进行重大修改的;
(四)拟废止但存在较大争议的;
(五)实施后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社会公众提出较多意见和建议的;
(六)市政府或者市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认为需要评估的。
因上位法修改、废止或者急需修改、废止,需要对政府规章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不进行评估。第七条市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及工作需要,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市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报送下一年度的立法后评估项目建议,并说明报送的理由。
市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下一年度立法后评估项目及评估责任单位,经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后,编制年度立法后评估计划,并入年度立法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第八条列入年度立法后评估计划的项目所需经费应当纳入评估责任单位的年度预算,经费使用情况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第九条评估责任单位可以依法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专业机构具体承担立法后评估工作。评估责任单位或评估人员不得要求受委托机构按照其利益倾向取舍信息资料。
评估责任单位按照前款规定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应当与受托单位签订委托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立法后评估的具体工作要求、期限、价格、费用结算方式、质量考核、各方权利义务事项和违约责任等内容。第十条受委托开展立法后评估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有熟悉行政管理事务、具备相关立法评估专业知识的人员;
(三)有立法评估工作的实践经验或研究成果。
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长期承接立法项目工作的第三方机构。
在政府规章制定时承担立项前评估、起草、论证等工作的单位,不得接受委托参与该项政府规章的立法后评估工作。第十一条受委托评估的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评估责任单位名义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评估责任单位应当对受委托单位开展的评估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第十二条开展立法后评估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
(一)合法性,即制定的政府规章是否符合立法权限、程序,是否与法律、法规及其他上位法保持一致;
(二)合理性,即是否符合公平、公正原则,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各项管理、处罚措施是否必要、适当;
(三)协调性,即政府规章规定的各项制度之间是否相互衔接协调,与同位阶的政府规章之间有无冲突;
(四)可操作性,即规定的制度是否符合本市实际且易于操作,措施是否高效便民,程序是否正当,能否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实施效果是否明显,是否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
(五)技术性,即是否符合政府规章制定的技术标准,逻辑结构是否严谨、概念界定是否清晰、语言表述是否准确。第十三条评估责任单位可以对政府规章进行全面评估,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政府规章的主要制度条款进行评估。
评估责任单位应当重点对政府规章涉及的机构职责、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救助、行政给付等事项进行评估。

③ 桂林市人民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规范市人民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市人民政府规章(以下简称政府规章)的立法后评估,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是指政府规章实施一定时间后,按照评估标准、程序和办法,对政府规章的立法质量及实施效果进行调查、评价,提出修改或者废止规章,改进行政执法等评估意见的活动。第三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合法有序、科学合理的原则。第四条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第二章评估主体第五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由负责政府规章组织实施工作的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以下统称评估机关)实施。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涉及人民群众重大利益以及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政府规章的立法后评估,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实施。第六条评估机关根据需要,可以将规章的立法后评估或者立法后评估工作中的部分事项委托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单位具体实施。第七条受委托具体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熟悉行政立法、行政事务和掌握评估方法技术的人员;

(二)相关人员参与评估的时间能够得到保障;

(三)具备开展评估工作必须的其他条件。

受委托承担立法后评估工作部分事项的单位也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第八条受委托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评估机关名义开展有关评估工作,不得将评估工作转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评估机关应当指导、监督受委托单位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第三章评估范围和标准第九条政府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立法后评估:

(一)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二)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废止或者作重大修改的;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意见较多的;

(四)同位阶的规章之间存在矛盾或者不一致的;

(五)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评估的。

根据上位法须进行修改、废止或者有紧急情况须进行修改、废止的,可以不进行立法后评估。第十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

(一)合法性标准,即各项规定是否符合宪法和有关上位法的规定,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权限、程序和具体规定;

(二)合理性标准,即所规定的各项制度、措施和手段是否适当、必要,是否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和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法律责任是否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程度相当等;

(三)协调性标准,即与同位阶的其他规章是否存在矛盾或者不一致,各项规定之间是否协调、衔接;

(四)执行性标准,即规定的执法主体是否明确,各项措施、手段和法律责任是否明确、具体、可行,程序设计是否正当、明确、简便、易于操作,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遵守,实施机制是否完备,相关配套制度是否落实等;

(五)实效性标准,即各项规定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实施后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公众的反映,实施成本与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等;

(六)规范性标准,即概念界定是否明确,语言表述是否准确、规范、简明,逻辑结构是否严密,是否便于理解和执行。

评估机关应当根据上述标准,结合被评估规章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评估标准。第十一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对规章进行全面评估,也可以对其中一项或者部分条款进行评估。

政府规章涉及的机构职责、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救助、行政给付等事项应当是立法后评估的重点。第四章评估程序和方法第十二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应当按计划进行。

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组织编制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年度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组织编制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年度计划时,应当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④ 贵州省政府立法第三方起草和评估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政府立法第三方起草和评估工作,提高地方立法质量,保障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全面正确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贵州省地方立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市〔州〕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活动中委托第三方起草、进行立项评估以及立法后评估,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政府立法,是指省、市(州)政府组织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评估,是指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行立项评估和立法后评估。

立项评估是指省、市(州)政府在编制立法计划时,对申报单位要求列入立法计划的一类立法项目出台的必要性、可行性、出台后对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进行预测和研判的活动。

立法后评估是指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实施一段时间后,根据其立法目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立法质量、实施效果等进行跟踪调查和综合研判,并提出意见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第三方,是指教学科研单位、法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等组织。第四条政府立法第三方起草和评估要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系统全面、注重实效的原则。第五条省、市(州)政府法制机构和有关部门是实施政府立法第三方起草和评估的主体。

省、市(州)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政府立法第三方起草和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并对重要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实施第三方起草和评估。

省、市(州)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承担政府立法第三方起草和评估的具体工作。第六条政府立法第三方起草和评估所需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采购预算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应当通过政府采购程序依法选择服务承接单位。第七条接受委托的第三方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设立,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有熟悉行政立法、行政事务或者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立法、评估技术规范的人员;

(三)有立法、评估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或者研究成果;

(四)有完成立法起草、评估任务的人员和时间保障;

(五)根据委托项目的实际需要,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第八条政府立法委托第三方起草和评估的,应当与受委托第三方签订委托评估或者委托起草协议,明确委托任务、质量要求、完成期限、工作报酬、知识产权、保密规定、违约责任等内容。第九条受委托第三方应当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披露评估、起草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尚未确定、公开的信息。第十条立项评估由省、市(州)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开展,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咨询会等方式听取各方意见,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对相关问题进行评估。第十一条立项评估主要是对拟纳入立法计划的一类立法项目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如下:

(一)立法的必要性,包括立法依据、立法背景、立法事项的重要性等;

(二)立法的可行性,包括出台时机是否成熟,是否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否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相关配套措施是否能及时到位;

(三)立法项目出台后对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立法项目出台后可能影响其实施的重大因素和问题;

(五)立法项目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等。

省、市(州)政府有关部门向同级政府法制机构申报一类立法项目时,应当一并提交项目评估报告。项目评估报告内容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立项评估内容。未提交项目评估报告的,原则上不纳入立法计划。第十二条委托第三方开展立项评估的,应当形成立项评估报告,并附录立法依据和参考资料。立法依据和参考资料包括以下材料:

(一)国家及我省有关法律、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

(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三)与立法相关的领导讲话、学术理论资料等。

⑤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评估工作规定(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我省地方性法规立法评估工作,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广东省地方立法条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立法评估包括法规案付表决前评估(以下简称表决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
表决前评估是指地方性法规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表决前,对法规案出台的时机、立法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进行预测和研判的活动。
立法后评估是指地方性法规实施一段时间后,对法规质量、实施效果等进行跟踪调查和综合研判,并提出意见的活动。第三条立法评估要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注重实效的原则。第四条立法评估可以就法规和法规案进行整体评估,也可以就法规和法规案中某项制度进行评估。第五条新制定、全面修订以及对重大制度作修改的法规案应当开展表决前评估。第六条表决前评估由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组织开展,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咨询会等方式听取各方意见。
参与表决前评估的人员由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根据法规案的具体情况和一定的代表性、广泛性的原则,从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中选取。
表决前评估根据需要委托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或者其他具备评估能力的科研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开展。第七条表决前评估主要是对法规案进行总体评价,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法规案出台的时机是否适宜,是否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相关配套措施是否能及时到位;
(二)法规案通过后对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可能影响法规实施的重大因素和问题等。第八条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根据各方反映的意见形成评估情况的报告,印发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作为审议法规案的参考。第九条地方性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适时开展立法后评估:
(一)对社会稳定、经济调控、生态环保有重大影响的;
(二)直接关系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
(三)立法时的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有关组织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
(五)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较多的;
(六)其他需要评估的情形。第十条开展立法后评估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
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开展立法后评估的建议,报请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第十一条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按照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要求制定立法后评估工作方案。
立法后评估工作方案主要包括立法后评估组的组成、评估内容、评估方式、评估工作安排等。第十二条立法后评估组由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并可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第十三条立法后评估应当向社会公开,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专家咨询、专题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第十四条法规实施机关可以按照评估工作方案的要求,对法规实施情况开展评估。
立法后评估可以根据需要委托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或者其他具备评估能力的科研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开展。
法规实施机关的评估意见和委托第三方评估的意见作为立法后评估组撰写评估报告的参考材料,并作为立法后评估报告的附件印发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和常委会会议。第十五条立法后评估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
(一)法规实施的基本情况,包括行政执法、配套性文件制定、所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情况;
(二)法规中涉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机构编制、职能分工、经费保障等重点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是否达到立法目的等情况;
(三)法规存在的不足等。第十六条立法后评估组应当根据评估情况制作立法后评估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法规实施的基本情况;
(二)法规对经济、社会、环境等造成的影响;
(三)法规存在的问题;
(四)对法规的实施、修改、废止等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⑥ 苏州市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改进政府立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市人民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的立法后评估,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规章立法后评估,是指规章实施后,根据其立法目的,按照法定程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规章的立法质量、实施绩效、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提出继续执行、修改或者废止等意见的制度。第三条规章立法后评估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公众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对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并为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市政府法制部门是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规章立法后评估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第五条规章确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规章立法后评估的实施机关(以下简称评估实施机关);规章确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有两个以上或者规章未明确行政主管部门的,由市政府法制部门协调确定。
与规章实施相关的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应当参与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并提供与规章立法后评估有关的材料和数据以及其他必要的支持。第六条评估实施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将规章立法后评估的有关事项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以下统称受委托评估单位)进行。
受委托评估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熟悉被评估规章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所涉及的行政管理事务;
(二)具有三名以上熟练掌握规章立法后评估方法、技术的人员;
(三)相关人员参与规章立法后评估的时间能够得到保证;
(四)具备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必要设备、设施。第七条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立法后评估:
(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章实施满三年的,其他规章实施满五年的;
(二)拟废止或者作重大修改的;
(三)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较多意见和建议的;
(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反映出较多问题或者公众、新闻媒体提出较多意见和建议的;
(六)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评估的。
因上位法修改或者有紧急情况需要修改、废止规章的,可以不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第八条评估实施机关每年应当按照要求向市政府法制部门报送下一年度的规章立法后评估项目。
市政府法制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下一年度规章立法后评估项目。第九条市政府法制部门每年应当编制下一年度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对列入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的项目,市政府法制部门应当会同评估实施机关编制经费预算,报市财政部门按照规定核拨。第十条评估实施机关应当根据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对规章进行评估。
评估实施机关应当对规章中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内容进行重点评估。第十一条规章立法后评估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
(一)合法性标准,即制定规章是否符合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是否违背上位法的规定。
(二)合理性标准,即公平、公正原则是否得到体现;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必要、适当;法律责任的设定是否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三)协调性标准,即规章与同位阶的规章、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政策是否存在冲突,要求建立的配套制度是否完备、互相衔接。
(四)可操作性标准,即规定的制度是否切合实际,易于操作;规定的措施是否高效、便民;规定的程序是否正当、简便。
(五)立法技术性标准,即立法技术是否规范,逻辑结构是否严密,表述是否准确,是否影响到规章的正确、有效实施。
(六)绩效性标准,即规章是否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是否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实施后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否明显高于规章制定和执行的成本。第十二条规章立法后评估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报告形成阶段。第十三条规章立法后评估准备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成立评估小组。评估实施机关组织成立以本机关人员为主,与规章实施密切相关的人民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人员参与的评估小组,具体承办评估工作。
(二)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方案主要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步骤和时间安排、经费使用和组织保障等。

⑦ 陕西省地方立法评估工作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地方立法评估工作,增强立法选题的科学性,检验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效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立法评估包括立法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
立法前评估是指对立法选题就其必要性、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进行调查、论证和评价的活动。
立法后评估是指地方性法规施行后,就其立法质量、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的活动。第三条立法评估坚持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系统全面、公众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第四条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组织立法评估。
立法评估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第五条立法评估可以就地方性法规实施进行整体评估,也可以就地方性法规实施中某项制度进行评估。第六条立法评估按照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报告形成的步骤进行。
立法评估组织确定立法评估的时间。第七条立法评估采用实地调研、座谈会、论证会、统计调查、实证分析、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重视社会舆论,充分反映社会公众的评价意见。第八条立法前评估对立法选题的制度设计科学性、协调性、操作性进行评估,预测对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第九条地方性法规实施两年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为立法后评估项目:
(一)与民生关系密切,社会反响较大的;
(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较多的;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方面提出立法后评估建议较多的;
(四)立法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制度环境、条件等发生较大变化的;
(五)其他需要评估的情形。第十条立法后评估按照下列标准进行:
(一)合法性,各项规定是否与上位法相抵触;
(二)实效性,各项规定是否发挥效能,是否实现立法预期目的;
(三)合理性,行政管理措施是否高效、便民,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是否必要,行政相对人权益是否有效保障,法律责任是否适当,公平公正原则是否得到体现;
(四)协调性,地方性法规与现行政策、部门规章是否存在冲突,要求制定配套规定是否完备;
(五)操作性,制度规范是否能够普遍实施,行政管理措施是否正当、有效。第十一条立法后评估应当制订评估方案、确定数据采集的对象和途径,收集和分析地方性法规实施的信息,形成评估报告。第十二条立法前评估报告包括评估工作情况、立法选题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的评估结论及有关问题。
立法后评估报告包括评估工作情况、立法质量、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的评估结论及有关问题。第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对立法评估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评估组织应当向社会公开立法评估事项,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第十四条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在立法评估中发现重大问题,应当向主任会议报告。第十五条立法评估后,需要制定、修改或者废止的地方性法规,依照《陕西省地方立法条例》规定启动立法程序。

⑧ 西安市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市人民政府立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市人民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的立法后评估,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规章立法后评估,是指在规章实施一定时间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规章的立法质量、实施效果及社会影响等进行调查、分析、评价,为规章的适时修改、废止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第四条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科学合理、公众参与的原则。第五条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规章组织实施工作的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属事业单位是本市规章的立法后评估机关。
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立法后评估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工作,并对重要的、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重大利益以及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
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属事业单位对其负责组织实施的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
其他行政机关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第六条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规章立法后评估年度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第七条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评估:
(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且实施已满3年的;
(二)调整对象发生改变,现规定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尚不明确的;
(三)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以及社会公众提出较多意见的;
(四)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评估的。
根据法律、法规和省政府规章需要对规章进行修改、废止或者有紧急情况需要进行修改、废止的,可以不进行评估。第八条评估机关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从立法内容、立法技术和实施绩效等方面,对规章的全部内容进行整体评估,或者对其主要内容进行部分评估。
评估机关应当重点对规章涉及的机构职责、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救助、行政给付等事项进行评估。第九条评估工作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成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由法制工作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也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公众代表、法律工作者等参加。评估小组具体承办评估工作。
(二)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方案主要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内容和标准、评估方法、评估步骤和时间安排、经费和组织保障等。评估方案报评估机关同意后实施。
(三)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会、问卷调查、专题调研、专家论证等方法,收集实施机关、管理对象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四)进行分析评价。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初步评估结论。
(五)形成评估报告。对初步评估结论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提出规章继续施行或者修改、废止、解释、制定配套制度、改进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评估意见,形成正式的评估报告。第十条评估机关根据评估工作实际需要,可以采取简易程序进行评估。
采取简易程序的,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网上问卷调查或者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组织专家分析数据或者召开论证会等方式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第十一条评估机关根据需要,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单位具体实施评估工作或者评估工作中的部分事项。第十二条评估工作应当保障社会公众有效参与。评估机关、受委托评估单位应当充分吸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章实施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十三条评估意见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评估机关、受委托评估单位不得预设评估结论,不得按照评估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偏好取舍信息资料。对重要意见和建议不予采纳的,应当在报告中予以说明。第十四条评估工作应当自评估小组成立后6个月内完成,内容复杂、争议较大的,经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同意可以延长2个月。采用简易程序评估的,应当自评估小组成立后3个月内完成。第十五条由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属事业单位组织的评估,评估报告经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评审后,报送市人民政府。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直接组织评估的,评估报告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报送市人民政府,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评估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开。

⑨ 重庆市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市人民政府规章的立法后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市人民政府规章(以下简称政府规章)的立法后评估,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是指政府规章实施一定时间后,根据市人民政府的部署,由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制机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政府规章的立法质量及实施效果进行调查、评价,提出修改或者废止规章,改进行政执法等评估意见的活动。第三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合法有序、科学合理的原则。第四条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第二章评估主体第五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由负责政府规章组织实施工作的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以下统称评估机关)实施。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涉及人民群众重大利益以及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政府规章的立法后评估,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实施。第六条评估机关根据需要,可以将规章的立法后评估或者立法后评估工作中的部分事项委托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单位具体实施。第七条受委托具体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熟悉行政立法、行政事务和掌握评估方法技术的人员;

(二)相关人员参与评估的时间能够得到保障;

(三)具备开展评估工作必须的其他条件。

受委托承担立法后评估工作部分事项的单位也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第八条受委托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评估机关名义开展有关评估工作,不得将评估工作转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评估机关应当指导、监督受委托单位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第三章评估范围和标准第九条政府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立法后评估:

(一)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二)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废止或者作重大修改的;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较多意见的;

(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且已经实施5年以上的;

(五)同位阶的规章之间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

(六)有效期满后需要延长施行时间的;

(七)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评估的。

根据上位法须进行修改、废止或者有紧急情况须进行修改、废止的,可以不进行立法后评估。第十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

(一)合法性标准,即各项规定是否符合宪法和有关上位法的规定,是否符合立法法规定的立法权限、程序和具体规定;

(二)合理性标准,即所规定的各项制度、措施和手段是否适当、必要,是否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和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法律责任是否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程度相当等;

(三)协调性标准,即与同位阶的其他规章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各项规定之间是否协调、衔接;

(四)执行性标准,即规定的执法主体是否明确,各项措施、手段和法律责任是否明确、具体、可行,程序设计是否正当、明确、简便、易于操作,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遵守,实施机制是否完备,相关配套制度是否落实等;

(五)实效性标准,即各项规定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实施后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公众的反映,实施成本与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等;

(六)规范性标准,即概念界定是否明确,语言表述是否准确、规范、简明,逻辑结构是否严密,是否便于理解和执行。

评估机关应当根据上述标准,结合被评估规章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评估标准。第十一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对规章进行全面评估,也可以对其中一项或者部分制度进行评估。

政府规章涉及的机构职责、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救助、行政给付等事项应当是立法后评估的重点。第四章评估程序和方法

⑩ 厦门市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本市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真实反映规章实施效果,提高立法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规章立法后评估(以下简称立法后评估),是指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实施后,根据其立法目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其立法技术、立法内容、实施绩效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形成评估报告的活动。第三条立法后评估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公正、公开的原则。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立法后评估工作,为立法后评估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市政府法制部门具体负责立法后评估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第五条负责实施规章的行政主管部门是立法后评估实施机关(以下简称评估实施机关);评估实施机关不明确的,由市政府法制部门协调确定。

市政府法制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或者指定负责实施规章的行政主管部门之外的其他单位作为评估实施机关。第六条评估实施机关根据需要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社会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有关单位进行部分事项或者全部事项的立法后评估。

受委托评估单位应当具备开展立法后评估的相应条件。第二章评估对象与计划第七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规章,应当开展立法后评估:

(一)实施满五年的;

(二)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三)拟作重大修改的;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较多意见的;

(五)市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有权部门认为有必要评估的。

因上位法修改或者有特殊情况需要对规章内容作相应修改的,可以不开展立法后评估。第八条负责实施规章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的10月31日前向市政府法制部门申报本部门下一年度的评估项目。

市政府法制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评估项目。第九条市政府法制部门对申报的评估项目汇总后,依照本办法编制年度评估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列入年度评估计划的项目,纳入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课题项目,经市政府法制部门编制经费预算,由市财政部门按规定核拨。第三章评估内容与标准第十条评估实施机关应当根据立法后评估计划,对规章的立法技术、立法内容、实施绩效等情况进行整体评估,也可以根据评估目的作部分评估。

评估实施机关应当对规章中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内容作重点评估。第十一条立法后评估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

(一)合法性标准,即规章是否与法律、法规及其他上位法保持一致;

(二)合理性标准,即规章是否符合公平、公正原则,是否必要、适当,设定职权与责任是否相统一;

(三)科学性标准,即规章是否具有适当前瞻性,是否体现规律要求,是否适应时代需要,是否符合人民意愿,是否解决实际问题;

(四)协调性标准,即规章的各项制度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与同位阶规章之间是否存在冲突,相关配套制度是否完备;

(五)规范性标准,即规章立法技术是否规范,是否影响到规章的正确、有效实施;

(六)操作性标准,即规章的概念界定是否明确,各项制度及其程序是否具体可行;

(七)实效性标准,即规章是否得到普遍遵守与执行,是否已达到预期目的。第四章评估程序与方法第十二条立法后评估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报告形成阶段。第十三条立法后评估准备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成立评估小组;

(二)制订评估方案,其中应当包括评估内容、调查提纲等;

(三)其他准备工作。

评估实施机关委托高等院校、社会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有关单位开展立法后评估的,应当向市政府法制部门备案。受委托评估单位开展立法后评估,其制订的评估方案应当经委托机关审核同意。第十四条立法后评估实施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收集规章实施前后的信息,归纳基本情况;

(二)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第十五条立法后评估报告形成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评估小组对初步结论进行研究论证;

(二)起草评估报告;

(三)组织有关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论证;

(四)形成正式评估报告。

热点内容
法硕法学好吗 发布:2025-01-23 15:05:55 浏览:373
淮南法院在哪 发布:2025-01-23 15:05:48 浏览:676
朱文军律师 发布:2025-01-23 14:51:05 浏览:295
八项司法举措 发布:2025-01-23 13:53:57 浏览:875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13:49:20 浏览:124
地方政府规章有效期多长 发布:2025-01-23 13:33:46 浏览:306
北京丰台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3 13:27:13 浏览:260
我国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23 13:14:02 浏览:616
法院个人荣誉 发布:2025-01-23 13:10:17 浏览: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龄 发布:2025-01-23 12:42:36 浏览: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