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法治是谁
⑴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什么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法治与民主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在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强调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社会,即是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
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
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⑵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什么的价值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⑶ 公正司法是谁的职责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对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所说的法治,不应是“治民”,而应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实行依法治国,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和协调发展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从内容上看,这个法律体系应覆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从形式上看,这个法律体系应当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各种规范性文件。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440多件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960多件行政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批准了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机关制定了3万多件规章。目前,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我们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努力提高立法质量,保证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立法目标的实现。 第二,要加强执法工作,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环节。人民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担负着执行法律的职责。大多数法律是需要行政机关执行和贯彻实施的。同时,行政机关的职权是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活动。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还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违反法定程序。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也是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切实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要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民主监督的主要目的是克服权力腐败,防止权力滥用。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和渠道:(1)以权力监督权力,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等。(2)以权利监督权力,包括公民的检举、揭发、控告和舆论工具的监督。(3)以社会权利监督权力,包括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监督。要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四,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从1986年开始,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在全国广泛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于1985年、1991年、1996年、2001年四次作出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要求各地方和各机关、企业事业组织按照国家的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法制素质,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⑷ 什么时候提出公正是法制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回法公正答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⑸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主体是谁
科学立法的主体是立法机关,即人大及其常委会。
严格执法的主体应该是行政机关。公正司法的主体应是司法机关,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
科学立法是一国法律体系是否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之一,那么,如何科学解读科学立法的内涵及相关问题就是理论界和法治实践不能回避的。正是基于此种现实需要,对科学立法科学性的构成要件、科学立法科学性的阻滞因素、科学立法科学性的实现路径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为科学立法科学性的主体要件是立法权的专属性、主观要件是立法过程的有准备性、客体要件是立法事态的法调整性、客观要件是立法行为的程序性;要实现科学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对吸纳化、立法逻辑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视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专业化、立法效果的社会反馈化都是不可缺少的。
严格执法是指要求在执行法规或掌握标准时,不放松、不走样,做到严厉、公平、公正。
严格执法体现在两个方面:
1、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搞“态度执法”、“关系执法”、“人情执法”,做到见违必纠,纠违必罚,处罚有据。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司法公正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其主体是以法官为主的司法人员。司法公正的对象包括各类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标,后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体公正与个体公正的关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价值定位和取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⑹ 说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
“自由、平抄等、公正、法治袭”,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⑺ 什么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7)公正法治是谁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
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什么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法治与民主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在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强调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社会,即是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
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⑼ 结合马克思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而且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这八个字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现代社会的根本价值遵循。
自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自由,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价值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到“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
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平等: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状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贵贱、均贫富”;从“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平等的认识和追求。
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主要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以及结果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价值引导,既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保障每个人基于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和尊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公正,是古往今来千百万人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铲除特权”、“天下为公”;从“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到“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公正的认识和追求。
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平”主要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以及分配公平等,“正义”主要指制度正义、形式正义以及程序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而在更加公平正义的基点上造福全体人民。
法治: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从“一民之轨,莫如法”、“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到“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从“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到“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法治的认识和追求。
法治,即法的统治,与人治、德治相对。法治主要包含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法治是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通过建立健全全社会学习、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遵法守法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自觉的行为习惯,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总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追求,它们一定会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一定会外化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行动。
⑽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24字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取向,是立足社会集体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既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又承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10)公正法治是谁扩展阅读: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自由,既是个人自由与集体自由的有机统一,也是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有机统一。同时,社会主义自由还可从更宽的视域来理解。
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指向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