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五
A. 老子的道德第四十五章的译文
《道德经》之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白话译文:凡有大成就的人,好象在某些方面总有不足之处,(正是这一得一失,才使其作用相互弥补,整体上)不至于衰竭;充盈的物质好象总是从空虚开始,(正是这一虚一实相互转变,)才使整体上用之不尽。有笔直似乎就有弯曲,有灵巧似乎就有笨拙,存在能言善辩,就好象总有笨嘴拙舌。善于运动的人能战胜寒冷,善于守静的人能战胜酷热,(心静自然凉)。明白了静能胜热的道理,就能为治理天下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
B. 出自《老子》“躁生寒 静生热 清静为天下正”的含义
意思是浮躁可以产生寒凉,宁静可以生成温热,所以清静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真正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静胜躁,寒能抑制热,清静为天下正。
(2)道德经第四十五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而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
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オ”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
“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
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C. 老子德道经,第四十五章《右介》中说: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既然天道无亲,为何偏偏又【恒与善人】呢
这么简单的问题 不知道你现在想明白没有。
天道无亲是对某个各体没有亲近感的意思,对我们这些事物没有分别,没有特权都一样对待。至于天有没有亲,道孕育一切,说他有亲也行,无亲也对啊,角度不同嘛,反正这个道不会有任何认知,都是我们人在那乱想的嘛。
善人顺人道必合天道,故天道恒与。
道即规律,即法则,即 使万物之所以这样的那无形的力量。
D.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有哪些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一、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仁慈的人,在大义面前才会勇敢,小人只是内强中干,色厉内荏;俭朴淡泊,才能心胸广阔;不骄不满,不敢为天下先,将来才会成为大器。
二、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当和事老,用调解的方法来对治很大的怨恨,即使表面解决,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宽恕之道,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悟道的圣人,无私无欲,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他做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反而自己得到更多,变得更富有。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道理,越想得到的,偏让你失去,越不想得到的,偏偏就给你。
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是永远顺应自然的,看似无为,却是无所不为。看看现在的乱采乱伐就知道,这也算作为,不过是妄为,还不如不为。再看看那些原生态的大自然,没有人去管理,环境却好好的,大自然看似无所作为,其实是大有所为。
五、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这句很复杂,释义很有争议。按大流的解释吧,运动能够战胜寒冷,清净能够战胜炎热。因为书中还有一句“静为躁君”,清净还是急躁的主宰,所以只有做到清净,才能真正达到大道无为的境界。
E.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翻译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处: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译文: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影响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F. 大盈若冲,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什么意思
大盈若冲,通俗解释为人境界越高,就越谦虚。源自于老子《道德经》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成若缺,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五章。本意是最完美的事物好像还不完美;引申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大直若屈,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方无隅,直译: 最大的方正的东西没有角落;出自老子《道德经》;意译为宽宏大度的人心中没有阴暗的角落。
大音希声,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大巧若拙,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出处]: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G.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如何翻译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译文:
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7)道德经第四十五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H.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四十六章,带拼音
第四十五章
Dà chéng ruò quē qí yòng bù bì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dà yíng ruò chōng qí yòng bù qióng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dà zhí ruò qū dà qiǎo ruò zhúo dà biàn ruò nè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záo shèng hán jìng shèng rè
躁胜寒, 静胜热,
qīng jìng wéi tiān xià zhèng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Tiān xià yǒu dào què zóu má yǐ fèn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tiān xià wú dào róng mǎ shēng yú jiāo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huò mè dà yú bù zhī zú jiù mò dà yú yù dé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gù zhī zú zhī zú cháng zú yǐ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希望能帮助到您~
I. 有没有老子《道德经》第45篇的详解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④。静胜躁,寒胜热⑤。清静为天下正⑥。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注释]
1、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2、冲:虚,空虚。
3、屈:曲。
4、讷:拙嘴笨舌。
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6、正:通“政”。
[引语]
这一章在内容上和行文上,都可以说是四十一章的继续,是讲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四十一章讲的是“道”,本章讲的是“人格”。其中“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态;“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的外在表现,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收。
[评析]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写道:“这一章讲的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这个分析是准确的。老子运用辩证法认识事物、认识人。尤其对于那些国富兵强,拓地千里,并国数十,成其大功的王侯将相,如果不因此而昏昏然,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丰满充盈的如果能以细小视之,富裕却以不足居之,再加上如屈、如拙,当然会其用无穷。
J. 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作品出处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道德经》,内又称《道德真经》、《容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