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糟糠
1. 天道无亲唯德是授语出自何
这句成语源于《老子》第七十九章,意为大自然非常公正,没有亲疏之分,给人以公平的机会。
基本信息
编辑
【词目】天道无亲
【拼音】tiān dào wú qīn[1]
【基本解释】大自然非常公正,没有亲疏之分,给人以公平的机会。
详细解释
编辑
含义
亲:亲近。公正,不偏不倚。天道:自然规律。大自然非常公正,没有亲疏之分,给人以公平的机会。[2]
出处
《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句成语源于《老子》,但很多人无法理解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马迁,他曾充满疑惑地写下这么一段话: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奇怪的是,同样是老子,也说过,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按照通常理解,不应该出现这种劝善类说法,如心灵鸡汤。
是否是传抄过程中出现失误,本意应该是天道无情,常愚善人。
很多人把“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理解为天道不偏私任何一个人,但暗中常常帮助善人这儿实在是对“与”的误解,同时也是对整句的误解这儿的“与”不是给予、授予的意思,天不仁,视万物为刍狗,怎么可能还要在人之间分出善人,恶人?而且还要暗中帮助“行善的人”?此岂不歪曲了天道?
示例
唐·陈子昂《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骄奢自咎,~,思我松柏,恭俭是遵。”[3]
2. 传统文化里有精华跟糟粕,那民族文化是不是也一样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范畴有所不同,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分多一些,民族文化的现实成分多一些。小到饮食、服饰,建筑,待人接物的习俗,大到思想观念、国家制度,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现象的组成部分,现实存在的东西,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无所谓精华与糟粕。
3. 《道德经》三章,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为什么有人说是“糟粕”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内。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容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这里的“无为”是有特定的含义,不是无所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你的行为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天下就没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4. 古人名言名句大全书
一、《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喜欢戏弄别人,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沉迷于一件事,就会丧失斗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感到宁静,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
二、《春秋》: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问题,就会变成聋子,带着私心去思考问题,就会没有准则。
三、《国语》:心如欲壑,后土难填。
欲望就像深谷,深不可测,多少东西都填不满。人一旦被欲望控制,就会被引诱走向深渊。
四、《战国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太阳过午就会偏移,满月后便会亏缺,事情一旦过盛就会走向衰败。物极必反,万事不求太完美。
五、《诗经》: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爱情婚姻需要忠贞,誓言不可轻易改变。诺不轻许,应允就要实践。
六、《道德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天下没有一蹴可几的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难的事,也是从简单开始;再大的事也是从小地方开始做起。
七、《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反省才有进步,人要成长,就要学会反省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改进缺点,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八、《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以友爱之心待人,他人才能回报你以爱心。要想别人尊重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
九、《中庸》: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伟大人格的素质,关键就在一个诚字。
十、《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不忘记先人的贤德,以先人为榜样,尽力效法。只有这样才能留芳万世。
十一、《庄子》: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有大智慧的人,态度总表现的十分豁达;小有才气的人,反而容易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蕴含大道理的言论,总是通俗易懂;只有小聪明的言论,往往废话连篇。
十二、《荀子》: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
不沉迷过去,也不担忧未来。事情来了就做,时机来了就把握。别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烦恼,生活在当下。
十三、《韩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抱残守缺,被既定的框架所拘泥,无法寻求突破与创新,是办不好事情的。
十四、《墨子》: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
5. 怎么学习老子的道德经比较好呢怎么才能学其精华,去取糟粕呢
大多数年轻人,因为正在成长当中,成为管理者的机会并不多,基本上属于被管理者的范畴,所以读《道德经》,应该重点汲取民自化的思想,自立自强自爱自为自治自宾自胜自朴自富自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放飞自我组织自我反思自我成就,做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同时,也不要一味自化一味单打独斗,适当的时候,也要无为而治,做到:“无为,所以用众为也。无智,所以用众智也。无能,所以用众能也。”靠众智众能成就自已的事业。
6. 《道德经》八十章,“小国寡民~~~民致老死不相往来”从哲学的角度怎样理解
黄帝认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异理,审知逆顺,是谓道纪。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军,其军胜;以道居国,其国昌。”②反之,因嫌货财少,却落吃糟糠;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也是这个极反规律的作用所致。这就是黄帝所说的“祸福同道”之义。其关键,就是一个明道理而用之与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区别。顺逆之界,就是学道修身与不学道而任其本性的区别。
然而,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③一样的简单,哪有许多复杂的道理?老子的主张是走“小国寡民”的道路。
所谓“小国寡民”的主张,并不是让大国主动放弃领土,自己变成一个“小国”,因为那样的事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之策,就是要像厨师“烹小鲜”一样,将大国切割成菜丁一样的小块进行炒作,将人民分割、固定在一块块的“小国”之内,不让其流动,不让其做什么大的事业,我佩服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并且珍视生命,要人们“重死”。这个观点与现在所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理论是多么相近。所谓,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从生到死,不相争斗,和谐相处,友好往来)。
——————————
①《黄帝经·经法·四度》。
②《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③《老子·第六十章》。
7. 老子思想的糟粕是什么
1.关于技艺和规律。某个人电影拍得好,我们就说他有道,某人乒乓球打得好,也叫有道,编程也有编程之道,管理有管理之道,什么都有道,某人在自己领域上成功了,我们就夸他有道,失败了,就赶紧说他无道,这根本就是马后炮,你能在他行动之前就明白那个领域的道是什么吗?如果不能,你读道德经有什么用啊?琢磨道德经不就变成书呆子了?白的也是道,黑的也是道,安静也是道,运动也是道,道这个东西,等于什么都没有说,所以它什么都能说通。
2.关于世界的本体。又有说道是万物的母体的,好,那母体是什么样子的呢?恍兮惚兮?没说清楚,倒把你弄糊涂了。独立而不改?怎么证明?周行而不殆?怎么个周行法?多学学西方哲学,看看人家是怎么钻研问题的,好得过抠住几句道德经发呆。人家看苹果树能看出万有引力,我们看苹果树只能发呆。
3.大道广博精微。真是妙句啊!此句一出,什么都让老子说尽了,可是究竟有什么用呢?多广博?多精微?他懂?宇宙起码150亿光年那么大,原子小到皮米级,这才是有用的话。
4.柔弱胜刚强。嘿,听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啊,发大水能把整个国家灭了,这难道不是以柔克刚吗?真TM好句啊!可是究竟有什么用呢?暂时想不出来,得到了某一天,又碰到个什么柔弱者胜的例子,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老子是说这个啊!”——看,又是马后炮。
5.柔弱、安静、无欲、无为、守虚、无知。你知道老子要把你变成乖绵羊吗?你知道他这么给你洗脑,是出于什么目的吗?帝王术懂不懂?
6.将欲敛之,比先张之。有个东西怎么合也合不上,怎么办?先开放它!真J8好办法,我想禁欲,可是怎么也禁不了,按照老子的理论,我把货都给喷了就自然收敛安静了。妙啊!可是什么实用价值也没有。
7.将欲取之,比固予之。嘿,你当别人是笨蛋啊?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8.说来说去,就是一些“套套逻辑”,结论放在什么地方都能解释,可TM就是没一点实用价值。
9.有人又要说了:“下士闻道,大笑之”,那我倒要问问你,你“勤而行之”了吗?其实老子那些话是不能勤行的,至于为什么自己去想。如果有人认为不能勤行是因为道行不够深,那这人就是个傻瓜,因为自古以来,骗人的理论都是用这个借口,算命的算不出你的前途,是算命的功力不足,而不是麻衣相法有错,医生治不好病,是庸医,而不是中医理论有问题。经典是绝对不会有错的。
10.最后我们下一个结论:老子大部分的话,都可以找出一些例子,证明其正确性,也可以找出例子证明其错误。总之,正反都可以,果然是“道”啊!
8.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既有亲合的一面,也有疏离的一面。早闻老子的<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句话非常清楚的说明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对立是广泛的,而顺应终不相违的,恐怕只有有道的圣人才能做到吧。果是如此吗?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里面说:“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最后总结出来:“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说起来,司马前辈犯了一个错误,他所列举的种种都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不能怪到老天头上的。如果举天道的例子,如“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典型损有余的例子,被现在的人理解成枪打出头鸟了,什么事加了人,味就变了)。“道不同,不相与谋”倒很恰当地说出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之处。
那么人道与天道的亲合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我想了三点:一是利益最大化。现在提倡双赢的理念,实在是因为人们在经历了战争、分离、消耗、破坏之后深受其害而达成的共识,如果不保护环境,如果不加强合作,恐怕连自身的延续都成问题了,出于人类本身的利益最大化,将视点转向学习“损有馀而补不足”的天道(孰知不是必然呢)。二是人心向背。估计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自然率真(老庄)、除强扶弱(墨子)、仁义道德(孔孟),是暗藏在人民心中的是非观念,当人道太离谱的时候,人心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将人道控制在某限度之内,以便平衡和维持下去(很奇怪的是,人心都是向善的,又有伟大的传统做后遁,为什么还会出现与人心归向相返的人道呢?或许真是人性的问题)。三是天道有其无形的力量掌握着人道的走向。因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之一,虽然处于万灵之长的位置上,但也超不出这个界定。人一时的得失成败表现出的是人道的特点,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天道隐含其中,其力量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自然界之中,各物种之间也是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却没有因此防碍天道的运行。我猜想,如果一个非常熟悉历史的人,把几千年的历史贯穿起来,一定能够从中找到天道的蛛丝马迹吧(只是我的猜想,因为我远没有到熟悉历史的地步,等以后读史时可以当成一个问题)。
9. 天道无亲,常佑善人是什么意思
一、“天道无亲,常佑善人”的意思是:
1、老天爷没有什么厚爱的人,他只垂青保佑善良的人。常见解释是“天道对于芸芸众生一视同仁,无偏私厚薄,而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2、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让善良的人做起事情来犹如神助,顺风顺水。老子认为宇宙自然的大道,是没有亲疏之分,公平对待万物,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它永远只扶佑善为道的大德之人。
二、”天道无亲,常佑善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教称老子的“道”是天地宇宙的根本,万事万物之根蒂,生育万物,蕴含一切;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公正无私,朴素自然地对待万物生灵,不会产生人为的亲近与疏远;它常常把机遇,把美好,把道的真蒂作用,给予那些善为道的人。
(9)道德经糟糠扩展阅读:
一、《道德经》简介
1、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3、《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3、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4、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10. 道德经·小国寡民的哲学含义
黄帝认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异理,审知逆顺,是谓道纪。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军,其军胜;以道居国,其国昌。”②反之,因嫌货财少,却落吃糟糠;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也是这个极反规律的作用所致。这就是黄帝所说的“祸福同道”之义。其关键,就是一个明道理而用之与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区别。顺逆之界,皆从道来,顺也是道,逆也是道,逆过既顺,就是不管逆顺都要遵循天道。就是学道修身与不学道而任其本性的区别。
然而,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③一样的简单。
《道德经》为远古华夏语录体著作。《道德经》第八十章是为小国设计,为小国提供自处的一个方案。但是她更多的是为大国,比如《道德经》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接下来有好几张都是为大国。《道德经》不仅谈小国、更多的是谈大国。小国、大国老子都提供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