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破译道德经密码

破译道德经密码

发布时间: 2022-06-18 21:41:06

①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破译道德经密码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② 《破玄:老子的密码》最新txt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HrMm0VSk9l1KnyO8XiqwEg

提取码:5pqb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告诉我们:长久以来历代学者对《老子》的认识是错误百出的。《老子》一书不是《道德经》,而是《德道经》。拿《道德经》讲老子,就好比拿一张拼错的地图给人指路,结果就是把人给绕糊涂了。现在的人,兜兜转转、大造名相之后,才明白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重要性,甚至致命性。比如,晓得了听山歌要听原生态的;买蔬果还是有机的好;做菜呢,能清蒸就别油炸;健身,能在自然环境就别在室内……。王扉的《破玄:老子的密码》,正是从原生态、有机的、清蒸的老子德道经入手,不摆pose,不避实就虚,不故弄玄虚,故能带读者走进“入德之门”,体悟大道真义。

③ 《道德经》的根脉魂是什么

《道德经》的根,或说其目标,在于追求宇宙之本原,就是无形大道。
《道德经》的脉络,或说其哲学线路,就在于宇宙天地万物之来路与归路,这就是:观无形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观万物复归于一,一复归于无,皆宇宙能量之波动耳。
《道德经》的魂,或言其宻诀,就是"玄德"。或言其枢,就是"至虚极,守中笃。“又及,"谷神不死,是谓天地之根"。又及,"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又及,知"不我"者,鲜矣。

巜道德经》中,我中华文化基因,就是"谷神“(或称之"不智""不我")。《道德经》中,我中华之宇宙密码,就是无形大道,就是那无穷尽的宇宙能量。得之者生,失之者亡。《道德经》中,文化基因如何沟通宇宙宻码呢?或由无,走生生之路;或由万,走复归之路。皆可通之。
此问也,犹如问人之根脉魂。人之根,是先天之肾。人之魂,是元神。人之脉,是寸关尺。此比,可否?《道德经》之根者,是宇宙之本原。《道德经》之魂者,是谷神。《道德经》之脉者,是万物之生及万物之复,亦即宇宙能量之波动。

④ 成功密钥——《道德经》成功密码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成功密钥——《道德经》成功密码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专点击免费下载:属

内容预览:
《道德经》的九类排序
《道德经》的通用版本共有九九八十一章,我们在阅读中常会感到这八十一章的次序比较乱,有些章节之间没有相应的逻辑联系。幸好《道德经》中的每一章、甚至是每一句都可以独成一体,供人们学习研究,所以通行的版本依然流传久远。然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开拓创新,我们要抱着向深处挖掘,向广处拓展的学习态度,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经》的学术价值。为更便于学习,在此将《道德经》的次序按内容分类,归结排列为九个类别,这样归为内容相近的九个部分后,对每个部分的学习都将更加简明有趣。
一九:谈道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⑤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俗译】
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⑥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
★ 这本书不是经典注释类的作品,而是一把帮助我们找到生命本元的钥匙
★ 作者系《道医学》一书责编,并得熊春锦先生真传
★ 作者参道二十余载,出入佛老,慧性大开,与胡因梦的悟道因缘有惊人的相似

●基本信息
作者:韩金英 绘著
出版:团结出版社 定价:41.00元
版次:2010年3月第1版 书号:ISBN 978-7-5126-0001-0

●读者对象 对探索生命真相感兴趣的读者
●建议陈列类别 道家•灵性•生命教育

●内容简介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和德是人体先天部分,物和势是人体后天部分。本书作者用13万字的文字篇幅和50幅彩色画作,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先天部分即道和德,人类绘画史上从未有过的,肉眼不能慧眼所见先天元气在人体运作的生命图景:真我、元神、元精、元气、内丹等长生不老的真相。一部书就是一座庙,先天的至清能量,通过视觉直指每位读者内在的小孩,接引宇宙大元气沟通每个人的小元气,让日益消耗走向衰亡的人生曲线V型反转,走向自由掌控生命的生生不已之长生路。
●作者简介
韩金英,1961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文化部《中国文化报》任记者5年,之后在出版社工作至今。编辑、作家、画家。25年来编辑出版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上千种。参悟《道德经》20余年,慧性大开,创作了《生命禅》、《易经中的生命密码》、《住宅健康场》等有关禅道、易学的畅销书。天命之年,返璞归真,心想事成。母亲的离世,让她突然看到生育万物的大道,此时但感文字局限,拿起画笔,作品形成《道德经》艺术馆,展示老子长生的奥秘,被高度评价为新道学的成就。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代 序

回到生命本元之家

韩金英女士参禅悟道二十余年,终于找到了来时的路径,回到了久违的自我老家——生命本源之家!看望过乾父坤母之后,遂返归红尘,并在新浪网建起了自己的家庙——韩金英博客庙!

“有道无德,庙中之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韩氏博客庙则遵道而贵德,启用慈悲航船,接引广大众生,划起阴阳双桨,乘着智慧春风,渡过烦恼中流,直驶银河彼岸,回归生命老家,问候乾父坤母,并汇报自己在地球村中工作、生活的一切,是否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虚度年华而悔恨……。即使如此,也不打紧,念一念“回头是岸”的心咒即行。

“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勿须回头,当下即是!如果你仍然找不到北,图上的机灵小姑娘会给你指明方向!

心中的小孩

多么天真灵秀又憨态可掬的韩金英女士的本我——她心中的小孩!灵气四射,慧光照人:照射俗人,俗气顿消;照射贪官,贪官汗颜;照射坏人,立放屠刀;照射志士,宏愿生起;照射道者,豁然开悟——回光返照自己心中的小孩!

韩庙主人自述,历经二十余年的清净无为生活,才见到这个天真灵秀的她——本来面目!或曰内我,本我,真我,我的我。她的学名叫做天命元神,乃是道的代表或特派员,亦即修真悟道者明心见性之性,超凡入圣之圣,无极之子,太极真身:秋水为神玉为质,道乡走来小憨妹,大耳竖听天外音,双辫长垂春风醉。

韩金英女士认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言道,言德,言自然,言婴儿,就是要叫你唤醒内心的小孩——道之骄子!

柳华阳师祖说,父母,妻子,丈夫,儿女,可因夙世因缘而遇,而道则不然,须经艰苦修炼才得——谁修谁得!韩金英女士花了二十年功夫,其初衷不过是求得工作有成,生活安宁,并未追求成仙做佛。而她的仙佛种子却不期而至,不求而得!就因为不求而得,所以得来才真,真而且灵,灵而且妙,妙而入道!

请听内心的小孩读道德经

“道犹路也通天路,一条心路各自悟。鸿蒙未判悬太空,天地辟后在何处?”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心中之心——就是各人心中的小孩!

“丹经道书多假(借之)话,假话背后藏玄机。老子妙道无中有,玄之又玄上天梯。”请你像韩金英女士心中的小孩那样,握固《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道之机”这付拐杖,沿着老子五千言建造的通天灵梯,拾级而上,勇猛精进,直奔那没有究竟的究竟境界而去,定能亲见老家的本地风光。有诗为证:虚心实腹怀上胎,荷叶独坐小乖乖。登上天梯尘环望,欲尝道果上梯来!

“耐得寂寞与凄寒,无味馒头啃不完;无味中有味中味,味中味藏甜上甜。”世间读道,写道,问道,求道者,遍及地球村的各处,华夏村的研道者尤多。对这部道家祖经啃来嚼去,各味甘苦;注解诠释,各尽其妙。然而大多数人只是在名相上下功夫,或仅凭主观想象猜测,不免隔靴搔痒,难以通透道经三昧。

韩金英女士则独辟蹊径,遵循心悟之路,首先唤醒她心中的小孩——与道祖心灵相通的圣婴:“无私也”——没有主观意愿,“无为也”——不曾起心动念,“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与道心相通。把道祖金口言说的“假(借之)话”,用小孩童言无忌的口吻,自然而然的表述出来,使我们得以了知道祖老子的五千言到底说的是什么。

下面且听韩金英女士心中的小孩慢慢道来!

存诚子 曾庆余

2010年元旦

⑦ 求 老子道德经的密码

本人研究了很久,如果你是闲着没事真想知道的话,那我就告诉你吧:

老子道德经的密码就是:LAO ZI DAO DE JING

⑧ 如何快速记忆道德经

如果本来对《道德经》不熟,那么要用一天半的时间来熟读,当然如果能手抄一遍更好,因为里面太多“夫唯,是以、故,夫,矣,是谓、谓之”等这样的字,还有些比较像的及同样一句话用在不同章节等等这样一些情况容易混淆及错乱。

熟读之后就可以根据以上方法记忆,我用了三天时间。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记忆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各位可以参考再自己可根据自己更加喜欢的联想方式再记忆编形象故事,联想的故事一定要形象、有情节、自己容易记住并且积极正面,最好能尽量向书面愿意靠近,这只是记忆的一个过程,《道德经》的记忆我用了: 数字密码法,抽象的形象联想法、谐音法、串联法,字头浓缩法及关键字法等这样一些综合方法,当然在形象记忆的联想故事里面可能故事不一定合理,但是这个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只要记住了再理解的机会会很多,不用担心这种记忆方法会误导原意,完全不会的,相反如果记不住,甚至不太清楚《道德经》是写什么内容的就很难去要理解了,当然我们的理解要理解老子所讲的道还是很深,一般所谓的理解也是理解某人对此的书面注解,我相信只要自己对道德经的内容有所掌握,真正的道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去悟。

(以下用到的定位桩也许与你自己定义的桩子不同,没关系,这里是参考,也可以用你的桩子)

第一章

大树上座着陈道明,他有两个朋友叫无名跟有名,无名看寺庙,有名做花轿,两个人一同出去就很玄妙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天地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二章

美丽善良的鸭子相亲6次后以无为、不言、不辞的方式功成弗居而再也不去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故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做焉而不辞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三章

米老鼠考试不上线错过了难得的机会,所以很虚心的,没有其他欲望,也不敢有其他行为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智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第四章

一道士冲进吉普车,开向深渊时站了起来,都不知道车

⑨ 记忆道德经最好的81个桩子

熟读之后就可以根据以上方法记忆,用了三天时间。

当然这是自己的记忆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各位可以参考再自己可根据自己更加喜欢的联想方式再记忆编形象故事,联想的故事一定要形象、有情节、自己容易记住并且积极正面,最好能尽量向书面愿意靠近,这只是记忆的一个过程。

《道德经》的记忆用了: 数字密码法,抽象的形象联想法、谐音法、串联法,字头浓缩法及关键字法等这样一些综合方法,当然在形象记忆的联想故事里面可能故事不一定合理,但是这个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

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⑩ 破玄老子的密码by王扉txt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HrMm0VSk9l1KnyO8XiqwEg


提取码:5pqb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告诉我们:长久以来历代学者对《老子》的认识是错误百出的。《老子》一书不是《道德经》,而是《德道经》。拿《道德经》讲老子,就好比拿一张拼错的地图给人指路,结果就是把人给绕糊涂了。现在的人,兜兜转转、大造名相之后,才明白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重要性,甚至致命性。比如,晓得了听山歌要听原生态的;买蔬果还是有机的好;做菜呢,能清蒸就别油炸;健身,能在自然环境就别在室内……。王扉的《破玄:老子的密码》,正是从原生态、有机的、清蒸的老子德道经入手,不摆pose,不避实就虚,不故弄玄虚,故能带读者走进“入德之门”,体悟大道真义。

热点内容
合租道德 发布:2025-01-24 14:49:53 浏览:234
重庆产检劳动法 发布:2025-01-24 14:48:23 浏览:252
清华大学法学排名 发布:2025-01-24 14:31:53 浏览:730
合同法解释最新版是几 发布:2025-01-24 14:29:24 浏览:53
浙江高级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1-24 13:58:43 浏览:715
非道德化倾向 发布:2025-01-24 13:29:05 浏览:740
我该如何举报法官 发布:2025-01-24 12:54:43 浏览:962
法院执行人被冻结微信 发布:2025-01-24 12:45:21 浏览:301
谁在立法 发布:2025-01-24 12:17:14 浏览:1000
民法典手绘 发布:2025-01-24 11:42:27 浏览: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