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与节气

道德经与节气

发布时间: 2022-06-09 15:05:27

道德经的宇宙观

《道德经》的宇宙观:北极轴心说

风行九天中华九鼎

主 题 词:道德经 宇宙观 帝 太一 北极星 轴心说
内容摘要:宇宙观,尤其是自然科学,是影响一个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离开了表征自然规律的宇宙观背景,人类就会因误入错误观念的陷阱,而使人类社会遭受不应有的灾难和伤害。《道德经》是建立在中华古文明的宇宙观——北极轴心说之上的,一个和谐的自然哲学理论体系;它在21世纪必然会放射出无与伦比的光芒,照耀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

梯利、伍德在《西方哲学史•序论》中声称:“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
但是,我们在“西方哲学史”希腊哲学中看到的却是,不管是对元素论、原子论、物活论;还是对于心灵论。“智者对所有这些理论都抱否定态度,断定解决宇宙问题的尝试是徒劳无益的。其理由是,在这个领域里不可能取得确实的知识。”⑴
于是,苏格拉底“以对话的形式引申出真理的艺术”⑵、柏拉图的“理念论”遂成为西方哲学的中流砥柱,而“宇宙观”则被交给了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上帝去掌握。因此,也就出现了近现代科学上牛顿的皈依之举和霍金、温伯格面对“大爆炸之前”问题追问的精神“颤抖”。
同样,在冯达文、郭齐勇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绪论——“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中载:“中国古史又有伏羲氏的传说。大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易•系辞下》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这表明,伏羲氏的故事,与有巢氏、隧人氏、神农氏的故事一样,透露出的主要是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先秦时期的观念走向与西方和印度传统不同的、浓重的‘人间性’。”⑶
在这里我们无意辨析中国哲学史中所表现出的概念随意性、名词混淆性和学术内在规范的缺失。我们所要指出的是通过上面两段引述,所证明的自先秦之后、古希腊开始,中、西哲学的一个共同的认识论转向:从对自然的探索转向了对社会统治理念的寻求。以至20世纪末,在东西文化之间差异的加深和加剧的历史现实中,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文明冲突论”。
从而,我们发现,西方宗教观念产生的来源不是人类对于自然原理的追索,而是对社会统治的期待。更为可悲的是由此带来的思想混乱,即统治者对“宇宙观”的漠视和宗教对上帝、真主、神的固守。至此,我们也将更加清楚伽利略被监禁前嘟嚷“反正地球在那儿转呢”时的内心痛苦,以及布鲁诺在火堆上依然坚贞不屈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他们所坚持的是:无论上帝交给宗教裁判所什么样的权力,虽然人身可灭,但是宇宙的自然法则却是永世长存的。
与此相反,我们本土的道教,其宗教观念,却一直未有对“宇宙观”的离异和屏弃。甚至,紫阳真人对那些游离了“宇宙观”本象而误求金丹大道的方术学者直斥为:“迷迷相引,无有出期。”⑷
而其承继的正是天台真人张伯端悟真诗篇《西江月》:不辨五行四象,哪分朱汞铅银。抽添火候未曾闻,早便称呼居隐。不解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误他永世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⑸
并论曰:“惟于有形质之中,而得其无形质之用。则自粗造精,超凡入圣,始得铅汞之秘矣。”⑷
从这一问题出发,我们深深感到一直被众多注家忽略和轻视,被沈善增先生特别关注而又错解的,关于《道德经》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⑹一句中的“帝”字的解释,日益紧迫地被提高到《道德经》注释的规范确认上来。
因为这一“帝”字,在《道德经》中虽然只出现一次,但是,它却不仅关系到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道德经》之宇宙观的背景,而且更直接涉及到《道德经》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证明。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完整地建立起北斗极星、四象、九宫、二十八宿体系。四象即指春天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看到的星象。(古人)形象地命之曰苍龙、朱雀、白虎、玄武。每一象又分七舍,月亮大约每天经过一舍。这四象又分别称为东宫、南宫、西宫和北宫,再加上北斗极星所居之中宫,共为五宫。中宫以北极星(太一星)为中央,包括北斗七星所在的拱极区。北极星有帝星之称,居中不动,众星拱卫,形成巍峨的紫微宫。北极星是紫微垣中最明亮的一颗星,位于天极之中,成为定向的中心坐标。⑺
“《灵枢•卫气行》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为纬,虚张为经。’以上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古人已经有了‘天球’概念。就是说,以观测者为圆心,以无限长为半径,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以周天二十八宿为标记。这个天球,以北极星(又称太一、天心)为轴心,北斗七星为枢机,自东向西不停地旋转着。⑻
“古人以春天的天象为观察起点,《说卦》曰:‘帝出乎震,震东方也’即为佐证。每年春,‘龙星’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为春耕之始。”⑼
谭结实在其《千古绝唱璇玑图》中则解释为:“古人把‘北斗七星’称为‘璇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旋转的机械。据《星经•北斗》的解释,北斗七星俗称‘七星杓’,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一曰天枢;二曰天璇;三曰天玑;四曰天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从天璇、天枢间的距离,延长约五倍远的天空,有一颗亮度为二级的星就是‘北极星’。
古人认为:在茫茫宇宙中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摇动把柄,使力天权,推动机械,转动天枢,从而使满天星斗都围绕天心(即北极)旋转不停。
正如孔颖达为《书经•舜典》作疏时所说:‘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是王者正天文之器’。因为在浑天仪(璇玑)上有一个圆盘,安在一个光滑的玉轴上,可透明的圆盘上刻有360度,可以观察天象。同样地把360度划分为每15度一格,就定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和二十八宿在星空的位置及七十二候象。”⑽
为了简化称呼,同时也为了与“地心说”、“日心说”宇宙观通约,我们将中华古文明的宇宙观定义为:北极轴心说。
其次,在道教方面。
北京白云观三清阁、四御殿内供奉的4位大帝,其中之一就是执掌天经地纬和日月星辰四时气候运行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其三,关于郭店考古文献《太一生水》与《道德经》的内在关联。
安乐哲、郝大维在《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著作中阐述道: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说《太一生水》在其演化这一方面不属于《道德经》的一部分,那么,它起码也应该是第64章修订改进本的一个诠释性评著。
文本问题之外,更大范围来看,《太一生水》的重要性在于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道家宇宙观给予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说明。该文献简直就是我们所知的中国宇宙论的最早记录。这不仅非常重要地使我们看到了《道德经》其他篇章中那些简约、隐含的宇宙论意向(比如25、38、42、51和52章),而且还相当明确地与这些章节的语言相呼应。”⑾
其四,更为惊奇的是:北极星是“一颗”聚星。
W•C•丹皮尔在当代学术研究绕不过去的科学史经典名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论及‘变星’时,曾举例说:“我们熟悉的‘北极星’,由分光测量,知其含有每四日互相绕转一周的两星,还有一个以12年为周期的第三星,以及一个大约20000年为周期的第四星。”⑿
“双星绕转彻底澄清了直观上静止不动而又独一而尊的‘太一’‘帝’星观念,它使阴阳原理在宇宙观的层面上又得到了更深刻地确证。”⒀
综而观之,在“象帝之先”一句中,无论是单字“帝”,还是单词“象帝”,其准确的所指无疑应该是“帝星”之帝,也就是被称为‘太一’的北极星,而非其它。
何况,作为史官,又精通百家的大学问家老子,对“帝”的思考和运用,除了“帝星”的含义之外,是形成不了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体系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尹志华的下述观点“邵雍认为,‘老子知《易》之体者也’。王安石认为,‘老子之言可谓协于《易》矣!’”⒁
我们之所以提出“北极轴心说”,并不是要复古倒退到两千年前的认识水平。而是试图说明像大爆炸理论的形成,并不能抹杀“地心说”、“日心说”的历史一样,只为着确切地描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轴心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科学成就和破解《道德经》的大门。
尤其是意在表明,由于现象世界的误导和欺骗性,使得人们一旦离开了科学发展的观念,一意固守习惯的成见给人带来的灾难和不良后果。很显然,如果周文王和周公旦若是清楚“太一”“帝星”是“聚星”,又有着双星环绕的事实的话,也许就不会出现以“乾”为首的《周易》思想体系和“周礼”的确立。孔子、司马迁对待老子的态度,也势将更加清楚和明确,而不会再做“犹龙”和“隐士”之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论也就不会神乎其神地“独尊儒术”,而能够进入科学的领域,为中华民族造福了。

㈡ 《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怎么理解,

法是约束,限制.上面的话加上个于就好理解了。人法于地,地法于天,天法于道,道法于自然。
人活在世上,受大地地球的约束,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地心引力,大地又受我们抬头看见的天(日月系)的约束,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大海的海潮,四时节气等;天这个环境又受道的约束。什么是道呢,可以理解为一个宇宙的、普遍的、总的运行法则。如电子围着质子转是一个原子,地球围着太阳转,是太阳系,太阳随着银河转,是银河系,能量守恒,生灭坏转,因果律等。道法自然,宇宙所有的一切遵循的最高法则就是自然,自者,本来的意思,然者,就是这样。自然是圆满,没有缝隙的。如同图形外理中,把一个图象放大很大倍,看到像素,颜色的变化,光线的明暗,有人想修改一下,始终是有痕迹,无法圆满。

㈢ <<道德经>>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文

规律是无所不在的,规律是环环相连的,规律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所以,规律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用语言来解答;用事实来证实的。因为规律它会进入“等同时代”(大同时代),又会在大同时代形成规律,然后进行演变,演变的结果并不是相同的。也就是“大同与大不同”的关系。因此,规律有它的规律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和不正常性。所以在解释,解答规律时,就一定要为规律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定性(即取名),定性是为了更好地区别规律的相同于不同性。

因为天地形成是在瞬间形成的。所以,第一定性点把它放在天地形成前和天地形成的交融处,定性为无和有。

所以,站在不了解规律的角度去看待无的目的,只能感觉规律的奥妙所在,站在了规律产生的结果去观察规律,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结果。

所以,有和无,有名和无名,常有欲和常无欲,妙和徼都是同时从规律中出现的,同时运动,运动不断的运动,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凡是有生命的物种,都会区别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事物,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很自然地排斥不喜欢事物。都会知道,可以为已所用的东西是可以利用的,把无法利用的东西放在一边。

所以,美与恶,善与不善和有与无都属于同一性质,是同时出现,同时完成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虽然是同时出现的对应关系,但它们也会变化的,比如一只馒头和一块石头,饥饿的人肯定会选择馒头,排斥石头,如果是一只烧鸡和一只馒头,有人就会选择烧鸡而排斥馒头。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就因为就了这种微妙,才形成了有和无,产生了万物。难到易发明、创造了东西,形成了长和短的比例,了解了从上而下的一种力量,才能用心声和谐音乐,用事实追随。

所以一个真正的,能发明创造的人,往往会不断地应用万物,去造就一个真正属于人类世界的事业。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而不是用语言来教训人们。而是象万物永远在工作也不会贪懒,因为他们认为事物生来就不是为自己,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满足自己的工作始终在努力,即使成功了,他们也不会休息、享受。

夫是一个既能了解天地形成之本,又能做人间事业的人。他的唯一追求就是去作那些属于人类的事业,用事实去淘汰错误的存在,这样的人哪会想到或有时间享受、休息呢?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译文

既要把事情做好,又不显示自己的水平,一切归功于规律,这样的人只能引导老百姓的努力,有谁会争夺他做事能力的地位呢?因为夫只能显示工作能力,而不显示权利地位,就象一个没有贵重物品的家庭,人们怎么会想去占有他呢?

一个一心一意为人类工作的人,一个一生努力踏踏实实做事的,一个永无止境用行动来证明人类智慧的人,把所以的成功归结于规律的人,这样的人,对人们来讲,谁知道他有生命自私的企图和目的呢、人们见了他除了向他学习以外,还有什么理由想入非非?

因此,一个真正知天地,会做事,能发明创造的人,他治理的理年和结果是一致的:一,可以把所所有埋藏在心中的错误思想自己感到没有用而改变做人方式。二,用最简单,最实际,最佳食品去提供人们的饮食。三,这样就能最好地消除所有想弄虚作假的人的侥幸心理。四,这一系列的措施,是为了人们懂得是非,增强体质,保持做人的人格。五,当老百姓具备了这些条件。再告诉他们天地形成的知识,传授他们规律中的规律,彻底了解大自然无中生有的目的。六,只有这样的百姓才能清楚地了解天的知识和做事的能力,同样,夫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胡作非为吗?

当所有人都知道无中生有的目的,当人人都有作为而自觉努力,勤奋时,天下之事还有什么不能把它做好吗?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译文

规律所产生的能量在瞬间释放,想利用它,它怎么会满足你的想法呢,想把它接收,又有什么器物呢?只有顺从它去该去的地方存放,因为它会变化成另外一种能量进行释放,在释放时使万物都能得到利益。道冲好比打雷,虽然大家都知道一次雷电的能量可供人们使用多少时间,但是无法接住它,只好让它去该去的地方,对于人们而言,只能想想而已,但对大地,这些能量的充实,会改变物理动态结构,只有在物质不断改变动态结果的情况下,植物才能得到很好的生长。

知道了物质形成的规律,可以用规律产生的物质造福人类,改造世界。那些胡说八道的是非,那些强权式的管理还有什么可用的呢?强权和压迫都不存在了,那些恩恩怨怨都自然解开了。没有强权,没有恩怨,人们都能很好的生活,共去创造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这么简单,这么好的治理方案,好像早就存在了,虽然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代产生的,可我却知道,它产生与黄帝,炎帝之前。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大自然创造天地万物并不是因为仁慈,而是为了自己能量守恒,演绎了周而复始的天地万物。所有,它会创造你,也会消灭你,这就是大自然的自私所在。而有些所谓的知天懂地不会做事的圣人,往往会借口顺天者昌的口号,愚弄,鱼肉百姓,把百姓当成一种可供观赏,玩弄又可食用的狗。

这种所谓的圣人,这种常借口顺天者昌的圣人,他们哪里知道,天地间还有一种可用使生命永恒,反之还能纠正大自然自私的规律,这种规律一旦启动,就会有无穷无尽的智慧。

这种智慧型的规律,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消灭它的。但是,它一旦启动,就能突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等等。总而言之,要把它一一证明是有很大难度的,同时也会干扰别人的正常思维,于其说不明白,倒不如把中心思想,中心内容先行公布。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能量是造就一切的根本,能量是永生的,是不灭的,因为它产生了运动。运动会不断地产生能量,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呢?运动是依靠一个很大的自然空间,这个空间区域大到可以产生“对等”关系。所以,天地之根,就是大,大大的大自然。

大自然大到产生对等关系,对等产生了运动,运动产生了能量,这种能量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要使用它是永远使用不完的。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因为用不完,所以可以使星系,星球寄生在这个充满能量的世界里,也因为有了用之不竭的能量,加上规律创造的星系、星球的运动。形成了运动的规律性。因此说,天地长而久之,有次序,有规律的运动,并不是依靠天地自己解决能量问题。因此,一个知天地,能干事的人并不是以开始就有如此水平的,而是一开始拼命的努力、创先、发明,等人们看到了好的成果才知道是有这么一个人,才知道他的水平。

难道圣人就没有私心吗?有的,他作了别人向做而做不成的事,做人人能做而不想做的事,这种做法,在常人眼里感觉上有点邪门,但是他成功了,人们可以享受他的成果,在成果的作用下,又能努力,这就是他的私心。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这种别人无法想像,无法理解的私心,犹如能表达最高明的善意的水一样,水无论流到哪里,都能为需要水的万物而利用。这种常人无法想像的私心,居然是为了人类的真正事业而不断的努力,创造。

这种表达的方法,犹如天上的雨水,流淌的江河,水到哪里都能滋润万物,使万物生长,而又不去争夺名利和成果。因为,水只是流淌,万物需要而取之,不需要水则过之。因此,水没有使用强迫的方法,叫万物接收,所以,它没有感觉自己有功,所以也就不会争功,也许这就是她作了自己应该作的事情。

非但如此,水还能处理污垢,使环境干净整洁,所以,一个善于努力的人,在 不断的努力过程中,以自己的有益于人类的创造来改变别人的思维,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作为,而这些改变彼此的方法都必须符合规律,朝着人类证正面发展的。

因此,是以圣人和水一样,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要有所作为,水在休息的地方也能哺育鱼虾、植物、鸟类、动物。(这就叫“居善地”)。因为他们行事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他的行为是符合规律的。所以,人们在信任他们的同时又能配合。(这就叫“言善信”)

是以圣人做事的能力是以自然和人类综合考虑的。他的要求就象水一样:水能利用高低落差,沟渠通畅,江河调整,湖泊囤积。蓄水,大海处理,热源蒸发,气流调控,均匀布局,季节分明。所以,是以圣人在处事的时候,首先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符合人类正常发展的,是能够配合自然条件的,是不可以产生危害的,同时也渐渐的用正确方法,去替换所有的事物,真正地建立,完善属于人类的目标和事业,使人类了解人类的真正价值。这样:才能使人们都知道:各行其道,各行其职,分散为事,统一为是的重要性。(这就叫“政善治”)

由于前面的事做好了,今天的事情也就顺利了,也能体现事物的正确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为将来奠定了基础。(这就叫“事善能”)

虽然了解了过去,今天顺畅了,而将来的基础也打好了,但事物的条件还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中国农耕24节气,是从农耕的总体出发的,但因各地气候、土壤等等条件的不同,在利用天气在耕耘时,也应该作一些正确的调整。

这和国家的制度一样,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都要有所变动,这个变动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律法,而不是破坏律法。比如:中国的官员贪污,和一般职员贪污,所接受的律法,如果官员轻判了,许多当官的人就会去犯法,因为,这个赌是有价值的。如果官重判,他们就不会去犯罪,因为不值得。所以,任何事物的变动,都一定要符合时代、时机,都必须要为人类大局所思考。(这就叫“动善时”)

作为一个知天地,做人间事的统治者,只有追求到了这一层,了解了事物的规律,特殊性和可变性,用这种配合人类,结合天地的方法去管理国家的时候,还有谁敢于比高低呢?人们除了努力以外,就会服从,这样,夫哪里还有什么忧虑呢?

㈣ 二十四节气的起居要点有哪些

人的起居直接影响人的健康,而健康多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因此,人的起居应顺应二十四节气。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人的身体就会受到伤害,天赐的寿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生活起居必须与二十四节气相顺应。

1.起居与二十四节气的内在联系人的五脏与四季二十四节气是相对应的,而且都各有所用。

春位在东方,色为青,与人身的肝脏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在其中。因此,春天养生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肝经,而表现多在颈项。

夏位在南,色为赤,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耳,精华藏于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多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

秋位在西,色为白,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

冬位在北,色为黑,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阳,精华都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

中央色黄,与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黄帝内经》指出:春天6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草木繁荣,天地间俱显出勃勃生机。在这个季节,人应当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张形体,使自己的神志随着春天的生气而勃发。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会得寒变之病,供给夏季盛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天6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应当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不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之美。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天6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在这个季节,人应当早卧早起,鸡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宁,藉以舒缓三秋的肃杀。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平和。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肺就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得完谷不化的飧泄病,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天的6节气三个月,是所谓“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在这个季节,人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还必须避寒就湿,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肾就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供给春天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2.生活应与二十四节气相适应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养生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并由此产生“顺应自然”的养生学观点,为四时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吕氏春秋》对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养生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使,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年寿得长之意为“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指的是人能尽其寿而颐享天年。

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养生家,如华佗、陶弘景、孙思邈、陈希夷等。他们对四季养生的理论都有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四时养生方法。如华佗《中藏经》提出:“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止,人能从之亦智也”的观点,并创制五禽戏锻炼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更记载了多种食养、药养和术养的具体方法;唐末道士陈希夷编创的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功理源于四季阴阳变化,五行配属学说,功法按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而编排,深合“天人合一”之理,此套功法至明清时期仍颇为流行,许多养生著作均有收载。

宋元时期,涌现了金元四大名医和陈直、邹铉、丘处机、王珪等许多养生学家,著有《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泰定养生主论》等大批养生专著,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思想,使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尤其是在食疗和药疗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如宋代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收食养食疗方162首,指出“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明确提出了饮食在四时阴阳变化中对人的调节养护作用:“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他的论述推动了四时食养的普及和发展。

明清时期,是四时养生的鼎盛时期,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万全的《养生四要》、高濂的《遵生八笺》、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等,比较详尽地总结了四时养生经验和成就,不仅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对推动养生学的普及,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起到了很大作用。

㈤ 下面哪部著作首次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名《水经注》、《道德经》、《淮南子》、《左传》

淮南子

㈥ 很多人推崇《道德经》的原因是什么

精读七遍。道德经阅读越觉得人类渺小,一切因循自然才是正道。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真正的智慧在山野村夫中,所谓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包括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承认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思是: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这个观点中老子强调了运动和规律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尊重规律,顺应自然。但是顺应自然的观点也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消极的方面,导致了后世道家人生哲学中的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

㈧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是什么意思那位高人解释一下

五行旺相休囚死表

春 夏 秋 冬 四季
旺 木 火 金 水 土 当令者旺
相 火 土 水 木 金 我生者相
休 水 木 土 金 火 生我者休
囚 金 水 火 土 木 克我者囚
死 土 金 木 火 水 我克者死
首先什么是五行?
五行就是水木火金土了,这是中国最朴素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这五种元素组成的,也是现在算命的基础。为什么取这几种物质?对于古人来说是最容易见到的,而这每种物质又有其特性,老子《道德经》就是崇尚水的,做人就要有水的性质,上善若水这句成语就是来自这里,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占卜(还是两字字比较喜欢算命,总觉得有点……)里面取的是五行的性质,而不是五行这五种物质。看过《周易》知道六十四卦也是取其性质,而象只是表面的东西,可以取任意的有这种性质的的物质。好比好比乾卦,乾可以代表龙也可以代表天,乾的性质是健。也就说性质唯一,表现可以是很多种。五行也一样,火的性质唯一,但是表现可以很多种,例如微波炉,煤气灶。可以理解吧,言归正传。

五行当中有生有克,生就是妈妈生孩子,克就是警察抓小偷吧(按常理理解,别给我举特例。)

五行相生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一个循环,没有头尾之说。中国人比较相信循环,什么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例外话,这里的否和泰是易经里面的两个卦象,天地否和地天泰。)

为什么五行会相生?其实古人理解很普通,树木需要水的滋养而存活生长,就是水生木;木头燃烧出熊熊大火,所以称为木生火;火生土,就是木头烧完之后剩下的木灰;木灰成累月和其他土壤混在一起,日子久了有人采矿,哇金子,这就是土生金;金生水,这个很麻烦,一般理解成金子加热到一定程度会变成金属液体也就是所谓的金生水了。五行相生的论证不怎么要严密,但是要理解古人有限的智慧,而正因为这有限的智慧才会产生我们占卜的无限可能。所以枝节我们就不要考究了,就这么来记。

五行相克又是什么呢?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个图形是个五角星,同样没有头尾之说。水克火,太好理解了,就是灭火呗;火克金,刚才不是说火能把金溶成金属液体吗,都不是固体金属都成了水了,性质都变了,所以称呼火克金;金克木这个也跟水一样好理解,砍树古人长干的事情,那时候没有煤气的;木克土,这就有点难了,不过可以这么理解树木有防止土壤流逝的功能,想想我们的防护林,树木能牢牢的抓住土壤,所以就是木克土了(古人是这么想的,我也不知道对不对,还是那句话,枝节问题不考虑);土克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么,基本上是修筑堤坝,一般洪水来了,不都是用沙袋来堵么。

基础知识介绍完了,现在言归正传。五行的旺相休囚死是什么?

就是这句话:“当令者旺,生我者相,我生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其实这句是错的,好多文章竟然用错的做算命教科书,真是#¥@¥#@%¥#我都被忽悠啦!其实这句应该是“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我又找到上句的另一半版本“当令者旺、令生者相、令克者死、克令者囚、生令者休。”这个好理解啦,令就是季节啦,语句也通顺啦。当令者旺这个都能理解,还是说后四句。对照来看,简单易用。我生者相和令生者相是一个意思,这么看我就是令就是季节,那个者就是个人属性啦。对于回答挂面同学的问题治学严谨予以表扬。上句在八字里很常用,这是不可不知的理论。说起八字我感受颇深啊,我认为最应该学的就是八字,尤其是男人,女人基本上都信,不管是漂亮的还是丑的。应该是说八字是广告宣传做得最好的占卜了,相比较太乙啊,紫薇啊那就……,没听谁找算命先生说,来给我算算太乙。其实了,别说太乙就是现在鼓吹股票预测神奇的奇门遁甲,用的也少。不过奇门遁甲宣传更高于八字,名字够酷。只是民间用的比较少,达官显贵也用的不多,都是开国皇帝在用,所以老百姓望而生畏,还是算算八字吧。不过要说这旺相休囚死还真是牛B啊,奇门也用,八字也用,紫薇也用,六壬也用,HOHO~不愧是基础中的基础。

旺相休囚死有一个小表,就是这个:
春 夏 秋 冬 四季
旺 木 火 金 水 土 当令者旺
相 火 土 水 木 金 我生者相
休 水 木 土 金 火 生我者休
囚 金 水 火 土 木 克我者囚
死 土 金 木 火 水 我克者死

诶,又要介绍基础知识了。实话实说,我还真不知道上面那句话首先的出处在那里,不知道是渊海子平还是李虚中命书,或者五行大义。我读书基本上和诸葛亮一样观其大意,体其精髓,后而自悟。喜欢考据的同学,就自己考据吧,或者等我那天有兴致了,考据之后再说给你们听。

从上面看大家只能知道,这五行的旺相休囚死是说一年四季的,其实也是说一年12个月,反正是一年了。话越说越多,不过为了理解这几个字还真要说的更多,所以我不喜欢考据,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上表的春说的是春季,古人用寅卯月代表春季。诶,又要说寅卯月了,中国三种历法,第一种是阳历就是我们现在的公历,公元2007年4月1日愚人节,也叫太阳历了。第二种叫做阴历,于外国人跟太阳走的阳历不同,是我们老祖宗根据月亮走,例如阴历五月初一就是我的生日,阴历五月初五就是粽子节(韩国的端午祭,纳闷了老外是不是瞎了眼了,这也能让他们申请成功。)第三种就是我们算命不可不知的农历又叫农时历,晕又用算命的了。经常我们把农历和阴历搞到一起去,其实他们是不一样的,农历也是根据太阳的运转规律制定的,表现在24节气上,按照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一般是古代司天监每年会出一本官方种田指导书,这就是农历。农历是用60花甲记月份,例如我们八字上的甲辰月,癸卯月。看到重要性了吧,算命不可不知。

举个三种历法对应的例子:2007年4月4日这是阳历,阴历是丁亥年二月十七,农历就是丁亥年癸卯月戊辰日,厉害吧唐代的李虚中就是用这个算命,百不失其一二啊,加上宋朝的徐子平的时辰就是大名顶顶的八字命理学。酷吧!跟孔子注释易经的文言传一样,我再啰嗦一下阴历和农历。阳历2007年4月5日,阴历
是丁亥年二月十八,农历确实丁亥年 甲辰月己巳日。看到却别了吧,阳历和阴历都就过了一天,而农历却到了下个月,为什么?因为这一天是清明,下面会讲到。

纳甲记年法和天干地支我就不论了,放在以后那个学生有问题了,我再详细聊。需要记住的是我们按照农历算命就行了,别跟阴历搞混。

回到前面说的寅卯月,其实应该是2个月份,X寅月和X卯月,X是前面的天干了。需要注意的是X寅月是农历第一个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月。不过不是阴历的正月,阴历是按照过了年之后大年初一开始算正月,而农历的正月是X寅月,是24节气中立春那天开始算。即是说寅月(X隐去了,理解意思),其实是立春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惊蛰这一天的前一天,包含两个节气就是立春、雨水。惊蛰一直到清明的前一天就是就是卯月,包含两个节气惊蛰、春分。剩下的地支月份,自己推论一下吧。

寅月和卯月为什么合称寅卯月呢?这就牵着到五行的属性了,寅月和卯月的性质就是木属性,所以他们合在一起就是五行属木,寅卯月还代表着春季,所以春季的属性也是木。推而言之,夏季五行属火,为巳午月;秋季五行属金,为申酉月;冬季五行属水,为亥子月。你可能奇怪了,这才8个月,一年不是12个月么?确实12个月,还有4个月份没有说,这就是子月后面的丑月,卯月后面的辰月,午月后面的未月,酉月后面的戌月,合起来就是辰戌丑未,为什么这么排?因为读起来押韵好听。辰戌丑未就是上面的所谓的四季,也叫做长季,这四个月份的五行属土,也就是说四季的五行属土。这里不要把四季和我们现在的四季搞混了,其实是四个季节之后的那个月,一共四个合起来称为四季,五行属土。

再说点题外话,其实辰戌丑未也算是春夏秋冬之中,春季其实包含寅卯辰,只不过辰不是木属性罢了。其他也一样,所以把这些土属性的放在一块称为四季。如果以后有机会讲到八字的话,还会详细跟大家说聊这块。

好了继续言归正传,孟夫子的退而言之,总会让我说太多。我们讲到哪了?对了啊,言归春夏秋冬和四季,别把四季忘了。那么五行的旺相就囚死就是季节的属性配个体的属性所发生的双方面的效果。记住是双方面的不是单方面的,要不就理解不了“当令者旺,。”这句话了。当令的意思就是正当时令,就是你五行属木又处在春季,你五行属火又处在夏季,个体的五行和季节的五行相配吧。“当令者旺”就是,你木属性的人处在春季里,木也旺,春季也旺。好比旺旺的广告,你旺、我旺、大家旺。反正都旺,最牛B的时候。下面我只把春季和五行相配的详细聊一下,其他三个季节和四季,自己推。那边该说“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从表上看:
春 夏 秋 冬 四季
旺 木 火 金 水 土 当令者旺
相 火 土 水 木 金 我生者相
休 水 木 土 金 火 生我者休
囚 金 水 火 土 木 克我者囚
死 土 金 木 火 水 我克者死

那么到底旺相休囚死是什么意思呢?抛开八字不言,单论这几个字。我们替换一下,旺就是大吉,相就是小吉,休就是小凶,囚,就是比小凶还凶一些。最后,死,就是大凶。

生代表相生的意思,克代表相克的意思。我生和生我,我克和克我。就不能从五行上看。旺字大吉因为都能理解,就不说了。重点看后四个字,还是用春季配五行来聊。

我生者相:春季木配五行火,木能生火,木变弱了火变强了。这就是相。这里出现个强弱的问题,学过八字的朋友可能知道身旺,身弱。旺要克,弱要帮扶,强弱都不好,中庸才是道。这里我们不谈八字。这个相就是季节的属性变弱了,个人的属性变强了。这个相字有被辅佐,帮助的意思。

生我者休:春季木配五行水,水能生木,水变弱了木变强了。休就是季节的属性变强了,个人的属性变弱了。这里有出现一个问题,诶,怎么总是问题啊。论五行怎么又出现强弱关系了?前面基础没有说啊?这里就又出现算命能用到的知识了,就是“泄”。好多命理的书籍都会讲到这个泄,泄是什么呢?就是五行中生后者的前者就泄,泄气。例如水生木,水就是泄气,木就是得气。泄就理解为损失自己,帮助别人。举了例子,前面不是说你五行相生就是妈妈生孩子吗。妈妈十月怀胎本来有120斤的体重,啪,生下个你,马上减到100斤,哇20斤的大胖小子申请吉尼斯吧,HOHO~ 对你来说你,你得气了,变强了,从肚里里面出来了,对你妈妈来减了20斤不说,还贫血了,还坐月子好好补补。这就是你妈妈泄气了,你得气了。相和休就是你们谁做妈妈,谁做儿子的问题。休就是休息的意思,妈妈坐月子。

克我者囚:春季木配五行金,金克木,木变更弱了,金变弱了。囚就是季节的属性变最弱了,个人的属性也变弱了。又出问题了,怎么我克你,我是强势,我还变弱啊,我应该强才对。还是拿上面五行相克,警察克小偷的例子来说明,警察抓小偷,要废脑力,废体力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我虽然抓到你了,你倒霉关监狱了,我也累个半死。虽说有奖金吧,但万一我要是挂了呢(这里就是五行反克的含义,不过我们这篇不论)。所以你克别人,你也要付出,只是别人更倒霉,你倒霉一点点罢了。囚有被囚禁的意思,不过这里不是囚禁小偷而是囚禁警察或者说把警察监视起来,好比严打风一吹出来,知道警察开始为了年终奖奋斗了,赶快不要顶风作案啦,等严打风一过,大家再开始动手--!。也就是说个人属性比季节要厉害,所以季节要事先监视上个人属性,免得出了问题自己倒霉,而对个人属性来说也不是什么还是,自己那么厉害还被监视者,郁闷~

我克者死:春季木配五行土,木克土,木变弱了,土更弱。死就是季节属性变弱了,个人属性弱到极点。现在能理解我上面有一段说的用吉凶来代替旺相休囚死了吧。

㈨ 为什么古人那么崇尚自然

文言文是很多人的难点,死记硬背都没有用,为啥?因为你要建立不起来对它的亲近感,感受不到文言文表达的魅力,是肯定学不好的。所以我们今天就干脆另辟蹊径。就是结合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让你体会古人的所思所想。

范宽的画都是把人融入了自然当中。我把这两幅画的图片都放在了文稿区里,你可以试着找一找山水间的人,看看那个人有多小。你仔细想想,对比起来,达·芬奇画的是眼前的美人,但范宽高高远远地看着,看到高山深谷,看到大雪寒林,也看到了山水间微不足道的人。

同样,咱们来看一看文学。西方文学里小说很发达,小说是什么?是关于人的故事。而中国文学里最灿烂的是诗歌,只要你读过一点中国古诗就会发现,诗的主角很少是人,即便是要写人,想要抒发情感,也往往是用自然景物来烘托气氛,比如“枯藤老树昏鸦”。

中国跟西方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这并没有对错或者高下之分,但不同的起点,会把不同的文明引向不同的方向。

最后,我要提醒你注意一个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里连用了四次“法”字。

平常你熟悉的“法”字,是个名词,指的是法则、法律。而这句话里的“法”,是个动词,意思是遵循法则。我之前说过,古文里经常一个字要担负很多的任务,“法”就是这样——法则是“法”,遵循法则也是“法”,而这两个意思,名词和动词之间是有关联的。

好了,文章就写到这里,我帮你总结三个知识点: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

2. 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有很大差异,中国人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讲究顺应自然,西方人更喜欢把人看作自然的对立面,追求征服自然。

3. “法”既可以是名词,表示法则、法律,也可以是动词,表示遵循和效法。在古文里,名词和动词互相转化的用法很常见。

㈩ 《道德经》《墨子》《论语》《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庄子》等等书籍的简要评价和重点!

对《道德经》的评价 《道德经》作为一部文约,义丰,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从深层次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深入思考,而且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国外,都是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然而在高中教材里却不见其踪影,这可说是高中教材的最大遗憾! 《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思想、“不争”的思想,对于遏制时下名利泛滥的现象是颇有意义的!《道德经》中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精辟的比喻更是叫人叹为观止。 《道德经》中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讲,能品味如此广博的精神食粮,确实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道德经》博大精深,实为不可多得的巨著!在某些方面对《道德经》的点评未有定论,然而未有定论的著作恰恰是最好的课文!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其他任何文著所不能企及的。 另据学者研究,老子原著并无分章,后世分章纯属多余 《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也有一部分是后学者著作。 墨子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和“非攻”,另外主张“尚贤”、“节用”、“节葬”、“非乐”。 《墨子》散文特色:“三表法”注重对客观事理的剖析,注意用事实论证,注意实际效用;以逻辑严密著称。 《论语》主要是记述孔子言谈行事的一部书。它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于战国初编纂成书。 孔子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和“礼”。 《论语》散文的突出特点: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现,且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 《庄子》一书中《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出于门人和后学者之手。全书思想相同,风格一致。 庄子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理想境界。 《庄子》散文艺术;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描写声形毕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評價孫子兵法: 目前,将孙子兵法与商战相结合的著作越来越多,而很多人忽视了对原文的通读。 合诸子百家之长启迪企业经营管理、对个人快速成长都非常有用,启智慧之法门,取古今之东西;吸天地之灵气,融兵法之精髓;成卓越之精英,创商战之辉煌的一番超值享受。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把孙子兵法作为基本的一项修炼,这是竞争环境所必需的,一点兵法都不懂,很难成大事。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热点内容
非道德化倾向 发布:2025-01-24 13:29:05 浏览:740
我该如何举报法官 发布:2025-01-24 12:54:43 浏览:962
法院执行人被冻结微信 发布:2025-01-24 12:45:21 浏览:301
谁在立法 发布:2025-01-24 12:17:14 浏览:1000
民法典手绘 发布:2025-01-24 11:42:27 浏览:620
乌苏法院拍 发布:2025-01-24 11:22:13 浏览:185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1-24 11:02:50 浏览:170
房屋销售补充协议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4 10:00:06 浏览:139
中级会计2013经济法考试题 发布:2025-01-24 09:59:23 浏览: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 发布:2025-01-24 09:54:12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