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治的政治基础
『壹』 下例属于我国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依法治国的理沦依据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与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依法治国思想在理论上得到了进—步的阐释,在实践中,与国家统治、共和政体结合起来,并且随着文明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改进。
党的政策,指导着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实施,法律是政策的条文化、规范化,1993年2月的宪法修正案,根据中国转型时期的特点,明确确认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依法治国作为远景战略目标规定;99年宪法修正案更进一步地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使依法治国具有了宪法的最高规范性。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从世界范围来看,要摆脱“人治”的束缚,走上“法治”的道路,除了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基础,需要一定的政治制度的力量来支撑,这种政治制度即是民主政治。
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决不是社会主义的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恢复和发展了被践踏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并使之法律化,从而为我们国家逐步实现法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总之,民主政治是法治国家的基石,缺乏政治上民主的国家,就不可能是法治国家。
三、实现依法治国的途径
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治国方略的改变,它带给中国的是从制度到观念的深刻变革,法治化的实现,取决于市场经济的相当发达,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法律文化的相当发达。然而在中国的国情之下,这三个条件不是一挥而蹴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地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在探索依法之国的途径时,必须首先明确依法治国的内涵,把握其要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权威的《牛津法律大辞典》指出法治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是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性,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这一概念既高度抽象,又具备较强的伸缩空间,从而为学者、统治者的进一步探讨、实践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范围。
社会主义中国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的法治,它不完全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中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依据是宪法和法律,目的是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要素,也就找出了依法之国的关键所在,我们宜从此下几个方面为依法治国的实现创造条件,提供保证。
1.转变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2.树立并保证法律的至上权威。
3.加强民主建设,完善监督制度。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现代法治国家都离不开政党制度,或多党制,或两党制,或一党制,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贰』 现代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其中国家权力应当归属于
现代国家不管是不是法治国家,他们唯一的政治基础就是人民主权(群体暴力),至于人民的定义是什么另说,民主政治只是统治阶层一种统治方法,比如沙特这些中东君主以及伊斯兰世界国家不管从法律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不讲究什么民主政治,只把一切国家权力归纳到真主安拉的名下。
『叁』 现代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其中,国家权力应当
现代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其中国家权力应当归属于(人民)。
『肆』 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建立法治市场经济。
一、是依法保证“共同富裕”。一些国家为了公平和效率,都强调“三代无富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理由不对富人特别是非法致富的富人征收遗产税,进而保证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二、是依法保证公有制为主体。主体作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强调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经济活力。
三、是依法保证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使政府特别是宏观部门的决策者们真正在决策之前有法可依,敬畏决策。因此呼吁建立宏观调控法,重大调控决策要交人大讨论,避免拍脑袋决策。
四、是依法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立法保证把大事做好,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伍』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深度推进的基石。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也是立法、执法、司法三者的末端,前三者的“营养”或者“毒素”,都在全民守法这个层面上堆积与滋生,盛开“鲜花”或者“恶之花”。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建立顺畅的纠错机制,才能筑牢法治社会之基。
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坚持党的领导,应该是这个
『柒』 什么既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和重要条件
民主政治 既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和重要条件,又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捌』 为什么民主是法治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实践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不断被人们深入认识,强调法制是民主政治的保障,重视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这些认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法制来看待民主与法制的关系。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下,民主与法治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民主是法治原则确立的前提。法治并不简单地是指法律制度本身,它更重要的是指人们行为的合法性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行为的合法性内涵,它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源于法律并依法行使,即法治原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治是一定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的一项原则和制度。
这样一种法治原则从历史上来看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民主革命的结晶。法律成为规范国家权力的根据,其前提是社会产生了制约国家权力的力量和观念。直至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力量的出现和主权在民观念的确立,权力制约的原则才开始在人们的观念和国家结构中扎下根来,法治原则的建立和推行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国家的法治以多元民主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历史上以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民主和主权在民原则,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社会主义的法治也只能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在这一点上,不同性质的社会分享着共同的经验。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先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容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法治。
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是法治缺陷的深层原因。建国以来,由于对法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法制建设相对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快速发展,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并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法制建设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法律制度的过程化严重不足。如果将法治看成是法律规范制度及其机构的建立(制度化)与这些制度规范在实际过程的有效运作(过程化)两方面的有机结合,那么相对于“制度化”而言,法制的“过程化”显得匮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实际工作中“以言代法、以权代(压)法、以钱代法、执法犯法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执法问题已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急需改进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为何我国的法制会出现这种缺陷?法律“制度化”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法律体系不完善,立法质量不高,法律缺乏统一性、稳定性和可作性等原因会影响法律的“过程化”不足。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法制建设上的缺陷不仅仅只是一个法律问题,在深层次上,它是一个民主问题,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结构。然而,由于初级阶段的局限性,我国民主政治生活具体环节上的缺陷使得民主机制的运转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局面,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这些问题主要以破坏法制的形式表现出来。文革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破坏殆尽,根本原因是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民主政治改革是法治原则完善的保证。法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根源于民主政治的不完善性,因此,解决问题的手段就要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其中,民主政治建设尤为重要和优先,民主政治建设是完善法治原则的前提保证。并且,法制建设的许多内容其实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之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每一进步,都是以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后盾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健全法制,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玖』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景: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
『拾』 什么既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和重要条件,又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民主监督是法治和合理的政治基础的重要条件,又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