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吟唱

道德经吟唱

发布时间: 2022-06-09 10:15:56

❶ 《送别》诗意

送别是中国诗歌中传唱不衰的主题。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文辞隽永,曲调悠远,很多中国人都会唱。电影《城南旧事》更是以这首歌穿起童年的回忆。轻轻吟唱,心中的诗意便与旋律一同飘荡开来……
与友人相别,在悠悠长亭之外,漫漫古道之边。柳永曾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也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国人情意绵长,送人总是不舍分别,就设下一座座亭子来延长停驻的时光,一个长亭,其中就绾结了无数离情。更妙的是,不仅在长亭外,还在古道边,久远的时间弥漫氤氲,道路就因为岁月而平添沧桑。“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有了古道的衬托,更显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悲壮。长亭与古道,都有些苍凉,气氛太过萧索,于是就有了“芳草碧连天”,为离别点缀几分生气。虽是用笔清淡,离愁别绪却更添一重,隐隐中透出一些“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意味。整个第一句,极易使人想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化用得妙,天衣无缝。 第二句更是温婉之至、悠远之至。晚风拂柳,尽显柔软气韵,再借上一缕笛声,真是要“念之断人肠”了。笛声是渺远时空的象征,细若游丝,却能拨动人的心弦,“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就是明证。笛声来自何方?是远山外的夕阳,还是夕阳下的远山?作者没有明说,但丝毫不减悠远的韵致。“山外山”虽只提到两重山,浮现在读者眼前的,又何尝不是万水千山?“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啊。在这里,不得不说说中国诗中的意象罗列和情景跳接。意象罗列,最典型的就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没有词语加以衔接,那景象却如在眼前一样真切,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学的漫长积累与流变中,有些意象已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不需要多做阐释,自然会产生共鸣,这是创作者与体悟者共同完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而情景跳接,温庭筠算是个中高手,他的十四首《菩萨蛮》,多用这种手法。比如他的一首词中,“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写的是闺房内景,然而马上跳接外景,“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由于景中有情,所以并不突兀。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景物铺垫罢,人情自然上来。天涯海角,知交零落,没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没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安慰,有的只是伤感和寥落。没有知交,也就没有知音,一个人的被认同感就会减弱,当“过尽千帆皆不是”,陪伴自己的,就只能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了。还是借酒浇愁吧,酒中有泪,于是浑浊,尽余欢只是日后无尽忧愁的前奏,这一别之后的夜晚,梦也是漠漠的清寒。写情的部分,有看破红尘之感,李叔同化身弘一法师,给了我们答案。 纵观这整首词,可以发现《西厢记�6�1长亭送别》的影子,摘录如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哪里?在梦也难寻觅。
李叔同的这首词,深得中国古典文化风韵,因而回味悠长,诗意的送别,永远是“动人心处情无限”。

❷ 本人一心向道,请问有什么礼节和忌讳吗

1 道家常用礼仪
道家奉华夏民族祖先黄帝为始祖,尊老子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中国以儒、释、道为三足鼎立,其中道家是华夏民族固有的宗教,对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多,有学者称“道家(教)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被人称之为“活化石”。

1、拱手

姿势:《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左手为阳,右手为阴。阴抱阳,右手抱左手,男女都一样。。右手大指压左手大指,右手掌抱左手掌,向前伸出,如抱着一个鼓,抱拳处约与颈部齐平,可略微晃动小手臂,是为拱手礼。

使用场合:平辈或朋友相见。
抱拳时,切忌右手抱左拳,否则是为“凶拳”,意为诅骂或侮辱对方。很显然,细细历数,姚明周星驰和吴宇森等明星均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

有关抱拳的国学涵义如下:(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敢之意。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自己。(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

当然,抱拳的延伸意义意指:五湖四海即世界人民皆兄弟;左手拇指弯曲意指“莫称大”;两手环抱胸部前手心向处前推,代表友好之意,意指我们的友谊永记心间。

❸ 求【诗经】、【论语】、【道德经】读后感。200-300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我认为在当前学习“国文”的热潮中,《道德经》对于我们每一名机关干部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道德经》是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诗经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❹ 化胡为佛.到底什么情况夔牛和青牛有可比性吗为什么封神之后华夏就没神话传说了

1.化胡为佛又成为老子化胡。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贵的神,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认为他是创立道家思想和哲学的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经担任过当时宫廷图书馆管理员,非常博学。看到国家开始衰落,老子就辞去职务去了西方。他经过边界时,当地的一个官员请求他写点东西,于是他就写了关于道德的文章,赠给那位官员。这就是老子留下的名著《道德经》,也是后来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传说老子活了160-200岁。 后来有一种说法,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印度。根据道教的传说,他在那里变成了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只是道教为了获得对佛教的优势而编造的故事。另外,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纳西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史诗。《老子化胡经》是一部道教的经典,也是汉民族的英雄史诗,其中记载了早期道士西渡流沙传播道教的史实,反映了汉民族发端源起之时的精神面貌。 《化胡经》为韵文,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便于在民间传播流行。经文原文还应配有乐谱,可以配乐吟唱。现在,《化胡经》仅剩下内容很少的部分残经,乐文也不在了。 “老子化胡为浮图”是《老子化胡经》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经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老子为浮图”、“老子为释迦”意思即为“我为浮图”、“我为释迦”,这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的。“三张”早期提出了“我即是道”、“我即是老子”的思想,晚期又提出了“我即是如来”、“我即是释迦”的思想,为道教增添了新内容。 “老子化胡为释迦牟尼”表达了早期道士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做时代领袖的坚定信念,对中国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骨舍利多枚,这些舍利明显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体,提示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可能不止一位。这或许可与《老子化胡经》的说法相验证。
2.夔牛【简介】夔(kuí)牛,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外形像龙,声音如雷,仅有一足。据说黄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将夔杀死,以其皮制成战鼓。夔牛又称且角龙。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义亦颇相似。《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夔牛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踸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东海夔牛: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牛.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译文:东海有座山,名叫流波山.此山距海岸约七千里.山上有一种兽,形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这种兽名夔,后来黄帝得到了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头做鼓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震慑敌兵,威服天下。
传说故事: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夔牛是古时代神话奇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神魔志异·灵兽篇》夔牛:上古奇兽,状如青牛,三足无角,吼声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则风雨起,雷电作,世谓之雷神坐骑。 注:《神魔志异·灵兽篇》是《诛仙》一书中作者虚构的!《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使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辅助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一击震五百里,连击震三千八里,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使量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元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青牛: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是真正的原型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灵异转》有记载。
3.华夏之后是由神话传说的。和古时候的神话传说一样是依据根据一些民间故事和传奇人物编载的。比如三国的洛神,南宋济公,你看的《西游记》不也是吗?
4.双头佛:无论双头佛有多么希奇,造就这些形象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人解除生死困惑,所以白云守端禅师有诗云: 突出双头卒辨难,曾将一击碎潼关;
自从天下太平后,流落人间号德山。

❺ 老子化胡成佛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贵的神,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认为他是创立道家思想和哲学的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经担任过当时宫廷图书馆管理员,非常博学。看到国家开始衰落,老子就辞去职务去了西方。他经过边界时,当地的一个官员请求他写点东西,于是他就写了关于道德的文章,赠给那位官员。这就是老子留下的名著《道德经》,也是后来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传说老子活了160-200岁。 后来有一种说法,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印度。根据道教的传说,他在那里变成了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只是道教为了获得对佛教的优势而编造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纳西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史诗。《老子化胡经》是一部道教的经典,也是汉民族的英雄史诗,其中记载了早期道士西渡流沙传播道教的史实,反映了汉民族发端源起之时的精神面貌。

《化胡经》为韵文,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便于在民间传播流行。经文原文还应配有乐谱,可以配乐吟唱。现在,《化胡经》仅剩下内容很少的部分残经,乐文也不在了。

“老子化胡为浮图”是《老子化胡经》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经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老子为浮图”、“老子为释迦”意思即为“我为浮图”、“我为释迦”,这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的。“三张”早期提出了“我即是道”、“我即是老子”的思想,晚期又提出了“我即是如来”、“我即是释迦”的思想,为道教增添了新内容。

“老子化胡为释迦牟尼”表达了早期道士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做时代领袖的坚定信念,对中国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骨舍利多枚,这些舍利明显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体,提示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可能不止一位。这或许可与《老子化胡经》的说法相验证。

❻ 感觉心情不好,在意别人感受,焦虑,读什么经文

你感觉心情不好,而且在意别人的感受,还焦虑,那么你可以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去聊一聊。这不是通过读什么经文就能帮助你解决的人,重要的是改变认知。

❼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楷体

1.

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有(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

(古代巴比伦)


02.

中国古代十大上古传说有: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筑木为巢、神农尝百草

皇帝战蚩尤、嫘祖造丝、仓颉造字、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03.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娲)创造了人类,被人们尊称为人类的始祖。

04.

中国古代传说中(神农氏)尝出了
365
种草药,写成(
《神农本草经》

,为天下百姓治病。

05.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蚕神是(嫘祖)


06.

中国古代传说中汉字创造者是(仓颉)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使我国古代社会过渡到了文明时代。

07.

中国古代传说中,
(大禹)为了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

【青铜时代】

08.

青铜器时代经历了(夏)

(商)

(西周)时期。

09.

中国最早的王朝是(夏朝)
,是(奴隶)制王朝,第一任国王是(夏启)


10.

中国古代商朝(妇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女军事统帅,也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11.
(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国君。

12.
(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时期是周朝最为强盛的阶段,这个时期享有(
“成康之治”
)的美誉。

13.
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是指周朝哪个国君?(周幽王姬宫靺)


【春秋战国】

14.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造就了(春秋五霸)和
(
战国七雄
)

引发了思想界(
“诸子百家争鸣”


(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社会逐步过渡到封建制社会。

15.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初期(齐)国的贤臣良将。

16.
老马识途的成语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齐燕)两国联军攻打山戎部族途中的故事,统帅是(齐桓公)


17.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讲的是(晋文公重耳)与(楚成王)的故事,古时候一舍等于(三十里)


18.
“仁义之师”指的是(宋襄公)带兵攻打楚国的故事。

19.
成语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吴楚)两国之争中的故事。

20.
中国古代“千古复仇第一人”是指吴国的(伍子胥)向(楚平王)复仇的故事。

21.
孙武是(齐)国人,辅佐吴王(阖闾)


22.
春秋时期最后一个中原霸主是(越王勾践)
,他在吴国的历史典故是(卧薪尝胆)


23.
成语典故“兔死狗烹”讲述的是越国(范蠡)进谏越王(勾践)的故事,意思是“飞鸟打光了,好的
箭就该收藏起来了;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指(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



24.
吴越争霸之后,社会生产力发展,奴隶起义不断爆发,中国开始进入(战国时期)


25.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姓(李)
,名(耳)
,字(耳冉)
,著有(
《道德经》

,被后世尊为(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和(道教)的始祖。

26.
孔子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27.
战国时期神医(扁鹊)是(齐国)人,是(四诊法)的奠基人,意思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
断疾病的方法。

28.
(墨子)是莫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战国时期(鲁国)人。
,主张(非攻,反对战争)


29.
鲁班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叫(公输般)


30.
战国时期,晋国
(
豫让
)
漆身吞炭,秦国(商鞅)变法,鲁国(墨子)破云梯,齐国(孙膑)田忌赛马,
齐国(颜斤蜀)安步当车,齐国(孙膑)围魏救赵。
,齐国(孟尝君)鸡鸣狗盗,齐国(平安君田单)
巧布火牛阵。赵国(武安君苏秦)合纵,秦国(张仪)连横,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蔺相如)
完璧归赵。

31.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邹国)人,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他主张(仁政)
,著书(
《孟子》



32.
战国七雄是指(齐、燕、秦、楚、韩、赵、魏)七国。

33.
中国古代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员,夏商时期称(巫史)
,西周春秋称(公卿)
,战国以后称(宰
相)


34.
战国时期“将相和”的典故里,
“相”是指赵国的宰相(蔺相如)
“将”是指大将军(廉颇)


35.
屈原是(楚怀王)时期(楚国)的大夫,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就是纪念他。

36.
“战国四将”是指(白起)

(李牧)

(廉颇)

(王翦)
,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37.
“毛遂自荐”中的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他们出使楚国,联楚抗秦。

38.
战国时期秦国昭襄王派遣(李冰)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他被四川人民尊称为“川祖”


39.
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

40.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吞并
20
多个国家,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富强国家;秦惠
文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夕侍奉秦国;秦昭襄王得到(范雎)
,

食诸侯领土,成就帝王大业;秦始皇得(李斯)
,开创秦国霸业。

41.
燕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易水河边与太子丹离别,荆轲吟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2
“春秋五霸”是指: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宋襄公)


另一说“五霸”指: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统一中国】

43.
中国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是(秦朝)
,创建者是(秦始皇)
,名字叫(嬴政)


44.
秦朝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推行
(
郡县
)
制。

4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做了三件规范的事:



规定车辆两轮间的距离为六尺,以方便交通。



统一了文字。



规定了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

46
.历史上著名的刺杀秦王的人物有(荆轲)

(张良)

(高渐离)


47.
日本人尊(徐福)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是他将秦代的文明传入了日本,促进了日本经济和文
化的飞跃发展。

48.
秦二世(胡亥)时期,奸臣赵高的成语典故是(
“指鹿为马”



49.
秦朝末年最早的农民起义将领是(陈胜)和(吴广)


50.
消灭秦朝后,刘邦在灞上对老百姓约法三章:

第一.杀人要偿命。

第二.打伤人要治罪。

第三.偷盗的要判罪。

除了以上三条,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

51.
下面这些典故讲的主人公是:

受胯下之辱(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孺子可教(张良)

(萧何)
月下追韩信;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52.
(暗度陈仓)是刘邦与项羽之间一系列战役的开端。

【大汉雄风】

53.
(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定都(洛阳)
,后迁都(长安)


54.
刘邦称帝后说:
“要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
;要说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
何)
;要说统领大军、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重用他们,所以我
能取得天下。但是项羽只有一个(范增)
,却还把他抛弃了,所以项羽势必会被我打败。


55.
西汉时期攻打匈奴的将军有:
(李广)

(卫青)

(霍去病)
。东汉时期有(窦固)

(班超)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载券 1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23页未读,继续阅读
!@#$%^&&*()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您的评论

240
发布评论
用户评价
暂无评论
©2016 Bai 使用网络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广告服务 | 企业文库 | 网站地图
关闭
您有1份新手礼包尚未领取
3
在手机打开
下载1 下载券

用手机扫此二维码:×

以下结果由提供:×
网络翻译

网络词条:×
网络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微信
评价文档:

领取
下载券1新版反馈
10万篇文档VIP专享免费中!

❽ 道教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需要看哪些书比如:道德经

道教目前主要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
正一派是由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祖庭位于现在的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正一道士主修的是符箓科仪,大家在影视作品中见到的道士画符,还有高功道士步罡踏斗的斋醮科仪都是属于正一派。全真派是由祖师王重阳所建,在金庸的武侠小说有描写全真七子的故事,目前全真派也有很多分支,像龙门派,华山派,武当派等。他们以丹道为主,追求天人合一,长生久视的思想境界。
相较于全真派的十方丛林森严戒律,正一派的道士则自由的多,他们可以娶妻生子,也不必像全真必须遵守《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戒律“凡出家先须投庵,身依心安”可以选择不住观修行。
道观里的道士每天清晨一般是五点左右起床,洗漱之去各殿打扫卫生,然后在六点左右开始做早课,唱诵《太上玄门早课经》类似于我们读书时候的早读,伴随着袅袅仙乐,道士们吟唱的早课声在大殿里回荡,久久不息。
道教有一条禁忌就是戊不朝真,就是在戊日这一天不能烧香、诵经、也不能朝拜和斋醮。所以在戊日这天,道士们就不需做早课了。
早课过后就开始过斋,通俗的讲就是去吃早饭,道教的斋饭一般都是清汤寡水的,白水煮面意味清心寡欲,道士们在饭前和饭后由经师带头齐诵供养咒和结斋咒。吃过早饭就开始了一天的值殿生活了,值殿主要是接待香客和对游客讲解道教文化和常识,很多游客在参观道观拜神时都用的双手合十礼,其实这是错误的,道教用的是传统文化里的拱手礼即抱拳拱手。两手相抱时左手抱右手,不可以右手抱左手。

❾ 《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九章第七十八章第八十章古音怎么读

这是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俗译】
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❿ 老子"化胡为佛"是什么事

老子化胡

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贵的神,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认为他是创立道家思想和哲学的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经担任过当时宫廷图书馆管理员,非常博学。看到国家开始衰落,老子就辞去职务去了西方。他经过边界时,当地的一个官员请求他写点东西,于是他就写了关于道德的文章,赠给那位官员。这就是老子留下的名著《道德经》,也是后来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传说老子活了160-200岁。 后来有一种说法,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印度。根据道教的传说,他在那里变成了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只是道教为了获得对佛教的优势而编造的故事。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2778.htm

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纳西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史诗。《老子化胡经》是一部道教的经典,也是汉民族的英雄史诗,其中记载了早期道士西渡流沙传播道教的史实,反映了汉民族发端源起之时的精神面貌。

《化胡经》为韵文,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便于在民间传播流行。经文原文还应配有乐谱,可以配乐吟唱。现在,《化胡经》仅剩下内容很少的部分残经,乐文也不在了。

“老子化胡为浮图”是《老子化胡经》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经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老子为浮图”、“老子为释迦”意思即为“我为浮图”、“我为释迦”,这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的。“三张”早期提出了“我即是道”、“我即是老子”的思想,晚期又提出了“我即是如来”、“我即是释迦”的思想,为道教增添了新内容。

“老子化胡为释迦牟尼”表达了早期道士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做时代领袖的坚定信念,对中国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骨舍利多枚,这些舍利明显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体,提示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可能不止一位。这或许可与《老子化胡经》的说法相验证。

热点内容
沈阳君道法律咨询服务 发布:2025-01-24 08:49:18 浏览:515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4 08:18:38 浏览:443
社区法律咨询活动范文 发布:2025-01-24 07:57:17 浏览:532
老子道德经拼音版 发布:2025-01-24 07:08:55 浏览:209
用道德管理 发布:2025-01-24 07:06:54 浏览:617
中国司法医学鉴定中心 发布:2025-01-24 06:56:57 浏览:829
体检车法规 发布:2025-01-24 06:32:45 浏览:539
有关海丝条例的内容 发布:2025-01-24 05:25:51 浏览:408
妇产科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4 05:07:39 浏览:479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