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利益是统一
❶ 道德与利益的议论文
孔子学生救人后接受了报酬就该被说成贪心吗?难道用爱托起孩子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不应被授予感动人物的颁奖吗?难道解决千万人粮食问题的袁隆平不应获得最高科技荣誉奖吗?难道奉献之后一定不能拿回属于自己应得的利益吗?接受并不代表贪心,更能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心,能鼓励更多人去做好事。
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是统一的。在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实现了伦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规定:如果有人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无论失物是金钱还是物品,失主须按照失物价值的5%至20%支付酬报。如果不支付这笔酬金,就无法领回失物。当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应该的,任何人都不应说他贪心,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这样的规定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同样也让人们学会先义后利,学会感恩,学会细心。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焦点访谈”一则报道说,有年轻人在一家医疗美容诊所花了一万多元做了增高手术后,不仅没有达到诊所承诺增加的高度,连正常的走路也成了问题。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几乎成了常事,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天价鱼”,3.8万元一次的理发店。此之谓失其本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75岁老人沈兆骅,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后来老人生病了,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这样呢,而像学生这样见利忘义的却不少。人们总说这个社会很现实,确实,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愿意,没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们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在现在,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样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做好事应该抱着不求回报的想法,事后就算得到回报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许会不经意地帮助了别人,也许在你的眼里这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在他人的眼里却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他们会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想尽千万百计来报答你,弥补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帮助了他们,何不再帮一次,完成他们的心愿呢?那就坦然接受他们对你的报答吧。
❷ 有关利益与道德统一的名言有哪些
1、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狄德罗
2、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罗素
3、优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养。——洛克
4、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5、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6、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林肯
7、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
8、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
9、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
10、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
11、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12、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
13、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朱光潜
14、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15、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培根
❸ 形容“道德和利益统一”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名言名句如下: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培根
2、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
3、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的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4、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狄德罗
5、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罗素
6、优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养。——洛克
7、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8、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9、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林肯
10、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
11、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
1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
13、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
14、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15、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
16、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朱光潜
17、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18、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培根
19、谁能从道德败坏的地方脱出来,还保持洁白,便是有了最伟大的功德。——显克微支
20、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洁净的。——契诃夫
21、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苏格拉底
22、人而无德,生而何益。——法国谚语
23、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名誉不知大多少倍。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但在美德上却是富豪呢?——达·芬奇
24、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贝多芬
25、名誉和美德是心灵的装饰,要没有它,那肉体虽然真美,也不应该认为美。——塞万提斯
❹ 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能否统一
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第二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正方:辅仁大学队
反方:新南威尔士大学队
辩词:
正一: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让我们先对这个题目下个完整的定义.第一、“金钱追求”就是为满足欲望而所为的一种财富创造与利益积累的功夫。第二、“道德追求”是指本着良知与理性去为大家创造幸福。诚如马克思论理学里面所阐述的,追求道德就是增进群体利益。第三、谈到这个统一嘛,也许有点敏感。但是,我们从辨证的角度出发,统一应该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内矛盾运动融合,既有矛盾双方的各自扬弃和毁灭,又有双方的吸纳和保留。第四、“可以统一”指的是有希望、有机会、有途径的统一。而反方所说的不能统一,就根本否认了这样的所有可能性。接下来,让我方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两者可以统一的阶段与过程。首先,依照中国传统而言,孔夫子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富而可求也,虽置鞭之士,吾亦为之”。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曾经告诉我们:“众终日做买卖,义不在己为圣贤。”这就证明了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其次,就西方思想而言,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目的在于追求幸福,而幸福的来源基础就在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足。”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一书中也指出:“要达到自我实现,就要使得资本能与其传统伦理互相配合。”再者,我方将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论证两者其实是可以统一的。第一、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之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个坚持”是立国之本,而两者的辨证统一都建构在所谓的经济建设这样的中心之下。这不正说明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同样重要的吗?第二、邓小平先生也说过:“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也不能有穷的所谓社会主义。”今天致福并不是罪过啊!综上所述,我方已成功地论证,今天不管在个人人生追求方面,或者是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方面,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其实都是可以统一的。如果说两者不能统一,那不就是诱导没金钱成不了事,没道德有金钱准会坏事嘛!因此,只有在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创建一个“富而好礼”的社会,也就是“全国上下皆经商,齐心合力创富强”。谢谢大家!
主席:……
反一:谢谢主席!观众们,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首先要澄清的是,今天我在这里谈的不是金钱与道德能不能统一,也不是有金钱有道德能不能统一,我们要说的是“追求金钱与追求道德不能统一。首先我们来看看怎样理解这句话。”追求“就是极力的探求和寻求,“统一”就是一致的意思,“金钱”是货币是财富的象征,“道德”是一定的社会调整人与人、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欣慰规范的总和,它的表现形式是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尊重和维护。“金钱追求”就是把对财富的占有放在首位,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回报,最大可能的敛聚财富。这显然不同于对方同学所说的物质文明的建设。“道德追求”就是对善、正义、公正、诚实的高尚境界的努力探求。这就不仅意味着对恶的、非正义的、偏私的和虚伪的追求金钱手段的屏弃,更意味着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作到最多的奉贤和最少的索取。这显然也不同于对方同学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样,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的矛盾不是显而易见吗?我们不是说遵守道德的人就不能获取金钱了,因为我们都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遵守道德的前提下以理智和体力合理地获取金钱,但是这种遵守和获取并不等于我们今天谈的追求,因为追求显然是一种更专一、更投入的状态。正是因为对金钱或道德的追求,意味着对另一种追求的放弃。所以大多数人都在遵循道德和获取金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才没有成为圣人或恶魔。世界上有许多拥有大量财富又乐善好施善助的人,那么是不是他们就找到了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的统一呢?并非如此。因为他们是大量获取财富,就不是最多的奉献,最少的获取。既然他们乐施善助,就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所以,他们也是在获取金钱和道德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他们有什么特殊之处的话,那就在于他们用什么手段以什么样的心态获取金钱,也无从知道他们的善行义举是否完全为了发扬道德,所以我们不宜枉加评论。我方将从理论、事实、价值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即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主席:……
正二:谢谢主席!在座的评委,在座的各位,大家好!对方辩友友好好象试图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当一个人遵守诚实信用的时候,他就是没有道德的,就不算是道德追求。如果我在享有天伦之乐的时候,我又在外面奉公守法地赚取金钱,请问如果把享有天伦之乐摆在第一位的时候,金钱追求是不是就应该被抛弃呢?好的,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证“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是一种错误的概念。第一,就金钱与道德的关系来说,如果只追求道德,没有金钱是穷的,是荒谬的。因此,如果追求道德,“人人求道德,人人饿肚皮”呀!这样的社会是乱的。所以说在对方的立论之下,社会必然是穷的、乱的。这里我要问对方辩友的是,难道我们的社会全部都是穷,全然都是乱吗?第二,就实际的情况而言.如果金钱追求跟道德追求真的不能统一,我就请问对方辩友,难道认真本着良心奉公守法追求金钱的人民都是不存在的吗?最后,我们就中国大陆的现状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是整个中国的首要工作.如果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可以统一的话,我要问一问对方辩友,中国想要过度到道德完美经济富足的共产主义社会,岂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吗?好了,我方已从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的关系\时政的状况\中国的现状三个方面成功的证明了”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是一错误的思想.不论古代的货殖三贤到现今的优秀企业家;不论昔日的贩夫走卒到今天的市井小民;不管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原则,还是社会主义天下的均富天下的思想概念,都一再告诉了我们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应该是可以统一的。最后我想请各位摸摸自己的良心跟理性来问自己,如果我们以诚实信用、童叟无欺的、循规蹈矩的方法,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来赚取金钱的时候,有谁能够污蔑我们?我不能,相信各位也不能!谢谢大家!
主席:……
反二:谢谢主席!大家好!好象对方二辩听错了我方一辩的立场,我方并没有说赚钱的人没有道德,我们的立场只是:一个人不能同时追求金钱又追求道德.毛泽东同志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方要说:“追求道德使人进步,追求金钱使人落后。”下面我将从理论的层面来说明为什么道德追求与金钱追求不能统一。第一,早在18世纪,保守主义的创始人埃蒙博克以及其他学者就已经认为,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打乱了固有的稳定的社会秩序,摧毁了人们判断善恶的道德标准,取而代之的却是狂热的拜金主义以及利欲熏心的争夺与占有。第二,我们要看一看自由主义理论家的看法。市场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不能成为知道人类道德社会的基础。”他告诉我们:“财富常常是人欲与虚荣心的产物,而人类谋求财富的欲望常常是一发不可收,所以私欲的膨胀可以破坏社会的和谐,而且,会阻止人类道德的追求.”第三,激进主义理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金钱追求能带来道德沦丧.”瑞士经济学家基斯蒙地认为:“在残酷的自由竞争世界里,为所欲为的只是那些败坏一切社会纲纪,没有廉耻,没有原则,没有德行,没有实体心灵的空虚的金钱拐骗者,他们就是一个拐、一个诓,能拐就拐,能诓就诓啊!”第四,马克思更进一步揭示出金钱的追求与道德追求的内在矛盾.他说:“金钱是一种颠倒黑白的力量。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善行变成恶行,恶行变成善行;把主人变成奴隶,把奴隶变成主人;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从保守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激进主义,各学派的学者虽然对世界的看法大相径庭,但是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的对立关系却有惊人相似的观点。对方辩友在这些先哲们面前还要说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吗?谢谢大家!
主席:
正三:大家好!首先必须指出对方辩友犯的第一个大错误。这个大错误就是对方辩友将“追求”定义为“极力地探求”,而且 必须摆在第一位去不择手段的获取。请大家想想,如果这样的追求才叫追求的话,是不是每个人的生命只能有一个目标呢?当有人工作第一,家庭第二,是不是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家庭呢?在对方辩友逻辑下,似乎导出这样荒谬的结果。请大家仔细地想一想,如果我们今天奉公守法地去赚钱,我每天就是为了拼命奉公守法去赚钱,这个时候是不是对金钱道德统一的拼命追求?是不是将这个“追求”摆在第一位,难道它们是不能统一的吗?接下来,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给各位论证金钱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首先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对方有3位同学是从中国到澳洲去求学的,不知道他们信奉的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之下,富兰克林早就说过:“只要行动合法,道德就是美德的结果和职业能力的表现。”近代的资本主义受到社会主义刺激之后已经开始致力于社会福利,社会公平增进了。这已经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单纯追求利润和剥削剩余价值,它反而比较接近社会主义讲求的平等和正义的主张。在资本主义,这样的命题是可以成立的。再就社会主义来看。在座的各位都应该比我方四位更清楚,1987年中共十三大中所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如果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种经济追求的话,那么这种追求就已经是完全合乎社会主义道德的一种追求啊!再就实际来看。古代的范仲淹他“位崇禄厚设义田造福族人,以其所入济其所篓”。这难道不是一种追求统一的例子吗?各位比我方还清楚,中国牡丹电子集团公司除了以诚实信用受人肯定之外,更捐助了“希望工程”以及“亚运会”,对方辩友难道说她是“假仁假义”?难道说她是“沽名钓誉”吗?第三点,从价值取向上必须告诉大家的是,只有金钱没有道德是人吃人的社会,只有道德没有金钱是饿死人的社会。在对方辩友的架构之下,究竟我们是要饿死,还是要去吃人呢?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要如何建构这样的社会?最后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认识和透过金钱与道德的统一,才能满足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成功,人类的社会才得以绵延不绝……谢谢大家!
主席:……
反三: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一再坚持“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那你可能还没有听过这句顺口溜吧,叫做;“男人有钱必学坏,女人学坏必有钱”呐。下面我将从现实的层面上来再次论证我方观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 的矛盾其实自古早有定论。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为追求道德不惜放弃生命。假如真如对方辩友所说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而孟子又真的为追求真理而舍生取义,那他听了今天对方辩友的这番见解,一定是“死不瞑目”了。被唾弃了上千年的陈世美假如不是为了追求自己对金钱名利的无限欲望的话,假如不是一心想当驸马爷的话,那么他至少也可以回老家当个县太爷吧.但是,正是因为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根本上是不能统一的,所以他选择了荣华富贵,而抛弃了贤惠善良的秦香莲,结果不但掉了脑袋,落了碗那么大个疤,还背了一个千古骂名.再回到红尘滚滚物欲满流的现实中来吧.请问对方辩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行贿受贿、偷税漏税层出不穷;抢劫盗窃、车匪路霸日见猖獗;卖淫行娼、走私贩毒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所不在;见义不为、见难不助、见死不救、见暴不除时有发生。棉队如此一幅景象,请问对方辩友,你们真的还要我们说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吗?眼下令北京市民气愤的事莫过于卖假药的了。人类发明药物原本是为了治病救人,但是,那些拜金者却靠卖假药来坑害无辜百姓,被人们视为职业杀人犯。其实这些人在台湾也不乏知音。比如一位台湾名医,他因为收受贿赂而锒铛入狱,真可谓“手术刀与红包齐飞,拜金狂与铁窗一色”呀!与医者父母心的高尚医德相比,难道对方辩友还要说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吗?以上事实无不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段名言。马克思说:“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有人为此铤而走险;假如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有人敢践踏道德和法律,甚至走上断头台”的呀。可对方辩友却盲目乐观地告诉我们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原本是可以统一的。假如人人都是如此盲目乐观的话,那么请问匡扶世风的重任将由谁来完成?宏扬道义的重担又将落在谁人的肩上呢?谢谢大家!
自由辩论阶段
正方:孟子所说:“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那是指当二者一定发生冲突的时候,但是孟子并没有说“二者总是冲突,舍生取义者也”。对方辩友请教您第一个问题,请您告诉在座的各位,当您认为道德追求跟金钱追求不能统一的时候,你到底希望的社会是追求金钱的社会,还是追求道德的社会?请正面回答,谢谢!
反方:我们希望的是一个又有金钱又有道德的礼乐之邦啊,我们在上面辩论的时候,不是已经告诉你们了吗?
正方:《论语·泰伯篇》告诉我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如果金钱和道德一定对立的话,那么在座的外籍选手以及在座的各位国家不是都已经受到耻辱吗?《灯小平文选》告诉我们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提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不正是有邦有道而富且贵的蓝图吗?
反方:对方还是说金钱与道德可以统一,但是没有听到极力追求金钱与极力追求道德却不能统一。对方三辩刚才不承认追求是极力追求,却说可以是拼命追求,如果我为了金钱,拼命追求,杀人放火,算不算也是追求道德呢?
正方:对方辩友,如果我为了追求金钱而拼了老命去奉公守法赚钱的话,对方辩友,这个时候为什么不是“统一”?
反方:耶酥说:“富人进天堂好比骆驼穿过针眼一样困难。”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西方的文化最伟大的流派都认为对金钱的追求与对道德的追求是不可以统一的,对方怎么认为啊?
方:孔子曾经告诉我们:“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才,吾亦为之。”空子认为只要是符合义理,只要能够追求这样的财富,即使是作为一个卑贱的人,也要去做啊。对方辩友如何去面对这样的问题?
反方:孔子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方辩友是不是认为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君子”,又同时做“小人”呢?
正方:对方辩友要来讲远的,我们就来讲远的。在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他是一个事实的判断,这“君子”指的上在上位的统治者。他告诉在上位的统治者既要追求道德,又不能够太过火地来追求金钱。换句话说,他这里指的君子应该是在上的统治者,应该要追求金钱与追求道德的统一来治理人民使人民过上一个更好的生活啊!所以对方辩友引用错误。
反方:对方辩友,将追求金钱与按劳分配获得的生产资料混为一谈,按此逻辑通过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的爆发户和一个按劳报酬的普通工人还有什么差别呢?
正方:对方辩友您不要忘记,社会上或许有这样的人存在,但社会上有更多奉公守法诚实纳税的人民,不然的话,还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靠人民的税捐来维持他们自己国家的运作呢?
反方:我方早已承认,很多人在遵循道德情况下用合理的手段去获取金钱,这并不代表着一味地追求其中之一。正方:遵循道德方式去追求金钱,这不就是一种统一吗?邓小平先生不就告诉我们说:如果只谈精神而不去谈论物质生活,这根本就是唯心论啊!
反方:对方辩友把立论的统一建立在辨证统一上面。对方辩友可能不知道,按照辨证法,善与恶也是辨证统一的,对方辩友是不是认为善与恶也是统一的呢?
正方:对方辩友,难道要各位相信金钱和道德在这个社会中是没有办法相互融合互相扬弃之后能有一个统一的局面吗?这样的社会怎样走向前进呢?对方辩友应该也知道,邓小平先生在回答美国记者麦克·华尔士的时候,他曾经说: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那么在你们的立论之下,哎呀!改革开放那不就是“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了吗?
反方:我们还把辩论从邓小平先生身上回到对方辩友身上吧!我很喜欢辅仁大学的校训“真、善、美、圣”,如果对方辩友真的认为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话,那你不介意我把辅仁大学的校训改成““真、善、美、圣”和“钱”吧!
正方:对不起,对方辩友,辅仁大学校训是“圣、美、善、真”,你念反了。对方辩友,接着进一步请教你的是……啊,第二次问您,到底希望在您的社会当中人民去追求金钱还是追求道德?第二次请问您,请您正面告诉大家。
反方:刚才我们早已经说过,我们赞成所有的人用合乎道德手段获取金钱,对方把获取、得到等同于追求,那追求的专一性和主动性在哪里了呢?
正方:对方辩友说得好,您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您今天希望大家能够奉公守法,能够遵循道德去追求金钱。那我再问您一次,如果一个人拼了命去奉公守法去追求金钱。这个时候两个目的是等状的,为什么那不叫“统一”,如果那不叫“统一”,那叫什么?请您告诉大家。
反方:追求金钱就是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我要读给对方两句话看是不是能够统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和另外一句话“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追求金钱当中去”——是不是能够统一呢?
正方:原来对方辩友是要告诉在座的各位,当你们奉公守法克勤克俭地赚钱养家糊口的时候,对方辩友竟然指着你的鼻子说:“面对物质诱惑,你必然被私欲所蒙蔽。”如果这样的话,人何异于禽兽呢?如果人是禽兽,我们宁愿是一群蚂蚁,因为他们至少懂得互助合作。
反方:对方对我们一再说的话还是充耳不闻,我们说“合理”地获取不等于“不择手段”地获取。
正方:对方辩友,如果“不择手段”才叫“追求”的话,那么“合理”叫做追什么?到底是追什么?请您告诉大家。
反方:不是有个比较合适例子吗?反方都理解追求是什么东西。我们这里有5位都是学法律的,如果我们要真正的追求成功和钱,我们必须帮助坏人吗?
正方:对方辩友还是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我方真的不知道对方上刻意的回避还是听不懂?再请问对方辩友,如果我以“合理的”而不是“不择手段”的,这不叫追求,那可不可以叫“追梦”呢?请您说吧!
反方:那么请问,你在赌场里赌钱,如果也是你们下定义的话,那么那些输了钱找不着南北,赢了钱就两眼发光的人,是不是你们所称赞的那种人呢?
正方: 所以我们会对那种人加以排斥、加以非难,所以我们才会说:“莫伸手,莫伸手,伸手就被抓。”
反方:对方辩友是否认为不择手段的一个暴发户和雷锋可以统一在一人身上呢?
正方: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辩论的重点是,我们的广大群众可不可用他们的精神和精力奉公守法的努力追求金钱?对方辩友,我不择手段的奉公守法不叫做追求道德吗?我不择手段的奉公守法去追求金钱不叫做追求金钱吗?对方辩友,如果今天按照您所说的追求的话,那么平平淡淡、平平实实的追求叫做什么?再一次问您,请您告诉大家。
反方:对方辩友混淆了道德追求与合乎道德的差别。合乎道德知识合乎社会规范,而道德追求是比合乎规范高得多的一种价值,它意味着要以最大的奉献以换取最小的索取。谢谢大家。
正方:我们追求法律,我们去合乎社会的规范,这不就是一种追求吗?当我在奉公守法的情况之下,我不就是合乎法律去追求法律公正、公平、正义了吗!
反方:我们刚才一再说追求不等于合法,对方同学一再要说,不叫追叫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用“追”老组词呢?词语怎么那么贫乏呢?
正方:我们不知道对方辩友究竟要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对方一直不敢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国家的法律合理的追求利益,这不是“统一”,这是什么?
反方:如果追求金钱与追求道德可以统一的话,那为什么中国有这种说法——“无奸不商,无商不奸”啊!
正方:对方辩友还是在逃避这样的问题,在对方辩友的概念之下,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你们怎么去建构这样的社会呀!
反方:我们好象也多次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概念之下遵纪守法的合理地去获取金钱,能达到富足和乐的礼乐之邦。
正方:如果真的是“无商不奸”的话,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对方辩友,每两年颁发一次的优秀企业家奖,难道这是没有道德的吗?
❺ 道德和利益关系问题的历史发展
一、道德与利益互通性的诠释
德,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彳”旁的,是由殷墟甲骨文中的“惪”(音同德)演化而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释道“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得……行而有所取,是日得也。左转日,凡获器用日得”[3]。因此,“德”的字面意思是获取财物、利益的意思,通“得”。到了周朝,周人为了破除殷人“帝立子生商”的天命,吸取殷商荒淫无道、残害生灵而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口号,把“德”从获得财物,利益的范围扩大到“得百姓,得天下”,把治理国家与“德”联系起来,赋予“德”以明确的道德意义。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赋予“德”更明确的道德意义,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认为“德”是一切利他行为的总称,后来庄子把“德”解释为“物得以生之为德”,即凡是使别人有所得,对别人有利的就是“德”。韩非也称:“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韩非子·解老篇》)
可以看出,“德”从理解为占有、获得财富,延伸到一切利他的行为,表明一个人能够“外得于人”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有德的人,强调得人心、得人力、得人助的前提下树德、尊德和行德;强调内心的正直与外在的获利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德即可得其所欲得。这也就体现了“得”与“德”的内在统一性。
二、“道德”与“利益”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背离性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在理想状态下平衡发展,而是更多地表现出两者的背离性。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德”与“得”的关系表现为“义”与“利”的关系。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儒家主张“重义轻贵”思想。这三种义利观在中国道德史上都有各自的影响,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儒家创始人孔子是最先提出“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的思想家,他主张“克己复礼”的准则,即克制利欲,恢复周礼,把“辟土地”、“好货”等追求财富的行为看作是“礼坏乐崩”。大力宣扬与“利”相对的“义”,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倾向,提出“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等观点。但他也曾表示,“富而可求也,随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富与贵,是人之所好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因此,孑L子并没有因肯定“义”而否定物质利益对个人生活的意义,但他“以义为重”的思想,潜存着义利分离、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以义为重”的观点,反对自利的价值取向,提出执政者应怀仁爱之心,而如果去关注物质利益,那么“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又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元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师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悦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孟子·告子下》);“周道衰而王泽竭,利害兴而人心动”(《孟子》)。可见,孟子不但重义,对利更加轻贱。西汉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义利观,干脆要人们把“功利”二字从心中抹掉,只追求道义。他认为人性就是包括“仁”和“贪”两种对立和潜在的道德性,即“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春秋繁录·身之养重于义》)。所以他希望君王应该“正其宜(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只要道义在,功利可不必计较。宋明理学家朱熹将先秦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推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他说:“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君子循天理,故日近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四书章句集注》)。他宣扬的“利于私,必不利于公。公私不能两胜,利害不能两能”的禁欲主义,造成后人羞于言利、耻于获利的思想诟病,义利也从此彻底地分离和对立。
回顾与反思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思想或多或少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也不同程度地给当代社会留下不良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们逐渐地克服了传统“重利轻义”观念的束缚,开始关注个人的正当利益,敢于言利了。但在这回归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强化了人们经济利益至上的意识,导致了道德价值追求与经济利益追求之间的矛盾激化,义利关系从一个极端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严重的重功利轻道德的思想倾向。人们对金钱态度的改变,对金钱的追逐不择手段的严重性,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个时代能与之匹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小部分人沉溺于灯红酒绿、贪图物质享受;腐化堕落、拜金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现象层出不穷;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假冒伪劣、损公肥私、欺骗诈骗等现象屡禁不止;人际交往不再是“惟以感情为条件而已”,而是让位于“权”和“钱”。这些都明显地违背了利与义的统一性。
三、和谐社会下回归道德与利益相统一的必要性
传统儒学家对“义”的极度宣扬,固然能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但过分强调“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允许个人有独立自主的利益,鄙视商业活动和商人,羞于谈利,轻视人民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追求,崇义贬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遇到的阻力也是由于人们对“利”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道德水平低下、可耻的事情;认为追求物质生活、追求名利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表现,这种错误的义利观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道德领域出现了危机。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回归义利统一思想有其必要性:
(一)回归道德与利益的和谐统一,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道德与利益的统一就是公正
所谓社会公平,概言之,是指人权公平。人权公平的原则,在经济、政治、文化各社会领域,有不同体现,在经济领域首先表现为追求个人利益的公平。要求个体遵守道德的前提必须是尊重个体正当的欲望和权益,不能用“牺牲”来忽略或否定个体的合法利益。其次,是承认适度贫富差距的公平。市场经济会产生并且不断扩大贫富差距,但是不能借此搞杀富济贫的“革命”、搞削富填贫的“共产”以及搞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应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度之内。贫富差距不可过大,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引发社会动荡;贫富差距过小,对于竞争力强的人也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束缚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贫富差距必须适度,既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社会保持活力,这样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是评价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价值标准,其核心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配置平衡问题。社会正义可以分为经济正义、政治正义、法律正义、伦理正义等,从经济正义角度来看,正义所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合理化,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化,人的付出和获取的对称化,人对效率与公平的正当需求和满足的刚性化,是从制度、秩序、法则、权利、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的行为选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谋求个人的利益必须是正当的,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道德境界高低都必须服从正义的要求。总之,和谐社会不要求超利益的道德,也不要求超道德的利益。
(二)回归道德与利益的和谐统一,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交换和流通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注重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特性,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利益是道德的最直接的根源,起着决定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伸出来的。”[5](P258)但认为只要依据物质利益的要求,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使人们的物质利益得以不断实现,从而人们的道德品质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中产生出来得到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利益决定道德的理论的庸俗化或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的经济,经济主体有可能为满足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道德将被边缘化。因此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和正确义利观,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结合起来建设。
总之,道德与利益不是天然对立的,追求自利是人类正常的思维进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然而唯有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素质的这种“利益”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追求,达到利益与道德的融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❻ 金钱利益和道德追求能统一:金钱利益和道德追求不能统一.
总体思路
金钱与道德观不相违背的时候,可以达成统一
金钱与道德相违背的时候,不可以达成统一
❼ “利益和道德的统一”写一篇800学作文
古往今来,追逐利益的人往往只注重方法和手段,而不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他们以为,道德与利益是毫无关联的。其实不然,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利益的得失。
古人说,“信,乃立世之本也”。为什么古人这么看重“信”呢?信,即诚信,是一个人对事对人应有的基本品德。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诚实守信的品德都不具备,那么他又怎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呢?现代企业,无不以诚信待人为公司的第一立世准则,可见,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企业,诚信的品德,是他获取利益的首要条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什么大海可以如此宽广,如此波澜壮阔?因为他有天地之间无与伦比的胸怀——包容。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他的包容心有很大关系,善于包容别人的人,别人也愿意为他效力。战国时,齐国公子孟尝君,注重自己道德水平的修养,同时用一颗包容天下的心欢迎天下贤士,一时,群贤毕至,门客三千,孟尝君对每个人都礼待有加,后来,当他落难时,是这些门客帮他渡过难关,重新得到了丢失的利益。试想,如果不是孟尝君有美好的品德,那么即使他有一时的辉煌,也终会因为品德的低下而丧失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品德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利益,同样,卑劣的德行也会使人得不到利益以至丧失到手的利益。如果庞涓当上魏国军师后善待孙膑,即使孙膑的才华掩盖了他的光芒,他也会因为举荐贤能而受人尊敬。可是他没有,他用卑鄙的手段迫害孙膑,最后只落得个身死人手的下场。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有谁会愿意和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人结交?失去了众人的依托,又怎能握住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德行带来利益,卑劣的德行令你丧失手中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品德的修养,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❽ 道德和利益统一的名言名句
道德和利益统一的名言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补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体信息:
【出处】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解释】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链接】
http://ke..com/link?url=EpgEpSNhBuK__5nh0XjNHszd8g26Op7u6fXa#4
❾ 利益与道德共存的素材
1、孟子所说:“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那是指当二者一定发生冲突的时候专,但是孟子属并没有说“二者总是冲突,舍生取义者也”。
2、《论语·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3、《灯小平文选》: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提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❿ 道德与利益是怎样的关系
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是统一的。
在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实现了伦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规定:如果有人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无论失物是金钱还是物品,失主须按照失物价值的5%至20%支付酬报。如果不支付这笔酬金,就无法领回失物。当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应该的,任何人都不应说他贪心,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这样的规定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同样也让人们学会先义后利,学会感恩,学会细心。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焦点访谈”一则报道说,有年轻人在一家医疗美容诊所花了一万多元做了增高手术后,不仅没有达到诊所承诺增加的高度,连正常的走路也成了问题。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几乎成了常事,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天价鱼”,3。8万元一次的理发店。此之谓失其本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75岁老人沈兆骅,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后来老人生病了,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这样呢,而像学生这样见利忘义的却不少。人们总说这个社会很现实,确实,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愿意,没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们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在现在,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样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做好事应该抱着不求回报的想法,事后就算得到回报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许会不经意地帮助了别人,也许在你的眼里这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在他人的眼里却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他们会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想尽千万百计来报答你,弥补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帮助了他们,何不再帮一次,完成他们的心愿呢?那就坦然接受他们对你的报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