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第二版
1. 实用检验医学的图书目录
第一篇临床检验篇
第一章 造血的生理与病理
第一节 造血器官及生理变化
第二节 血细胞起源——造血干细胞
一、造血干细胞
二、造血祖细胞
三、红系祖细胞
第三节 造血微环境与造血调控
一、骨髓微环境的基本结构
二、骨髓微环境的功能
第四节 造血的生理与病理
一、红细胞造血的生理与病理
二、粒细胞造血的生理与病理
三、巨核细胞造血的生理与病理
第二章 红细胞系统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第一节 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二、红细胞衰老与血红蛋白降解
第二节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一、贫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二、贫血的分类
三、各类型贫血实验室检查特点
四、贫血的特殊检验与实验室诊断
第三节 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诊断
第三章 白细胞疾病的检验诊断
第一节 粒细胞数量、功能异常的检验诊断
一、中性粒细胞增多
二、嗜酸粒细胞增多
三、中性粒细胞减少
四、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
第二节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检验诊断
一、粒细胞白血病形态学分类诊断
二、粒细胞白血病wHO分类诊断
第三节 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三、骨髓增生异常
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七、造血异常性贫血
第四节 淋巴细胞疾病的检验诊断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三、淋巴瘤
四、浆细胞病
五、淋巴细胞减少与免疫缺陷
第五节 单核巨噬细胞疾病的检验诊断
一、反应性单核巨噬细胞疾病
二、增殖异常的单核巨噬细胞疾病
第四章 出血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常的止血机制
一、血管壁的止血机制
二、血小板的止血机制
三、血液凝固机制
四、抗凝血机制
五、纤维蛋白溶解的机制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
二、临床应用
第四节 遗传性出血病
一、血友病A
二、血友病B
三、血管性血友病
四、血小板无力症
五、巨血小板综合征
第五节 获得性出血病
一、过敏性紫癜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三、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
四、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
五、肝脏疾病所致出血
第五章 血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第一节 血栓性疾病概论
一、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二、血栓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常见症状
三、血栓形成机制
四、血栓性疾病止凝血实验诊断原则
第二节 血栓性疾病的检验
一、遗传性血栓性疾病
二、获得性血栓性疾病
第三节 血栓前状态的检验诊断
一、发病原因
二、临床特征
三、实验室检测和检验诊断
第四节 遗传性血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一、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
二、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三、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
四、其他遗传性血栓性疾病
第五节 获得性血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一、心肌梗死
二、脑血栓形成
三、周围动脉血栓形成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
五、肺栓塞
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六章 血型及输血检验诊断
第一节 输血前免疫学检查
一、输血前检查的目的和要求
二、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输血免疫反应的检验
.一、输血免疫反应的定义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三、红细胞相关的输血免疫反应
四、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免疫反应
五、血浆蛋白相关的输血反应
六、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第三节 输血相关传染病
一、概述
二、输血相关艾滋病
三、输血相关病毒性肝炎,
四、其他经输血传播性疾病
第七章 体液检验诊断
第一节 脑脊液检验诊断
一、脑脊液形成
二、脑脊液检验诊断项目
三、常见疾病脑脊液检查
第二节 浆膜腔积液检验诊断
一、浆膜腔积液的形成÷
二、浆膜腔积液检验诊断项目
三、常见积液检验诊断
第三节 粪便检验诊断
一、粪便形成
二、粪便检验诊断项目
三、常见疾病粪便检查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检验诊断
第一节 精液异常检验诊断
一、精液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二、精液的外观及物理学检验诊断
三、精液异常检验诊断
第二节 无精子症检验诊断
一、发病原因
二、临床特征
三、实验室检查
四、检验诊断
第三节 免疫性不育检验诊断
一、发病原因
二、临床特征
三、实验室检查
四、检验诊断
第四节 男性生殖内分泌疾病检验诊断
一、发病原因
二、临床特征
三、实验室检查
四、检验诊断
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检验诊断
一、发病原因
二、临床特征
三、实验室检查
四、检验诊断
第六节 前列腺炎检验诊断
一、发病原因
二、临床特征
三、实验室检查
四、检验诊断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检验诊断
第一节 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检验诊断
一、阴道分泌物检查与清洁度评价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验诊断
三、阴道毛滴虫病的检验诊断
四、细菌性阴道病的检验诊断
五、支原体感染的检验诊断
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验诊断
七、淋病的检验诊断
第二节 卵巢功能与生殖内分泌激素检验诊断
一、主要生殖内分泌激素
二、激素测定目的与临床选择
三、卵巢功能与生殖内分泌紊乱疾病的检验
诊断
四、生殖内分泌检验诊断结果分析中需注意的
问题
第三节 不孕不育相关自身抗体的检验诊断
一、抗精于抗体的检验诊断
二、抗子宫内膜抗体及其检验诊断
三、抗透明带抗体及其检验诊断
四、抗卵巢抗体及其检验诊断
五、抗心磷脂抗体
六、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
七、抗滋养层细胞膜抗体
第四节 早孕检验诊断
一、hCG及其相关分子
二、正常妊娠时hCG的分泌
三、hCG与早孕及相关疾病的检验诊断
四、hCG检测方法与检验诊断
第五节 妇科肿瘤的检验诊断
一、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及病:
背景
二、宫颈细胞学检查
三、HPV检验诊断
四、肿瘤标志物的检验诊断
五、hCG变化与滋养细胞疾病或肿瘤的检验诊断
第十章 围生期保健与检验诊断
第一节 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一、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概况
二、产前筛查的母血清标志物
三、影响产前筛查的因素与筛查结果分析
四、产前诊断与产前诊断技术
第二节 妊娠期合并其他疾病的检验诊断
一、妊娠期贫血的检验诊断
二、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检验诊断
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检验诊断
四、妊娠糖尿病的检验诊断
五、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检验诊断
第三节 TORCFI感染的检验诊断
一、弓形虫感染的检验诊断
二、风疹病毒感染的检验诊断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诊断
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检验诊断
第四节 母婴血型不合的检验诊断
一、产前检验诊断
二、产后检验诊断
三、宫内胎儿血型鉴定
第十一章 新生儿疾病检验诊断
第一节 新生儿分类与生理特点
一、新生儿的定义及分类
二、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第二节 新生儿黄疸与检验诊断
一、新生儿黄疸与检验诊断
二、新生儿溶血病与检验诊断
第三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与检验诊断
一、新生儿败血症与检验诊断
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与检验诊断
三、TORCH感染的检验诊断
第四节 新生儿出血病与检验诊断
第五节 新生儿代谢性疾病与检验诊断
一、新生儿低血糖与检验诊断
二、新生儿高血糖与检验诊断
三、新生儿低钙血症与检验诊断
第六节 遗传代谢性疾病与检验诊断
第七节 先天性疾病与检验诊断
一、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检验诊断
二、先天性心脏病检验诊断
第十二章 染色体病、基因病检验诊断
第一节 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检验诊断
一、唐氏综合征检验诊断
二、18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
三、13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
四、13号染色体环状综合征检验诊断
五、猫叫综合征检验诊断
六、8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
七、9p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
八、22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
九、三倍体综合征和二倍体/三倍体嵌合体
综合征检验诊断
十、单体综合征检验诊断
第二节 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检验诊断
一、特纳综合征检验诊断
二、X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
三、47,克兰费尔特综合征检验诊断
四、XYY综合征检验诊断
五、假双着丝粒染色体综合征检验诊断
六、真两性畸形检验诊断
七、男性假两性畸形检验诊断
八、女性假两性畸形检验诊断
九、性逆转综合征
第三节 脆性X综合征检验诊断
第四节 邻近基因综合征检验诊断
第五节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检验诊断
第六节 携带者检验诊断
第二篇 临床生化篇
第十三章 糖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第一节 糖代谢
一、糖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二、血糖及其调节
三、葡萄糖以外的糖代谢
第二节 糖代谢紊乱
一、糖代谢紊乱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糖尿病
第三节 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
一、半乳糖代谢异常
二、果糖代谢异常
三、糖原累积症
第四节 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检测指标及其评价
一、糖尿病
二、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症
第十四章 血浆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与检验
诊断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代谢紊乱
一、血浆蛋白质的种类
二、血浆蛋白质代谢异常
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四、血浆蛋白质正常参考范围的影响因素
五、血浆蛋白质电泳图谱的临床分析
六、与血浆蛋白质有关的常见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与基因诊断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的检测
一、血浆总蛋白质的测定
二、免疫化学法测定个别蛋白质
第三节 氨基酸代谢紊乱
一、苯丙酮尿症
二、工型酪氨酸血症
三、Ⅱ型酪氨酸血症
四、尿黑酸尿症
五、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第四节 氨基酸的检测
第十五章 脂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种类与结构
一、血浆脂蛋白的结构与分类
二、血浆脂蛋白的特征
三、载脂蛋白
第二节 脂蛋白受体
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三、清道夫受体
第三节 脂代谢有关酶类与特殊蛋白质
一、脂蛋白脂肪酶
二、肝脂肪酶
三、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四、HMGOA还原酶
五、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第四节 脂蛋白代谢
一、外源性脂质代谢
二、内源性脂质代谢
第五节 神经鞘脂代谢
一、磷脂概述
二、神经鞘脂代谢
第六节 脂质异常症
一、高脂蛋白血症分型
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第七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三、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
四、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
五、代谢综合征
第八节 高脂蛋白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一、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值
二、高脂血症的饮食与药物治疗
三、儿童高脂蛋白血症的监测
第九节 高脂血症的检验诊断项目
一、血浆脂质检测
二、血浆脂蛋白测定
三、载脂蛋白测定
四、血浆特殊蛋白质与相关酶的测定
五、脂代谢相关基因检测
六、溶酶体疾病实验诊断
第十六章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血气分析
第一节 水、电解质来源与去路
一、水的生理作用与代谢
二、水、电解质代谢
第二节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水代谢紊乱
二、钾代谢紊乱
三、钠代谢紊乱
四、氯代谢紊乱
第三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一、酸、碱性物质的来源
二、酸碱平衡调节
第四节 血液气体运输
一、氧的存在形式及运输
二、二氧化碳的存在形式及运输
第五节 水盐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检验指标与评价
一、水盐代谢
二、酸碱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与检验诊断
第一节 概述
一、脑脊液与血脑屏障
二、神经组织的生物化学代谢特点
三、神经递质的生物化学
四、神经营养因子
第二节 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一、神经变性病的生物化学基础
二、帕金森病
三、亨廷顿病
四、阿尔茨海默病
五、肝豆状核变性
六、多发性硬化
第三篇 临床免疫篇
第四篇 临床微生物篇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第一篇 实验室管理和临床检验技术篇
第一章 临床实验室概论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概念
一、临床实验室的定义
二、临床实验室的类型
三、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范围
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的组建
一、临床实验室的人员组成
二、实验室的用房与功能分区
三、实验室的环境要求
四、专业实验室的划分
五、临床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试剂
六、检验项目的确定
第二章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第一节 分析前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阶段准备和影响因素
二、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
三、标本的验收和拒收
四、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第二节 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的概念和历史
二、室内质量控制的统计学基础
三、质控品的选择和应用
四、质控图的选择和应用
五、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和质量评价
六、质控规则
七、失控后的处理
八、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九、室间质量评价
第三节 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后质量管理的概念
二、检验结果确认的原则
三、结果的审核与发出
四、检验后标本的储存
五、咨询服务与抱怨的处理
六、参考范围、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
七、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第四节 实验方法的选择
一、实验方法的分级
二、参考物的分级
三、方法选择的原则
四、方法选择的步骤
第五节 方法学评价
一、方法学评价的基本步骤
二、误差的分类和表示
三、准确度的评价
四、精密度的评价
五、检测限的评价
六、可报告范围
第六节 检测系统与测量不确定度
一、检测系统的组成
二、检测系统的评估方法
三、检测系统与测量不确定度
第三章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组成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二、质量体系的构成
第二节 医学实验室的特点
一、医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
二、法律地位和组织结构
三、医学实验室的分析技术及仪器设备
四、医学实验室的检验过程
第三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
三、组织结构的确定和资源配置
四、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第四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第五节 医学实验室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
一、管理方面的问题剖析
二、技术方面的问题剖析
第四章 临床检验量值溯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术语定义及有关概念
一、量和量值及有关概念
二、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及有关概念
三、测量方法和程序及有关概念
四、溯源性和不确定度及有关概念”
五、参考测量系统及有关概念
六、互换性和基质效应及有关概念
第三节 溯源性的建立
第四节 临床检验参考系统现状及其应用
第五节 临床实验室与溯源性
第五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
第一节 循证医学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二、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
三、循证医学的发展,
四、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和基本步骤,
五、系统评价
六、Cochrane协作网
第二节 循证检验医学与方法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研究方法
三、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
四、循证检验医学与系统评价
五、循证检验医学指南
第六章 检验信息系统
第一节 建立检验信息系统的目的
一、检验科目的
二、信息科目的
三、医院管理目的
第二节 检验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一、概述
二、检验信息系统现状
三、检验信息系统功能
第三节 检验科与检验信息系统
一、7F模式
二、产品设计与选型
第四节 检验信息系统与医院检验流程
一、检验信息系统条形码应用
二、检验信息系统与改善工作流程
第五节 检验信息系统接口
一、与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二、与仪器的数据接口
第六节 ISO15189与检验信息系统
一、ISO15189简介
二、信息系统重要性
三、检验信息系统建设和ISO15189
第七节 检验信息系统整合大纲
第八节 LOINC标准及其应用
第九节 检验信息系统新技术与发展
第七章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第一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一、国际发展概况
二、我国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二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生物安全基本知识
二、生物安全管理
三、个人防护要求
四、实验室操作规范
五、实验室区域划分
六、实验室环境防护要求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
一、生物安全柜
二、其他常用安全设备
第四节 实验室其他危害
一、火的危害
二、电的危害
三、电离辐射
四、危害性化学品
五、噪声
第八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技术
第一节 血液分析仪检验技术原理
一、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二、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第二节 血液分析仪分析参数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第三节 血液分析仪应用全面质量管理
一、血液分析仪鉴定O~00JOgQ
二、血液分析仪校准
三、血液分析仪检测全面质量管理
第四节 血液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细胞形态检查关系
一、仪器法血细胞分析后血涂片复核现状
二、血涂片复核国际准则
三、临床实验室制定血涂片复核标准的原则和步骤
四、制定血涂片复核标准时须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十五市健康人群抗凝静脉血细胞测定值调查
第九章 血凝仪检验技术
第一节 检测原理
一、光学法
二、凝固法
三、发色底物法
四、免疫法
第二节 基本结构
一、半自动血凝仪
二、全自动血凝仪
第三节 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
一、检测项目
二、性能特点
第四节 质量管理与仪器维护
一、质量管理
二、维护与保养
第十章 血液流变仪检测技术
第一节 基本结构和检测原理
一、毛细管黏度计
二、旋转式流变仪
第二节 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
一、全血黏度,
二、血浆黏度
第三节 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
一、影响血液黏度测定的因素
二、影响毛细管黏度计测量主要因素
三、使用注意事项
四、质量保证
五、维护与保养
六、常见故障及分析
七、临床常用检测规范化
第十一章 尿液分析仪检验技术
第一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一、基本结构和检测原理
二、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
三、质量控制
第二节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一、基本结构和检测原理
二、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
三、质量控制
第十二章 显微镜和成像系统检验技术
第一节 显微镜光学原理
一、放大倍数与分辨率
二、反差增强技术、
第二节 普通光学显微镜
一、基本结构
二、技术要点
第三节 组合式光学显微镜
一、基本结构
二、技术要点
第四节 显微照相术
一、基本结构
二、技术要点
第五节 显微数字图像分析
一、基本结构
二、技术要点
三、临床应用
第十三章 血细胞手工检验技术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与染色技术
一、静脉采血
二、皮肤采血法
三、血涂片制备
四、血涂片染色
第二节 血红蛋白测定技术
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技术
二、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技术
三、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
四、参考值
五、临床意义
第三节 红细胞计数技术
一、方法学
二、方法学评价
三、红细胞计数参考方法
四、参考值
五、临床意义
第四节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
一、方法学
二、方法学评价
三、临床意义
第五节 血细胞比容测定技术
一、毛细管法
二、温氏法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参考方法
四、参考值
五、临床意义
第六节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技术
一、方法学
二、方法学评价
三、参考值
四、临床意义
第七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技术
一、试管法
二、Miller窥盘计数技术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测定参考方法
四、参考值
五、临床意义
第八节 白细胞计数技术
一、方法学
二、方法学评价
三、白细胞计数参考方法
四、参考值
五、临床意义
第九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形态检查技术
一、方法学
二、方法学评价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四、参考值
五、临床意义
第十四章 造血细胞和造血组织形态学检验技术
第一节 造血形态学检验项目优化组合及其结合
第十五章 贫血检验技术
第十六章 止血与血栓检验技术
第十七章 输血相关检验技术
第十八章 尿液分析技术
第十九章 体液检验技术
第二十章 脱落系统学检验技术
第二十一章男性生殖病检验技术
第二十二章女性生殖病检验技术
第二十三章围产期保健检验技术
第二十四章细胞遗传学检验技术
第二十五章床旁检验技术
第二篇 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检验技术篇
第三篇 临床免疫检验技术篇
第四篇 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篇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附录 血液尿液细胞形态
2. 怎么使用stata做非RCT资料的系统比较并做森林图
你可以看看《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讲的很详细,简单说来,一般命令是metan,
率的资料就是:metan rate ser_all, (random)
四格表资料就是:metan a b c d, (or) (random)
OR或RR资料就是:metan lnor lnlci lnuci
其中ser_all=sqrt(rate*(1-rate)/n)
lnor=ln(or)
3. 循证医学 熊哥
40. (0 分) 什么是向均数回归现象?如何避免?
30. (0 分) 标准化死亡比(SMR)
31. (0 分) 序贯试验
如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伤寒杆菌是致病因素,引起伤寒流行则还应存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饮水卫生、饮食卫生及其管理制度不良,因为伤寒杆菌要使大批人发病大多通过饮水和饮食传播。
如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但疟疾流行则与按蚊大量繁殖有关;按蚊大量繁殖又与当地气候、地形、地貌适于按蚊繁殖有关,还可引伸至防蚊灭蚊措施不力,经济文化水平低、社会制度落后等原因。
5-11 交叉试验是对两组受试者使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措施,然后互相交换处理措施,最后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的设计方法。在同一组病例的前后对照研究中,同一组病人先后作为治疗组或对照组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但只能有一种顺序。考虑不同的顺序对疗效评定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交叉试验中,则有两组或以上的受试者,以不同的顺序先后接受治疗组和对照组措施,旨在消除顺序对疗效可能产生的影响。按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不同,交叉试验可分为随机交叉试验和非随机交叉试验。
交叉试验的优缺点
1.交叉试验的优点 ①每例研究对象先后接受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消除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②随机分组可避免组间差异;③可避免人为选择偏倚;④需要病例数较少。
2.交叉试验的缺点 ①应用病种范围受限,对于各种急性重症疾患或不能回复到第一阶段治疗前状况的疾病(如溃疡病、心肌梗死)以及那些不许可停止治疗(洗脱期)让病情回到第一所段前的疾病,如心力衰竭、昏迷、休克等,都不能采用交叉对照试验;②洗脱期长短依所选药物的半定期和病种、病情而定。过短则难以避免前一阶段治疗的影响,过长则使病人长期不能得到治疗;③每阶段治疗期的长度受到限制,有些药物的有效性可能在试验期内尚未得到充分发挥;④整个研究观察期较长,不能避免病情和观察指标的自然波动。⑥由于整个研究观察期较长,研究对象的依从性不容易得到保证。
5-12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前提。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效率,不仅需要不断研究高水平的诊断试验供临床应用,还需要对现有的诊断试验进行科学的评价,研究其特征和临床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医师正确的选用。临床流行病学中的诊断试验研究,侧重于对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包括:症状、体征、化验与特殊检查的临床评价。即通过临床现场验证来评价其科学性、优越性、实用性以及如何利用该检查结果以协助临床的诊断问题。也就是说,临床流行病学所讨论的诊断问题,并不是具体的诊断方法,而是用这些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进行验证或与原的老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实用价值的问题是这些诊断方法从实验室过渡到临床推广以前的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临床医师所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5-13 最新的多中心RCT文章,以RCT为基础的系统综述,设计良好的非RCT文章,专家意见。
5-14 筛检或诊断试验的联合分为平行(并联)试验和系列(串联)试验两种。其中平行试验是将多个试验同时进行,只要有一项结果阳性就判为阳性;而系列试验则是先后进行一系列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判为阳性。
5-15 ①所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地患病率较高、危害严重的疾病;②所筛检的疾病应有进一步确诊、治疗或预防的方法与条件;③疾病的自然史明确,有较长的潜伏期或领先时间;④筛检方法应简便、快速、经济、安全,预期有良好的收益。
5-16
式中n1为病例组样本量估计值, n2对照组样本量估计值,Sen为灵敏度,Spe为特异度,δ为允许波动的范围(允
许误差), 为第一类错误的概率,u值由u界表查得。一般用于筛选试验的灵敏度要求较高,用于肯定诊断的试
验都要求特异度较高,灵敏度、特异度的估计值应通过查阅文献或预试验获得。
5-17 ①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给予经治病人以最佳的治疗和合理的治疗;②可以改变临床医师的医疗行为,减少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临床医师间由于素质不同造成医疗水平的差异;③可以减少医疗费用;④有助于继续教育;⑤可以为官方政府部门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检查的依据;⑥可作为医疗保险机构掌握医疗政策的凭据。
5-18 (1)人群中重大健康问题,如肿瘤。(2)病因研究中因果联系的强度和特异性。(3)预防治疗或干预措施影响的强度和特异性(4)临床研究手段问题,如诊断试验方法的有效性。(5)疾病治疗的成本效益问题(6)卫生策略效果评价。
5-19 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己有的资料或对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的特征进行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揭示出来的一种方法,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步骤,当对某病的情况了解不多的时候,往往从描述性研究着手,取得该病或健康状态的基本分布特征,从而获得有关的病因假设的启示,然后逐步建立病因假设,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性研究提供线索。
5-20 ①早期诊断有利于预后的疾病,如乳腺癌的诊断,应选择灵敏度高的试验;②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确诊及治疗费用较贵时,如肝癌的诊断,则可选择特异度较高的试验;③当假阳性(a)及假阴性(b)的重要性相等时,一般可把诊断标准定在a、 b最小处(即“a+ b”值最小),此时约登指数最大(可作ROC曲线找最佳截断值来确定)。
5-21 金标准(gold standard)是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标准诊断方法,是区分“有病”与“无病”的依据,包括病理学诊断、外科手术发现、特殊影像诊断、临床综合诊断标准及长期临床随访所获得的肯定诊断。如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肾炎的金标准是肾活检,诊断胆结石的金标准时手术所见。
5-22 一种疾病的发生或流行可能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相互存在联系构成病因链(chain of causation),多个病因链交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病因网(web of causation)。例如,肝癌的病因网络可看成乙肝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和饮水中的藻类毒素三个主要病因链交错形成。病因网络模型提供因果关系的完整路径,能够清晰地表达疾病的病因。
5-23 确定一个需要回答的临床问题;寻找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证据;评价这些证据的科学性以及作用大小;在临床上应用这些有用的结果;进行后效评价。
5-24 随机化同期对照试验是根据诊断标准确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再根据研究的进入标推,选择合格的研究对象,从中排除不愿意参加的研究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愿意加入研究的合格对象随机分配至试验组或对照组,向试验组施加干预措施,向对照组施加安慰剂,观察一定时期,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该方法适用于临床治疗性或预防性研究,探讨和比较某一新的治疗措施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的效果,也可用于病因研究。
5-25 ①变异系数(CV),该指标适用于计量资料的可靠性分析。CV越小,可靠性越好。②符合率,该指标适用于计数资料的可靠性分析。符合率越高,可靠性越好。③Kappa值,该值表示不同观察者对某一结果的判定或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情况下对某结果判定的一致性程度。Kappa值范围在+1与-1之间,Kappa值越高,一致性越好。
5-26 答案:统计学联系:两者的联系消除了抽样误差
因果联系: 必须具备统计学系,同时还必须排除是由各种偏倚引起,并且符合因果推断标准。
5-27 样本量是研究者在设计阶段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正确掌据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是进行临床科研必备的技能之一。通常意义上认为大样本的研究结果比小样本更可信,但是样本量过大,会增加临床研究的困难,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样本含量的估算就是在保证科研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性前提下,确定最少的观察例数。有足够的样本量才能保障试验结果的精确性。样本太小,可能会因检验效能不足或机遇问题而得出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5-28 灵敏度(真阳性率)、特异度(真阴性率)、误诊率(假阳性率)、漏诊率(假阴性率)、似然比和约登指数。
上述真实性评价指标均不受患病率的影响。①对于单一试验而言,当试验的灵敏度升高时,其特异度往往下降,误诊率升高,漏诊率下降。②似然比是综合性评价指标,它同时反映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若试验的真阳性率升高,假阳性率下降(即灵敏度、特异度均升高),则阳性似然比升高,阴性似然比下降。③约登指数也是综合性评价指标,它也同时受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其值越接近1,试验的真实性越好。④真实性好的试验要求:灵敏度高,特异度高,误诊率低,漏诊率低,阳性似然比高,阴性似然比低,约登指数接近1。
5-29 (1)明确研究目的(2)收集随机对照试验(3)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资料抽提(5)各试验的质量评估(6)统计学处理问题(7)灵敏性分析(8)失安全数(9)结论
5-30 盲法是衡量一项研究设计是否科学的标志之一。运用盲法主要是为了避免研究者和病人主观因素影响试验结果,产生偏倚。盲法至少可分为四个层次:负责分配病人到治疗组的人不知道病人接受什么治疗;病人本身也不应该知道自己接受什么治疗;在研究中照顾病人的医护人员也不知道每个病人接受什么治疗;最后,研究者在评价结果时无法区别谁是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运用时有以下方法:
盲(一)非盲(开放试验)(open trial) 研究者、研究对象都知道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试验公开进行。其优点是容易实行,容易判断意外原因而终止试验。缺点是容易产生偏性。有的试验只能是开放试验,如手术方式。
(二)单盲(Single blind) 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分组情况。优点是可以避免来自病人主观因素的干扰,在必要时可以及时恰当地处理研究对象可能发生的意外。缺点是避免不了研究者的主观偏倚。
(三)双盲试验(double blind)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了解研究的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试验。优点是可避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倚,使结果更真实。缺点是实施起来较复杂,一旦发生药物意外,不易发现是哪一组,所以要注意观察病情,必要时及时破盲。
三盲(triple blind) 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均不了解研究的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此方法能更好地控制偏倚,其缺点基本上同双盲。实施起来更加困难。
5-31 ①确定样本含量;⑦选择病例和对照;③确定研究(暴露)因素
④调查暴露因素;⑤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⑥撰写论文。
5-32 与单一试验比较,平行试验的灵敏度升高,特异度下降,假阳性率升高,假阴性率下降;系列试验则相反,其特异度和假阴性率升高,灵敏度和假阳性率下降。
5-33 ①受试对象自身生物学变异(如生理、心理等因素);
②试验方法的变异(如仪器、试剂、时间、温度等条件);
③观察者变异。
5-34 通常样本量估计主要依据几个基本因素: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研究人群中研究事件的发生率;α值(即Ⅰ类错误的概率);β值(即Ⅱ类错误的概率);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的数量。可根据相应公式、软件或查表进行样本含量的计算。
另外,治疗方案的实施情况也是影响实际样本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此因素并不包括在常规的样本量计算公式中,因而容易被忽视。
5-35 序贯试验的优点
越大。
8-7 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首先根据研究对象暴露情况的不同,将其纳入不同队列;然后对队列入群进行随访,束确定某种病因、全死因或一些其他结局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通过比较研究队列的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来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这种研究方法称为队列研究。
8-8 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病人施加干预措施,对照组不施加干预措施,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8-9 又称患病率调查(prevalence study),其本质属于现况研究,之所以被称为横断面研究,是强调现况研究是在时间序列上的某一个点进行的。而被称为患病率调查,是因为现况研究所使用的指标通常是患病率的缘故。
8-10 当系统评价用定量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时称为Meta分析。
8-11 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可以避免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索的影响。
8-12 需要治疗的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 在一定的观察时间内,用某一防治措施需要处理多少患者,以防止1次不利结局的发生。为ARR的倒数。
8-13 交叉试验是对两组受试者使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措施,然后互相交换处理措施,最后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的设计方法。
8-14 诊率(mistake diagnostic rate,α):表示实际未患病但被诊断试验诊断为患者的概率,即非患者被诊断为阳性的概率,又称假阳性率。反映非患者被错误诊断的可能性。
8-15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PAR%):也称人群病因分值(population etiologic fraction, PEF),描述总人群中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的百分比。
8-16 Youden指数(Youden index,YI):反映诊断试验真实性的综合指标。
8-17 漏诊率(omission diagnostic rate,β):又称假阴性率,表示实际患病但被试验诊断为非患者的概率(患者被诊断为阴性的概率)。反映患者被错误诊断的可能性。
8-18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是以灵敏度(真阳性率)为纵坐标,以假阳性率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一般多选择曲线转弯处,即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的点为分界值。
8-19 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疾病不良结果实事件发生的相对概率。
8-20 指引起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包括生物、理化、社会、以及人体自身的心理和遗传方面的因素。
8-21 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 value,-PV或PV-):诊断结果阴性者确为非患者的概率。
8-22 ITT分析即意向处理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是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实施和分析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即不论在试验中实际发生什么情况(如出现不合格、不依从或失访而退出试验),均按最初随机分组(治疗组或对照组)的情况进行结果分析,以保证对所有参加随机分组的病人均进行了分析。
8-23 正确率 (accuracy, Acc或π):又称总符合率或一致率,表示观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程度,反映正确诊断者与非患者的能力。
8-24 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是以群体为观察单位,研究人群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8-25 当失访发生较少,即观察人圈比较稳定时、可用整个观察期内所研究疾病的发病人数除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得到该观察期的累积发病率。
8-26 指对某一种疾病或某一个干预措施全面收集所有相关临床研究并逐个进行严格的评价和分析,必要时进行定量合成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综合结论的过程。
8-27 选择偏倚是出于选择而造成研究对象与非研究对象间的特征有系统区别而产生的误差。如吸烟省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到病例组的肺癌患者与未被选人的肺癌患者在某些特征上不一致,保这样所产生的偏倚就是选择偏倚。
8-28 .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或LR-):是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即错误判断为阴性的可能性是正确判断为阴性的可能性的多少倍。-LR数值越小,提示能够否定患有该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8-29 霍桑效应(Howthorne effect) 在治疗性研究中,研究者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较对照者往往更为关照和仔细,而被关照的患者对研究人员又极可能报以过分地热情,从而对治疗反应报喜不报忧,这种人为地引起了夸大客观效果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防止霍桑效应最有效的办法有赖于盲法设计和应用。
8-30 当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很低或研究对象比较少时,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作为标准,计算观察人群的理论死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实际死亡人数与预期数之比,得到标准化死亡比。
8-31 指事先不确定样本数,每试验一对象后,马上分析,然后决定下一步试验,直到可以判断出结果,可以下结论时立即停止试验。
8-32 选择偏倚是出于选择而造成研究对象与非研究对象间的特征有系统区别而产生的误差。如吸烟省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到病例组的肺癌患者与未被选人的肺癌患者在某些特征上不一致,保这样所产生的偏倚就是选择偏倚。
8-33 (number needed to treat):暴露于危险因素后多少个研究对象才发生1例患者。
8-34 EMB: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治疗措施。
8-35 灵敏度(sensitivity,Sen或Se):是实际患病且被诊断试验诊断为患者的概率,即患者被诊断为阳性的概率,又称真阳性率。反映检出患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灵敏度(Sen)估计值及标准误SE(Sen)计算公式。
8-36 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 value,+PV或PV+):诊断结果阳性者确为患者的概率。
8-37 特异度(specificity,Spe或Sp):是实际未患病而被诊断试验诊断为非患者的概率,即非患者被诊断为阴性的概率,又称真阴性率。反映鉴别非患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特异度(Spe)估计值及标准误SE(Spe) 计算公式。
8-38 是以确诊的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为病例组,以不患所研究疾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为对照组,分别调查其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子的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暴露危险因子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8-39 阳性似然比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或LR+):是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即正确判断为阳性的可能性是错误判断为阳性的可能性的多少倍。+LR数值越大,提示能够确诊患有该病的可能性越大。
8-40 在治疗研究中,研究者对自己感兴趣的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往往更加关照和仔细,而被关照的患者对研究人员又及可能报以过分的热情,从而对治疗反应报喜不报忧,这种人为夸大客观效果的现象。
8-41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治疗措施。
8-42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出现于无治疗效能的安慰剂对照组中的效果称之为安慰剂效应。它是一种非特异性效应,可以由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正面和负面效应,后者即副作用。
8-43 序贯试验事先不固定样本数,每试验一对研究对象后,马上分析,然后再决定下一步试验,直到可以判断出结果,可以下结论时立即停止试验。
8-44 也称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 EF),描述暴露人群中的发病率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的百分比。
8-45 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称为双盲法
4. 什么叫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港台地区也译为证据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
循证医学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教授在2000年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中,再次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
目的
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发病与危险因素→认识与预防疾病;疾病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疾病的正确合理治疗→应用有疗效的措施;疾病预后的判断→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合理用药和促进卫生管理及决策科学化。
核心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 临床证据主要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系统性评价(systematic review)或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5. 谁有《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的PDF
上丁香园找一下
6. 实践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实践循证医学具体来讲可包括5个步骤:提出临床问题;寻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即对实施结果进行追踪和再评估,修正错误,发现更好的方法。
将在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病因各方面的临床情况转换为来自具体患者的明确问题时,可采用国际上常用的PICO格式。
(6)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第二版扩展阅读:
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发病与危险因素→认识与预防疾病;疾病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疾病的正确合理治疗→应用有疗效的措施;疾病预后的判断→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合理用药和促进卫生管理及决策科学化。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
7. stata森林图小数点怎么设置
你可以看看《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讲的很详细,简单说来,一般命令是metan,率的资料就是:metanrateser_all,(random)四格表资料就是:metanabcd,(or)(random)OR或RR资料就是:metanlnorlnlcilnuci其中ser_all=sqrt(rate*(1-rate)/n)lnor=ln(or)
8. 循证医学方法
《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是2012年7月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张天嵩、钟文昭。
书名
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
作者
张天嵩、钟文昭
ISBN
9787548705550
页数
505页
定价
82.00元
快速
导航
作者简介
目录
内容简介
《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各种基本方法的具体实现,并介绍一些关于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等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各种临床设计、不同类型数据的Meta分析,特别是新近出现的网络Meta分析、贝叶斯Meta分析、个体参与者数据的Meta分析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软件进行Meta分析,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完成相应的工作,即使是初学者也很容易上手;第四部分,作为《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的附录部分,介绍部分临床学科循证医学知识及如何进行临床决策,如何将循证医学网络资源运用于实践中解决问题。最后,为了便于查找,我们将部分循证医学名词术语作了中英文对照检索。
[1]
9. 循证医学临床诊断的步骤有哪些
• 诊断步骤
• 收集资料:①病史询问:客观而详细的病史资料对诊断由极大的帮助,甚至可以解决半数以上的诊断问题;②体格检查:在问诊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又重点深入的体检,可解决大部分临床诊断问题;③化验及辅助检查:在问诊及体检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使临床诊断更及时而准确。
• 资料的综合分析:通过对以上资料的综合分析,抓住主要矛盾,作出初步诊断。
• 验证或修正诊断:通过对病情变化的细致观察、进一步检查及对治疗疗效的观察,在临床实践中验证或修正诊断。
• 临床思维方法
• 床思维的 10个步骤。
• (循证医学)基本原则:①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想,减少误诊;②“一元论”原则: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③用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诊断的原则:诊断时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④先考虑器质性疾病,后考虑功能性疾病的原则:以免延误了疾病的治疗时机;⑤首先考虑可治性疾病的原则:在没有完全确诊为不可治疾病以前,先考虑可治性疾病,这样可最大程度的减少诊断过程中的周折。⑥简化思维程序的原则:抓住关键和特征,在最小范围内选择最大可能的诊断,以给病人最及时的处理。
• 常见误诊、漏诊的原因:①资料收集不完整、不确切;②临床观察不细致、检验结果误差;③先入为主、主观臆断;④医学知识不足,缺乏临床经验。
• 临床诊断
• 诊断的种类:①直接诊断:病情简单、直观;②排除诊断:病情不十分典型,有 1—2个其他诊断需进一步排除;③鉴别诊断:病情复杂,由多种可能的诊断,需进一步鉴别,逐步确定诊断。
•诊断内容:①病因诊断;②病理解剖诊断;③病理生理诊断;④疾病的分型与分期;⑤并发症的诊断;⑥伴发疾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