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贵修身
1. 熊春锦的主要学术成就
校勘并注释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恢复更符合老子创作本意的《德道经》命名次序和写作原貌,矫正魏晋之后《老子》书名千年讹传以及被修编篡改的史实,指明“以德进道”为研修老子的必经阶梯。
对帛书《德道经》进行了修真异构字象喻藏诀的揭秘与破译,直泄大量道学修真方法论,指出《德道经》“双一章”(《道篇》第一章和《德篇》第一章)为解读《老子》的宝匙,首度系统揭秘道学观诵法,建立“双可教育” 实践体系,使这部万经之王走下神坛,回归百姓修身实践应用领域。 以“道德”这个始终贯穿整个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程的最基本因素为解析单位,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生命进行科学分期。
立足《德道经·德篇》中的道德发展观,将宏观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进程划分为道治时期(胎婴养虚期)、德治时期(幼儿养性期)、仁治时期(少年养正期)、义治时期(青年养志期)、礼治时期(成年养德期)、智治(愚治)时期(老年养福期)六个阶段,并建立六大分期对应教育体系 。 《中华国学道德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出版;
《老子·德道经》校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出版;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出版;
《道德复兴论修身》:团结出版社,2008年出版;
《道德教育贵修身》:团结出版社,2008年出版;
《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团结出版社,2009年出版;
《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团结出版社,2010年出版;;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团结出版社,2008年出版;
《道医学》:团结出版社,2009年出版;
《太极修身》:中国华侨出版社(光盘),中央编译出版社(图书),2012年出版。 《德道行天下》丛书: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起出版,每年4册;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出版;
《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出版;;
《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拼音版、九宫版)系列丛书以及《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2. 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4、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林肯
5、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6、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布夫勒
7、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夸美纽斯
8、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吕坤
9、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10、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弗兰西斯·培根
11、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12、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13、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14、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15、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16、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17、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申居郧
18、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
19、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丘
2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1、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3. 修身立德的修身立德 教育之本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自古以来,国人都将修心立德放在首位。
先哲们认为,天人合一的本质是“疾敬德”,正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天子受命于天,然而只有有德者方能受此天命。同时,先哲们根据对人的地位和本性的认识,认为对人的管理应实行“仁者爱人”的“仁政”,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庄子·天下》),思想家们的眼光更多地专注于伦理政治问题,形成了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儒家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与“忠孝廉耻勇”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体系。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或“君子儒”。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安人”;君子应有“智、仁、勇”三方面的修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追求“尽善尽美”,应“文质彬彬”。道德是通过“心”向里向内追求,以达到内在力量对人的充实和完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
孟子要求受教育者将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加以扩充,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等内心道德。理学家认为“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理会此。”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林则徐有十条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不为百姓,做官无益。”陶行知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主张教育就是要追求真理,教育学生学做真人。
很多谚语、俗话、顺口溜也蕴含着心灵修炼的哲理,如“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看海听涛增度量,寻梅赏竹长精神。”“清正公慎勤为官,温良恭俭让处世。”“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等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并践行。
中国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德育是核心,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长期以来,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从幼儿到耋耄之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规。
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可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查找。自我修养缺乏自觉性,既缺少传统文化的固本培元,又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受当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人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根本不想加强自身修养;家庭教育缺乏操作性,有的因是独生子女而过于溺爱,有的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有的因不懂教育而无法尽责;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性,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针对性不足,有的思政课教师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多,加上应试教育作祟、与外面世界的反差,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大打折扣;社会教育缺乏客观性,习惯于假、大、空的社会宣传教育难以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4.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五千年的经验,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观念,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树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并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构成的完整体系
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这就是说,建立一个政权和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即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而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断增长。可见,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道德教育必须从修身,即达到身心和谐开始,进而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伦理关系。因此,只有教育办好了,人心得治了,伦理关系协调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们真正长久的幸福生活。
而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它是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等构成的完整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特别重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社会教育应当秉持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因此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都遵循着孔老夫子的这一思想,不论音乐、歌舞、戏剧、诗词等等,无不是以宣扬道德、弘扬正气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社会的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网际网络渗透到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社会教育对人价值观的影响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所以我们的文化部门、新闻媒体,网际网络等,更应当承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为倡导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宗教教育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佛陀教育教导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与儒家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自公元67年佛教传到中国后,受到中国朝野的欢迎,成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教育。而这种艺术化的教育,体现在佛教的建筑、雕塑、音乐、绘画之中,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形成淳朴向善的民风和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采取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强调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说文解字》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儒家看到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体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是开启人的爱心、羞耻心而不是强制灌输一种理念,因此特别了强调“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强调了作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的领导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在这方面,孔子多次强调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意思是说,领导人的德行好比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又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说法。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上有克让之风,下有不争之俗”,“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由此可见,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对于形成一个社会良好的社会风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视领导者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他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只有仁人应处于统治地位。不仁的人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广大的群众。追溯历史,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士大夫阶层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尤其重视个体品格的高低,重视个体人格的力量,良好的个体道德修养成为为官者首要而基本的条件。包拯清正廉明、不畏强权的为官品格;海瑞为民请命、刚直不阿的风范,都为统治者和平民所敬仰。
第三,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制度建设保证推行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并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依靠各种社会制度来加以强化。简单地讲,社会弘扬什么,就要通过制度激励什么;反对什么,就要通过制度约束什么。英国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密尔说的好,“当社会不利于人常常运用高尚的情感时,这种情感就会由于缺乏培养而枯死。”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激励机制的完善上保障和推行道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古人重视道德教育,但绝不意味着因此忽视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在中国古人那里,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这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例如,为了落实孔子“举贤才”、“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的主张,孟子进一步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这一观点也为历朝历代的开明统治者所接受,因而注重从官吏的选拔、考核、监察、奖励、培训和管理制度上落实“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汉书》卷6,第167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的主张,这对于维护传统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着重培养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能力
世界所有冲突、不和谐的出现,根源在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冲突。因此,要化解冲突,每个人都要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责对方。孟子对这一点的阐述尤为详尽。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在《中庸》上也说,“射有似乎君子,失之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我们做事如果没有成功,就应当马上反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发现不足。这正如一个射箭的人,如果他射箭偏离了靶心,他不是去寻找客观的原因,而是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的技艺不精湛。孔孟所称道的尧舜禹汤等古代的圣人,都是这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楷模。商朝的汤王,在自己洗脸的盆子上面刻了一段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时督促自己要不断进步。汤王遇着大旱祷雨时又提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论语·尧曰》)。意思是说,只要我自身有罪,不要因为我的过失殃及到天下百姓的身上。天下的老百姓有罪,都是我自己没做好,都该由我自身负责。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风气的好坏,与社会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而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对社会风气的好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不仅是每一个领导者,而且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应当有这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态度。陈寅恪说过: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而作为读书人,作为知识分子,更应当具有这样的反省能力。应当说,从自己做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道德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也必须承担的道义责任。
古人说: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如今小至家庭夫妇之间的冲突,大至种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从很多的程度上都是由于彼此之间只知道责怪对方,而不能够反躬自省而导致的。只有人人都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能最终化解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平。
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
内容摘要:“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现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意识的蔓延,使得孝亲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从而也出现了很多人伦关系失调、家庭关系紊乱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重新认识和提倡儒家伦理中重视孝道的思想,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阅读
主题词:家庭美德 孝敬 尊老 儒家伦理
对于现代家庭关系问题的讨论,笔墨日益集中于夫妻双方关系的处理和协调,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家庭中子女越来越少地关注对父母的赡养与孝敬问题?易言之,传统社会中浓厚的孝亲观念在现代家庭中还处于何种地位、起着多大的作用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当代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敬”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
调查是在烟台开发区的一个居民小区中进行的。由于地处开发区,集中了许多年轻的和中年的夫妇,与地处开发区的特点有关,这里聚集的年轻人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文化素质。我们的访谈对象集中于那些与儿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了解他们对儿女的孝亲观念的看法。这些回答似乎反映了某一年龄段(25--35岁)、某一文化层次(大专以上学历)的城市青年(或中年)人对孝亲问题的态度。
在谈及儿女对父母是否“孝敬”的问题时,这些老人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然而,这些肯定的回答在我们听来,都带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无奈。在他们看来,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受到儿女的照顾,就很满足了。而这种满足似乎来自于与那些歧视打骂父母、吃父母的、要父母的、拿父母的儿女的对比。从他们的谈话中还得知,对于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等家务,他们也都心甘情愿地承担了,目的是为了在自己能干活的时候,不要成为子女的包袱。至于象子女不高兴了,说话时不在乎父母的感受、甚至带有训斥的口吻等情况,他们也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接受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于与孙子、外孙的感情交流,而来自于儿女的却很少。儿女也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应该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而把孝仅仅理解为赡养父母。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对“孝”的理解相距甚远。
“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的“仁之实,事亲也者”(《孟子·离娄上》)、《孝经》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视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后世的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当作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孝”的含义、内容以及各种具体要求。
I.
孝道为什么这样为古人所重视呢?
在儒家思想家看来,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儒家讲人性本善。人性的本善体现在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的基础上。而建立在父子亲情这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体现出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等。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显。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这个根本的基础上的。因此,这个字绝对不能疏忽。理解了这个字,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这个观念,那就不是孝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在外国,中国人还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传统,外国人不理解,问: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祖先,认都不认得,还祭祀他们干什么?但是他们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中国人祭祀祖先,这个情存的深厚!远祖不忘,对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儒家从纵的方面讲孝的教育,从横的方面,则讲兄弟之间的悌,又把它推广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可见,孝悌教育做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就自然会井然有序了。
推行孝道责任重大的是老师。因此,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这在古礼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在《礼记》中记载,男子20岁行冠礼。从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亲戚都不再叫他的名了,而改称他的字,甚至连皇帝也是如此,都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敬。只有父母一生都可以称他的名,还有就是老师也可以称他的名。可见,老师与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去世,也要守(不穿孝服的)心丧三年。皇帝接见老师,也要降阶,不能以君臣之礼接见,而必须以宾主之礼接见,即皇帝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可见,儒家对师道尊严是何等的重视,把孝道和师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儒家讲的孝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让他们常常担心。如果自己常常让父母担忧,那就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例如,到学校读书,功课不好,让母亲担忧,就是不孝;不敬老师,和同学不能相处,让父母担忧,就是不孝;蹋进社会,工作不认真负责、不尽心尽力,让父母担忧,是不孝;对长官不尽忠,是不孝,与同僚不能合作,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因此,《论语》上讲:孝就是能够做到“父母惟其疾是忧”,即父母仅为其疾病担忧,而完全不必为任何其它事情担忧。可见,一个常常怀有孝心的人,就几乎是一个完人了。因此,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
II.
古代关于孝的有些论述和要求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谐也仍有可供借鉴的内容。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儒家所讲的“孝”,其合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赡养父母。早在《尚书·酒诰》中就提出了“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臣民之所以努力种植各种谷物,是为了事奉他们的父兄。农功既毕,牵着牛车将谷物运到远处去贸易,也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父母。这里就提出了赡养父母的道德问题。《诗经》上也有很多篇章,一再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为“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行作出了更具体的处罚。
第二,尊敬父母。一般人认为赡养父母就是尽了孝道,针对这种看法,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仅仅把“养”作为“孝”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养犬马而言,也是“养”,不敬重父母,就与养犬马无法区别了。《礼记·祭义》上也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尊敬之情,保证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们心情愉悦。所以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事奉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食让父兄先吃,这样做就能称得上是孝了吗?对父母和颜悦色,尤其要表现在当父母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发火:“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委婉的劝说,操劳而没有怨言。可见,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养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因此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第三,“尊老”。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自汉代以来,儒家的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
在儒家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称得上是“孝”,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孝”子,恐怕有很多人就很难名副其实了。一些在古人看来是孝敬父母的起码要求和必备礼节,在现代许多年轻人眼中无异于“天方夜谭”。实地访谈的结果表明,要使儿女总是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愉色婉容”,已经很难做到了。至于子女偶尔不高兴向父母发点脾气,在一些家庭中已成为“家常便饭”。而这些老人却只是默默忍受了,总觉得比起那些“不肖”子孙而言,自己的儿女已经做得不错了。
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的孝亲观念尚且如此,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农村子女对待老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对这一点虽然没有做过专门的调查,但翻开反映老农生活的报刊杂志,亲生儿女(儿媳)打爹骂娘、遗弃侮辱父母、视父母为包袱或保姆等事例随处可见,许多老人凄凉悲苦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令人目不忍睹。这与中国儒家伦理历来倡导的养亲、尊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III.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影响中国人上千年的孝亲观念的衰退呢?
其一,对传统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视了传统孝亲观念中的合理成分。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孝道连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们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弊端与危害。不可否认,传统孝亲观念是在重视阅历和经验的农耕社会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受到宗法等级制度的深刻影响,“孝”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宗法等级色彩,有许多愚忠愚孝的内容和阻碍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等等。但是,应当明确的是,这些消极的因素并不能代表儒家孝道思想的主流。同时,对儒家经典中的这些论述,也不能作断章取义的曲解。由于一些人对传统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当代社会产生了不良社会后果。
其二,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淡化了子女养亲敬亲的义务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是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意识急剧膨胀,自我表现中心,自私自利。例如有些人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老人只有消费,没有生产,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敬老观念日渐淡薄,甚至骨肉至亲,也不喜欢家中有随时需要照顾的老人同住。只有极少数需要老妈妈帮忙看家、煮饭、洗衣服、带孩子的,才愿意与老人同住。再就是父母本身有钱,不构成子女的负担,儿女才乐意与他们同住,亲自奉养。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或放大了的自我,即妻子与儿女,没有父母,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扶助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这不但破坏了家庭的友爱和睦,给父母在经济上造成极大困难,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敬老传统。就这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儒家的“必养且敬”的孝子标准简化为“必养”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打爹骂娘、不顾父母之养等“大逆不道”的现象时,那些尚能赡养父母的人就成为“孝子”。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能够受到子女赡养照顾的老人们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情了。
当然,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也是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动和教育的脱节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大力弘扬传统孝德尤为重要。弘扬传统孝德,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人对曾经扮演过封建道德的孝亲观念能否在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上起到积极作用持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IV.
那么,在当代中国弘扬传统孝亲美德的根据和价值在哪里呢?
从道德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根植于民族的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弃糟取精。尽管传统道德中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的内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的内容。例如,传统孝道中的养亲、尊亲美德,一方面有利于维系人类的种族繁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其客观物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和睦亲情,维系人类家庭,是血缘亲情的自然表现,具有主观心理的根据。又如传统孝道中的敬亲、尊老美德,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悌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可见,弘扬敬亲、尊老美德,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因此,孔子有“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论语·学而》)的说法,《孝经》上也有“长幼顺故上下治”的说法。可见,孝亲观念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的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可见,传统孝亲美德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孝”的观念和行为中有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诸多合理成分。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某种缺点就对它完全否定。对于这一点,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谈到:“一般醉心于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谈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的多”,“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民族主义》第六讲)。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受儒家文化深刻熏陶的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儒家孝道的积极方面,才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大量出现的不养老、不敬老现象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孙中山先生的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总之,基于他国的经验和中国的现状,对儒家传统孝亲观念进行全面的剖析和鉴别,吸取其中有价值的合理思想,在家庭中强调“孝”的美德,在全社会提倡养亲、尊亲、敬老的社会风气,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处境、稳定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等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5. 有哪些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
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1、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2、道内德教育成功容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3、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莎士比亚
4、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谢觉哉
5、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6、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
7、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车尔尼雪夫斯基
8、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9、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子思
10、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6. 为什么说道德是修身之本
人们常说,欲立身,先立品,人无品不立。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人们推崇赞颂的、难以忘怀的是那些道德高尚、操守洁净的人。如尧、如舜、如屈原、如包拯、如岳武穆、如文天祥……人之与品德,犹如土地与水。土地失去了水,就变成一片焦土;人没有了品德,就变成行尸走肉。地势低洼之处水最充盈,品德高洁之士人最敬仰。优良的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
人要有智慧与才能,更要有良好的修养与品德。考核国家公务员,“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是第一位的,能是第二位的。因为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司马光曾这样评价人的德与才: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我们都知道萧何、张良、韩信称作“汉初三杰”,为什么没有陈平呢?是人们吝惜这一个“职称”名额?显然不是,因为“汉初三杰”称号是后人追加的,此时陈平早已作古,不会再和时人争待遇。是功勋不够卓著?更不是。有一个成语“六出奇谋”,就是指的陈平曾为高祖刘邦六出奇计,其中用的反间计,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为西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究其原因,主要是“德”上欠缺,盗嫂、受金的“腐败行为”与“杰”的称号实在是不相匹配。与陈平相比,四岁让梨的孔融、7岁破瓮救友的司马光,显得微不足道,而他们的故事却代代相传,就在于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荡正气而震四海,已成为我们伟大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拿李真与郭秀明相比较:李真,28岁当上省领导秘书,在7年间跃升至正厅级的省国税局局长;少年得志,前程似锦,其才华自然是翘楚不凡,这一点我们肯定不会怀疑。为什么不可一世的李真会因福得祸,38岁就被“双轨”,二审被判死刑?原因就在于“德”出了问题。私欲膨胀,作风败坏,飞扬跋扈,仗势压人,招摇撞骗,有些所作所为不仅一点道德都不讲,甚至没有人性。等待他的只能是正义的枪声。而郭秀明,只不过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们党的一名十分普通的基层干部,可他去世后,村民们自发连夜在村口为郭秀明树起了"功德碑"。原因就是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质,为了改变惠家沟村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贫穷落后面貌,让群众早日过上富裕日子,他毅然舍弃自家富裕的小日子,毛遂自荐当村党支部书记,八年的时间里,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全身心扑在集体的事业上,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两次建校,四次修路,绿化荒山,平整土地,使昔日封闭、贫穷的小山村逐步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他以自己的羸弱之躯,废寝忘食,不畏艰辛,任劳任怨,苦干实干,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忘我地实践着共产党人的宗旨,用生命谱写一曲当代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创业之歌、奉献之歌。这样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正所谓“大德如生”。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信尚德的民族,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德是我们行路的手杖。”(英国诗人布莱克《老牧人之歌》)在社会,遵守社会公德,你会赢得朋友;在工作岗位,恪守职业道德,你会赢得信任;在家庭,良好的家庭美德,你会享受幸福。在社会经济不断繁荣的今天,人们的社交范围越来越广,社交活动越来越多,种种向道德防线所发动的“进攻战”时有发生。只有心地高洁、行为清白,才能一身正气走四方。冰心还曾说过,“坦坦荡荡的胸怀和良好的情绪是一门超级养生术”。的确如此,心地无私,光明磊落,精神上没有负担,自然活得沉稳,睡得踏实,也不失为一条养生之道。
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在他的理论专著《教育学》中指出:“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道德上的信念、情感和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是在生活和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的。”我们要培养自己优良的品德,就必须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道德作准绳,规范我们的思想与言行,从教育中汲取道德营养,在生活中修正自己行为,不断锤炼自己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道德纯净圣洁的人。诚然,时时、处处、事事都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确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付出理智和胸怀,付出勇气和意志,甚至要饱受痛苦和磨难。但这就像买衣服,如果购买的是一件便宜的服装,付钱的时候是高兴的,但每次穿起它时会感到不舒服。而如果购买的是高质量的服装,在付钱时会觉得心痛,可每次穿起它时会感到顺心、体面。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像高质量的服装,品位高、受人敬,不仅享受人生的愉悦,而且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就必须把“德”放在第一位,尽管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通过道德的完善使自己的人格变得高尚起来。
7. 熊春锦先生的著作有哪些
很多吧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一):智 中央编译出版社; 9787511733566
ISBN978-7-5117-3213-2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礼盒装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32132
ISBN978-7-5117-3188-3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31883
ISBN978-7-5117-3077-0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30770
ISBN978-7-5117-3051-0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30510
ISBN 978-7-5117-3001-5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30015
ISBN 978-7-5117-2913-2 简帛《五行经》释解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29132
ISBN 978-7-5117-2908-8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29088
ISBN 978-7-5117-2295-9 东方治理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22959
ISBN 978-7-5106-3314-0 幼儿教育概论 现代教育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0633140
ISBN 978-7-5125-0760-9 幼儿经典读本(生命与艺术系列)《声律启蒙弟子规千字文》(三本装)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2507609
ISBN 978-7-7986-3992-6 幼儿经典诵读(光盘)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798639926
ISBN 978-7-5171-1039-2 幼儿经典诵读(教师用书)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7110392
ISBN 7-80211-322-9 老子《德道经》帛书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780229
ISBN 978-7-80214-902-1 《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别把孩子教笨了》 团结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149021
ISBN 978-7-5126-0190-1 《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 团结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2601901
ISBN 978-7-80109-782-8 《中华国学道德根》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097828
ISBN 978-7-80109-783-5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097835
ISBN 978-7-80214-518-4 《道德复兴论修身》 团结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145184
ISBN 978-7-80214-519-1 《道德教育贵修身》 团结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145191
ISBN 978-7-80214-517-7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密》 团结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145177
ISBN 978-7-80214-549-8 《道医学》 团结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145498
ISBN 978-7-8025-0489-9 《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4899
ISBN 978-7-8025-0489-9 《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4899
ISBN 978-7-5117-2031-3 《生命的光色——观色学超速记忆训练》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20313
ISBN 978-7-5117-2032-0 《心明眼亮——观色学记忆训练指导》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20320
ISBN 978-7-5051-3018-0 《道德教育贵修身》(2014版) 红旗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05130180
ISBN 978-7-5115-2487-4 《道德复兴论修身》(2014版) 人民日报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524874
期刊类 期刊类
ISBN 978-7-8025-0490-5 2011年《德道行天下》第一期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4905
ISBN 978-7-8025-0490-5 2011年《德道行天下》第二期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4905
ISBN 978-7-8025-0490-5 2011年《德道行天下》第三期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4905
ISBN 978-7-8025-0490-5 2011年《德道行天下》第四期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4905
ISBN 978-7-8025-0826-2 2012年《德道行天下》第一期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8262
ISBN 978-7-8025-0826-2 2012年《德道行天下》第二期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8262
ISBN 978-7-8025-0826-2 2012年《德道行天下》第三期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8262
ISBN 978-7-8025-0826-2 2012年《德道行天下》第四期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8262
ISBN 978-7-5117-2015-3 2013年《德道行天下》(第一册)上,下卷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20153
ISBN 978-7-5117-1954-6 2013年《德道行天下》(第二册)上,下卷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19546
ISBN 978-7-5117-2381-9 2014年《德道行天下》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23819
教材类 教材类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德道经》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大学.中庸.论语》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黄帝内经》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七小经合壁》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周易》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250-771-5 大拼音本《黄帝四经》 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7715
ISBN 978-7-80250-772-2 九宫拼音版《黄帝四经》 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7722
ISBN 978-7-80173-659-8 袖珍本《德道经》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6598
ISBN 978-7-80173-711-3 袖珍本《周易》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7113
ISBN 978-7-80173-722-9 袖珍本《黄帝内经》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7229
ISBN 978-7-80173-712-0 袖珍本《大学.中庸.论语》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7120
ISBN 978-7-80173-660-4 袖珍本《七小经合壁》 国际文化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1736604
ISBN 978-7-8025-0953-5 《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手册》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9535
ISBN 978-7-8025-0953-5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9535
ISBN 978-7-8025-0953-5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下)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 9787802509535
ISBN 978-7-5125-0558-2 《中华德慧智教育幼儿经典读本》(共9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9787512505582
ISBN 978-7-5117-2187-7 《中华德慧智 经典楷篆对照本》 中央编译出版社 9787511721877
ISBN 978-7-5171-1036-1 《幼儿徒手操I》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主编 9787517110361
光盘类 光盘类
ISBN 978-7-5117-1315-5 《太极修身》DVD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 9787511713155
ISBN 978-7-8807-4762-1 《幼儿徒手操I》+《DVD带教光盘》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熊春锦主编 9787880747621
ISRC CN-M69-11-0000-0/V.B2 《黄帝四经 道法DVD》 中国化侨出版社 熊春锦 ISRC CNM69110/V.B2
ISRC CN-A08-09-0100-0/V.J9 《慧性图文思维教育DVD光盘》套装 国际广播影像出版社 熊春锦 ISRC CNA0809010/V.J9
ISRC CN-A08-10-0066-0/V.J9 《老子思想在当代》DVD 北影录音录像公司 熊春锦 ISRC CNA0810660/V.J9
ISRC CN-A08-10-0036-0/V.J9 《五德养生益智光盘》 北影录音录像公司 熊春锦 ISRC CNA0810360/V.J9
ISRC CN-A07-06-0005-0/A.G4 《德道经CD附书》 国际广播影像出版社 熊春锦 ISRC CNA0706050/A.G4
ISRC CN-A07-08-0059-0.G4 《周易CD光盘》 国际广播影像出版社 小丫诵 ISRC CNA0708590.G4
ISRC CN-A76-15-0003-0/V.G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 四时之春篇》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熊春锦 ISRC CNA7615030/V.G
8. 论语十二章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大学生作为一个快踏入社会的群体,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
(8)道德教育贵修身扩展阅读
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发挥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
这一理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见修齐治平)结合起来,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说,他最担忧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理论,并强调“内省”的修养功夫,要求他的学生曾参每日“三省”自身。
孟子进而指出,人们经过坚持不懈、诚心诚意的修养,就可以产生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尤其在修养方法上强调“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
9. 道医学的作者简介
熊春锦,字厚金,号空净,生于1948年,祖籍湖北麻城。当代国学名家,中华道德根文化研究实践者,现任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榆林市老子研究学会名誉会长、欧洲中国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柏林老子道学中心第一主席、新加坡南洋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新加坡人类道德促进会永久名誉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德道经》(校注)、《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华国学道德根》、《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主编中华德慧智教育袖珍经典读本和大字拼音本系列丛书(《德道经》、《周易》、《大学·中庸·论语》、《七小经合璧》、《黄帝内经》)等。熊先生出生于一个道学世家,自幼秉承祖上传统道学,继承老子道德根文化系统的哲学思想和圣人之治方法论,并予以发扬光大,同时在医、卜、星、相、山等传统五技方面也都具有较深的造诣。熊先生曾在武汉市硚口区第一人民医院历任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湖北中医》杂志社编委等职。熊先生从医半世,西医中医并举,曾被选为武汉市区人大代表,市级劳模,并获得医学科技发明奖。2001年8月,应欧洲中医中药研究会邀请,前往柏林参加中医药学术交流,并参加了柏林“亚太文化周·中国主宾国”活动,被聘为德国《欧洲中医药》杂志特约撰稿人,并在洪堡大学附属医院、柏林市政府办公厅、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等做过多场学术报告。熊先生凭藉自身对传统道学、道医学的全面继承和办学、讲学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教育学以及其它社会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对传统国学中培贤育圣的一元四素教育理念,进行发掘、诠释和解析,以“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为核心,以一元四素为理论框架,以“德慧智”为灵魂,建立了与中华传统教育方式一脉相承的中华德慧智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同时在中国、东南亚、欧洲等地进行推广实践。熊先生为道德根文化的复兴,奔走呐喊,不遗余力,在柏林国际《道德经》学术研讨会、鹿邑老子国际文化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都道教文化国际论坛、甘肃老子文化国际论坛、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湖北省图书馆精英论坛、香港第四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发表演讲,在兰州大学、延安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陕西、甘肃、大连、青海、宁夏、浙江、北京等高校和中学小学等,进行了巡回讲学,开展道德根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
10. 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 人人可以注意到,过着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药物;强盗或小偷,赌徒与妓-女没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托尔斯泰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2.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3.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4.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5.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6. 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吕坤
7. 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