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

发布时间: 2022-06-17 09:09:47

Ⅰ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版意识和奉献精神。权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1)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Ⅱ 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有哪些

1、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

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3、仁爱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起源

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炎黄二帝是中国古代文明全面的象征。我们应大量宣传炎黄二帝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研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要把上限延伸到黄帝,延伸到炎帝神农氏,对他们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要研究、继承。

Ⅲ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哪些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什么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传统道德具有哪些内容。公、善、诚、义、孝、仁、忠等等,都是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传统的中国道德。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现实生活中,在立交的教化下,有了特有的义气:对国家民族——尽忠义,对父母长辈——行孝义,对亲人——重情义,对朋友——讲信义。人们义不容辞、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施行道义直致舍生取义。“为义”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信条,“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捐躯、为民献身。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还有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讲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

宋代名将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

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亲历危难,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明末顾炎武则以天下为己任,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留下了著名的诗句:“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等等。

这些诗句都显示了强烈地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这种精神,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体颂歌。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立足社会达到理想目标,同时也要使有关的人立足达到目标。

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可融洽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会太平。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

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维护封建制度,是这些关系中的糟粕,应当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强调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涵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改善人伦关系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淳朴而美好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美德。“孝”被称作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论语》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历代统治者把提倡孝道、孝行作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立邦之基。孝道除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孝”还规定了做子女的家庭义务:

首先在生活上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其次在态度上要恭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的赡养,只有从深爱出发,才能有和气悦色、承顺父母之心。父母有过应当劝谏,但要注意态度,不可强违父母之意。这些道德观念对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

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儒家传统伦理认为:

(1)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先义后利”。这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准则。

(2)在遇到可得的利益时,要“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把追求仁义之德看作君子的崇高品格,要求君子处处要唯义是从,时刻不忘按义字从事。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注重大义讲求奉献的高贵品格,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注重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

注重道德践履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古代主要有以下道德修养的方法可供借鉴:

(1)立志乐道

立志,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乐道,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其志也。”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2)克己内省

克己,指一个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养,并能在理智或理性修养的指导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

内省,是指一个人能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自觉的做到符合道德规范,这就是具有仁德修养的表现。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自己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断进步。

(3)改过迁善

改过,是指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迁善,是指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改之为贵”。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意志磨砺

意志磨砺是指后天的环境对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笃实躬行

笃实躬行是指对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具有忠诚老实的态度和躬行践履的行动。

第一、慎于言,敏于行。强调慎言敏行,少说多做。

第二、言必信,行必果。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须做到言而有信,表里如一。

Ⅳ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目的是用其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基因,对应着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来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2、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其现实意义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协作意识,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作。

Ⅳ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4、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方法:

1、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新世纪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环境育人结合起来。

3、学校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制度育人结合起来。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活动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4、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立志振兴中华。

5、勤学好问, 追求真理。

Ⅵ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内容: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⑵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⑶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⑷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此外,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还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

Ⅶ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理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

Ⅷ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回意识和奉献精神。答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8)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大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Ⅸ 简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四个:

1,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从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

2,仁爱兼利: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

3,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

4,修身自律: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也最为丰富。


(9)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主张:

1,整体至上:主张,都坚持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所谓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

2,仁爱兼利: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

3,自强不息: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2)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

4,修身养性:一个高尚的人,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应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为在无人所知,无人关注的地方,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须自觉主动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热点内容
法治思维解决信访问题 发布:2025-01-25 08:48:09 浏览:232
法学专业的职业规划 发布:2025-01-25 08:45:53 浏览:812
依法治国六项任务 发布:2025-01-25 08:23:41 浏览:554
法官被判法官 发布:2025-01-25 08:11:33 浏览:506
农村拆迁补偿条例 发布:2025-01-25 08:11:25 浏览:543
司法行政法律全覆盖图版 发布:2025-01-25 07:43:53 浏览:158
2013合同法司考解析 发布:2025-01-25 07:42:04 浏览:4
定陶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5 07:39:18 浏览:826
航海条例影响 发布:2025-01-25 06:42:59 浏览:151
社区两委班子法律知识培训 发布:2025-01-25 06:19:44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