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规范的关系
❶ 道德与规范关系
《道德经》开篇提出:“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就是万物以一定的自然规律形成的,也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也可以遵照一定的法则修炼的;非常道,就是说,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每个人的环境、性格、心理和生理因素等的不同而都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是人类社会中遵循的大家公认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每一个时代的道德标准都是不同的,这是由那个时代的人们公认的意识形态有关,“规范”就是为某一时代的人们的共同利益或共同意识形态服务的一种“道德标准”。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道德与规范”都是人道,不是天道,人道永远不及天道。天道时刻筛选着人道,“德”是“道”的沉淀,越能遵循“道”,“德”就会越厚,厚德能载物。
❷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有什么联系
法律规范是靠硬性规定,道德规范靠个人自觉。二者相辅相成。
❸ 规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道德和规则的关系是:道德是规则的基础,规则是道德的衍生和具体体现。没有道德的规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水平决定着规则的存在与否,规则反过来反映道德水平的高低。道德和规则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遵守规则的人就是遵守道德,破坏规则的人就是破坏道德。
试想,君子为什么称其为君子?就是因为其讲道德而遵守规则。如果其不讲道德,当然就会破坏规则。如果有君子人声称说自己只讲规则不讲道德的话,那其就不能成为君子,只能称为骗子。犹如美国为首的西方人一样,它们对外宣称什么规则,却因为自己没道德,就屡屡破坏自己所说的规则。不讲诚信,说一套做一套的人,能称为君子吗?不能!
如果有人非要称其为君子,那么充其量也就是个伪君子。实际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小人。
说“君子之间相处,更多讲的是规则:小人之间相处,才讲道德。”,这话本身就是矛盾的。或者说是别有用心的胡搅蛮缠和强词夺理。
凡是讲道德的人都遵守规则,那么遵守规则的人就是君子,就不是小人。相反的凡是讲规则的人,其本身就必须讲道德,不讲道德何来讲规则?如果用出题人的观点来衡量,因讲规则而讲道德的人应该是小人,可其又是讲规则的人,那么其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呢?是不是有矛盾了,不能自圆其说了。
所以说,“君子之间相处,更多讲的是规则;小人之间相处,才讲道德。”这句话,本身就是鬼话,是用来欺骗那些无知人,为自己的小人行径做掩护的,说这话的人其实本身就是个骗子。
❹ 人与中国的道德规范有哪些关系
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对“人”是极其重视的,甚至将人放在了核心地位。因此强调“个体至善”、“重义轻利”,当然“个体至善”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强调义务,轻视权利。因此,塑造了极高的圣人人格。这种伟大的人格在我国历史上随处可见,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困扰民形象等,莫不如此。
在这种人格力量影响下,中华民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这些理想人格表现出一个共同倾向,他们的主体性只是道德的主体性,即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性,他们不追求个人的地位和基本权利,而是处处追求着道德理想,处处体现着献身精神。这样就没有把自己放在“人”这个主体的显赫位置,也不注意对自我的珍视。
在这种道德意识支配下,我们人活着首先不是以自我为主体,甚至不知道自己首先是个人,几乎是在为别人活着,很看重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种价值取向,桎梏着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毫无个性和独立性,有的只是无条件地认同和追随,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也毫无民主意识。
这样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严重相悖。因此,中国道德规范的重建,必须倡导人们不仅要有道德的属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政治的、经济的属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弘扬主体意识的同时,充分肯定个人的责任感意识,应充分重视人的权利,达到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❺ 道德规范是什么
道德标准亦称“善恶标准”。是指判断和评价人们行为是非、善恶、荣辱的尺度或根据对于道德标准问题,在伦理学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见解:
有的把“义”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孔子、董仲舒、朱裹等);有的把知识和理念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苏格拉底、柏拉图);有的把上帝的意志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奥古斯丁);有的把幸福或痛苦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有的把利与害作为评价善恶标准(功利主义者)。上述说法有的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内容,但都没有对道德标准作出科学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认为:人们总是以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或阶级所倡导或实际奉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直接作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凡是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行为,这一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即认为是善,反之即为恶。由于不同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因此还必须解决道德评价标准的客观规定性。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才是判断行为善恶的客观的科学的标准。
中文名
道德标准
外文名
ethics
目的
人力资源要合理使用
属于
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
快速
导航
道德标准标准定义道德准则
简介
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内,为了指导并约束这一时间区域内的人们行为规范所形成的理论是不是科学的,主要看它所表达的经济关系和相应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道德标准是伦理体系的定盘星是界定人为形为是非的准绳,抛开其阶级和历史成因,它当是人道主义品德的标准。
如简单的理解成父母与子女之间、弟兄姊妹之间以及泛化的人际之间如何相处、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不是高尚的标准,如儒家的一些道德思想是适用于一夫多妻制的旧式道德标准。
新时期的道德标准是建立在人人平等这个基础之上,以和谐为准则的,它更多的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
道德标准
道德标准(ethics),人力资源要合理使用,就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这些道德原则:人本原则、德才兼备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和服务原则。
标准定义
人力资源作为各种社会资源中最具潜力、最具能动性的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我们必须对人才进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使用并不简单地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
❻ 我国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
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对于需要法律禁止和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需要法律褒奖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为,都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必要体现。当务之急,应当进一步加强有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立法,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堵塞立法漏洞。
当然,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么法律、在何时、怎样介入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结论。
(6)道德和规范的关系扩展阅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许多法理学教科书均有专章讨论这一问题。在古代,古希腊哲学中就有正义与美德之争,我国先秦时期也有德治与法治之争。这些争论其实都与这一问题有关。
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规则同样重要。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对于法律规则来说,无论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还是社会习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适用于社会公共行为领域。在法律规则管辖的公共领域,维护社会正义、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权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个人内心的自我修为,它可以高标特立,但只能针对自己,不能强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为指针,道德以效法圣贤为理想;法律讲求的是底线正义,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能够为社会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构架,为个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够净化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激浊扬清、去恶存善。
因此,虽然法律规则不等同于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发人们的道德良知。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讲规则,都按照法律规则处事,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不坏的社会,虽然可能还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而法律要深入人心、发挥作用,也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追求。
换言之,法律规则要有道德性。这个道德性不是法律规则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是法律规则吸收了道德理念,从而彰显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
与此同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们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弘扬社会公序良俗,自觉遵守法律。另外,实践中被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为法律规则。
可见,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
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今天,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❼ 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的关系
品德和道德是有区别的.首先,研究的范围不同.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是个体现象,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其次,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人品德有无为转移,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的制约,还受个体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所以,尽管有相同的社会、社会阶层、教育环境,但每个人的品德行为表现却不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应看到道德和品德的联系性,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严格的区别开来加以运用.
❽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区别
区别如下:
1、意抄思不同
法律规范是指袭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而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和概括。
2、范围不同
法律规范在一定的国家中只能是统治阶级的;而道德规范既有统治阶级的道德,又有被统治阶级的道德。
3、表现不同
法律规范一般具有特定的形式,由国家机关用正式文件(如法律、命令等)规定出来,成为具体的制度;而道德规范一般没有正式文件的形式,因此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或社会生活习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