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为什么新闻立法

中国为什么新闻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6-16 21:46:15

❶ 为什么说我国还没有制定《新闻法》,但新闻传播活动仍然有法可依

第一,我国的立法目前仍然不健全,在很多方面存在漏洞,在信息传播方面有待解决。第二,但在 我国相关文件中规定了关于媒体,新闻等方面的程序及活动权限,出台相关的新闻工作的 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行为准则。而并没有专门的 新闻法。

❷ 为什么我国的新闻法现在不能很快制定和出台

中国目前主要有《版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世界版权公约》《 民法通则》等方面关于新闻媒体方面的法律法规
新媒体采编相关法律法规 ,在国内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管理体系的调整可以说是在匆忙之中启动的。特别是互联网的跨媒体特征,给原来按照行业界限划分的管理体制带来了挑战。新媒体面临的法律环境是比较复杂的,仅仅针对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就有数十个,其中有宪法与法律,有司法解释,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部门通知,还有地方法规和行业规范。而面对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新应用,已有政策法规还将继续调整、修改,新的法规还会不断颁布。作为新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对这些政策法规有面上的了解,树立相应的法律意识,这也是避免触碰管理和法规红线。

❸ 中国为什么没有新闻法

1.为什么没有新闻法呢,要从中国的国情说起……
2.新闻法有啥作用,会带来啥好处,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新闻法?不制定又会怎样?
3.没了..
从这些去说说
不知道你想干啥

❹ 什么是新闻管制

金羊网 2006-07-17 09:02:15

江平

近日,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一个重要立法。不过,目前看到的草案中有个别条款同新闻自由发生了冲突,不能不令人担忧。

尽管法理上我们承认,特殊状态下的新闻权利与日常相比是可以进行限制,这也在联合国公约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立法中有所表述。比如战争时期,新闻的发布就有其特殊性;但是,即便战争时期,新闻也不是随便限制的,其约束要根据新闻的特性有专门新闻方面的法律来约束。而那些法律,立法原则首先都是把维护言论、出版自由,保障新闻权放在第一位的。目前,中国并没有这方面的立法,却在这个法律草案中限制新闻自由,无疑是缺少前提的。这非常不妥,它只会导致政府权力过大。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突发事件还不等同于战争那样的极端状态。如果突发事件状态下就限制媒体报道自由,那社会进入战争等紧急状态时,还会进一步剥夺哪些基本权利呢?草案设计者的立法逻辑,显然值得商榷。

在这个法律草案第57条中,规定媒体被处罚的情形是“新闻媒体违反规定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或者报道虚假情况的”。这里面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所谓“违规擅自发布”,二是“虚假报道”。事实上,这两种情形是必须加以区分的。

在任何情况下,媒体都不能做虚假报道,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对虚假报道进行处罚肯定不会引起争议。但问题就是,什么叫做“违规擅自发布”?这不是一个可以客观衡量的标准,完全是政府自己的主观判断。草案第57条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显然是立法者缺乏基本的常识———至少没有进行严谨的考虑。

还有,在对媒体的限制的条文表述中,对“人民政府”并没有一个级别限制,而且政府实施有关处罚也没有程序上的规定,这些也都是存在问题的。这个草案赋予了政府以管理职权,却没有相应配以程序约束。法律是强调平衡的,有权必有责,有权利就应该有义务,但现在看不到政府公开信息的义务,却只有对媒体的限制;权力没有监督,行为没有程序制约,这些只会纵容政府封锁消息,隐瞒真相,其危害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

总的来说,这样的条款是严重违宪的。对于这样的条款,人大就应该发挥立法机关的作用,予以删除而不要抱有修改、完善的幻想。立法作为走向法治的第一步,责任重大,立法者当慎之又慎。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原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新快报

什么是“新闻自由”?我一直都搞不明白,但我目前只知道,在中国,在全世界,新闻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有的只是自由度的大小而已。在我们中国,由于特殊的“中国国情”,是不可能给予新闻最大限度的自由的,否则,你是听政府的话呢,不是听新闻记者的话?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如果不是如此,中国的新闻立法早就开始了。

❺ 我国新闻传播法是怎样规范党管媒体和公民言论出版自由

我国新闻传播法用新闻立法的形式规范党管媒体和公民言论出版自由。
新闻传播法概念:广义是指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包括宪法、民商法刑法等各个法律部门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文件的条款。狭义的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新闻传播法的创制,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注重我国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条件,研究和把握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制定法律。

❻ 为什么中国没有新闻法

现在新闻法规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联系比较紧密,大部分的新闻争议案件都是依专靠这个来判。
目前阻碍属我国新闻立法进程的两大矛盾
1、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解答》是这样保护隐私权的:“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以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这说明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还没有纳入正规,目前仅是把隐私权归入名誉权中加以保护。
2.记者的采访权与监督自由的矛盾
众所周知,中国的媒体是由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直接控制的,是官方媒体。在西方,记者常被人们贯以“无冕之王”的头衔,是社会监督和社会正义的守望者,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记者如此的重任,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媒体是否能实现它的监督职能存在着很大的折扣。
另外,《新闻法》一旦出台,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党和政府必须放弃对媒体的直接控制呢?对已经拥有一项莫大的控制权的政党和政府来讲,谁会将这种权利轻易地拱手相让呢?

肯定没有记者法,记者是公民,当然要服从法律啰

❼ 宪法为中国新闻传播立法确立哪些原则

新闻传播法的基本原则是新闻传播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则和准绳,是正确处专理各方面关系的依据属。宪法是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根本法源,因此,宪法原则是新闻传播法必须首先遵守的基本原则。新闻传播活动从内容到方式均不得同《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发生任何抵触。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个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 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有些条款是直接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如《宪法》第二十二条关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 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规定,《宪法》第三十五条关于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宪法》第四十一条关于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的规定,《宪法》第四十七条关于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的规定等等,都是对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根本意义的法律规范。供参考。

❽ 戊戌变法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有哪些意义

新闻立法,从法律上保证新闻权的自由,有利于人民自由发表见解主张,保证言论自由,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❾ 我国目前的新闻立法

一)我国新闻立法现状
我国新闻方面的立法相当薄弱。1980年全国五届人大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新闻立法”的议案,1984年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新闻立法工作开始启动,直到现在,新闻方面的专门立法仍迟迟没有出台。目前,我国新闻方面的法律体系仅由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以及地方立法组成,政府出台了一些新闻管理条例和规范性的文件,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新出台的《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等,也对新闻传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范。
关于新闻侵权的民事、刑事制裁措施也较为分散,更多方面只能靠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制。这就造成了我国新闻立法方面存在着效力层次低、缺乏统一制度安排且作用机制单一的问题。因此,探讨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澄清影响新闻立法的模糊认识,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完成新闻立法,毫不懈怠地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实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不足
虽然我国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针对新闻活动颁布了大量法律和法规,但我国的新闻法制仍有大量需要完善之处。我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这是我国现行新闻法制的主要不足之处,新闻活动还有相当部分没有法律予以规范。
1、法律位阶不高,约束力不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是一个由高到低的系列。其中部门规章的层次较低,法规以上才是司法机构判案的主要依据,规章及规章以下只能作为司法参考而不能当作主要的、适用的法律依据。效力和级别不高、体系不完善是目前新闻法制的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7月1日)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也就是说,由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和通过的法律才算的上是法阶较高的国家基本法律。反观现行的针对新闻传播活动的诸多法规,多为国务院各部委制订的行政规章, 而非由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制订,而“国务院部门立法是从属性和受制性尤为突出的立法”。[ 周旺生,《立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P323
] 因此,总体看来,我国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规和制度从法阶上讲不高,从法律效力上说偏低,而且许多地方还没有同我国行政法体系接轨,在对新闻活动具体事务和纠纷的调整中,更多地充当的是司法参考的辅助性作用,导致这些规章制度的约束功能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2、部门立法相冲突
如前所述,我国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数目众多,且“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二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从法理上讲,宪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这个由高到低的系列必须在立法精神上一脉相承,并统一于国家最高法律的宪法;但从实践中看,各种法规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各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保证不了同等的违规情况承担同等的责任,从而在法治的执行过程中造成了执法标准的偏差。
3、执法成本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提高新闻法治效率,尽快完成新闻立法,将降低在新闻管理时交叉混合式管理的决策成本,减少新闻管理部门的执法成本,有力地消遏新闻侵权行为的数量以及国家和当事人在新闻纠纷问题上的消耗。
4、现行新闻法制是弥补型法制
于对新闻立法没有整体规划,在许多基本性质问题上未作明确而深入的界定,无法从全局的高度指导新闻法规的具体制定,而在实际操作中又容易出现争端,这就造成了我国新闻立法只能是在新闻活动的实践中,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就相应进行弥补式的法规建设,不利于对新闻业的有效管理。没有宏观完善的新闻政策或新闻法而代之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构成了我国新闻传播规范中的软肋。
5、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平衡
我国现行的新闻法中,对新闻传播活动为主体的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比较完备,而授权性规范则比较薄弱。一是有些权利还没有进入法律范畴。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的权利,如采访权、报道权,法无明文。不是说我国新闻工作者没有这些权利,而是说这些权利还没有成为法定权利。新闻工作者在其正当权利遭到侵犯时,难于得到相应的法律救济。二是有些已被法律承认的权利也很不完善。如舆论监督虽已写入法律从而成为新闻活动的一项法定权利,但是舆论监督对象应当对此承担何种义务以及当舆论监督权利遭到侵犯时应当如何请求法律救济等还是空白。一项完整的法律规范如果没有对违反法律后果的规定,那么法律规范就不具备贯彻实施的条件。一部完善的法律,一套优良的法律制度应是权利和义务完整、平衡的体系。只有这样,它才能为公民所接受,才能行之有效。

❿ 中国迟迟没有新闻立法,为什么

因为新闻记者不自律,有的还拿新闻说事,如采访时拿别人的小恩小会腐败现象如大同煤新闻,封口费。

热点内容
民法典金老 发布:2025-01-26 17:15:17 浏览:827
中国民法著名教授 发布:2025-01-26 17:02:54 浏览:407
商法的技术性如何理解 发布:2025-01-26 16:12:28 浏览:490
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6 16:04:45 浏览:28
中国法学会培训 发布:2025-01-26 15:55:55 浏览:82
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包括惩罚和 发布:2025-01-26 15:48:08 浏览:331
合同法中对于赠与财产的规定 发布:2025-01-26 15:48:02 浏览:667
法院去部队 发布:2025-01-26 15:47:55 浏览:299
法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2025-01-26 15:28:09 浏览:521
地方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26 15:19:49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