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评析

道德经评析

发布时间: 2022-06-16 04:05:41

『壹』 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的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贰』 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评析

在前面的某些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老子关于“道”和“德”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了解到“道”、“德”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章同样论述的是“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学说,有学者认为,“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见解,说明万物是在无为自然状态中生长的。‘莫之命’,即孟子所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的意思。万物的生长,是顺应着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长的,各自适应着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而生长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主持者加以安排,然后才能生长的。这一点,是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表现,反对有神论的表现,就万物的生长却需要依据着客观自然界存在的规律来说,老子称之为‘道生之’。就客观自然界存在的规律具体运用于物的生长来说,老子称之为‘德畜之’。万物生长,既然必须依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为自然界的规律的具体运用,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万物的尊道贵德,也仅为对自然界的规律的依据与运用,不是另有什么主宰者加以命令与安排的,这种现象,老子认为是无为自然的状态,所以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们同意以上所述观点,因为道之创造万事万物,并不含有什么主观的意识,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占居、不主宰,整个过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万事万物的生长、发育、繁衍,完全是处于自然状态下。这就是“道”在作用于人类社会时所体现的“德”的特有精神。显然,这是一种勿庸置疑的无神论思想,它否定了作为世界主宰的神的存在,这在先秦时代的思想界应该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叁』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和评析

以下为梁海明译注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1
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纵马狩猎令人心思狂荡,宝贵难得的财物令人行为不轨,五味杂乱令人口味败坏,五音纷杂令人听觉失灵。因此,圣人的治理主张只求填饱肚子,而不贪求声色悦目。所以他舍弃那些声色物欲,而选取这平静温饱。
以下为本人译文与评析:
译文2
五色者,红、黄、青、黑、白,红黄青是三原色,可以调和出任何颜色,黑色是最富集的颜色,而白色是最初始的颜色,因此五色可以指眼睛所能看到的缤纷世界,也指代我们视听器官被动接受的整个物质世界。然而你所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观的世界,那只是世界在你眼中的成像,是可见光这种电磁信号与视网膜神经之间的电磁感应,从而产生的一个主观世界;你听到的世界也是如此,同一个声音,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仅仅通过观察、聆听,我们和瞎子、聋子没什么区别,然而我们却因为能看到、能听到,觉得自己可以了解万事万物,而失去探究万物本源的欲望和能力,使自己始终处于“瞎子”和“聋子”的状态,是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者,唇、舌、齿、鼻、喉,这是我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器官,我们借此来发出声音用以表达自己,也泛指所有用以表达的方式,如书写、作曲等。然而相比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表达能力是非常匮乏的,无法真实的刻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别人也无法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而华丽的词藻、丰富的肢体语言只会让我们误以为清晰的表达了自己,而不再去设法寻找更有效的沟通媒介,使交流双方始终处于“聋子”的状态,是为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者,酸、甜、苦、辛、咸,范指人类主动探索世界的感受,例如辛酸、苦闷等说法,它们是产生我们思想体验的基本元素,然而每个人对辛酸、对苦难、对所有这些感受的体验是不同的,这些感受不过因人体生化反应而产生。和我们被动接受世界的视觉、听觉等五感无法真实反映物质世界一样,这些主动感受世界的感受也无法真实还原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综上,我们认识的万事万物不是完整的,只是事物的极小一部分;也不是真实的,只是我们主观认为的——被我们的主观意识扭曲了;甚至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都无法正确表达我们的需要。
畋,猎取禽兽也。因为以上原因,在纵情骑射之类的竞技中,人的目的是虚妄的;在财色物语的世界中,人的欲望是不符合自身真实需求的。这就是为什么圣人只追求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饱腹,而不寻求那些虚妄的欲求。去彼取此,彼是虚妄欲求、是被动接受到的外部世界、是表达的自己心声、是主动感受的切身体会;此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自己的真实需求。
评析
首先,受限于书写媒介(老子时期主要是竹木简)和书写方式(刀刻),古人行文很少啰嗦重复,惜墨如金,按照译文1中的解释,完全没必要分别写五色、五音和五味。老子这样写必然有其更深的用意,本人翻译的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不失为一种翻译思路。
其次,最后一句中“圣人为腹不为目”如果指治理民众时对百姓的要求,是不符合无为而治的老子思想的,因此我理解为这是圣人对自己的要求。

『肆』 道德经·夫兵者,不祥之器的评析

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人所共知的。任继愈认为《道德经》“也是反对战争的”。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这里显然没有主战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时又说,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同时,也还是承认了在“不得已”时还是要采用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每逢战争,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四处逃亡,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也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战争的确是带来灾难的东西。所谓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的手段,这是为了除暴救民,舍此别无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应当“恬淡为止”,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否则就是喜欢用武杀人。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们的警告。所以,我们认为《道德经》不是兵书,不是研究战争问题的,尤其不是为用兵者出谋划策的。老子谈论战争问题,目的在于反对战争。

『伍』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评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老子在说无其实也包括有,说有也包括无,道学中的阴阳即是分开又是合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一就是太极,太极在表达无(阴)时,就包含了有(阳),表达有(阳)时,也包含了无(阴)。

『陆』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评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柒』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评析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捌』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的作品评析

《道德经》中有相当多的章,看起来是就事说事,其实本身或背后都隐含着类似二十八章中的“无极”视域,甚至你可以把“无极”看作《道德经》的“图像”或“意境”。
没有这个总的视域,你就只能在一字一词中应对了。“王本”(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之所以将“朴”放到“无极”之后,完全是为了直接应和最后一段:
“复归于朴”一一“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有的国外研究者也如此习以为常:“这种以‘朴散则为器’承接‘复归于朴’的编联似乎更为流畅通顺。”(H208)
但也说不定这个“削足适履”的“流畅通顺”恰恰掩盖了深入“堂奥”的“要津”。
“绝圣弃智”是和“见素”联结平行配对的;“绝仁弃义”是和“抱朴”联结平行配对的(A148)。如果前者是自然智力,以“素”为本,那么后者就是社会仁义,以“朴”为本。它表现在帛书的秩序上,“朴”乃中间的“生活之本”,指从伦常到政治的社会生活层面,当然会有“百行殊类”的“器具之用”。一般的人,则只把“器”当“器”用,不懂“器”是“朴散为器”(即“朴割为器”、“朴理为器”)的道理,所以,自己反被器用而成“唯器是利”的“小人”(即“常人”)。只有圣人,因从“知白守黑”中悟得“为天下式”的“式”,它能使“恒德不失,复归无极”的自然之道。因而,虽“朴散为器”但仍守“天下式”,即用器必以“官长”驭之,最终达到“大制无割”,即顺其自然成全治理使“天下”之神器不致过或不足地割散败失,终而不回。
可见,“朴”作为“生活之本”,是“生命之本”与“自然之本”的中间环节——“叩其两端而执其中”谓之“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庸之道”。抓住了它,就能让“生命之本”呈现于(复归于)“道法自然”的“无极”——这才叫做“大制无割”的“无形一中和”之境界(恕我将儒道和解。孔子问道于老子终有所获)。

『玖』 道德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评析

从这一章的内容看,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觉注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以上所讲“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拾』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评析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 ,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热点内容
经济法第一章教材总论 发布:2025-01-28 02:40:58 浏览:229
合同法197条 发布:2025-01-28 02:34:56 浏览:41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法律硕士 发布:2025-01-28 02:34:54 浏览:199
国家版权条例 发布:2025-01-28 02:17:39 浏览:245
合同法违约金定金上限 发布:2025-01-28 01:42:00 浏览:182
劳动法司机工资多少 发布:2025-01-28 01:37:49 浏览:360
注会经济法偏 发布:2025-01-28 01:17:30 浏览:508
工作的条例 发布:2025-01-28 00:42:40 浏览:45
行政法中利害关系人 发布:2025-01-28 00:42:38 浏览:767
中级经济法一周能过吗 发布:2025-01-28 00:29:23 浏览: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