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天道

道德经天道

发布时间: 2022-06-18 21:40:12

A. 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是什么

道德经中的“天之道”,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天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或者宇宙真理、天地间的规矩,也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给人们阐述了天地间的真理。这里所说的“天”,是指大自然或者是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道”指的是真理或者规矩、道理。

人道需顺应天道

天道乃是世间的真理,所以我们的为人之道必须要顺应世间的真理,古时候所谓的修道,其实也是让自己顺应天道,实践这个真理,然后才能够超出普通人成为一名有所成就的修道者。佛教里的和尚也是一样,他们所学习的佛法其实也是天道,只是各自的称呼不同罢了,实际上都是万法归宗,最终的目的都一样。

B.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表达的含义非常丰富,很简短的几个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许多人对老子的道德经也有各种讨论说法,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讲一下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娱乐。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个人认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炼之道。

修炼之道

老子所说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道教弟子修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称为“道”,也叫“修道”;这种修炼之道如果放到佛学里面来表达,就会被称为“法”,有时候也被称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来便有“道法自然”一说,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还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会有所成就。

C.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D.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释义: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4)道德经天道扩展阅读: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1、有意控制过于奔放的部分,留出余地激发和锻炼迟钝木纳的部分,来达到一种能效相对平衡,最终目标是后期整体共同扶持身体的目的。

2、自然规律会把万物进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低处的水位也因此而变高。浓的气味会扩散到淡的地方,于是淡的地方的气味就变浓。

E. 怎么理解道德经中的人之道与天之道

生活中,先说说人之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用国外的理论叫马太效应。形象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办事更加顺利,更容易积累财富,形成正循环。在公司,业绩往往归功于上级领导,而过错总是让下属背锅。
有句话说的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在最初奋斗的时候,资源自己找,人脉自己拉,什么都是阻力。而只要开始成功,资源会自动涌过来,只要你利用合理,不要犯混,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但不要忘了,天下资源是有限的,你雪球上的雪,都是直接或间接掠夺弱者而来的。家庭不幸,一贫如洗的人,更难在社会中生存。物价飞涨,工资还拖欠,这其中暗藏着被强者们偷走的价值,只不过现代社会剥削的更加隐蔽,更加“文明”而已。一心想发财的股民,总是被一次次套牢,真以为会看几根线就能从股市中拿到钱么,你在其中扮演的是狼,还是一只待宰的绵羊?奉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资,去补了巨头们的有余。
其实,人之道就是动物之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天之道,则不然,有一种平衡的力量始终推进万物变化。就像刮风是因为某地的气压低,需要空气去补充;又像水总是往低处流,填补沟壑。这种力量是人和动物无法阻止的。生态圈是否存在这种力量呢?你钱再多也会死,死后富不过三代,之后你的那点财产也就散尽了。大鱼再强,死后也要被小鱼吃个精光。
你人脉广,财产多,如果不知道适可而止,天之道就要发生作用。天道总是“养而不宰”,以最大的宽容,让人们自由的成长。然而人人都是天道所生,自然人人都含天道的正反两面性。所谓的羡慕嫉妒恨,并不是恶性,而是天性!正因为有这些天性,才让强者必须为众人造福,否则就会在众人的唾弃中陨落。
“反者道之动”,人生和事业都是个抛物线,强大过后必然衰落,这就是不可违背的天道。所以,老子的思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踏实的积累,形成正循环慢慢变强。变强后要“柔弱处下”,不要“自恃”、“自见”,要“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因为自认为强大的时候,往往就是要衰落的时候。
所以永远要放开眼界,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要自满,保持成长的态势。当你的财产才华开始有余的时候,不要忘记帮助不足的人,去主动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才能避免被天道所损。

F.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天地大道

老子的"道"其实代表了中国古代先哲们的世界观——世界万物从何而来,或者说谁创造了世间万物。不同与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把原罪留给了人类,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源于道,而"道法自然",因此顺因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大道"。老子的世界观与孔子大相径庭,但又互为依存,是中华文化或者中国哲学史上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两个。

《老子》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二十五章说“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无为是说“道”生万物是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的。“道”没有意志,因为它无所求,无所私,无所争。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说“道”生养了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也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去宰制它们。它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G. 道德经 天道法则是什么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H.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选段: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8)道德经天道扩展阅读:

老子的思想体系: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

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I. 道德经中老子是对天道的理解还是对人道的理解

《道德抄经》就是用《易经》中阴阳的法理,来讲解人世万物的。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生化而成,所以有句话很有名:”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是用阴阳爻来展现阴阳的核心变化规律,《道德经》是把万事万物中所隐含的这种规律讲述来,告诉人们怎样符合这种”阴阳之道“。
所以《道德经》中有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对于名利情的牵挂太深,就不容易割舍,而阴阳之道,要清心寡欲,去掉私念的,天下之人,熙熙攘攘,为名利情而奔忙不已,要践行,《道德经》,易乎?!

这里朋友把人道和天道分开了,是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缘故。古人认为,天,地,人是相贯通的,所谓”天人合一“是也!《道德经》中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经》是统言宇宙和生命的经书,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的,其中把天地人三才的道理都囊括在内了。而当我们思维层次比较浅的时候,就只能看到浅显的内涵,而思想深刻的人,就会看到更深的内涵。

J. 道德经:什么是圣人,什么是天道

“天道无私”-------出自法家《申子》曰:“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天道无版情”——权——后来人撰,不过《太上老君清静经》中记载老子说过:“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段中提及“大道无情”

“天道无情,天道无亲,天道无私。洪荒初开,天道得传........”出自子非木的小说《极品洪荒》,非老子所言!

热点内容
清华大学法学排名 发布:2025-01-24 14:31:53 浏览:730
合同法解释最新版是几 发布:2025-01-24 14:29:24 浏览:53
浙江高级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1-24 13:58:43 浏览:715
非道德化倾向 发布:2025-01-24 13:29:05 浏览:740
我该如何举报法官 发布:2025-01-24 12:54:43 浏览:962
法院执行人被冻结微信 发布:2025-01-24 12:45:21 浏览:301
谁在立法 发布:2025-01-24 12:17:14 浏览:1000
民法典手绘 发布:2025-01-24 11:42:27 浏览:620
乌苏法院拍 发布:2025-01-24 11:22:13 浏览:185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1-24 11:02:50 浏览: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