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德
Ⅰ 名人名言 名人古诗
http://www.m-r.org.cn/
古诗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法言.吾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荀子》
尔无我诈,我无尔虞。《左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六代代》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庄子》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警世通言》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晋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挂羊头,卖狗肉。《晏子春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容斋续笔》
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晋书》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左传》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
祸兮福气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游记》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史记》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卖柑者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别寿》
本是同根生,想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捐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死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左思《咏史》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世胄:世家子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刘世庆《世说新语》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何逊《赠诸游旧》(迟暮:晚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念。----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冠缨:官帽,此指官吏)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赵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会当:终当,表将来定要这样)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烽火:借指战争。抵:值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白居易《涧底松》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刘禹锡《学院公体三首》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吟:吟诗,作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孤桐》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苏轼《雨过后步至四望亭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示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西江造口壁》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钱鹤滩《明日歌》(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白头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飞流直下三知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洒》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高适《封丘县》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晴蜓款款飞。----杜甫《曲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人生几回仿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志》
长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以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李贺《南园》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东郎即席为诗相送》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一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常》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今朝有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
不畏浮云遮望月,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花不须多。----王安石《咏石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天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冬景》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荔枝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竹枝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允《鹊桥仙》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蹭莎行》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踏莎行》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苏鳞《献范仲淹诗》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明《琵琶记》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喜来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咏石灰》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改忘危负岁年。----戚继光《过文登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题竹石》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五言杂诗》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3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47.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53.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石达开)
5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5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5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6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6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6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7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7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7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8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8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8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8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8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
8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9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9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
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9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9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9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9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
9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99.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王慕)
10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0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10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104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10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10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1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1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11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苏轼)
11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曼殊)
1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1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
12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杜牧)
127.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12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2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13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13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13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13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134.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13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3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13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139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4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4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4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幸苦为谁甜。(唐•罗隐)
1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14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14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14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150.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51.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
152.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15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5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158.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16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6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16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66.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6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6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
17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7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72.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7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74.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75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77.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179.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8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181.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
182.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83.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
18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186.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18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189,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
192.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19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
194.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19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197.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198.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
199.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20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201.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
20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20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
204.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毛泽东)
205.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
206.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
207.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毛泽东)
208.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209.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
210.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
211.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毛泽东)
212.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毛泽东)
Ⅱ 三国曹操传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是汉朝初期的相国曹参。他的父亲曹嵩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祖父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关于曹操的姓氏,有一说认为曹嵩本姓夏侯,后来因为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所以夏侯氏很多人都与曹操同族;按照这种说法,夏侯敦和夏侯渊与曹操为堂兄弟。也有一说指曹嵩为曹腾堂兄弟之子,但此说则无法解释夏侯氏与曹氏的亲缘关系。对此有人提出因曹氏于夏侯氏皆为谯县汉初功臣(曹参与夏侯婴)之后的地方望族,彼此间可能本有相互联姻的关系,从非与夏侯氏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曹氏也与曹操本人以表兄弟相称来看,或者也可如此推论。但却没有明确考证的证据可为此说提供有力支持。
早年
曹操年少时就机警过人,并通权谋机变,但是他以侠义自任,行为放荡不羁,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认为曹操并没什么奇特之处。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见桥玄对曹操抱有很高的期望。(曹操显赫时,桥玄已经去世。202年曹操北征,路过桥玄之墓,下令用太牢礼祭祀桥玄,并且写了悼文)当时曹操还默默无闻,桥玄建议曹操去结交当时的名士许劭,以提高名望。于是曹操就去拜访许劭,结果被许劭接纳,曹操才逐渐知名。相传有一天曹操问起自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劭便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据说曹操听了之后,仰天大笑。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他身手矫健,曾经偷偷潜入中常侍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能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基础。
174年,曹操二十岁,通过察举孝廉成为郎官。所谓郎官,名义上是当时朝廷从贵族大臣子弟中选拔出来,担任宫廷宿卫的优秀人才,实际上是学习做官,熟悉朝廷事务和增加阅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依照情形授予正式的官职。因此,稍后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北部尉是曹操入仕后的第一个行政职务。曹操上任之后,在官署门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上任数月,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杀。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可曹操是依法而行,这些人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转而称赞他做得好,举荐他去担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为顿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曹操被免官后,在洛阳无事可做,便回到家乡谯县闲居下来。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阉党所害。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便不再进言。
创业
184年,黄巾军起义,朝廷任命曹操为骑都尉,前往颍川镇压。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任职后罢免了贪污渎职的高官将近八成,并严令禁止当时风行的宗教迷信。据说因为曹操当政素称法令严明,济南国的违法作乱之徒听说曹操要来了,都纷纷潜逃到别的郡县。又过了很久,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但是曹操没有就任,而是称病回乡了。当时天下已开始大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后来王芬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这时,曹操被起用为典军校尉。不巧的是,正好此时(189年)灵帝驾崩了,年幼的太子刘辩即位登基,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想召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进京,胁迫太后同意。不想此举打草惊蛇,没等董卓到京城,何进却被宦官先下手谋杀了。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后来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于是,京城也陷入混乱。为了稳定局面,董卓想拉拢曹操,上表奏请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没有接受董卓给他的官职,而是更名改姓,潜逃出洛阳。
据传曹操在回乡途中路过成皋时,拜访故友吕伯奢,因疑心吕伯奢的儿子图谋杀害自己,便先下手把对方杀死。完事之后又悲伤地说:“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原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故此前句为误解,古语“宁”有“难道”之意;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毋”的意思并没有“不准”、“不可”、“莫叫”的意思,只有“没有”、“没有人”的意思,而通句之中,并没有“允许”、“可以”等意义的字眼,在文法中这些字眼是不可省略的,故此,通句的解释应当为:“难道是我对不起人,没有人对不起我吗?”并由于当时曹操是“悲伤地说”,根据感情色彩,在人自认为铸成大错时,不可能说出如此自负大气的话语的,故此,曹操原句解释为“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是不正确的。此事各书记载不一,但大体情形相近。在《三国演义》中,这个情节被小说作者大肆渲染,并通过让陈宫目击的角度表达对曹操品性的怀疑。事实上,史书并未记载陈宫与曹操一起同行,只有杀害吕伯奢儿子的记载。
回到家乡陈留之后,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义勇,率先揭竿起义,讨伐董卓。次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势力,一齐举兵反董。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行使奋武将军之职。但董卓军势力强盛,袁绍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认为董卓焚烧皇宫,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大失人心,正是与之作战的好时机。于是独自引兵西进,结果于天水遭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流箭,坐骑也伤重不起,后得曹洪出让自己的坐骑,才死里逃生。此时曹操自己所带领的兵士不过五千人[3],而其他诸军兵士十余万,却每天只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为联军出谋划策,但未被采用。曹操只好与夏侯敦一起前往扬州招募兵勇,但也并不顺利。
局面僵持之时,联军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先是刘岱杀死桥瑁,让王肱当了东郡太守。接着袁绍和韩馥又考虑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曹操表示他还是拥戴长安的献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从此,曹操就更加认为袁绍行事不正,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埋下伏笔。而刘虞最后也不敢接受,此事遂不了了之。册立新帝未成,袁绍却趁机胁迫韩馥,夺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讨伐入侵东郡的黑山军,袁绍上表朝廷推举曹操为东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吕布所杀。
同年,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接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历经苦战,鲍信战死,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逼降黄巾军,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并男女百余万口,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个地方势力才渐成气候。
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麾下的将领,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刘表,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性格中的残忍嗜杀,亦多为后世诟病。但另一方面据《三国志·程昱传》所引裴注《魏书》的内容看,诛降卒在乱世,也是一件不得已的权宜做法,且合乎当时的战时律法,同样的故事可参看《三国志·武帝记》建安10年的一段记载。
194年至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兖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兖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兖州牧地位。
奉戴天子
195年,汉献帝迁出长安,进驻安邑。次年,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进。不过此时皇帝(或其掌权之臣)对曹操仍有疑虑。但曹操势力强盛,数月之间又击破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朝廷乃封曹操为建德将军。稍后不久,升任镇东将军,且进封为费亭侯。费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腾的爵号,可见朝廷已对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汉献帝入驻洛阳。随后曹操也进军洛阳保卫京城,皇帝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对中央朝政的实际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阳经董卓破坏,已残破不堪,董昭等劝曹操定都许。
两个月后,东汉迁都许。皇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又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耻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时袁绍势力比曹操强大,因此曹操坚持把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车骑将军之职。
连年征战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发生过由于粮食极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为发展经济恢复民生,定都许昌之后,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曹操因为奉戴天子,某种程度上促使汉朝“宗庙社稷制度”得以重建,这也吸引了许多拥护东汉朝廷的人才来归附,加之曹操用人有术,不停地举着天子旗号东征西讨,实力越来越强。
197年征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长子曹昂与校尉典韦殿后下逃亡,但曹昂与典韦也阵亡。此后,曹操又两次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后来张绣接受谋士贾诩的建议,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对荆州北部的控制,并消除了许都南面的威胁。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计策,开决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后生擒吕布、陈宫,把徐州纳入势力范围。199年,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到这时,曹操已经实际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和徐州,并向南延伸到荆州北部,向北则进入河内。这时,袁绍也已兼并公孙瓒的势力,占据黄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并州,军队十多万人,正试图发兵攻打许都。当时,很多曹军将领都认为无法抵挡袁绍的进攻,曹操却自信的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而智谋短浅,表面严厉而胆量微小,畏惧胜利而缺少威信,将领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大,粮草虽然丰足,正好作为送给我的礼物。”
南征北战
主条目: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四月,曹操在白马之战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顶住了袁绍的猛烈攻势。十月,正在战事进入僵局之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献策,偷袭袁绍的粮草囤积地乌巢。曹操采纳许攸的意见,奇袭乌巢,焚烧了袁军粮草辎重,扭转了战局。随后,袁绍大败,仅剩八百骑逃回北方。公元202年,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趁势进攻。最后,曹操在207年彻底消灭袁氏集团,统一中国北部。从204年起,曹操又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昌则只留个别官吏,但正当壮年的汉献帝十几年间却不敢违背其意志。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为丞相。七月,曹操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九月,刘备在长坂坡被曹军重创,不得不与孙权联合。十二月,曹操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赤壁战后,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叹:“若郭奉孝在,我不会败的这么惨!”)。曹操损失惨重,失去一举统一天下的机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加官晋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不久之后,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迫服毒自尽。(一说是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因忧虑而死)。213年,曹操自封为“魏公”,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甚至远远超过西汉初年的刘姓王国,更加违背了“七国之乱”和推恩令后诸侯封地不得超过一郡的汉制。
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投降。消灭张鲁后,曹操快速地得到汉中,但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回师益州。曹操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未能趁刘备未站住脚跟之时攻蜀,便班师回朝,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217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并任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曹仁为征南将军,欲取荆蜀。
汉中之战
217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爆发。孙权也偷袭合肥,由于形势紧张,曹操便在九月亲自到长安坐镇,与刘备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刘备亲自领军和黄忠分进合击,大破夏侯渊。汉中为刘备攻占,同年三月曹操亲自挥军欲夺回,一度还召集抽调镇守北方的曹彰二十万大军增援,但都为刘备所败,魏军无功而返,刘备还派刘封、黄忠、赵云等将攻击曹军。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长安,刘备攻下房陵,派刘封顺沔水攻占上庸。相传曹操再度败于刘备,此段心境为“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典故
襄樊之战
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大举攻进襄阳,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残军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庞德援救,适时汉水暴涨,淹没于禁七军,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则被关羽擒杀,关羽还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一时威震华夏。当时曹操治下许多州郡的义军早已受关羽遥控。
219年十月,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孙权果然觊觎荆州而自请袭击关羽后方。曹操命人把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用箭射到关羽和樊城守将曹仁处,曹军士气大振,而关羽进退失据。此时,曹仁出城与援军徐晃一同出击,击退关羽,解除了樊城之围。不久之后,关羽被孙权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襄樊战役结束。
曹操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上书称臣,史书上说孙权“陈说天命”,就是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把孙权来书给群臣观看,此时陈群、夏侯敦、司马懿等人都劝曹操登基。曹操却不想废汉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称臣于纣王,他的儿子周武王才灭商纣统一天下。有人认为这是曹操暗示要让儿子曹丕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薨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谥曰武王。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葬高陵。
220年长子曹丕以魏篡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后世评价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满天下,已经不可能。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毛泽东对曹操持正面评价,他不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还在1954年公开赞扬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曹操诗风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家庭
清代安顺地戏面具曹操像养祖父
曹腾
父亲
曹嵩
妻妾
曹操正妻及后宫可考者有十六位:
武宣皇后,就是卞氏,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
丁夫人,曹操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与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刘夫人,丁氏的侍女,随丁氏陪嫁至曹家,后亦为曹操之爱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铄二子。
环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冲、曹据、曹宇三子。
杜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林、曹衮二子。
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琁、曹峻二子。
尹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矩一子。
王昭仪,曹操之妾,生有曹干一子。
孙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上、曹彪、曹勤三子。
李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乘、曹整、曹京三子。
周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刘姬,曹操之妾,生有曹棘一子。
宋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赵姬,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来莺儿,东汉洛阳之名妓,后爱上曹操的侍卫王图。
陈妾
子女
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曹昂,曹操长子,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庶出,但是由曹操原配丁氏抚养长大。
曹丕,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223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早薨。
曹铄,早薨,甥魏明帝曹睿后追封其为殇王。有子曹潜及孙曹偃,曹偃死后绝子嗣。
曹冲,为著名神童,未成年便夭折。
曹据,232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232年封为燕王。
曹霖,232年封为沛王。
曹衮,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曹玹,211年封为西乡侯。
曹峻,232年封为陈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232年封为赵王。
曹上,早薨。
曹彪,232年封为楚王。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泄,被赐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217年封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217年封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茂,与曹操及曹丕不和。232年封为曲阳王。
曹操的7个女儿和记载她们的史书:
曹宪,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曹节,汉献帝皇后。(《后汉书.献帝纪》)
曹华,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安阳公主,名不详,为荀恽之妻。(《魏志.荀彧传》)
金乡公主,名不详,何晏之妻。(《魏志.曹真传》引《魏末传》)
清河长公主,名不详,夏侯茂之妻。(《魏志.夏侯敦传》引《魏略》)
临汾公主,名不详,疑为曹操女儿。(《魏志.司马芝传》)
后裔
曹霸,曹髦后人,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画艺的赞叹。
族人
夏侯敦(?-220年):字符让,有记载的活动期间约为189-220。初为奋武将军司马。建安12年(207年)封邑2500户。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死后谥为忠侯,其七子二孙皆为关内侯。青龙元年(233年)入太祖庙庭,配享祭祀。
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敦之族弟,有记载的活动期间为189-219。初为别部司马、骑都尉。建安21年(216年)封邑800户。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建安24年(219年)死于与刘备、黄忠的争夺汉中的战役。死后谥为愍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
曹仁(168-232年):字子孝,太祖堂弟,有记载的活动期间为187-232。初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权。建安25年(220年)封邑3500户,封陈侯。文帝年间官至大将军。死后谥为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入太祖庙庭,配享祭祀。
曹纯(170-210年):字子和,曹仁弟弟,有记载的活动期间为196后-210。初为议郎。约建安12年(207年)封邑300户,封高陵亭侯。死后谥为威侯。
曹洪(?-232年):字子廉,太祖堂弟,有记载的活动时间为189-232。初为鹰扬校尉。黄初年间,封邑2100户。官至骠骑将军,封乐城侯。死后谥为恭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
曹休(?-228年):字文烈,太祖族子,有记载的活动时间约为188-228。初为虎豹骑宿卫。黄初7年(226年)封邑2500户。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死后谥为壮候。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
曹真(?-231年):字子丹,太祖族子,有记载的活动时间189-231。初讲虎豹骑。太和3年(229年)封邑2900户。官至大司马,封邵陵侯。死后谥号为元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
Ⅲ 作业题目
山水诗
一、“神韵”与禅
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
清代著名诗论家王士祯(渔洋)论诗“独以神韵为宗”(《清史稿》卷266),标举“神韵”,作为其诗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无论是否明确地使用这个概念,渔洋处处是以“神韵天然”作为评诗的价值尺度的。以他的“神韵”说来衡量诗史,最为符合渔洋审美理想的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的创作风格。在渔洋诗论中,对王维、孟浩然、常建等人创作,是非常推崇的。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王士祯的“神韵”说与禅学有十分深刻的联系。从渔洋的诗论中可以看出,渔洋以禅论诗,并非是在一般的比喻层次上,而是将禅的特征内化到“神韵说”的美学内涵中去。在这点上,王渔洋比严沧浪的“以禅喻诗”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王士祯在论及山水诗派诸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来形容诗的妙谛。如他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香祖笔记》)这里侧重指出王维、裴迪等人的五言绝句与禅悟相关的“得意忘言之妙”。又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论旨与前语相近,都是推崇一种超越语言局限的浑化境界。渔洋还论山水诗派诸人差别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柳宗元声闻辟支语。”(《居易录》)都以佛事喻之,而论其他诗人“杜甫圣语,陈子昂真灵语,张九龄典午名士语,岑参剑仙语,韩愈英雄语,李贺才鬼语,卢仝巫觋语,李商隐、韩偓儿女语”等等,都不涉佛教。实际上是透露出王孟一派诗人与佛禅的内在渊源。
王士祯以“入禅”论王孟一派诗人,并且以之为“神韵”在创作上的典范,并非主观虚拟,并非凭空比附,而是从这派诗人的身世与创作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以王孟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艺术风貌上,都与佛禅有客观的渊源关系。揭示其间的内在因缘,对我们了解这派诗人的艺术传统,确实是有一定裨益的。
二、山水诗派诸人与禅的瓜葛
我们所说的山水诗派,包括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些诗人,不仅是王维、孟浩然、裴迪、常建、储光羲等主要活动于盛唐的诗人,而且也包括如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主要活动于中唐的诗人。在时间上,这些诗人往往都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变故,很难做机械的划分;在艺术上,他们的题材大致相近,手法、风格又有一脉相承之处。而且,他们大多数都与禅学、禅僧有密切关系,思想观念上深受禅风的熏陶。
王维之笃于佛,染于禅,已是治文学史的学者们的常识,勿庸赘述。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杜相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指释迦牟尼)之学,字字皆合圣教。”(《而庵说唐诗》)说王维诗“字字皆合圣教”,虽然渲染过甚,但却道出其诗深于佛禅的特点。
关于孟浩然,论者们极少提及他与佛禅的关系,可资考证的文字材料也很少。但是最有力的论据莫过于他本人的诗作。从孟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孟浩然与禅僧往来颇为密切。与他经常唱酬的禅僧就有“湛法师”、“空上人”、“皎上人”等。诗人还常栖宿于禅寺僧房,与禅师们讲论禅理。题写于禅寺的诗作有《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游明禅师西山兰若》、《题大禹寺义公禅房》、《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登龙兴寺阁》、《登总持寺浮图》等二十余首。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到孟浩然是深受禅风熏染的。
在这派诗人中,裴迪、常建、刘眘虚、綦毋潜等,都与禅僧多有往还,诗风也深受禅的影响。裴迪是王维的挚友,也是他的“法侣”。所谓“法侣”,也就是禅门中的同道。裴迪现存诗二十九首,《辋川集》二十首是与王维唱和之作,其中颇多禅韵。而其余九首中,与禅寺禅僧们有直接关系的就有《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西塔寺陆羽茶泉》等四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对于禅门的向往,如“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灵境信为绝,法堂出尘氛。自然成高致,向下看浮云。”(《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等等。都可以说明裴迪与禅有较深的关系。常建的诗也以富有禅意而为人知。其中最有名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禅学的涵养工夫。綦毋潜在这派诗人中不太惹人注意,但是他的诗作却颇能体现出山水诗派的艺术特色。綦毋潜存诗只有26首,但与禅有直接关系、并在诗题上明确标示的,就在10首以上。如《题招隐寺绚公房》、《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过融上人兰若》等。《唐才子传》评其诗:“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方外之情,正是栖心释梵、远离尘俗的情味。刘眘虚,也是山水诗派的诗人。他于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后曾任洛阳尉、夏县令等职,”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交游多山僧道侣。”(《唐才子传》)一方面是与禅僧多有往来,另一方面也就使其诗“善为方外之言。”(同上)诗中如“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登庐山峰顶寺》)等句,流露出他的禅学修养。储光羲是山水诗派中较为重要的诗人,其诗中与禅僧、佛寺直接有关的有十余首,如《题辨觉精舍》、《题慎言法师故房》、《苑外至龙兴院作》、《题虬上人房》等。号称“五言长城”的著名诗人刘长卿,人们很少把他和王孟一派诗人联在一起,实际上,就艺术上看,刘长卿正是这派诗人中的劲旅。他的诗作,更多地表现出由盛唐而入中唐的士大夫的心态。长卿诗中那种清冷幽邃的山水画面,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惊悸之后的士大夫心灵的外化。刘长卿的诗,有更深更泛的禅迹。与禅寺禅僧有直接关系的篇什有近三十首之多。从中也可看出,他与禅门关系之深。禅的幽趣,完全渗透于山水清晖的描写之中。如《和灵一上人新泉》、《送灵澈上人》、《游林禅师双峰寺》都是如此。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一直被视为王孟一派的有力后进。“王、孟、韦、柳”并称,说明中唐时期韦应物和柳宗元对从陶、谢发端的山水诗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韦诗中与禅寺禅僧有直接关系的也有近三十首之多。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禅学意识是自觉的,也是很浓厚的。如诗中说“心神自安宅,烦虑顿可捐”(《赠李儋》)分明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的禅学观念在人生观中的推衍。“缘情生众累,晚悟依道流”(《答崔主簿问兼简温上人》)是佛教十二缘起说的回响。柳宗元对佛教的信奉,更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被贬永州之后,对于佛教有了更深的领悟。他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柳诗中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禅堂》等作,都是借禅宗的观念来使自己达于“忘机”的境地。
综上所说,唐代山水诗派的诗人们,大多数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浸染于禅悦之风中,他们同禅僧有或多或少的交游。由此使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禅的观念,禅的思想方法,对于这派诗人的艺术风貌,是否有着较为内在、深刻的影响呢?易言之,唐代山水诗派的艺术特征中是否有着禅的基因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空明诗境与淡远风格
从质实到空明,这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上的一个跃迁,这个跃迁的实现,主要是在盛唐时期,而主要是体现在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诗人中。这方面王维的诗作是最为典型的。如有名的《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这首诗描写终南山的雄浑气势。“白云”两句,把山中的云霭,写得闪烁不定,飘渺幽约,诗的意境阔大雄浑,但又有一种空明变幻的样态。《泛前陂》一诗也是如此:“秋空自明回,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浩万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也创造出十分空明灵动的境界。这类诗作在王维集中比比皆是。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登河北城楼作》)“寥廓凉天净,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象,醉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清光》)都有着空明摇曳而又雄奇阔大的境界!
不仅是摩诘诗,山水诗派其他诗人的创作也多有这种诗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立公房》:“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间春泉满,萝轩夜月闲。”《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宿王昌龄旧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渔浦》:“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储光羲的《钓鱼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等等,这类空明澄澹的诗境,在山水诗派中的作品是俯拾即是的。
与唐诗相比,魏晋南北朝诗尽管在形式美感的追求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还较为质实,缺乏空明灵动的神韵。而盛唐诗之所以被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有了这样的诗境。严沧浪谓:“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主要指这样一种诗境。
由质实到空明,决不止是一个诗歌的风格问题,也不止是个意境问题,而是诗歌艺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着它对于人类的价值。人们不再以客观摹写自然山水为目的,而是使山水物象成为心灵的投影。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式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他们本身或是他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中译本49页)对于空明诗境,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它们的价值的。
那么要问,禅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回答是佛教禅宗的“空观”对诗人艺术思维的渗透。“空”是佛教第一要义。在佛家看来,“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只有把主体与客体尽作空观,方能超脱生死之缘。但要把实实在在的事物说成是虚无的,无疑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于是便“以幻说空”。大乘般若采用“中观”的思想方法,有无双遣,把一切事物都说成是既非真有,又非虚无的一种幻想。正如僧肇在《不真空论》所说:“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僧肇以“幻化人”为喻,说一切都非有非无,而是一种“幻化”。在哲学上,这当然是地道的唯心主义。但它对文学创造所形成的影响,便是复杂的了,难于用“唯物”和“唯心”来划界。
王维信奉佛教,主要是禅宗,而禅宗主要是发展了大乘般若学。对于这种有无双遣的理论,王维深谙其妙,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他写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幼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物方酌我于无垠之域,亦过殆矣。”王维是以这种“幻化”的眼光来看人生,看世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一切都在有无色空之际。这种思想方法,渗透在诗歌艺术思维中,便产生了空明摇曳、似有若无的审美境界。
山水诗派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前代诗论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派诗人的淡远风格。胡震亨引《震泽长语》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无非是言其“淡”。胡应麟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宗。”(《诗薮》)胡震亨又引徐献忠评孟浩然语:“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近,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签》)“淡远”,是这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
举几个具体作品为例。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山中寄诸弟妹》:“山中多法侣,禅悦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的确可以称之为“水墨不着色画”,“淡”是最突出的特征。这种“淡”,不仅是语言色泽上的“淡”,更多的是创作主体心境的“淡”。
关于孟浩然的诗作,更是以“淡”著称。明人胡应麟以“简淡”概括浩然风格,评孟诗云:“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诗薮·内编》)如《北涧泛舟》:“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不在家。”都是冲淡的。孟的一些名作如《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宿建德江》等篇,都以“淡”见称。闻一多先生形容得好:“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唐诗杂论·孟浩然》)
王孟一派诗人基本上都有“淡”的诗风,那么,这与禅存在着什么联系吗?
禅所达到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禅本体,但它不略脱事相,而是即物超越。禅宗有“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要旨,所谓“无相”,并非完全剥离“相”,而是“于相而离相”,也就是寄寓于“相”而超越之。正因为如此,禅宗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更反对雕琢藻绘,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无为,而不应是牵强著力的。禅家公案强调这种淡然忘机、不系于心的精神。“僧问:如何是僧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五灯会元》卷11)禅在自然而然中,不可以用心著力。又如:“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师曰:春来草自清,月上已天明。”(同上)意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春日青草、月上天明一样自然。
“平淡”或“冲淡”的风格,来源于一切不系于心的主体心态,任运自在,不执着,不刻挚,如天空中的游云一般。山水派诗人,多有如此心态。摩诘所谓“万事不关心”是正面的表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是禅家“不住心”、“无常心”的象征。柳宗元《渔翁》诗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也正是“不于境上生心”的禅学观念的形象显现。“淡远”“平淡”的风格,实际上是与无所挂碍、无所系缚、任运自如的主体心态有密切关系的。
四、幽独情怀与静寂氛围
唐代山水诗派主要以山水景物作为审美对象,作为创作题材,但实际上是在山水中“安置”诗人的幽独的心灵。这派诗人的篇什咏读既多,你就会发现在山水物象的描绘中,诗人那绋独孤寂的身影,似乎无所不在。最为突出的便是刘长卿的作品,常常出现的是自来自去,幽独自处的身影。有时不是写诗人自己,是写别人的形象,但细读之,就会发现那不过是诗人心灵的投影。如《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似乎是写灵澈禅师,实际上却是诗人幽独情怀的外射。再如《江中对月》:“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在一片澄明而迷蒙的月光中、秋江里,“沙上人”静消消地独自渡江,诗人偏爱这类意象,不能不说是由创作主体的幽独心态决定的。在长卿诗中,即使是仅从字面上看,就可以随处看到“孤”“独”这类诗句。如“独行风袅袅,相去水茫茫”,“悠悠白云里,独往青山客”、“片帆何处去,匹马独归迟”,“江海无行迹,孤舟何处寻”,“人语空山答,猿声独戊闻”。“芳时万里客,乡路独归人”。实际没有办法多举,到处都是,诗人的幽独情怀是一望即知的。
岂止是刘长卿,这派诗人多在山水描写中寄寓幽独心境。孟浩然《涧南即事贻皎上人》:“约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岁除夜有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王维《答张五弟》:“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空欲二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更深,流莺度高阁。坐使青灯晚,达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群更萧索。”《善福寺阁》:“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晴明一登望,潇洒此幽襟。”韦的名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似写“幽草”,实则是“幽独人自伤怀抱。”柳宗元《禅堂》:“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不仅写出了自己被贬之后的幽独处境,而且道出了禅观对这种心境的影响。
这么多表现幽独情怀的诗篇出现决非偶然,几乎成为这派诗人的共同心态。回过头来又可以使我们意识到他们更多地以山水为题材写诗,并非为了摹写山水形貌,而是为了在一方山水物象中,寄寓幽独的情怀。他们渲染山水的宁静与远离尘世喧闹,正是为了寄托一颗幽寂的诗魂!
与此密切联系的,就是唐代山水诗人创作中那种共同的特点,静谧的氛围。诗人们在写山水物象时不约而同地烘托山水之静,而没有谁在写它的喧嚷。实际上写山水也正是为了写这种遗弃尘世的静谧。同时写风声、水声、虫声、林声……,却是为了更加反衬其静。王维《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更显得深山古刹的静谧。《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这些诗中的果落、虫鸣、鸟声,恰恰是为了反衬山林的极度静谧。诗人是孤独的,似乎这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他用心谛听着大自然的心律。孟浩然、常建、刘长卿等人的诗作,也都以十分静谧的氛围来写山水。如孟诗《寻香山湛上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常建《白湖寺后溪宿云门》:“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圆月明高峰,青山因独宿。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月。”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野寺来人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这类例子甚多,是没有办法尽数列举的。静谧的氛围,是山水诗人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与禅有什么关系?有的。禅宗之“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禅那”的修习方式,突出地表现为反对、废弃坐禅,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对“心”的修养——不过修养方式不同罢了。禅宗不再限于静坐凝心,专注观境的形式,进一步摆脱了心对物的依附关系,把心视为万能之物。
禅毕竟是避世的,它尽管可以混迹于尘俗之中,但要取得一份心灵的自在,“参禅学道,须得一切处不生心。”(《黄蘖宛陵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坛经》),对一切事物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实际上还是一种“鸵鸟政策”。禅又是一种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返照,于外间世界的风云变幻不取不舍,而以本心为独立自足的世界。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返照和体认,必然带来的体验的独特性。参禅者的内心是孤寂的、幽独的。唐代山水诗派诗人们的幽独情怀,是与“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巨大变革有极大关系的。唐王朝从鼎盛的峰巅跌入了一个幽深的峡谷,亲身经历了这场大变乱的诗人们,热情凝结了,心态幽冷了,由外向投射转入主观内省。其社会原因是主要的。但是,诗人们在与禅的接近中,与禅的反照内心一拍即合,于是在幽独情境的描写抒发中,就参入了相当多的禅的底蕴,像柳宗元的《禅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王维的《鹿柴》、《过香积寺》、《终南别业》等,都是相当显豁的例子。
禅家尽管一再宣称“行住坐卧,无非是道”,而实际上,还主要是在静谧山林中建立寺院,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中“妙悟”禅机的。禅僧乐于与大自然打交道,倾心于禅的士大夫也乐于栖息于山林,至少是暂时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王孟一派诗人,把山写得如此空明静谧,实非偶然,这与他们的禅学习染有直接关系。
其实,山水中的静谧氛围,并非全然是客观描写,主要是一种心境的建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禅是以心为万物之本体的,所谓“静”,只是一种心灵之静。大乘佛学以“心静”为“静土”,“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境,则佛土净”(《维摩诘经·佛国品》),把“净”易为“静”,道理全然是一样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公的《饮酒》,说明此意最为恰当,又安知其中没有大乘的影迹?
禅与唐代山水诗派的关系很深,也难一一说明;而山水诗派的艺术精神,其形成因素也决非一端,禅的影响也只是一个侧面,然而,从这个视角所进行的透视,会有补于对唐代山水诗的深一层理解。
山水诗: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Ⅳ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字数越多越好
三国演义正面英雄之曹操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曹操残暴、多疑、为人不厚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广纳天下英雄,但不以仁义为做人的基本原则,讲究宁我负人,而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为人处世原则,广大读者称之为奸雄,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面英雄。
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局面,势必要求我们对社会上的英雄引入多元化的评判方式,不宜站在一种绝对正确的政治观角度,竭力批判另一个政治观的错误,如果这样,就陷入了以自我为绝对中心的狭隘思想境界,不能客观、公允地包容不同政治观。
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社会公平,应当是所有不同政治观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纵观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无不如此,对曹操的认识亦当如此。
一、挟持天子
汉灵帝驾崩后,何进立太子辩即皇帝位,董卓废之,立汉献帝,宦官和各路实力人物相互挟制皇帝以争权夺利。第十三回,曹操大败吕布,平了山东,朝廷封为建德将军费亭侯。太尉杨彪、大司农朱俊暗秦献帝曰:今曹操拥兵二十余万,谋臣武将数十员,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党,天下幸甚。献帝泣曰:朕被二贼欺凌久矣,若得诛之,诚为大幸!
曹操在山东,闻知车驾已还洛阳,聚谋士商议,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大喜。正要收拾起兵,忽报有天使赍诏宣召。操接诏,克日兴师。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自此,汉献帝过上了稳定的生活,锦衣玉食。在形式上,是汉朝的皇帝,曹操最终只称魏王,未僭越称帝。
汉献帝为摆脱曹操的控制,在小说中二次较激烈的举动。
其一,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第二十四回,曹操识破衣带诏阴谋后,仍保留了汉献帝的皇帝位。
其二、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汉献帝密诏皇丈伏完,要求暗遣人往吴、蜀二处,令约会起兵。曹操识破后,杀死伏皇后,汉献帝忧虑交加,连日不食,曹操劝解曰:陛下无忧,臣无异心。臣女已与陛下为贵人,大贤大孝,宜居正宫。献帝安敢不从。于建安二十年正月朔,就庆贺正旦之节,册立曹操女曹贵人为正宫皇后。群下莫敢有言。
小说中,其它人又是如何挟持天子的呢?
董卓立汉献帝后,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李傕、郭汜既掌大权,横行无忌,朝廷无人敢言。杨奉、董承救驾后,帝与大臣议事于茅屋之下,百宫稍有触犯,竞于帝前欧骂,故意送浊酒粗食与帝。
曹操在人格上是给了汉献帝最起码的尊重,虽然实掌大权,但是封赏官员,在形式上还是上奏皇帝,皇帝的衣食起居也应当是相对充裕和稳定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由于小说作者贬曹颂刘的创作立场,对于曹操纵横天下,刘备偏居蜀中的现实,故而以此语来宣泄心中的不满,这种不满同时又符合了儒家思想对于乱世英雄的价值判断。
我们来细数小说中曹操与各路诸侯发生的二十场战争,看是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场战争。第十四回,苟彧献计曰: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操从其言,即时奏请诏命,遣使赍往徐州,封刘备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并附密书一封。
刘备、吕布、袁术、孙策相互战争。
第二十六回,张绣统其众,用贾诩为谋士,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犯阙夺驾。曹操起兵十五万,亲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后,后反叛,兵败投刘表。
第二场战争。第十七回,袁术称帝,孙策为自保,遣书曹操,劝曹南征,孙策为后应,击败袁术。曹操起马步兵十七万,粮食辎重千余车,一面先发人会合孙策与刘备、吕布。兵至豫州界上,玄德引兵来迎。袁术败逃,曹操攻破寿春,焚烧伪造宫室殿宇,一应犯禁之物。
第三场战争。第十七回,操奏张绣作乱,当兴兵伐之。天子乃亲排銮驾。送操出师。建安三年夏四月,张绣败。
第四场战争。第十八回,曹操、刘备联手攻吕布,吕布被杀前对刘备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谁知刘备却劝曹操杀之,吕布目视刘备曰:是儿最无信者!
第五场战争。第二十三回,袁绍广发讨操檄文,操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袁绍心怀疑惑,不思进兵,于是曹操安排防御之事后,竞回许都,余下战事为曹操部将所为。
第六场战争。第二十四回,识破衣带诏阴谋后,为斩草除根,起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下徐州攻刘备。刘备败走投袁绍。
第七场战争。第二十五回,在刘备的游说下,袁绍兴兵攻曹操,曹操引兵十五万迎之。于是引出了关云长挂印封金,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第八场战争。第二十九回,曹操闻孙策之死,欲起兵下江南。侍御史张谏曰:乘人之丧而伐之,既非义举;若其不克,弃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操然其说,乃即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袁绍闻之大怒,遂起冀、青、幽、并等处人马七十余万,复来攻取许昌。于是便引出著名的官渡之战。
曹操正准备回许都,待秋后再攻袁绍,苟彧遣使送书,曰:刘备在汝南得刘辟,龚都数万人之众。闻丞相提军出征河北,乃令刘辟守汝南,备亲自引兵乘虚来攻许昌。
第九场战争。曹操自提兵往汝南来迎刘备。刘备兵败,荆州依刘表。
第十场战争。第三十一回,建安七年,春正月,曹操亲统大军赴官渡攻袁绍。袁绍旧病复发而亡,其二子因为争权发生内讧,长子袁谭求救于曹操,曹操因势而为,占据了冀州、并州。
第十一战场。占据冀州、并州后,远涉沙漠,西击乌桓,凭借强大气势,辽东守将俯首称臣。
第十二场战争。第三十五回,此战争不是曹操亲为,而是其部将曹仁所为。由于刘备有徐庶协助,曹仁兵败。
第十二场战争。第三十九回,夏侯惇曰:近闻刘备在新野,每日教演士卒,必为后患,可早图之,操即命夏侯惇领兵十万,直抵博望城,以窥新野,夏侯惇兵败回许昌,自缚见曹操,曹操大怒,起大兵五十万攻打江南。于是乎引出了诸葛亮火烧新野,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板桥,诸葛亮舌战群儒,群英会将干中计,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等一连串众人皆知的精彩事故,曹操败回许都。
第十三场战争。第五十七回,曹操兵败赤壁之后,刘备与孙权相互争夺地盘。有人报到许昌,言刘备有诸葛亮、庞统为谋士,招军买马,积草屯粮,连结东吴,早晚必兴兵北伐。曹操闻之,遂聚众谋士商议南征。为巩固北方,荀彧曰:不若降诏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讨孙权,诱入京师,先除此人,则南征无患矣。
马腾识破阴谋,引西凉兵五千攻打许昌。马腾兵败身亡。
第十四战争。第五十八回,曹操为阻止刘备攻取西川,扩充地盘,进攻江南。孙权求救于刘备,诸葛亮修书西凉马超,马超进攻长安,曹操被迫放弃南征,转而与马超交战,马超兵败远循。
第十五场战争。第六十一回,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与孙权相持而战。孙权修书曹操要求罢战,书背后批两行云:足不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毕,大笑曰:孙仲谋不欺我也。重赏来使,自引用大军回许昌。
第十六场战争。第六十四回,马超兵败入羌,结好羌兵,攻拔陇西州郡。夏侯渊得曹操军令,击败马超,马超兵败,后投刘备军中。
第十七场战争。第六十六回,曹操威势日甚,会大臣商议收吴灭蜀之事。夏侯惇曰:吴、蜀急未可攻,宜先取汉中张鲁。曹操兴师西征,平定汉中地。司马懿劝曹操乘势进攻刘备,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遂按兵不动。
第十八场战争。第六十七回,刘备猜测曹操必来攻取西川,诸葛亮献计,令孙权进攻合淝,曹操自汉中领兵四十万前来救合淝。在濡须,孙权、曹操相拒月余,皆不能取胜。曹操留曹仁、张辽屯合淝,班师回许昌。
第十九场战争。第六十九回,曹洪把守汉中,与张飞、马超、黄忠交战,丢失天荡山。曹操起兵四十万亲征。兵退斜谷,失了汉中。
第二十场战争。第七十三回,刘备自称汉中王,修表汉献帝。曹操大怒,司马懿献计,利用刘备占据荆州不还,劝说孙权兴兵取荆州,曹操兴兵取汉川。
孙权遣诸葛瑾到关羽处,希望与关羽结为儿女亲家,谁知关羽勃然大怒,将诸葛瑾逐出。孙权大怒,约兵曹操共同攻刘备。引出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关云长刮骨疗毒,关云长败走麦城故事。孙权将关羽首级送与曹操,曹操以礼葬之。
在这二十场与曹操有关的战争中,看不出有丝毫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内容,看到的只是相互之间为巩固地盘、争夺新地盘而发动的战争,刘备更没有高举声讨汉贼曹操、巩固汉献帝政治地位的政治大旗兴兵讨伐曹操。相反,倒是在曹操、刘备死后,诸葛亮、姜维高举声讨汉贼的政治大旗数度兵出祁山。
在小说中,曹操没有利用掌控汉献帝的事实,要求和严禁各路诸侯做什么事和不能做什么事。即便如此,广大读者仍然认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对小说中的事实的故意忽略,原因在于曹操作为正面英雄的形象不符合儒家对于乱世中正面英雄的定义。
三、所谓的不仁不义与广纳人才
以儒家的价值观阅读全书,曹操不仁不义之事多矣。
第四回,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逃回家乡途中,杀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全家,留下一句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认为不仁不义,离曹操而去。
儒家思想认为,我与天下人的关系应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不能获得天下人的理解和支持,则隐迹山水之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曹操完全颠倒了我与天下人的关系,将自我摆在了极突出的地位,天下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我这个中心。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另一种解释。
第十回,曹操威镇山东之后,欲将父亲接来享受富贵,徐州太守陶谦为拍曹操马屁,自作主张加派官兵护送。随知护送官兵中有黄巾余党,见财起意,将曹操父杀死。
按道理,曹操报杀父之仇的对象应当是那些护送官兵,但是曹操不这样:陶谦纵兵杀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军,洗荡徐州,方雪吾恨。大军所到之处,杀谬人民,发掘坟墓。
在此过程中,刘备仁义著于四海的谦谦君子形象得到了完美展现,三让徐州之后,刘备实际占据了徐州。曹操大怒曰:我仇未报,汝不费半箭之功,坐得徐州!吾必先杀刘备,后戮谦尸,以雪先君之怨!但在荀彧劝谏下,曹操停止进攻徐州,转而进攻陈地的黄巾余党,以巩固既得地盘。后来,曹操收容刘备时,并未提及报父仇之事。
这就是讲究现实利益的曹操。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曹操是一个值得人们学习的正面英雄,而不是奸雄。纵观全书,曹操没有做出加剧社会动荡的事情,没有对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第六十六回,操将欲起程南征,参军傅干上书谏操。书略曰:干闻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往者天下大乱,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耳。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愚以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今若举数十万之众,顿长江之滨,倘贼凭险深藏,使我士马不得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天威屈矣。惟明公详察焉。
曹操览之,遂罢南征,兴设学校,延礼文士。
曹操非常重视广纳人才的工作,在家乡起兵讨董卓和与诸侯长期征战过程中,发现好的人才,曹操都希望收归己用。有一大批人才是尽心尽力帮助曹操的,正是由于许诸、张颌、典韦、张辽、夏候渊、夏候敦、曹洪、曹仁的集体努力和智慧,曹操才能在诸侯混战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并逐步强大,成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大势力。由于评价成功的价值观不同,小说虽然描写了曹操将领许多事迹,但没有获得广大读者广泛称赞。
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第六十七回,张辽威零逍遥津。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这中间表现出来的高超武艺,决死气慨,忠心事主精神,一点儿也不比张飞大闹长板桥、赵子龙单骑救主逊色。但是,人们故意忽略,尤其在戏剧演出节目中,歌颂曹操战将英雄事迹少之又少,家喻户晓的绝大多数是张飞,赵云、关羽等人。
出现这种现象是不奇怪的,歌颂张飞、赵云、关羽的事迹,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儒家忠、孝、廉、义、悌的思想价值观,如果在戏曲舞台上歌颂曹操将领的英勇事迹,那么体现出来的政治观、人生观则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于是乎,广大读者在潜意识深处集体采用了一种淡化处理的方式,既不歌颂,也不贬损,任其在小说中客观地存在着。
曹操对于不同于自己政治观、人生观的人才也是非常爱惜的,但小说却通过曹操的这种爱惜,描写出被爱惜人才的崇高、坚定的儒家思想英雄的光辉形象。
第三十六回,刘备得到徐庶帮助击退了曹操的进攻,曹操知道情况后,将徐庶母亲搬取到许昌,徐庶孝心至上,不得已离开刘备,到了曹操身边。第四十七回,庞统为配合诸葛亮火烧赤壁,假意投奔曹操,曹操亲自出帐迎之,谁知庞统出了个连环计,曹操浑然不知,曰:先生果能成大功,操请奏闻天子,封为三公之列。徐庶识破了却只顾远身避祸。
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惜曹操勘不破此中味道,赤壁之战得了个落荒而逃的结局。
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更是体现了曹操对于具备儒家思想人才的一种单相思。程昱曰:若纵之归袁绍,是如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之,以绝后患。曹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
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在山顶看到了赵云的勇敢,叹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如果不是曹操的这道命令,百万大军之中,赵云焉能活着闯出?可以说,是曹操的爱才惜才之思想成就了赵云的美名。
站在实现心中理想,没有加剧社会动乱,没有阻碍社会发展,没有破坏社会生产,能相对创造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局面的角度,曹操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正面英雄。
Ⅳ 朋友圈晒无证驾驶交警看后怎么处理的
浙江女子朋友圈晒“无证驾驶”,交警两月后看到后依法处理。
这条2017年10月29日发布的朋友圈截图传着传着,1月3日被乾潭交警中队的民 警看到了。尽管离事发时已经过去两个多月,民 警还是决定:如果该女子是无证驾驶,绝不能姑息。
2018年1月9日,乾潭交警中队民 警在日常设卡检查时发现了该女子驾驶的橘色吉普,驾驶员和微信中的自拍照是同一个人。经查,驾驶员洪某是乾潭镇人,1979年出生,从事个体经营工作。2017年5月,洪某因驾驶车辆超速50%以上被记满12分,目前仍处于驾驶证扣留状态。
经过交警的批评教育,洪某当即删除了朋友圈,并表达了悔过之意。针对洪某在驾驶证被扣留期间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交警依法对其处以200元罚款。
Ⅵ 建德一男子为报警谎报实情,他犯了妨碍公务罪吗
为了有效地执行公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需要一定的法律来惩治干预这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但这种惩罚也有一个应有的度,这个度的把握是维护社会稳定性的关键。我认为这位男子为报警谎报实情不构成上述所说的罪名,以下是我的一些拙见。
其次我认为这位男子的行为构成了谎报警情的违法行为,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谎报警情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因为这位男子的行为只构成了警力的浪费,扰乱了公安机关的工作秩序,已经构成了一个违法行为,但情节轻微,还不至于构成犯罪。所以这种情况为了维护民众对法律的敬畏,维护社会的稳定,设定了谎报警情的违法行为,并判处了一定的处罚,避免造成警力浪费的行为。
所以对于具体问题,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这对于法律的完善以及法治社会的健全都是很有好处的一件事情。
Ⅶ 历史简答题:比较秦朝和隋朝
1、统一意义:
秦: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发展经济和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与交往,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的历史,开辟了中国更辉煌的时期封建制时期。
隋: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南迁后的几百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打击了魏晋以来南方的士族势力,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并为隋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也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灭亡原因:
秦:刑法苛刻。官吏执法粗暴。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这使得关东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隋:隋炀帝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开凿大运河。繁重摇役。隋炀帝政治改革过急推进,激化矛盾。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资,又四处征讨,过度耗费隋朝国力。
3、重大政治制度:
秦:创皇帝制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中央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制度 郡县制度 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郡县制。
法律制度 以法治国,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隋:中央制度 三省六部制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
地方制度 隋代地方上分为州、郡、县三级,后废除郡的行政设置,以州直接统县。
科举制度 隋朝时,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法律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完成了《开皇律》,简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优点而成,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4、重大工程
秦:万里长城,白渠,灵渠,都江堰,阿房宫。
隋:京杭大运河,通济渠 ,邗沟 ,永济渠,江南河 。
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都是“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5,、后朝影响
秦: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法家治国理念、重农抑商这些都为后朝所沿用。
隋: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Ⅷ 问李世民与康熙谁是千古一帝
许多人把康熙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皇帝,那我们就将中国皇帝的样板---唐太宗李世民同康熙比较一下,相比之下你就自然知道谁更胜一筹: 首先、李世民利用4年左右就天下大治、万国来朝,而康熙到60多岁国家仍集弊甚多,给继位的雍正到来不少麻烦; 其二、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周边少数民族以举国内附为荣,唐朝天下文明、是世界最强盛的大国,世界当时有2/3的文学家、秋学家、艺术家等生活在唐朝,直至现在人们仍以被称作唐人而自豪,而康熙时代的中国如同井底之蛙、闭关自守,当时欧洲已进行了文艺复兴后的工业革命,但我们大清天朝仍坐在井里、自给自足,从唐朝就用火药大炮到清朝仍用火药大炮,那可是1000多年的历史,计算一下现在至以后的一千年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其三、李世民用人不分敌我、不分华夷,如此才有仇敌魏征、李靖、尉迟敬德、寒士马周、刘洎、张玄素、薛仁贵、外族阿史那社尔、执思失力、契毕何力等为大唐、为中国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克勤克俭、兢兢业业的奋斗,而大清王朝除在灭绝之年方才用起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比较一下清朝在重用汉人前和汉人后有何等的天壤之别啊,这里并不是说汉人比其它族人利害,而是用人应唯贤是用、唯才是举、英雄莫问出处,说到这一点,历史上没人能超越李世民,在中国的名相名将名臣中,汉唐占有绝大部份,特别是汉武帝同李世民时代,名相名将辈出,而大清王朝,至始至终,除了范文程、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张之洞等少数几个汉人外我知悉的并不多,就算二月河先生大力吹捧、清宫戏无比炫耀,但有几人能举出康熙、雍正、乾隆朝的名相名将名臣,但又有几人不知道东方朔、司马迁、李广、卫青、霍去病、魏征、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马周、褚遂良、李靖、李勋、李道宗、柴绍、阿史那社尔、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苏定方、薛仁贵等名相名将名臣呢; 其四、统一战争,李世民只用了4年就当时同唐朝实力差不多甚至更强的五个对手消平: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萧铣,而康熙平一个三藩竞然用了8年之久,抗日战争虽然打了8年,但力量太过悬殊、没得比,而当时清国同三藩相比自然是强盛的多,只是军事战略不好以及将才缺乏,国家整体协调不好而已; 其五、对外战争,李世民一战就平定突劂、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而一个葛尔丹就搞的大清帝国焦头烂额,需知李世民实施的是什么战略,李靖、李勋、柴绍、李道宗、薛万彻、候君集、阿史那社尔、契毕何力、苏定方是何等优秀默契的军事组合,如此阵容,不打已气势胜矣,无怪贞观时期战事百战百胜、无一失手;【个人批注:就这些来说,连汉武帝和始皇帝都逊色不少。 他们都是靠人海站术,而唐朝时的一个小使者竟然带了两三百人平定了一个国家。太宗的浅水原大战和虎牢关大战以及围城打援的站术,以及和李靖的对话被写入兵书,老毛的:自古能军者,无出世名之右者,等等...可以说,太宗就算不是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数的上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其六、文学、艺术、经济、文化,这不比都知道谁强; ;【个人批注:李世名的书法和诗词也是很牛的哦!他的[晋祠铭]偶就不多说拉,他的诗词流传下来的也太多。】 其七、国家行政,贞观朝有断刑才29人、290囚纵而复归的经典,连法治都如此了,其他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需知一个人若能诚心遵纪守法,那他自然能安居乐业,而康熙在搞什么“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文字狱,平心而论,文字狱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大(知识越多就越反动,谁还敢不要命的读书长进); 其八、纳谏是李世民的强项,就不用比了; 其九、既然用人、行政、对内对外军事、对外政策、经济文化等都比了,那就比一下民族政策吧,李世民不分华夷、四海一统,少数民族内迁同中国人一样待遇,人以内迁为荣,而清朝只重用满人,不注重汉族的先进知识文化、智慧及经验、不注重与外界交流勾通,自高自大,丑态百出,最终落得割地赔款,连国门都让外国人站岗,真是丢尽中国人的脸; 最后说一说对历史的影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请问在中国的老百姓中,有多少人知道爱新觉罗-玄炫,而康熙也是近年来电视剧影响顺口说说罢了,但李世民就不一样了,许多老百姓都知道他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不可谓影响不深远。 通过上述比对,康熙属那类的帝王就不言而喻了,正如评论家所说,康熙皇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勤奋且有作为的皇帝,但他作为顺应历史潮流,推进国家快速发展,实现民族的进步方面则明显逊色。
Ⅸ 兰溪有哪些名人
舒元舆
舒元舆(?-835)字升远,今建设乡(土+见)坦人。少聪颖,唐元和年间中进士。先任(雩+阝)县(今陕西户县)县尉,以干练知名。宰相裴度用为兴元书记,所作文采灿然,颇得时人称许。升监察御史,转任刑部员外郎。元舆自负高才,锐于进取,有志革除弊政。大和五年(831)上书自荐,文宗李昂颇为嘉许,但宰相李宗闵以为浮躁不可用,改任著作郎,再迁左司郎中。不久,李昂录囚,因元舆奏辨明审,升任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宗时,宦官仇士良集团专权。大和九年十一月,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舆及节度使郑注以左金吾卫石榴村上有甘露,欲诱仇等观看时,伏兵起而诛除。事败,李、王、舒、郑均被杀,史称“甘露之变”。无舆擅长文学。所作《牡丹赋》,深为李昂称赏。虽急于事功,但尊敬旧臣,无争宠之意。如裴度贬官,元舆为相后,复以斐为中书令。大中八年(854)诏雪,次年归葬于白露山麓。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太平乡登高里人。7岁在和安寺出家为僧。天资聪敏,日诵《法华经》千字,过目不忘。精修之余喜爱吟咏,16岁已有诗名。其后往洪州(今南昌)等地求师及讲学。60多岁至杭州,作《献钱尚父》诗呈吴越王钱鏐。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天秋。东南永作擎天柱,谁羡当年万户侯。”鏐见诗大喜,因有统一海内之意,传语命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方许相见。贯休答道:“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于是收拾衣钵,拂袖而去。先至富阳申屠山小住,再经江西、湖南至荆州(今江陵)。因与节度使成讷不惬,被流放黔中。天复三年(903)入四川,作《陈献蜀皇帝》诗,自称“一瓶一钵而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蜀主王建甚悦,称为得得和尚,赐号禅月大师,并建龙华道场以待之。蜀永平二年(912)病卒,葬成都北门外。
贯休形体矮胖,落拓不拘小节,又好俳谑。著有《禅月集》一卷,《西岳集》三十卷。其诗多劝善惩恶,指斥弊政。如《酷吏祠》云:“霰雨(氵+爵)(氵+爵),风吼如(属+斤)。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叹自语,云太守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吴姬唱一曲,等闲破红束。韩娥唱一曲,锦锻鲜照屋。宁知一曲两曲歌,曾使千人万人哭?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所以祥风不来,和气不复。蝗乎(上贼+下虫)乎?东西南北。”又擅书画,草书尤佳,人称姜体。画有十六罗汉图传世。
梅执礼
梅执礼(1079-1127),字和胜,梅街头村(当时属浦江县)人。宋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有人于宰相前介绍他的才能,并劝他亲自谒见宰相,以谋进取。执礼答道:“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不肯听从,历任鸿胪丞、比部员外郎,擢中书舍人、给事中,迁礼部侍郎。因讥讽宰相王黻奢侈宴乐,出知蕲州,又被撤职。钦宗接任,徒知镇江府,召还为翰林学士。未至京,于途中升吏部尚书,旋改户部尚书。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东京,执礼劝钦宗亲征,不从。翌年京都失守,徽、钦二帝被掳,执礼与宗室及诸将吴革等,谋集兵夜袭金营,迎二帝归,为奸人范琼所泄,未成。金兵以二帝为质,勒索金帛数以百万计。执礼与陈知质、程振等不忍京都涂炭,力陈民力已困,而宦官挟宿怨密告金帅,称城中富有,所取未百分之一。金帅怒,呼执礼等责之。执礼对道:“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号枵空,无以塞命耳。”金帅益怒,执礼犹坚拒强敌无餍之欲,于是被挝杀,时靖康二年。
范浚
范浚字茂明(1102-1150),香溪人,人称香溪先生。浚出自宦门而不喜荣利,刻苦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通。祖锷、父筠、兄弟溶、渭、浒、浩、洵、(氵+徵)皆中进士,浚独隐居不仕,于保惠寺讲学授徒,屋室简陋而怡然自乐。南宋绍兴间,以贤良方正数荐于朝,因秦桧当权,坚辞不出。但以《策略》25篇,详论富国强兵御金之道,与经国要务,供朝廷采择施行。浚精于理学,讲究存心养性。朱熹两次至其家拜访,皆不遇。绍兴二十年(1150)卒,年49岁,朱熹又亲临吊唁。香溪范氏宗祠有楹联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即记其事迹。著有《香溪文集》22卷。
作者: 元佑谠人 2006-9-26 13:18 回复此发言
--------------------------------------------------------------------------------
2 兰溪名人
范锺
范锺(?-1248),字仲和,纯孝乡清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进士。历官武学博士,太平州通判、知徽州,累迁刑部郎官,尚书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朝见时,宁宗说:“仁宗时甚多事。”锺对道:“仁宗始虽多事,乃以忧勤致治。徽宗始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宁宗甚喜,又迁秘书少监、兵部侍郎兼给事中、权兵部尚书兼侍读。嘉熙四年(1240)授参知政事。淳佑五年(1245),特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明年辞官归里。锺为官多年,虽无赫赫功勋,而清德雅量,惜重名节。虽位极人臣,廉洁奉公,未在家乡建造私宅。淳佑八年殁于金华旅邸,时称“无地起楼台宰相”。赠少师,谥文肃。
金履祥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芝堰乡桐山后金人。少时即抱经世志,学于金华何基、王柏。凡天文、地理、礼乐、图乘、兵谋之书无不通晓。尤精经史,主张学以致用。因奸佞当权,绝意仕进,但仍忧心国事。元兵攻襄樊,上书进牵制捣虚之策。主张用重兵由海道直趋河北,襄樊之危将不战而解。并详叙海运所经远近难易,翔实可据,惜朝廷未能采用。德佑初年,征为迪功郎、史馆编校,辞不就。宋亡,隐居仁山下,著书讲学,教育后进,谆谆不倦。学者称为仁山先生,与何基、王柏、吕东莱齐名,为浙东学派中坚。元大德七年(1303)卒。著有《尚书表注》、《大学疏义》、《通鉴前编》等书,皆有独到见解。清雍正二年(1724)诏从祀孔庙。
柳贯
柳贯(1270-1342),字道传,横溪镇柳村(当时为浦江县通化乡乌蜀山)人。入元,历任国子监助教、太常博士、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曾就学于金履祥,凡六经、兵刑、律历、数术、方技诸书无所不通,文学尤为世所称。所作散文长于议论,诗善写景物变化。与黄溍、虞集、揭徯斯齐名,号称“儒林四杰”。至正二年(1342)卒。著有《柳待制文集》、《近思录广辑》、《字系》、《乌蜀山房类稿》等书。
贯端庄凝重,廉正不阿。幼年即不苟取,某日随父逛庙,拾得价值万缗珠宝,候主失寻找,原物归还。作地方官治狱明察公平,为京官正直敢言。生平以奖进人才为已任,人有一善,谆谆称誉,唯恐不闻。门生宋濂称其“负魂雄绝特之才,蓄峻大刚方之德,发而为文则沉雄而雅劲,见于行则端重而遂直。怠色不形于面,媚古不出于口。所学以圣贤为师而不戾俗以为异,所至以教化为重而不阿近以为同。”品行文章皆为世所推崇。
吴师道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家城内隆礼坊(今解放路)。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元至治元年(1321)中进士,任宣平录事,代知县。遇大旱,师道动员富户输捐购米三千七百石,平价出售。又用官储及赃罚钱银三万八千四百余锭赈济灾民,使30万人免于饥饿,百姓颂德。至元初年,迁池州,建德县尹,旋召为国子助教,升博士。教诲不倦,人以为得师。再迁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曾采兰溪历代人物言行可为后世取法者,撰《敬乡录》。又采金华一郡人物言行撰《敬乡后录》。尚著有《易诗书杂说》、《战国策校注》、《兰溪山房类稿》等书。至正四年(1344)卒于家,终年62岁。次子吴沉,字浚仲,明洪武十五年(1382)官东阁大学士。
吴履
吴履(?-?),字德基,明初紫岩乡人。通《春秋》,善书法,尤工行草。朱元璋部李文忠定婺州,聘为本郡学正。洪武初,任江西南康县丞。南康民性强悍,颇轻之,履摘发奸伏,吏民皆慑服。时有王、罗二姓械斗,牵连千余人。履谕以祸福,化解宿怨,两姓皆甚感激,谓“吴公活我”。县令周某下乡巡视,受乡有辱骂,欲捕之而其人逃逸。周怒甚,将其邻人全部拘禁。履阅案卷审明情由,即将所拘邻人释放。当地风俗多巫祀,以蛇为神。履下令禁止,召巫责之,又沉神像于江中。在南康6年,深得百姓爱戴。调任湖南安化知县。其他邻近三苗,有万夫长易俊者据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发兵征讨,召履商议。履以为易俊据险原为保命,并非谋反,以招安为上策。履于亲往易俊家招之,俊果应命而至,得免干戈之苦。于是升山东潍州知州。山东俗以牛羊代秋税,且须远驱至陕西交纳,途中多病患死亡,乡民多因此破产。履改牛羊为粮食,潍民称便。在任2年,奉诏回京。乞归,病殁于家。
作者: 元佑谠人 2006-9-26 13:18 回复此发言
--------------------------------------------------------------------------------
3 兰溪名人
姜琏
姜琏(1427-1482),字迁器,紫岩乡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山东宁海知州。在任兴利均役,除莠安良,储粮备荒,荒年发赈救济,不取其偿。又建庙学、社学,选俊秀者800多教之读书。更定婚姻丧葬之礼,风俗从而大善。升赣州知府,在任七年,重视教育,常集诸生亲自讲课。调永平知府。永平地近辽沈,兵部倚重其才略,命兼治军旅,凡在境军队皆听其节制。时琏已患病,犹乘舆巡视。又增选义勇数千人,教习武艺,戒备不懈。成化十八年(1482)卒于官,终年56岁。
琏居官清正廉明,在宁海任内,曾手书吴隐之《贫泉》诗自勉。知赣州时又书“戒得”二字为斋额。每至任所,即大书“治官事如家事,以民心为已心”十二字于句堂,故所历州郡皆有政绩,称良吏。治学但求通大义,不孜孜章句。著有《凝香稿》、《论丧礼书》、《咏史诗》等书。
章懋
章懋(1436-1522),字德懋,号暗然翁,女埠镇渡渎村人。幼颖异,成化二年(1466)会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宪宗朱见深于元宵大张灯彩烟火,命词臣撰诗进奉。懋与同官王仲昭、检讨庄昶谏云:“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千里,百姓嗷嗷,张口待哺……优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从明目达聪,省此资财以赈饥恤困,则宋祲可销,太平可致。”朱见深恶懋等之言逆意,杖之阙下。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时人乃合称懋等四人为“翰林四谏”。懋贬临武知县,未行,改南京大理寺评事,迁福建佥事。成化十二年(1476)辞官归里,于枫木山读书讲学,四方学士仰慕其风范,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四年(1501)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士人皆以为得师。既而见刘瑾专权,恣意为恶,又辞归。正德五年(1510)征为南京太常寺卿,明年又征为南京礼部侍郎,皆力辞不就。嘉靖元年(1522)即家进南京礼部尚书,旋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懿。
懋难进易退,襟怀坦荡,器度宏恢,生活俭朴,道德文章为世所惟重。明代兰溪文风最甚,懋实为先导。生三子,皆在家务农。知县至其家,诸子释锄接待,知县惊诧不知为贵公子。所纂《兰溪县志》,为兰溪现存最早方志。侄拯,字以道,幼从懋学,累官至工部尚书。
黄傅
黄傅(1452-1492),字梦弼,因家居白露山麓,自号白露山人。天资聪敏,在章懋门下就学时,备受赞许器重。懋尝感叹:“吾婺有三大担,自东莱(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后,道学无人担;自宗简(泽)、潘默成(良贵)后,功名无人担;自吴(师道)、黄(溍)、柳(贯)、宋(濂)后,文章无人担”,殷切期望傅能继承比三大担。傅于明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授江阴令,迁贵州道监察御史。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精究法治,兴利除弊,扶贤良,抑豪强,权贵惮其风,相戒敛避。弘治五年,因病卒于家,时有既奇其才又惜其不寿。傅傅学强记,经史百家皆能钩引贯穿。为文雍容宏丽,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著有《江阴县志》、《白露山八集》。
陆震
陆震(1464-1519),字汝亨,号鹤山。明代纯孝乡人。及长,受业于章懋,以学业吕行兼优知名。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任泰和知县。时刘瑾专权,其党羽诬泰和民欠盐税,借端苛敛,震不避风险,於上官前极力争辩得免。又增筑学舍,建仓储谷。官兵扰民,震请于总督,准由县供应粮秣,不许官兵私自勒索,民甚感德。离任后,为立生祠。调京任兵部主事,疏谏武宗北游,被严谴,得大臣营救获免,而刚直不改。升武选员外郎。正德十三年(1518)江彬诳武宗朱厚照南巡,内外汹汹,变且莫测。震云:“事急矣,既不能去,又不能言,何以官为?”于是与同官黄巩力谏南巡,请斩江彬以谢天下,语甚激烈。朱厚照大怒,下震于狱,三被刑杖,创甚,作书与诸子云:“吾虽死,汝等当勉为忠孝。吾笔乱,神不乱也。”于家事无一言,遂卒。
唐龙
唐龙(1477-1546),字虞佐,号渔石,城中北隅人。少时受业于章懋。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授剡城知县。升陕西提学副使、山西按察使、太仆卿。嘉靖七年(1508)中进士,改官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在任奏准免征准西官马种牛,寿州正阳关榷税,通、泰二州虚田租及漕卒船料,民甚感恩。迁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摄铨人事。十一年陕西大饥;延绥边境告警。以龙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兼理赈务。龙边救荒边御敌,措施皆得宜,召还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转吏部尚书。二十五年卒。次子汝楫于二十九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
作者: 元佑谠人 2006-9-26 13:18 回复此发言
--------------------------------------------------------------------------------
4 兰溪名人
赵志皋
赵志皋(1521-1601),字汝迈,号(氵+縠)阳,家城中南隅。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初年迁侍读,因忤宰相张居正,出为广东副使。居正殁,历任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十九年(1591)进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二年后为首相,年已70余。志皋秉政,稳重得大体,临下宽和,臣僚获得罪者,多尽力解救。好吟咏,平易近人,与亲友交谈不涉朝政。因病求退,疏80余上,神宗皆勉留。二十九年(1601)卒于官,终年81岁,谥文懿。
徐用检
徐用检(1529-1611),字克贤,号鲁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条陈《恤囚议》。出补山东按察副使,专抑豪强。迁江西参议,擢陕西督学,精力课校,好贤重才,得士尤盛。再调苏松参政,适有吴江灾民喧拥军门,巡抚欲论罪,徐请从宽不究。累升至广东按察使。其时粤人往逻罗、占城等国航海经商者多至万人,常与内地奸徒勾结生事,徐设法防止,其患渐息。又迁河南布政使,兴学济贫,疏剔累年积弊,后以太常卿致仕,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年84岁。
徐为官30余年,行迹半天下,而清操始终不易,生平致力理学,曾三赴婺州崇正书院,两赴新安霞源讲学。讲朝日手一编,寝食不释。病剧犹与子侄辈娓娓论学。著有《婺州新安记》、《会友声编》、《已亥二录》、《五经辨疑》、《剑虔录》等,又汇录薛瑄、陈献章、王守仁三家语录,分类编纂成《三儒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