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无是道德经

无是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6-16 23:17:58

Ⅰ 《道德经》中,“无”字出现了300多次,“无”有什么含义

“无”字的含义是不刻意的去做,不做多余的事情以及步骤,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自然法则,都要以遵守自然法则为前提来行事。老子生活的时代还要早于孔子百余年的,有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说法是,老子是一支来自印度的传教士的团体。所以,他的行动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根据一些非正式的记载,印度人的长相都是形象各异,和正常人的长相区别很大,感觉就像是年迈的老人一样,所以也就有了老子是老者的这层含义。

Ⅱ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是什么意思

是有形和无形,事物本质是无形的,但是发挥作用的事物是有形的。举回例,泥土算是无形,但可以把答它做成有形的杯、碟等器具。
能应用到学习中的,比如你掌握一种记忆、学习方法或一套公式(无形),那可以应用到许多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形)。李小龙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是体现这种思想。

Ⅲ 道德经"有是万物之所始无是万物之所母"是什么意思

(有大概就是存在,万物都是存在的,且存在的必然是事物,因此说)存在就是万物之开始,(有生于无,因此说)不存在是万物之母体

Ⅳ 老子如何论述无的概念

《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提出了有关“无”和“有”的问题。这是老子的重要理论,只有理解了“无”和“有”的问题,才会真正读懂《道德经》。
1.什么是“无”和“有”
“有”是特定物体和特定状态的存在,“无”是特定物体和特定状态存在之前的那种存在。无是有的前身,无和有是相互转化的关系。
无和有不完全等同于虚和实,虚和实具有阴阳的意义。“实”是特定物体和特定状态的存在,“虚”是特定物体和特定状态的不存在。虚是实的影子,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概念。
2.无和有的概念与阴和阳的概念
(1)无和有(无极和太极)表示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存在状态,非此即彼,无和有的中间由“生”(变易)相关联。
(2)阴和阳(一个太极的两个方面)代表同一事物之内的相反相成的两种性质、两种功能、两种运动、两种趋向。阴和阳同时存在,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存于统一体内。
(3)两对概念的不同
阴和阳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之内;无和有相继出现于同一生命体系之内。
阴和阳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无和有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阴和阳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无和有是互相否定的关系。
3.无与有的存在
无与有是特定的概念,是特定空间内之特定物体的存在或不存在。
“无”是某一特定状态的无,某一特定物体的无,某一特定生命实质的无。“有”是某一特定状态的有,某一特定物体的有,某一特定的生命实质的有。
宇宙的所有变化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发生,这个空间也是存在,这个空间既和“无”的存在同在,又和“有”的存在同在。
空间与构成空间的结构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关系。

Ⅳ 道德经中的“有”和“无”是同出于玄的吗

宝宝DL02X :你好。
天地开始的时候,没有实物。没有形象。这种情形可以称之为【无】。这就是【专道】的本体属、宇宙的本源。当【道】产生、创生的作用,万物就随之而生。可称之为【有】。这就是【道】的作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言词来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源的命名。
因此,常从【无】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远,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道】当然是最重要的了。

Ⅵ 道德经中的“有”和“无”

无与有一定是同级的,老子很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个人更偏向于无的力量,内无形无态又可以化为容有形有态,所谓无中生有,只是一个感观认识,两者依然是同级的。

1楼的说二者肯定不同级别,那如何解释有无相生,高低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何况有与无本身能够生长并且被区别出来,那就是说一开始连有无都没有,连没有都没有,那不正是有么?难道有比无还要先形成?

“这一点,和我们现在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一样的,不能象我们现在的某些所谓专家在解读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一样生硬的将这种辩证用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抽象起来,给我们现在的学生对祖国的哲学产生造成厚此薄彼的错误引导。”我觉得你这种只抠住书本而不进行合理的分析,才是真正的错误引导。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不会有无,为何缺一不可?因为两者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以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至于为何要形成两种相反的内容而存在,这个道理我不需要在这里解答。

Ⅶ 道德经中有与无的关系

以下纯属个人理解。
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无或者道,原本是没有任何名称的,也不具有任何形态。但为了说明一些问题,需要它来表达,而强加给它一个名称,道。
有,也就是万事万物,具有具体的形态,可见可触。万物统称为有。
无,用来命名天地的原初,也就是本原(无并未指代虚空之意);有,用来命名世间的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言明,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冠之以名,也仍然不是真正的名。
有与无,同出于一源(我理解为:有与无,都是为了方便而对自然万物之源的概括,以便于我们对它的模拜与领悟,就如同我们的姓名一样,叫张三亦可,叫李四亦可,有个代称就可以),都是居万物之上而深不可得的本原——玄,对玄加以探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够体会玄的玄妙深奥,但一旦领悟到了玄的奥妙,就犹如一道门一样被打开,就能体会到万物之本质本性及其奥妙(此妙小于玄之妙)。

天地万物生于有,也就是说万物的本原是有,而有,是老子冠之本原的一个名称。而这个本原的本原是无,无,是老子冠之以玄之深妙的一个名称,是万物之有的开始,其意我认为并非指代虚空。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道,应该就是无,一则为有,一生二,二乃为阴阳之意,此后阴阳相克相生,而生万物。

要理解老子的这些话的真正含意,还得对道德经加以研读,对其译本多加参考,并通过自己身边的事物加以感悟,才可以得其玄妙之意。并加以深入体会。

此短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Ⅷ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是谁说的

说这话的人是 老子。
“有”、“无”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所谓的“有”在《道德经》中又称为“一”,所谓的“无”在《道德经》中又称为“道”,即老子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得出“有”与“一”、“无”与“道”的对应关系,同时也说明了“道(无)”乃万物之源.老子所谓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即说明了“道(无)”和“一(有)”的相生性,老子在第一篇中又有一说为“有无相生”即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最好注解.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http://ke..com/link?url=-95dHXQIj6m6L2YK7pOnjnZ-#1

李耳,即老子,别称太上老君,中国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共81章。今河南鹿邑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Ⅸ 道德经中的“无”到底是指什么什么意思求大神帮助

“有”与“无”二字,《道德经》乃至其他诸经中时常提到它们,然而今人对此二字的理解却大有偏差:有的认为是指具体形物的“存在”与“不存在”而言,这个“存在”与“不存在”是由眼、耳等觉知器官所决定的;有的干脆认为是指“某物看得见”与“某物看不见”而言,譬如将人活着称为“有”,人死火化了而称为“无”。对“不灭论”学得好一点的人则认为,无论形物存在与否或人活着与否,其中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生灭的,所以“有”与“无”是指“形”、“象”而言也。 上述诸说法不能说不对,只是不符合《道德经》乃至其他诸经中的本意而已,那么其本意是指什么呢?除了“不灭论”的一层意思之外,本质应是指我人乃至万物的识心而言也。 看过佛家《楞严经》的人都知道,我人的识心并不是那个真正的“心”,那个真正的心是“不知不觉”的,也就是《庄子》中所说的“庸矩知”,也就是“知而不用”;唯有识心才形成了万物的自身,唯有识心才能识别万物。譬如一个植物人,既不能说他死了,又不能说他不活着,若说其还活着,何以连人都认不得呢?若说其死了,又何以知道喂他而懂得张嘴呢?可以说,他的识心并未全死,只是识心中的意识心死了而已;如此说来,“有”与“无”则应是指识心中的意识心而言,《道德经》中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指识心与识心中的意识心两方面而言也。 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初只是一派浑沌,忽起一动,于是识心也就随之而渐成了,此时虽有了点识心但却未发生作用,此即谓之“无”也。由于这个“无”的作用是后来所产生万物的第一步,故曰“无,名天地之始也”。那么此处的“天”、“地”,是否就是指头上的天与脚下的地呢?非也,此二者也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如果将那个浑沌之心叫做真心或道心的话,那么它的一动即谓之“天”,它的一静即谓之“地”,一动与一静的作用就渐长了识心,故曰“天地之始”而不曰“万物之始”也。 因为“有”了识心的作用,所以才产生了万物,故曰“有,名万物之母”也。说到这里不免要问,植物人为什么不认得万物的呢?你会说“那是因为他没有了意识”,由此而知,意识心才是我人认识万物的根元。人类当初并没有意识心,就连婴儿也没有意识心,人类长大了才有了意识心,所以也就能识知万物了;由此而知,万物早就存在了,只是我人不识得它们而已,不识得则等同于“无”,识得则等同于“有”,故曰“有,名万物之母”也。 《道德经》不是在讲什么世界的形成,当然也含有世界形成的原理在;《道德经》也不是在讲“如何认知世界”,当然也含有认知世界的道理在;《道德经》主要是讲如何使我人恢复道心的,而恢复道心的第一步即是除意识心,继而除识心,最终达到“五蕴皆空”的精神境界。“五蕴皆空”只算是归入道体了,但还不能发生道的“妙用”,只有体、用皆具才是完整的道,所以必须“即空即有”也;这个“即空即有”,即是“常无”与“常有”,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

Ⅹ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中“有”和“无”是什么关系

互补相成,又互相转化的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虚无的,所以无生成有,有中又有无。
万物以后又会消失回到无的状态,像植物枯萎,动物死亡。等。

热点内容
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包括惩罚和 发布:2025-01-26 15:48:08 浏览:331
合同法中对于赠与财产的规定 发布:2025-01-26 15:48:02 浏览:667
法院去部队 发布:2025-01-26 15:47:55 浏览:299
法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2025-01-26 15:28:09 浏览:521
地方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26 15:19:49 浏览:969
新民法典怎么样 发布:2025-01-26 15:04:13 浏览:156
2018年是否修订了行政法 发布:2025-01-26 15:03:10 浏览:117
董海峰律师 发布:2025-01-26 14:52:10 浏览:249
深圳劳动法辞快工工资怎么算 发布:2025-01-26 11:30:32 浏览:699
离婚律师姚晨服装 发布:2025-01-26 09:35:58 浏览: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