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道德
1. 一般性道德义务有哪些
一般性道德义务有:
1、适当尊重知识产权。
2、诚信和值得信赖、持公正的态度版并采取非歧视权行动。
3、贡献社会,促进人类福祉、避免伤害他人。
4、尊重他人隐私、重视保密。
2. 属于一般性道德义务的是什么
属于一般性道德义务抄的
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指一定社会关系中个人应该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它同时表明一定社会或阶级、集团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要求;也指个人在实践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责任心。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从伦理学角度提出义务范畴,并把义务和行为的内在动机联系起来。中世纪经院神学家也讲义务,并把它说成是由上帝的意志规定的。近代德国哲学家I.康德把义务看作是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认为义务是从先天的“善良意志”发出的“绝对命令”。康德所建立的伦理学,被称为义务论伦理学。在哲学上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伦理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义务说成是由上帝意志或理性本身规定的,他们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需要来理解义务,有的认为义务就是既要满足自己需要,又照顾别人需要的一种自我克制。但由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人的社会本性,因而对义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3. 性道德的核心有哪些内容
核心内容有:性道德标准、爱情观、贞操观、生育观。
1、爱情观
爱情是男女之间发自内心的相互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终身伴侣的感情。性的吸引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但爱情和性欲又有质的区别,爱情是人的一种社会感情,单纯的性欲只是动物的本能。
现代的性爱同古代的爱有着根本的不同:
第一,它以互爱为前提,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古代的爱情则不一定都要征得妇女同意。
第二,情爱常常达到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而彼此分离,对双方都是难于接受的不幸。
爱情的特征表现为:
①对等性。双方以互爱为前提,情投意合,互相给予。
②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的爱慕关系,不允许第三者介入,因而是排他的。
③持久性。爱情是持久的感情生活,要求双方忠贞不渝,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种种磨难的考验。
对待爱情的态度,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
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①事业高于爱情。没有事业的爱情是空虚的。事业和爱情并不矛盾,处理得当可以相得益彰。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最崇高、最重要的是事业。因此,必须坚持事业高于爱情,自觉做到爱情服从事业,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也会促进爱情。
②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男女双方在从恋爱到结婚组成家庭的过程中,要通过合乎道德的方式求得相互了解,必须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任何强迫、威胁、欺骗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③坚贞专一。这是爱情生活最重要的原则。恋爱双方要互相忠诚,互相信守,不可见异思迁。
④负责与自重。恋爱过程中,应该用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表达互相爱慕的感情,理智地驾驭自己的行为。恋爱期间,双方都应保持贞操,自尊自重,也应互相尊重对方。
2、性道德标准
双方自愿原则。自愿是以不违反社会公德为前提。
无伤原则。不伤自己,不伤对方,不伤后代,不造成精神污染。
爱的原则。躯体感受与心理感受有机融合。
婚姻缔约原则。圣经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结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科学计划生育原则。
性禁忌原则。某些遗传病及家庭伦理道德都有性禁忌要求。
制约性道德的手段除法律手段之外,最主要的是依靠传统美德教育,包括: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良心感,公德感及贞洁感。
道德约束下的性与爱,追求人类高层次需求的性与爱,才会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迷人的画,一首醉人的歌,一杯甘美的琼浆,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美好时光。
人类调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用这种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性行为。
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性道德不仅表现为一定的观念、情感、思想,而且体现在具体行为和各种活动之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性道德规范,三个性道德范畴——爱情观、贞操观和生育观,三种性道德关系——婚前性关系、夫妻性关系和婚外性关系,一个外部条件——性环境道德。
3、贞操观
指男女双方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节操。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历史性产物,也是对男女双方共同要求的一种美德。现代贞操观不反对爱人死后再娶或再嫁,不认为这是对以前爱情的不忠,恰恰相反,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贞操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婚姻的缔结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确认彼此具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具有共同生活的人格特征;确认婚后能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能给双方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和生活上的美满。婚姻双方自觉维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婚姻便是贞洁和合乎道德的。
如果缺乏爱情基础,而仅仅是基于金钱、地位、美貌而结合,则是不贞洁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才有肉体接近的权力。
②贞操是双方对等的,并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代贞操观结束了古代对女性的片面约束,成为对男女双方的共同要求,彼此要以正确的人生观对待两性关系,珍视和保持各自的贞洁,提倡两性关系的严肃性和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婚后不见异思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是互尊互爱,互谅互让,互相体贴,保持婚姻美满的基础。贞操观对维护家庭的幸福、培育子女、净化社会风气、保持社会安定,建设健康文明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生育观
指对于人类生殖和养育问题的总的观念。
生育观,一方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代中国生育观要求把生育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把生育的意愿同对社会、后代的责任统一起来。
具体包括:
①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树立“生育为公”的道德观念,要求生育者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作为生育动机,避免把生育单纯当做实现个人或家庭目的的手段。“生育为公”的道德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口再生产,从形式上看,生育活动是在每个家庭内部进行;从内容上说,所生育的子女绝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个人的生育应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要服从国家利益。
“生育为公”的道德观是通过生育目的、生育动机和生育的结果反映出来的。
②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是生育道德的行为规范。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的发展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计划生育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生育的时间和密度,以达到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具体内容包括:提倡和鼓励晚婚和节育;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优生优育是采取人为措施,使出生的儿童具有优良的遗传素质,同时进行科学养育,以提高人口质量。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道德规范对夫妻的性生活提出了相应要求:
首先,要求人们接受避孕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其次,为了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需要夫妻间性生活文明、科学与和谐。
③坚持晚婚晚育,是中国当代生育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医学研究表明,青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一般在23~25岁之间。如果过早结婚和生育,由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同时也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农村早婚早育、“早生儿子早得福”是生育为己的封建道德观念。要从科学道理上认清,早婚早育不仅有害于身体发育和健康,不利于后代的优生优育,而且还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这是当代中国生育道德所不允许的。
(3)一般性道德扩展阅读:
特点
多样性
不同社会文化、民族和地域的不同,道德评价可能相差甚远。为此,性道德更表现出他的多样性。
人类历史上的性文化分为三大类:反性欲文化、亲性欲文化和中间性文化。反性欲文化将性行为看作是罪恶,亲性欲文化放纵性行为,对风流事加以鼓励,中间性文化是选择地制止不良性行为。
一致性
人类的大多数群体,是把人的性行为限制在婚姻范围之内,这一点在全人类具有共同性。显然,这不但有利于种族延续,而且有利于财产的继承。
继承性
人类在进化的进程中,总是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风格一代代保留下来,性的道德继承就是这一性质的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类自身发展的利益为参照系,决定保留和剔除哪些习俗行为。
双重性
理想期待与现实行为的脱节:理想化的性行为的控制和期待,提出有利于社会和人群的性行为标准,告诉人们怎么做。而在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并不是总是那么进行,人们有自己的参照系,参照点是怎样方便自己。
男女性道德评判不一致,不管是在旧时代文化还是主流文化,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
4.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分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 什么是性行为的道德标准
性道德的标准
●自愿原则 性道德的标准之一,就应该是建立在自愿原则上,即双方自愿的原则上。 在实际性活动中,所谓“自愿”,主要指女方自愿。无论从生物性性质或社会性性质上看,在性交过程中,一般说男性多是处在主动和进攻的地位。所以,在性行为中,做为男方,不仅要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性的需要,也应顾及到女方的意愿。如违反自愿原则,就构成了强奸行为;自愿的原则也应有一定的范畴,就目前来说,有些青年男女受“性解放”、“性自由”思潮影响,未婚即随便进行性交,虽是“自愿”,却违反了大的性道德原则。
●无伤原则 “无伤”主要指两人之间的性行为不会伤害其他人的幸福,不会伤害后代的健康,不会伤害社会的安定发展。另外也有讲究性卫生,使性交行为不会损害于自己或对方的身心健康。
●爱的原则 人类具有超乎于动物界的思想与情感,因之在性活动中具有对异性的、尤其对特定的“某一个”异性的爱情,就成为人类性道德的重要原则。性爱不是单指性交,它是性行为中躯体的感受与心理的感觉有机的融合。为求单纯肉体上的一夜之欢的性交,很难说是存在着什么性爱的,只是为了满足性欲而已。
●婚姻缔约的原则 婚姻缔约,就是道德规范在法律上的表现。两个异性之间产生爱情,而这爱情又是自愿与无伤的,也必须经过法律的程序予以认可,才是符合道德原则的。 “性交只有在结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长义堂说】性道德标准,即两性关系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是指导人们性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必须遵守,不许不在乎。
6. 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一般性原则包括
你好!
全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一般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公正性
忠诚性
正义感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7. 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8. 适当尊重知识产权属于一般性道德义务么
您好,严格来讲尊重知识产权并不仅仅涉及到道德层面,因为在实践中,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后果严重的会涉及承担侵权责任,部分严重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9. 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
民族利益,
强调对社会、
民族、
国家的责任意识回和奉献精神;答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
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吧
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
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
能动作用。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
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奋图强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0. 道德义务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般性道德义务有:
1.适当尊重知识产权。
2.诚信和值得信赖、持公正的态度并采取非歧视行动。
3.贡献社会,促进人类福祉、避免伤害他人。
4.尊重他人隐私、重视保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