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顺序性原则

道德的顺序性原则

发布时间: 2022-06-12 07:25:06

A. 道德层次包括哪些道德

道德层次通常来是指道德自要求的高低、程度上的差别及其上下从属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阶段,道德的层次性主要为以下几个情况:(1)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人类公共生活准则、国民公德、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道德有的分为四个层次,即增加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这些层次,都不包括与社会主义相矛盾的道德在内。(2)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道德基本原则和具休道德规范属不同的层次性,即道德基本原则制约和规定着具体道德规范,具体道德规范是道德基本原则在,定范围、一定方面的表现和运用:(3)共产主义逍德体系中的每一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因道德境界的高低而分别表现出的不同层次,正确认识道德的"层次”性,有利于团结和引导全体人民在道德上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B. 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也叫作前道德阶段。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对于对偶故事,还无法做出道德判断)。

第二阶段: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认为谁的结果严重,谁就应该受罚,且刻板遵守规则)。

第三阶段:可逆阶段(9~11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要求平等,例如老师要求学生不能迟到,那么老师也不能迟到)。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岁以后):该时期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公正平等,利他主义)。

相关观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不变的顺序,即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强度的影响。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

“儿童是一个道德哲学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它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相关性。

C.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

品德的心理结构内容包括有哪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来看看,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准备了“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

(1)道德认识

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如我们常说的“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道德行为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拓展阅读: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结构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品德的四个心理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有了道德认知,伴随着产生道德体验,紧跟着发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意志起着调节作用。但是品德中的各成分又是不均匀的,在其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有些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识可以分为道德知觉、道德表象、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等层次;道德情感可以分为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可以分为简单的道德行动、道德模仿行为、初期道德意志行动(即不完全自觉)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和连续性。如道德行为由原来的被动、不稳定发展为主动的、稳定的行为。总的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遵循“依从-认同-内化(信奉)”的原则。

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和可变性。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说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但品德结构中的个别心理成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所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一般顺序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也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也可从激起主体的道德情感入手,还可以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做起,或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从品德发展来看,个体的品德发展有年龄阶段的特点。如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了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佐西莫夫斯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六时期学说。

D. 性道德的基本原则

性是人的本能,但性行为是人发起进行的,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以下是传统的性道德的7个原则:
自愿原则
性行为自主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非自愿下的性行为,是对他人的粗暴侵犯,会给被害者造成肉体和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相爱原则
男女之间发生性行为,必须具有爱情。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冲动,更主要是复杂的情感交流活动,是对对方相貌、体魄、气质、思想、品质、才华等许多方面爱慕的表现。
因此,男女之间只有在相互产生爱情的基础上发生的性行为,才是高尚的、道德的。

合法原则
男女之间发生性行为,必须建立在依法缔结的婚约基础上。
必须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履行结婚登记手续,才是合法婚姻。
隐秘原则
性生活都具有较强的隐秘性:
一是指对他人的性生活不应窥看,更不能拍照、录像加以传播(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除外)。
二是指性生活的双方,应注意隐蔽保密,在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发生性行为,或者在公共场所表现性感极强的动作,都是不道德的。
常规原则
就是男女之间发生性行为,应采用常规模式。

不伤原则
性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尽管只是男女之间的事情,也会给社会带来种种后果。
如:导致生育、引起疾病传播等等。
因此,严重的传染病、精神病、性病患者,以及有遗传病的人,隐瞒其病,与健康人发生性行为是不道德的。
对后代的抚养、教育不承担义务的非婚性行为,是不道德的。
不洁性行为,往往会给对方带来肉体上的疾病,因此,也是不道德的。

勿仇原则
夫妻离婚以后,虽然不能共同生活,但是可以一起共事;不是夫妻,还是朋友;没有爱情,还有友谊。
建立这种离婚后的新型人际关系,既有利于自身的工作,又有利于抚育幼者,关照长者,这才是高尚的性道德。

E.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顺序是什么

正确顺序应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5)道德的顺序性原则扩展阅读: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信: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忠: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孝: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节:气节和节操。

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F. 道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什么

品德的心理结构内容包括有哪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来看看,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准备了“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

(1)道德认识

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如我们常说的“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道德行为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拓展阅读: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结构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品德的四个心理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有了道德认知,伴随着产生道德体验,紧跟着发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意志起着调节作用。但是品德中的各成分又是不均匀的,在其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有些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识可以分为道德知觉、道德表象、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等层次;道德情感可以分为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可以分为简单的道德行动、道德模仿行为、初期道德意志行动(即不完全自觉)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和连续性。如道德行为由原来的被动、不稳定发展为主动的、稳定的行为。总的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遵循“依从-认同-内化(信奉)”的原则。

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和可变性。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说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但品德结构中的个别心理成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所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一般顺序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也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也可从激起主体的道德情感入手,还可以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做起,或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从品德发展来看,个体的品德发展有年龄阶段的特点。如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了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佐西莫夫斯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六时期学说。

G. 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是什么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如果受奖赏则为好行为,受惩罚为坏行为。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故事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阶段2,功力取向。以是否满足个人需要为判断标准。

水平二:习俗水平

以尊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好孩子" 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物所指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4,"好公民"取向。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义务,不能违反法规、法律。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该遵守;如果不适宜,就应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

(7)道德的顺序性原则扩展阅读:

科尔伯格(Kohlberg)对道德发展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概括。他将个人道德发展的成熟度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分为两个阶段。

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发展的,而且阶段具有顺序性,不可跨越。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这个人的价值观成熟度。该模型的1至5阶段经过30年的美国以及跨文化的研究实证证明的,阶段6没有经过实证证明,只能以哲学和伦理学来证明。

H.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

前道德阶段指儿童从刚出生到3岁的阶段,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8)道德的顺序性原则扩展阅读: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每五年循环一次的发展过程。在第一阶段岁~5岁)中,儿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态度。在以后的第二阶段(5岁~10岁)、第三阶段(1()岁~1 6岁)中,儿童只是进一步发展第一阶段已经形成的基本道德态度,使它们更为精细和完善。

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公正被看作是与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要求在逻辑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决断,这些原则是抽象的、伦理的,如金箴(基督)、绝对命令(康德的)等。

它们不是像圣经上的“十诫”那样的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实质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人的权利的公平和对等原则,尊重全人类每个人的尊严的原则。

I. 什么是道德原则,什么是道德品质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理解道德原则、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一、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

心。他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尺度。

道德原则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从道德上规定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

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道德行为的整体方向。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没有本质区别,两者是一致的。道德原则是总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

则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立身处世的原则和评价行为

是非、善恶的标准。

道德原则具有具有普遍性、相对稳定性和一贯性的特点。一般说来,经济基础、阶级关系

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道德原则是不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

义,而资产阶级根本的道德原则是利己主义。

二、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

凝结,是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他人、同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一,道德品质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

观内容和表现形式,一定的道德行为持续不断才形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

第二,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品质

的内在因素。

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以他的一贯的道德行为为依据的。

在思想史上,不同时期的伦理学家都对自己阶级的成员提出了道德品质的要求。例如:1、

我国古籍《中庸》一书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智”、“仁”、“勇”三个品德。

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四主德思想,要求臣民具有勇敢、智慧、节制和正义的道德

品质。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求人们具有坚定勇敢、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

三、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道德行为具备以下特征:

1、一定是与他人或社会集体发生利害关系的行为。

2、是自知的行为,即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有明确认识的行为。

3、是行为者本人意志自愿选择的行为。

因此,也就能够从道德上对其进行善恶评价,行为者负有道德责任的行为。

道德行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有道德的行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

行为,又叫善的行为。

不道德的行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害于他人、集体和社会

的行为,又叫恶的行为。

那种不受道德意识支配,或同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无关,又不能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即

不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或非伦理行为。

J. 简述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版;道德发展的总权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

前道德阶段指儿童从刚出生到3岁的阶段,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10)道德的顺序性原则扩展阅读:

对这一发展的具体过程.不同学者看法各异。其中非阶段论者(如哈茨霍恩和M.A.梅)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是情境性的,没有发展阶段可言。阶段论者(如,格塞尔、弗洛伊德、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则认为,儿童或个体的道德发展与其心理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存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格塞尔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每五年循环一次的发展过程。

在第一阶段岁~5岁)中,儿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态度。在以后的第二阶段(5岁~10岁)、第三阶段(1()岁~1 6岁)中,儿童只是进一步发展第一阶段已经形成的基本道德态度,使它们更为精细和完善。

热点内容
新行政诉讼法ppt百度文库 发布:2025-02-20 00:20:28 浏览:769
劳动法补偿2018 发布:2025-02-20 00:14:10 浏览:719
城市规划人均建筑面积法规来源 发布:2025-02-20 00:14:05 浏览:549
郑州专业法律顾问律师法斗士 发布:2025-02-20 00:13:18 浏览:799
2020年4月自考行政法学真题 发布:2025-02-19 23:53:12 浏览:497
依法治校议事规则 发布:2025-02-19 23:09:17 浏览:414
佛山顺德法律援助中心在哪 发布:2025-02-19 23:01:01 浏览:398
中国婚姻法司法解释有哪些 发布:2025-02-19 22:43:41 浏览:820
法的社会化运动 发布:2025-02-19 22:14:40 浏览:317
电梯法规政策 发布:2025-02-19 22:14:28 浏览: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