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福报
㈠ 道德经做人的道理
道德经做人的道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美好的品质就像水一样,它能滋润万物生长,又能处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就很接近于道了。
做人此亦如此,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要积极地去行善积德,为自己多积累福报,这也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啊!
㈡ 如果想要得到福报,若想有福报在生活中要避免说哪些话呢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道出了人际交往的真谛: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个人夸夸其谈的结果,容易暴露个人的弱点;倒不如,做一个沉默稳重的人,反而能够避免言多必失的尴尬,给大家留下好印象。
语言,是一门交流的工具,在人际中,具备神奇的魔力。
有的人擅长言辞,一开口就会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不过,对于这些朋友来说,他们多半有着足够多的社会历练,也具备设身处地的情商;甚至,为了提升说话的技巧,刻意进行过训练。
人际交往,是一名充满智慧的学问。
若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成功获得大家的认可,那么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里,就容易遇到贵人的支持、伯乐的提携,从而让处境变得更加顺心。
如果,因为自己的言语,遭人冷落了,很容易让一个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做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在人际中不说那些伤人的话,有助于一个人保持形象,少一些质疑,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福报,希望你能明白。
㈢ 《道德经》为什么会被一些专家学者解读成阴谋论
老子被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名人学者在内,看成一个阴谋家,他们认为《道德经》是一部阴谋论著作。在他们看来,老子的后其身,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身先;老子的外其身,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身存;老子的谦和对人,不过是为了让人为自己所用。
按照他们的说法,《道德经》越看越让人毛骨悚然,自然无为的面具下,原来竟隐藏着极度自私自利的目的;慈眉善目的老子,原来不过是一个阴险到了极点的卑鄙小人。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诸葛亮不过一介平民百姓而已,不求闻达于诸侯,却能在民间拥有偌大的名声;只想保全性命于乱世,却能引来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任军师位高权重。这的确很难让那些一门心思投机钻营之辈想得通。
按照他们的理解:这些人太奸诈、太能装了。他们没有办法接受不求财而财自来、不求名而名满天下、不求权而众人拥戴这种成功模式。因为在他们的思维定式里,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什么也不求,就是不仁不义。
㈣ 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行善积德是什么意思
“行善”: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 “积德”:是行善的结果,“德”者得也。你会得到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能福被子孙后代
㈤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四十四章》,意思是说越是让人喜欢的东西,想得到它就必须付出代价;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越难过,所以人要知道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如此才可长久。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东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与其那样,还不如学会知足,满足眼前,知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而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七、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在人们即将事业成功之时,却突然放弃了,功亏一篑。而如果做事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就不会失败了。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会面临失败的困境,并不是说外界因素影响多么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够遵循自然规律,是否能有始有终。
㈥ 《太上感应篇》中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道德经》中老子曰:“天地不仁
哪有矛盾?基本无关嘛!前者说因果自造,自负自责。后者只是言天地大道的大极,万物与其而言都很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