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学道德经
1. 国学:《道德经》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原文: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
“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其实字面的解释太多了,而且字面意思也是最基础的入门,不值得推广。
天道之中万物各有自己的轨迹,比方说兽奔于林,鸟翔于天,鱼潜于水,又好比宇宙之中行星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如果运行到别人轨迹上就相撞了,在自己轨迹上就利而不害。我们也应该学习天地万物,在自己的安心于在自己的轨迹上运行,这是为,不到别人的轨迹上去,这是不争。
2. 有哪些关于道德经的国学问题
,有一网友在阅读《品读》时,对原文中个别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提出了异议。如“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指出这两句意思不连贯,前半句在不同的版本中所处的章节不同。本人在研读《道德经》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类似问题,现提出来,供广大国学爱好者参考。
学习《道德经》过程中发现有以下问题:一、不同的版本在一些字、词上不一样,大多为意思相近的字词,如“道可道,非常道”和“道可道,非恒道”“常”的常和“恒”;二、个别句子断句不一样。三、个别句子在不同的版本中所处的章节不同,如“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放在这章明显意思不连贯。四、感觉各章节排列的次序也比较混乱,《道经》和《德经》混杂在一起。我想应该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千百年来文字的发展变化,在抄录和印刷过程中人为的进行了修正。二是,古代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断句也就不一样。三是春秋战国时代,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在翻阅过程中容易造成简片散落,重新装订时可能会放错位置。四是一部道德经由很多部简书组成,在阅读和保存过程中摆放次序会出现混乱。所以在阅读道德经的时候会觉得有些杂乱无章,《道经》和《德经》混杂在一起。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道德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经》,主要阐述宇宙、哲学以及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等。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天道;二是《德经》主要阐述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属于人的行为规范。我们可以称之为人道;三是在《德经》中还可以细分出一部分重点阐述统治阶级(王侯)治国理念的,我们可称之为王道。
另外,《道德经》中用到很多借喻和类比的手法,我们在理解和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进行甄别,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机械的理解、翻译,使泛指的文意变得狭隘。这样就降低了《道德经》的广泛实用性。
以上这些事小编在学习《道德经》过程中的一点点心得体会,奉献给志趣相投的朋友们分享。学习上的争论不可避免,理愈辩俞明,欢迎各位同仁留言说出不同的看法,本人一定虚心接受,有则改自,无则加勉。
3. 老子的道德经是什么内容
(一)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正如柳宗元《种树郭橐传》一文中所说;".顺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移栽时,谨细珍视若子,植后听之任之若弃,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长而已.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则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后者,好烦其令,摧种摧收,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柳宗元记传其事,嘱为官者戒.事自躬亲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频示,有因层层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变其实质者;有因中间滑吏,借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发挥,装神弄鬼,残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烦苛,动多忌讳,民无所措手足者:结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祸焉?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句话用来表述滥施政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往往与其本意大相径庭是颇为贴切的.
上失无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问道:"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并嘱曰:"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就是说圣人治天下,也应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而任万物自由生发,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不给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机;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来强奸民意;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做到这样可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老子崇尚本真,真诚,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含义.本真状态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羁绊,依天性自然而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黄帝内经》中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认为道不涉及伦理性,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于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这意思都是说,善以道治国者,可听任人民依其淳朴的天性随由自便,而不可让其薰染得智诈奸滑.用智治国,则下亦以智应,惟务穿凿,不循自然,以致奸诈斯生,上下相欺,国将无宁日.明晓这道理,便应"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营造一憨厚淳朴的大环境,不以机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为明,与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诈不作,祸乱不起,使复至于大顺,此真可谓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因为"有无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伪美善者杂糅其间,长此以往,将使人离质尚文,渐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运用手段、利用权势、操纵舆论、炮制出各种"当然对"和"可恶罪"来蒙蔽人民.鲁迅说:"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严复评论老子之道曰:"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三)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谓至德之时,人皆仁义,故仁义不见,及人君失道,世风危殆,乃倡仁义礼之名甚至用法律"冲气以为和"作为救济.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柳宗元说:"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这都是说,仁义礼法乃是权宜之计,救济之策,以此来保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安定.但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老子曰:"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是什么原因使得大道颓废,以致把人民薰染得智诈奸滑了呢?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因为人君欲多则费大,费大则税重,税重则民饥.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轻死而求利不厌.
当政者以权谋私,用暴力压迫人民,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众则以巧伪谋利,各种左道旁门便丛生滋起.上下都在谋私利,不管公益,国家就要穷苦纷乱了.在上者不能无为无事而使之自化,方且严刑法以诛之,明号令以禁之,而贪官猾吏舞文弄法鱼肉百姓,穷民则相率而为盗.故"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矣."
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朴的大道颓废了,饰伪萌生,仁义礼法乃为救济的无奈之举,为人君者,亟应知止勿进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为法治者,应止于公正严明.
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当政者抱其质朴以示下,将"浊以静之徐清","复归于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社会将弊绝风清,国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修身处事治国平天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及流经几千年形成的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永不泯灭.
人们常常要求哲学不要在"形而上学"的迷雾中周旋,而应向现实生活奉献确切的知识,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实老子早就对世人明确指出了安身立命与处世治国的正确策略,只是因为中国历代都是君王专制,而老子政治的基点却是以民为主,若公开倡扬老子之学,实在难以名正言顺,然而治国富民却又离不开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以道家学术为师法,到了太平时期,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了.
老子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规律从浑沌的整体中分离出来,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论延伸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社会政治论,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东西.它有着完整的逻辑体系作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与事物的关系,规范人类自身行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则,我们若能理解,则将智周万物,微妙玄通;为人处事的三要点,我们若能厉行,则将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国的三原则,我们若能实践,社会则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若能对老子之道"活学活用"便可如庄子所谓:"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满意请采纳
4. 为什么现在《道德经》不被教科书提倡,原因是什么
道德经是一本经典的国学书籍,也是一本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经典。无论是在当代企业还是国家治理中,很多人都在使用道德经中的方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道德经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的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意义。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道德经不能像孔子的论语一样给全国的中小学生学习呢。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
3.缺乏能够教授道德经的老师
虽然说很多人都在学习道德经,但是没多少能领会道德经的精髓。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人比较浮躁,不能专心的修行和思考。道德经本来就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需要你在经历世事的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思考其中的道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道德经无法得到推广的原因,没有好的老师,自然也教不出好的学生来。与其让一知半解的人教,还不如不学。国学的流传,全靠世人自觉学习了。
5. 《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经」
老 子:「道 德 经」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
老 子 : 「道 德 经」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客 ;
涣 兮 其 若 凌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无 止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六 章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 然 」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 学 无 忧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诚 全 而 归 之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
: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七 章
善 行 无 辙 迹 , 善 言 无 瑕 谪 ;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 善 闭 无 关 楗 而 不 可 开 ,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
是 谓 袭 明 。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不 贵 其 师 , 不 爱 其 资 ,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为 天 下 溪 。
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离 , 复 归 于 婴 儿 。
知 其 白 , 守 其 辱 , 为 天 下 谷 。
为 天 下 谷 , 常 德 乃 足 , 复 归 于 朴 。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为 天 下 式 。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于 无 极 。
朴 散 则 为 器 , 圣 人 用 之 ,
则 为 官 长 , 故 大 智 不 割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九 章
将 欲 取 天 下 而 为 之 , 吾 见 其 不 得 已 。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为 也 , 不 可 执 也 。
为 者 败 之 , 执 者 失 之 。
是 以 圣 人 无 为 , 故 无 败 ;
无 执 , 故 无 失。
夫 物 或 行 或 随 ; 或 嘘 或 吹 ;
或 强 或 羸 ; 或 载 或 隳 。
是 以 圣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章
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强 天 下 。
其 事 好 远 。
师 之 所 处 , 荆 棘 生 焉 。
大 军 之 后 , 必 有 凶 年 。
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强 。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骄 。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强 。
物 壮 则 老 , 是 谓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一 章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君 子 居 则 贵 左 , 用 兵 则 贵 右 。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为 上 。
胜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乐 杀 人 。
夫 乐 杀 人 者 , 则 不 可 得 志 于 天 下 矣 。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
偏 将 军 居 左 , 上 将 军 居 右 , 言 以 丧 礼 处 之 。
杀 人 之 众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战 胜 以 丧 礼 处 之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二 章
道 常 无 名 朴 。
虽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宾 。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
夫 亦 将 知 止 ,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犹 川 谷 之 于 江 海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
强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万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辞 , 功 成 而 不 有 。
衣 养 万 物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于 小 ;
万 物 归 焉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为 大 。
以 其 终 不 自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五 章
执 大 象 , 天 下 往 。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乐 与 饵 , 过 客 止 。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无 味 ,
视 之 不 足 见 , 听 之 不 足 闻 , 用 之 不 足 既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六 章
将 欲 歙 之 , 必 故 张 之 ; 将 欲 弱 之 , 必 故 强 之 ;
将 欲 废 之 , 必 故 兴 之 ; 将 欲 取 之 , 必 故 与 之 。
是 谓 微 明 。
柔 弱 胜 刚 强 。
鱼 不 可 脱 于 渊 , 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将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夫 将 不 欲 。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正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宁 ;
神 得 一 以 灵 ;
谷 得 一 以 生 ;
侯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正 。
其 致 之 也 , 谓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废 ;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恐 灭 ;
侯 王 无 以 正 , 将 恐 蹶 。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 非 乎 。 故 致 誉 无 誉 。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
: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
进 道 若 退 ;
夷 道 若 颣 ;
上 德 若 谷 ;
广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
质 真 若 渝 ;
大 白 若 辱 ;
大 方 无 隅 ;
大 器 晚 成 ;
大 音 希 声 ;
大 象 无 形 ;
道 隐 无 名 。
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故 物 或 损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损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强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将 以 为 教 父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
无 有 入 无 间 , 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与 身 孰 亲 。 身 与 货 孰 多 。 得 与 亡 孰 病 。
甚 爱 必 大 费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长 久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辩 若 讷 。
静 胜 躁 , 寒 胜 热 。 清 静 为 天 下 正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却 走 马 以 粪 。
天 下 无 道 , 戎 马 生 于 郊 。
祸 莫 大 于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于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户 , 知 天 下 ; 不 窥 牖 , 见 天 道 。
其 出 弥 远 , 其 知 弥 少 。
是 以 圣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见 而 明 , 不 为 而 成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八 章
为 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
损 之 又 损 , 以 至 于 无 为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取 天 下 常 以 无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九 章
圣 人 常 无 心 , 以 百 姓 心 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圣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为 天 下 浑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圣 人 皆 孩 之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
人 之 生 , 动 之 于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
以 其 生 之 厚 。
盖 闻 善 摄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军 不 被 甲 兵 ;
兕 无 所 投 其 角 , 虎 无 所 用 其 爪 , 兵 无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 以 其 无 死 地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势 成 之 。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贵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长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养 之 覆 之 。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长 而 不 宰 。 是 谓 玄 德 。
6. 国学老子道德经
老子一书分为道经和德经,故而又称为道德经,就象庄子又称南华经一样,因庄子隐于南华山而得名.
7. 学习《道德经》,能提高人的什么能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读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种福气。因为老子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所以他对问题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看法。生活中有许多原则。了解这些原则会让你的生活变得顺利,你会得到好运。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把古代智慧转化为现代智慧。掌控你的生活,让每个人都成长。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谈。
从我们所简单归纳的这三点来看,《道德经》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好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是只要人们学习,这三个提升肯定会有收获。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感受《道德经》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