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康德的先验道德律

康德的先验道德律

发布时间: 2022-06-16 13:55:07

『壹』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条法则是什么

康德的道德律令体现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之中。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善良意志作为自己的主人服从自己的立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1)康德的先验道德律扩展阅读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罗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对此都作过探讨。早期称为“未写出的法律”,主要表现为“黄金定律”,即《圣经》中耶稣的箴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法国伏尔泰认为,根据道德的自然规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圣多玛斯以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内容和原则是“行善避恶”,这是人类原始而基本的伦理经验。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类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基本人权……等。

台湾当代学者王臣端认为:伦理生活的最大规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础根据理智指导生活,并认为道德律的最大原则是“行善避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克思主义反对从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恒”的道德律。

『贰』 怎样理解康德的三个绝对道德律令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内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容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道德律令,是德国康德用语。指先天的可作为道德基础的普遍法则与条件。

(2)康德的先验道德律扩展阅读

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道德的形成不是建立在个人的、特殊的、经验的感受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切道德判断之上的先验规则之上。只有从纯粹理性的意志中衍生出来的先验规则,才能适用于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人。

道德规律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道德律令以绝对命令的形式出现,说明它是强制性的。康德认为人不仅受理性的控制,而且受物质欲望的诱惑。他们必须克服这种强迫形式的经验欲望。

『叁』 康德法律道德的名言

1、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康德
2、思维无直观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康德
3、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
4、我不能让人变得更好,除非他们身上还残存着善良;我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除非他们身上还有些许理智。——康德
5、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6、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康德
7、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康德
8、我从不担心被证明有错,却担心被误解。——康德
9、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康德
10、横波一盼,说话一句,胜过世界上的一切知识。——康德
11、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12、事实上只有三种人适合结婚:傻瓜、恶棍和牧师。牧师习惯受缚于义务,恶棍希望他的太太不贞,傻瓜则相信他的太太是忠实的。——康德
13、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康德
14、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康德
15、一种在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的统觉,它的这种完全的同一性包含着一种表象的综合,并且只有通过这种综合的意识才是可能的。——康德
16、一切必然性在任何时候都以一种先验的条件为基础。——康德
17、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
18、凡人的一举一动,必是社会准则。——康德
19、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
20、自然的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的美是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康德
21、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2、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康德
23、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24、对显象的杂多的把握在任何时候都是渐近的。各部分的表象相继而起。至于它们是否也在对象中相继,则是反思的第二点,它并不包含在第一点中。——康德
2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康德
26、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康德
27、为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提供统一性的同一种功能,也为一个直观中的各种不同表象的纯然综合提供统一性,用一般的方法来表达这种功能就叫做纯粹知性概念。——康德
28、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29、美最忌讳的是使人反感,而和崇高相去甚远的是令人失笑。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说他无能,女人最讨厌你说她丑陋。——康德
30、将人视作手段,而不以人本身为目的,这永远都是错误的。——康德
31、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康德
32、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康德
33、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康德
34、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康德
35、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
36、没有信仰的人类生活与兽类生活无异。——康德
37、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康德
38、启蒙就是让人有勇气去自己思考。——康德
39、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康德
40、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康德
41、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康德
42、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43、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康德
44、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康德
45、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康德
46、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康德
47、一个人没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康德
48、我已选择了一条路,将要终身实行;我要继续我的事业,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挡。——康德
49、审美观念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语言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康德
50、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康德

『肆』 康德哲学中道德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在谈到“道德律”(moral law)时,必须先了解“法律”的意义:
法律的涵义很广,包括“物理律”和“道德律”。物理律是一种不须诉诸人类意志的律法,这个律规范了所有自然界的运行以及一切的事件,因它显示出万物的自然本性,所以又称为“自然律”(natural law)。“道德律”是指一种规范人类生活的命令;它必须诉诸人的意志─ 人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圣多玛斯(Thomas Aquinas,约1225-1274)对法律所下的定义即是指“道德律”而言,他说:法律是行为的规范或准则,人们依照它去实践或戒避行动。圣多玛斯以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内容和原则是“行善避恶”,这是人类原始而基本的伦理经验。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类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基本人权……等。

道德律也有神学上和哲学上的意义。从神学的角度来看,道德律来自上帝,基督徒根据信心来接受;其最具体的表现乃是圣经中的十诫,它是一种实际的道德命令。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道德律的内容不是来自上帝的命令。其根据也不是基督徒的信仰;而是根据“万物的本性”。在此意义之上的道德律也就是一般所谓的“自然道德律”;它是全人类,包括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共同的基本伦理原则、共同的道德基础。它来自人类的理性、反省和分析的能力。所以这种自然道德律是任何人都能发现的,而且对每一个人的道德生活都是有所助益的。它是有理性的人类在自己的人性上所发现的做人之基本要求。

『伍』 请问康德说的“道德律”是指什么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陆』 什么是先验道德意识

先验道德律首先审视康德的道德哲学。面对相当系统和自我完备的康德理论,对其整体哲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是各取所需的,然而这种哲学操作方式在此并不适用。如果仅仅是为了发现康德道德哲学中对道德意识有所帮助的部分,那么这种努力将收效甚微。不但如此,康德事实上对道德意识并不在意,康德的观点似乎是,道德意识是一个明显的道德事实,并且道德意识事实不足以成为论证的核心。尽管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意识问题占据了一定的位置,然而在道德哲学理论中康德对道德意识问题的关注远远低于诸如理性事实、先验自由这样的核心概念。 道德意识所受到的冷遇与它的经验性有关。道德意识是经验而非先验的,按照康德的惯用逻辑,经验性的事实并不具有与先验理念等同的地位,何况道德意识所具有的经验事实被康德视为无碍其道德哲学理论的核心部分。道德意识成为了一种相当于人们的直觉的东西,它同样地作用于所有人,然而,由于这种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在先验人类学的关照角度下变得相对单薄,以及此一意识的经验性与诸如理性事实这样的经验性以及人性的经验爱好等康德理论中的经验性内容有所区别,道德意识也就同时无法在康德的认识论与伦理学中获得论证。康德对道德意识的此论证不足间接地解释了康德在伦理学理论上的偏差。尽管不同研究者对康德伦理学的好恶在伦理学中是一个事实,仍然有理由认为康德持有的道德观是狭窄的,当康德反复举出的是那些内容有限、事实过于简单的例子时,可以相信康德的道德观也就是其所萦绕脑际的道德事实,而问题恰恰在于,这些道德事实与真实经验中的道德事实相比过于简单。对此的可能反驳将是,康德确实仅对那些在其自身伦理学范畴之内的道德事实作出深入分析,然而,如果对这些已经狭窄的道德事实作出了剖析,由于道德事实简单性的预先限制,其自身论证的完整性与有效性也就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限制。所以,重要的是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中可以保留哪些部分。先验道德律应在是其中最为重要,先验道德律和与之联系的先验自由不仅为康德所独有,而且也同时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础。然而,先验道德律作为道德知识以及先验自由作为人性论却与康德的其它理论一样受到了为数都众多的欢迎和批评。难道在认为康德持有着过于狭窄的道德观之后可以继续认为先验道德律是可以被单独接受的理论成分?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事实上可以通过如下看待方式来达到这一点,亦即将先验道德律视为康德伦理学论证基础的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公共的论证基础资源。这是一种将理论中一个部分析取出来的做法。如果同样承认了康德道德观的狭窄性,则在狭窄范围内的先验道德律由于其特殊性质而可被更宽范围的道德观所接受,从道德知识的角度来说,先验道德律对康德的伦理学与经验论的伦理学同样有效。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却似乎不然,此处又引致一个问题,先验道德律如何成为经验论的基础资源?回答此问题的关键既在于康德对其所作出的卓越的肯定也在于经验论视野下的伦理学本来也将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识基础,没有先验道德律的康德伦理学将是难以想像的,与之相同,没有道德知识基础的经验论也是难以想像的。尽管还面临诸如怎样将先验道德律的先验性质转换为经验中道德知识的困难,对先验道德律的充分承认却完全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柒』 康德先验感知论简介

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表现出其哲学思想的终极关怀,第一次指
明了人类追求真、善、美之永恒理想。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所表达的先验
自我是一个真善美有机统一的完整自我。先验自我意识于不同的领域中具有不
同的作用:在人与自然的认知领域,先验自我意识设定出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这自在之物一方面包括物质性的部分,它刺激经验主体而最终构成知识中质料
的因素,成为对感性材料来源的终极解释;另一方面,自在之物又包括先验自
我意识本身这一精神性的部分,它产生知识中作为形式的诸先天因素。先验主
体以这些先天的形式要素去综合质料的因素,来为自然立法,而对这种被立法
的自然(康德称为现象界),人类要在其中认识的,正是其先前早己放进去的东
西,.故而能够获得“真”的认识,这就追求到了“真”。同时,先验自我意识成
为对经验主体存在的终极解释。这两者相结合就表现出对整个宇宙(包括经验
主体人)的终极解释与终极存在的关怀。在道德实践领域,先验自我意识以善
良意志这一先验主体的形式,制订出先验道德律来引导经验主体依照先验道德
律不断地实施道德行为,以期达到绝对的善,即“至善”,这就实现了“善,表
现出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在审美活动领域,先验自我意识以反思判断力这
种先验能力来对人与自然关系予以反思,在彻底地依据先验道德律的前提下,
道德的人的行为自由与自然的客观目的相符合,这时人与自然的对立就完全消
失。人一方面超越了自然,另一方面超越了经验形式的自身,这就在达到最高
的善与最彻底的自由的同时,产生了真正的美感,追求到了美。故而,康德的
先验自我意识以宙美之我为桥梁,把认知之我与实践之我联系起来,从而构成
一个真、善、美完整统一的自我意识。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发展史上,虽然
每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曾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出
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但是,只有到了康德这里才第一次明确指出什么是、
以及如何达到人类追求真、善、美这一永恒理想,第一次全面地展示出其思想
的终极关怀。

最后,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作为其哲学之核心,高扬了人类理性,突
出了人类的主体能动性,抬高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国际黑格尔联合会主席亨利
希教授曾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他根据自我意识的状态和形式而对认识的
诸种形式的论证。”康德哲学思想体系之所以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关键在
于他定下了其批判哲学的“对象必须依照知识”这一“哥白尼式”的革命基调,
而这一基调则是通过他那以先验自我意识一为其前提与基础的“先天综合判断如
何可能”这一主旋律得以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在康德哲学中,没有先验自我
意识,就没有先天综合判断:没有先天综合判断,就没有全新的知识论。同时,
没有先验自我意识,其同样富有“哥白尼式”革命意义的伦理学与美学也不会
存在。康德正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其思想体系大厦之坚固基石。他在建造思想
体系大厦的过程中,以先验自我意识的形式高扬了人类之普遍理性,突出地表
现了人类在认知领域、道德实践领域、审美领域中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抬升了
人类在宇宙中相对于自然的主体地位。在康德思想中的人,不再是受自然控制、
受上帝支配的、处处被动的人,而是超越了自然、超越了自身,摆脱了一切外
在束缚、获得了最终的解放,完全自由的、追求到了真善美的人,是自己作自
己的主人的人。正因为如此,康德以先验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
体现在德国思想领域中的法国政治革命,它成为当时德国社会中思想启蒙的先
导。

尽管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但它依然具有其历史
的局限性,需要我们予以正确地认识。

其一,先验自我意识不能等同于主体。康德指出先验自我意识为一种单纯
的形式主体与逻辑设定,他以先验自我意识代称人类的普遍理性,甚至指称整
个人类,而以经验自我意识指代经验主体,即个人。在其全部思想体系中,是
先验自我意识在进行认知活动,是先验自我意识在制订先验道德律,在实施反
思判断。也就是说在康德那里,先验自我意本质上是等同于主体的。但是我
们认为,而且康德也曾明确指出,先验自我意识本质上为一种纯粹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是属于主体所有的。先验自我意识与主体的关系是主体的属性或
能力与主体的关系,是表述与被表述的关系。虽然先验自我意识的各种活动在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主体的作用与地位,但是严格说来,先验自我意识不等同于
主体,两者毕竟有差别。

其二,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颠倒了认识过程中主客观的位置。康德的
思想,尤其是知识论,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最终根据与最高条件的。他认为,
感性直观之纯形式、知性范畴以及理性理念,皆先天地产生于先验自我意识,
逻辑上先于知识经验而存在。先验自我意识通过先验综合与经验综合的作用才
使得他称之为现象界的自然得以成立。自然界的一切都打上了人的主观烙印,
这与马克思所称的“人化自然”颇为相似。但实质上,外界自然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人类只有在正确地
认识这一客观条件之下,才能对之实施科学的合理的能动的改造与利用,从而
才在原始的自然界打上人的主观烙印。正是在此意义下,马克思才提出“人化
自然”这一概念。康德试图让“对象依照知识”,让客观符合主观,虽然对于探
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但根本上说,这是颠倒了主
客观位置,是一种本末倒置。

其三,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并未真正解决物质与
意识的对立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康德的自然界其质料因素即感性杂多由物自体
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其认识论中可贵的唯物成分。但是在自然的形成过
程中,他过分夸大了先验自我意识所体现出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先验自我意识
产生先天的知识形式对感性杂多予以规整,从而为整个自然界立法。康德在主
客观关系上的本末倒置,使得他建立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观的现象界。
当代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康德的“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即我
们所唯一熟悉的、能够有意义地谈论的、经验上实在的世界—就其根本性质
来说,是我们自己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能力和悟性的构成物。”对此,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公然把自己的那种认识论思想称为“形式的唯心
主义”或“先验的唯心主义”,以期与笛卡尔的“经验的唯心主义”也与贝克莱
式的“质料的唯心主义”或“神秘的幻想的唯心主义”区别开来。康德说:“因
为我的这种唯心主义并不涉及事物的存在……,因为在我的思想里我对它从来
没有怀疑过,而是仅仅涉及事物的感性表象。”。我们认为,康德的这种辩护是
苍白无力的,因为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是人类始终面临的屏障,人类只可认
识与利用而不可绝对地改变,人类不可能在实质上为自然立法。康德夸大人的
主体能动性,在认知活动中为自然立法,在道德实践中为人自身立法,只注重
人的自身而忽视客观自然的存在,这使他的理论始终在主观的圈子里打转,使
得他试图解决的主客观的统一,不过是在真正的物质与意识的统一问题上打了
一个擦边球而己。康德并未彻底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思想体系所表现的人
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之永恒理想,无异于沙滩上建楼房,是不具备稳固基础的。

其四,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讨论的是人的抽象的认识能力,它所表现
的主体为抽象的人。康德为了克服唯理论者的“独断论”和经验论者的“怀疑
论”,提出在认识世界之前要事先批判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确定它所达到的范
围和界限。但是,他脱离了实践活动,脱离了具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去考
察认识能力,这是一种抽象的考察,一种片面的考察。对此,黑格尔曾批判说,
这就好象是“以为在得到知识以前已在认识,或是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勿先下
水游泳。”康德要求在求知前考察认识能力诚然不错,但他没认识到,考察思
维形式己经是一种历程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
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这正如列宁所说,“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
到水中。”我们认为,认识能力是体现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的,而具体的认识
活动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认识起因于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
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这种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劳动实践,实践产
生了认识。实践过程中,人类对客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各种概
念,如时间、空间等。这些概逐渐念固化在人脑中,成为人类特有的认知结构。
人类正是以这些认知结构进行再认识,继而指导进一步的实践。这本是一个在
不断往复中前进的过程,但是康德却孤立地抽去其中一个片段,当作认识的全
过程。这就是他把纯时空形式与知性范畴认作先验自我意识所产生,却不能够
解释如何产生,以致于带有“天赋观念论”之嫌疑的原因。由于康德考察的是
一种抽象的认识能力,为此,这种抽象的认识能力所体现的主体也就是抽象的
人,而非处于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人。

『捌』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么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为:普遍的行为法则,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详见《实践理性批判》)……以下,我参照一些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 1、普遍的行为法则——“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后来康德又对此准则做了一点延伸,即“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一经过变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为准则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时,强调了如何实现准则向法则转变的关键在于人自身的意志,法则体现着对意志的命令,准则则体现着意志的选择,那么当我们回忆起定言命令表达着的是自身即为意图目的,而不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时,我们知道了与这个道德律令相关联的意志就只能是我们的善良意志了。因为“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该律令是在保证普遍性同时解决实践原则的质料问题,即目的的依据。康德指出,人之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着的,在任何时候都只能被当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国中是有尊严而不是仅有价值的。正因为人是最终的自在目的,人类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这才促使我们将道德律令看作是行为的直接决定者,道德毕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3、意志自律——服从定言命令的人类自身就是道德规律的立法者。任何规律皆为自由的,道德规律亦不例外。人类正是在立法的参与过程中,体现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严、人的法则也因透显着与规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为彻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并不由于他服从道德规律,而是由于他是规律的立法者,并且正因为如此,他才服从这一规律。……既不是恐惧,也不是爱好,完全是对规律的尊重,才是动机给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只有在其准则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条件下才是行动的意志,才是人们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对象。人类的尊严正在让他具有这样的普遍立法能力,虽然他同时也要服从同一规律。”对道德律的尊重最终实现的是对人性自身尊严的尊重,这样的一个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从的规律。

『玖』 康德的先验意识和道德律令是什么意思,简单准确的表达下。一定要简单。不需要详细解释

楼上抄渺渺说的理论没错,不过袭你可能不是很理解。我给你举例说明一下,“先验”即先于“验”,这个“验”就是我们能够感知、检验的客观存在,是“后果”,先验就是导致我们感知到客观世界之所以如此的一种可能存在的“前因”。比如:你刚走出门口,忽然上面掉下来一个花盆,你看到花盆掉下来是“经验的”,你推测花盆掉下来的原因这个“先于验的存在”。可能是风吹的;可能是小孩子不小心碰的;也可能是有人故意的,但是你并没有感知到花盆掉下来的“因”,你只是凭着“果”来推测,所以“先验”的存在不用置疑,而“先验”的方式有很多可能,且你又无法去验证它。 至于“道德律令”,我认为仅仅一句话就可以说明:“不愿自身及自身所在乎的东西受到伤害,当这个范围扩展到群体时就是:我不伤人,人亦不伤我。”这就是道德律令。

『拾』 康德“绝对命令”是什么意思

绝对命令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又译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其经典表述为,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该行动。

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应该做的﹐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只体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0)康德的先验道德律扩展阅读

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存在,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是为已有的科学知识寻求其可能性条件,并划定科学知识的范围,从而为科学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础。为了说明这一点,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他一方面赞同经验论的观点,即世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世人没有任何知识;另一方面,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热点内容
法治对民航的重要性 发布:2025-01-27 13:12:29 浏览:99
党组工作条例清理规范 发布:2025-01-27 13:11:05 浏览:27
新浪司法考试 发布:2025-01-27 13:01:09 浏览:401
道德经中的敬 发布:2025-01-27 12:33:28 浏览:427
江西省工伤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27 12:29:08 浏览:468
我的理想法官 发布:2025-01-27 12:21:41 浏览:169
案例反思道德篇读后感 发布:2025-01-27 12:21:39 浏览:73
民法456 发布:2025-01-27 12:14:19 浏览:822
废品收购站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27 12:12:30 浏览:707
2015武汉大学法律硕士招生人数 发布:2025-01-27 12:10:51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