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社区
1. 什么是法治社区
以法律依据来管理的社区。
依法治理
2. 江西省司法厅的社会承诺
解放思想,重在落实。为加快江西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有效的法律服务,省厅决定,推出18条措施,并向社会各界公开承诺:
1、以加快江西发展的大局统揽司法行政工作。紧紧围绕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找准自己的位置,把司法行政工作融入大局之中,一切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支持大局,开展每项业务工作,办理每件事情,都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坚决做到与大局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把支持、促进加快经济发展变成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的自觉行动,作为衡量司法行政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2、在全省司法行政机关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亲商,不能疏商,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从每个干警做起,从现在做起,密切与外商联系,与外商交朋友,做外商合法经营的“保护神”;要安商,不能扰商,不准做影响外资企业生产经营的事;要富商,不能坑商,对外商只能服务,不能索取。
3、营造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的治安环境。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主动配合政法其他部门依法从重从快打击黑恶势力组织犯罪和严重刑事犯罪,协助抓好重点整治,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发动群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两年内实现社会治安明显进步作出应有的努力,保障经济发展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加大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和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每半个月排查、梳理一次可能影响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协助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做好化解工作,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防止矛盾激化、纠纷升级而酿成影响稳定的事端,防止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为党委、政府分忧,让党政领导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
5、确保监狱、劳教场所稳定。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司法部的要求,加强监管教育改造工作,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和各项措施,保持监狱和劳教场所稳定,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狱所内案件,不发生爆炸、火灾等重、特大生产事故,以搞好局部稳定的实际行动,支持全省大局的稳定。
6、千方百计加快监所经济发展。抓住全省加快经济发展的机遇,发挥监狱、劳教场所的特殊优势,知难而行,迎难而上,排难而进,强化发展意识的推动力,强化资金投入的拉动力,强化结构调整产业化的带动力,强化场镇建设的启动力,靠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出效益,靠发展特色经济增效益,靠科技兴监促效益,靠争取各项政策到位活效益,靠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稳效益,靠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带效益,尽快走出监所经济困境,减轻财政压力。
7、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以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企业法人代表为重点,大力宣传普及有关国企改革、招商引资、发展旅游、知识产权、涉外经济、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增强企业法人代表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加快推进和规范依法治理工作,尤其要推广上海五里桥街道依法治社区的经验,按照“一门式”的受理办事模式,“百家帮百家”的服务活动模式,“市场补充,就业安置,便民利民”的功能定位模式,“精神、物质、组织、制度”四大载体模式的成功做法,抓好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促进我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8、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紧紧围绕全省加快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等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下大力气拓宽服务领域,改革服务方式,讲究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重管理,在管理中促提高。
9、全面放开公证业务,提高办证效率。对涉台港澳及涉外公证业务全面放开,尤其是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公证优先受理,对按要求当事人必须到场而不能亲自到场办理公证项目的,公证员主动上门办理,并切实做好证前服务、证中服务和证后服务。对真实合法、证据齐全的公证事项当日受理,即时出证;对重大、疑难、复杂的公证事项,按司法部规定可限6个月内办结的,缩短为2个月;限3个月内办结的,缩短为1个月;限1个月内办结的,缩短为7个工作日。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公证及企业抵押贷款合同公证的收费实行适当减收。
10、充分发挥律师队伍的作用。着力提高律师队伍自身素质,引导律师从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办案、轻服务,重业务、轻管理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切实把法律服务工作做到领导最关心的地方、市场最需要的时候、群众最欢迎的方面、投资者最放心的程度。市县司法局都要尽快组织一支精干的律师队伍,无偿地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招商洽淡、外资引进活动。组织律师主动将参与项目洽淡、可行性论证、出具法律意见书等“一条龙”的法律服务渗透到招商引资的全过程。支持律师依法大胆保护企业家、外商投资者、科技管理人才的合法权益,对某些为经济发展作过贡献,后因失误、失足及涉嫌犯罪的人员,主动担任其刑事辩护人,依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无罪、罪轻或减轻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供法院审判时参考。同时,组织支持鼓励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特别是群体性上访的接待工作,发挥他们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11、大力推广法律顾问工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不仅要积极组织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科学决策水平,发挥法律参谋助手的职能作用,更要为“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担任好法律顾问。全省每个律师事务所联系一个外资企业作为法律顾问服务点,为其依法生产经营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
12、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基层法律服务所要充分发挥贴近群众、便民利民的优势,为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服务,尤其要为乡镇经济发展,当好参谋助手。大胆涉足新领域,开拓新业务,提高各项业务的承办数量和质量,增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活力和后劲。司法所长要积极参与乡镇“四长”接待日活动,协助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
13、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在对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同时,着重加大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针对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介入,主动服务,为确有困难的企业、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14、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由单一服务转变为全方位服务;由被动、坐等、滞后服务转变为主动、上门、超前服务,既要“微笑服务”,更要“有效服务”。适应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与投资者建立联系点,随时随地现场服务;主动了解生产经营情况,为其当好参谋;主动受聘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服务;主动为投资者办实事,为其排忧解难。
15、加快办事节奏。不等、不拖、不推诿,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尤其是对投资者、私营企业主的涉法问题,坚决做到优先予以受理;对申办的各种证照,凡是符合规定、手续完备的,优先受理,当即办结;对需要法律帮助的,优先受聘法律顾问,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16、增强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实行“阳光作业”。在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全面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标准、公开办事结果,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优质、高效、快捷的法律服务。
17、严明纪律。坚决贯彻从严治警方针,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明纪律。严格执行省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决不能超越权限和范围;严格执行收费规定,严禁超标准、超范围收取各种费用。凡违反上述规定的,以及在执法执业过程中发生索、拿、卡、要和违法办证办案,只收费不服务,或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一经查实,从严处理,决不姑息。
18、实行开门评议。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每半年要主动征求企业法人代表对执法和服务工作的意见,接受他们的评议。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接到投诉后,必须在两天内予以答复;需要调查核实处理的,也要在7个工作日处理完毕,并将结果告之投诉人。省司法厅决定由律师工作处负责专门联系外资企业及处理有关涉法事由。
3. 如何认识社区依法治理的地位和作用
一)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加强社区管理的需要。在社区管理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本身就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依法治理,社区管理才能够真正得到加强。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由政府或所在单位包揽的就业、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事务逐步由社区承担,社区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和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通过开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为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保障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社区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伴随着社会人员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下岗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以及新迁居民涌入社区,汇成数量庞大、身份复杂、流动性强的“社区人”群体。“社区人”个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职业的差异,使得日常社区管理中出现了多种矛盾纠纷,如普遍存在的下岗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垃圾费的收缴、房屋拆迁、禁毒禁赌等问题,以及因空调噪音、滴水,车辆进出停放等原因而产生的邻里矛盾,街道社区由此成为了社情民意的综合反映地和各种矛盾、问题的汇聚地。靠过去那种由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上门做工作的简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只有加强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够顺应民情,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确保社区的稳定。
(三)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得以充分实现。实现的途径就是实施依法治理,通过加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党的要求和宪法、法律的规定,把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开展“自治”活动,切实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区法治化的目的。
(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物质要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街道社区为居民办实事,就是要整合力量,实施依法治理,采取建章立制,整治违章违法,推动法律、医疗、文化等服务进社区的多种形式,实现社区的居所安全、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4. 如何全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
社区是社会的根基,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推动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等改革任务,形成了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到社区治理一体贯通、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江苏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按照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框架指引,加快转变治理方式,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从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多元主体转变,从政府管理、控制社会向政府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转变,逐步构建起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优化政府治理结构,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职能,明晰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的权责,回收政府行政性事务,为社区“松绑”。南京玄武、秦淮等地推行“街道中心制”和社区公共服务“整体外包”改革,推动大中城市城区街道去“经济化”,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社区去“行政化”改革,聚焦自治和服务。无锡、镇江等地通过社区“扁平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最大限度整合社区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资源,推动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强化服务管理责任,切实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推行“政社互动”模式,改进社区治理方式。太仓市自2008年起,率先开展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简称“政社互动”)的创新探索,实现了基层政府转职能、基层自治组织增活力、居民群众广受益多方共赢的效果,被专家誉为继审批制度改革后行政体制改革“第二次革命”,得到中央领导和民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自去年下半年,我省全面部署和推广“政社互动”,通过编制《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村(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明晰责任主体和权责边界,变“上下级关系”为“平等对话关系”;乡镇(街道)与村(居)民委员会协商签订“协议书”,实行“契约化”管理,变“行政命令”为“依法协助”;改进考核方式,变“单向考核”为“双向评估”。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已有337个乡镇推行了“政社互动”,占总数的26.6%。
建立“三社联动”机制,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机制。南京玄武区、建邺区、鼓楼区等通过“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增强社会组织承接功能,促进专职社工活力释放,形成公益创投、购买专业服务的典型经验。无锡崇安区通过“夯实平台、提升品质、强化参与、放大效应”,构建“四联治理”工作体系。南通崇川区将公益创投理念应用于社区服务领域,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资助等资金来源渠道,赋予“三社联动”新的内涵。
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通过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与协商,为社区治理与和谐善治奠定基础,让基层政府回归公共服务本份、自治组织回归自治管理本位、居民群众回归自我服务本元。省级出台政策性文件,规范社区考核评比,从行政层面为社区减负、“松绑”。省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预算1亿元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引导方式,推动和实施城乡社区“两大平台”建设,为促进社区“减负增效”创设载体。南京市出台社区减负七项规定,取消25项工作任务,48类评比,42个机构,72项台账,整合20条社区网络,增加自治服务、便民服务,改进考核方式,较好解决了社区负担重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鲜活经验。
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强化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最大限度激发自治活力,推动实现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由“社区管治”到“社区善治”的转变。太仓、邳州、连云港、泰州、江阴等地积极探索,形成了“政社互动”、村级“四权”建设、“三会村治”、“直评村官”、“以民主促民生”等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形式,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省各地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培育社区治理主体、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明晰社区治理目标、丰富社区治理内容,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成效,推动社区治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对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我省社区治理的发展还不平衡,比如在社区经费保障问题上,《意见》明确要求,将社区建设“五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但不少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社区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经费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上,《意见》明确了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提供方式,但目前一些地方仍有一定数量的城乡社区“硬件”不达标,甚至还有少数空白点。在社区准入上,《意见》要求大力压缩针对社区的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但落实效果不是很好,社区负担依然很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社区治理必须迈出新的步伐。一是深入开展社区创建,不断提高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以“创建考核”为抓手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深入开展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二是全面推行“政社互动”,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行“政社互动”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工作。厘清行政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明晰“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力争到今年底,苏南50%、苏中30%、苏北20%的县(市、区)实行“政社互动”模式,至2017年全省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快实现社区减负增能,大力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效能。按照“能删则删、能调则调、能并则并、能压则压”的原则,大力压缩影响社区工作、增加社区负担的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进一步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严格社区工作准入,让社区工作者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居民、搞好自治,切实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效能。积极推广南京市社区减负经验和模式,省级层面出台社区减负相关文件。同时,加快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运用现代化手段,真正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减轻社区负担。四是深化拓展“四个民主”,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升村(居)委会成员能力素质,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建立健全“三社联动”机制,努力提升基层社区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按照“政府扶持、社会运营、专业发展、项目合作”的原则,建立健全“三社联动”机制,大力培育发展贴近城乡社区居民需求的公益慈善、文体娱乐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有效承接政府及相关部门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今年,省民政厅将制定出台促进“三社联动”机制建设的扶持政策,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政策支持等有效途径,为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制度环境。
5. 如何在依法治区进程中做到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一、加强道德建设 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区文明办负责人表示,法治与道德具有一致性、兼容性和互补性。
要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在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公序良俗,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充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良法和美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过程中,要加强道德建设,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社会层面中“法治”的宣传教育,使之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增添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二、大力宣扬法治文化 推动法治文明建设
“法治的生命在执行,短期的执行靠奖罚,长期的遵守靠教化。”全委会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全民普法守法,进一步强化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区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加强法治宣教,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引导全区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要大力宣扬法治文化,推动依法治区与以德治区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法治文化。要将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作为区级文明单位、文明镇街、文明细胞创建的重要内容,推动法治文明建设。
结合依法治区工作,文明办将着力引导社会诚信建设,深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以窗口行业为重点,以依法行政、文明守信为核心,着力推动行风建设,在各行各业建立一批严格执法、优质服务的示范点。
三、将依法治区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要将法律服务纳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法律顾问、村居法律顾问制度,依托文化馆、站、中心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依托三级服务中心体系,同步建设区司法行政服务中心、镇街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法律服务点,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建立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多渠道、多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帮助。
结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区文明办将把依法治区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把法治宣传教育、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市民创建全过程;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引导法律服务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
6. 如何推进依法治国和催进社会和谐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夯实基层创建基础。
1、领导重视,使基层创建工作由软变硬。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到基层的各方面。始终坚持“抓领导、领导抓”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依法治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街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人大督促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格局,共同推进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
2、落实保障,为创建工作提供动力。
在年初及时制定开展民主法治创建工作的规划,为基层创建工作提供了依据。街道、村居两级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了普法工作的有序进行。
3、加强指导,增强创建工作针对性。
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明确了相关联系人,按区域分别召开现场会,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做的好的村为样本,促进后进村,带动中间单位,有效地提高了工作质量。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基层干群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1、突出村居干部的普法教育。
村居干部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关键,也是农村普法教育的带头人和宣传员。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街道每年均邀请聘请高校教授、资深律师为村居干部讲授《民法》、《刑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知识,还把推进《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贯彻和《民法》、《民事诉讼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村居干部的普法重点内容,做到布置检查工作时有这方面的要求,评比奖励时有这方面的标准,增强村居干部依法治村居的意识,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为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为群众谋利益打牢了基础。
2、突出普通村民群众的普法教育。
①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学法需求,街道组建普法宣传小分队和讲师团进村入户,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普法宣传,接受群众咨询,解答法律问题;春耕前夕,针对土地水源及预防假种子等问题重点宣传《土地承包法》、《水法》、《种子法》等;农闲期间,针对容易发生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等问题重点宣传《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民法知识。
②成立了法制文艺宣传小分队,针对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相关的法律法规编排成文艺节目,在农闲和节假日期间利用“村民活动中心”举办法制文艺演出,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习法律知识。
③运用标语、横幅在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主要路口、人来人往的地方进行张贴、横挂,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法规教育。
④根据农民群众需要,送书送法进村入户,宣传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法律法规。同时把普法教育与文明户评比相结合,与遵纪守法户评比相结合,形成了农民普法教育的新局面。
3、突出青少年的普法教育。
针对当前村居留守青少年日益增多的现象,我们主要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中小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上。
①注重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留守青少年开展学法活动,增强其法律意识。
②注重校园课堂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相结合。通过积极开展法律征文比赛、法律知识竞赛等主题普法活动,形成了社会各界联手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格局。
三、管理力度到位,指导基层充分发挥自治功能。
1、街道民主法治建设围绕“四民主、两公开”工作要求。
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以制度的形式确立固定下来,切实保障和落实村居民的选举权、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和干部群众自我管理服务功能。
2、推进民主决策有力度。
街道坚持把对村居的管理权直接交给村居民,按照“自己的事情自己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原则制定适合本村或社区实际的村(居)民自治章程等,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规范依据。白马村在盖建村部办公大楼、改建一站式服务大厅等涉及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时,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代表提出的具体意见或建议,认真、真实的记录会议情况,及时将会议中作出的决定以公告形式告知百姓,保障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
3、深化民主管理有力度。
街道各村居能主动把村民自治与加强党的领导统一起来,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村级事务上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凡村里的大事难事,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党支部会议提出解决方案,讨论后依法提交村民代表会议通过,较好的将“村官自治”转变为“村民自治”。
4、执行民主监督有力度。
民主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有更广泛的基础。高旺社区、城东社区、虎桥村、七里桥村等依法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有序开展日常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干群协商共事制度,在村居干部和村居民之间搭建起干群对话的平台和桥梁,构建了村级权力制衡机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工作成绩的取得是人民群众克难攻坚、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广大基层干部开拓创新、辛勤工作的结果。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工作的深入和落实,扎实把创建工作做的更好。
7. 如何更好推动我区依法治区建设工作
为有效落实依法治省和依法治市相关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区公、检、法、司各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大力组织推进依法治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广泛宣传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动开展法治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强化各级干部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带头遵法守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增强广大群众法治观念,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无理不能取闹,有理也要依法理性表达。切实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
加强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严格落实信访工作制度,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和社会关切。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按程序解决,探索上访依法终结制度。深入推进“诉非衔接”,完善“三调”联动机制,依法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防冤假错案
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严禁对群众报警求助置之不理,严禁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让普通群众打得起官司,严格执法,杜绝冤假错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8. 从社区工作谈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应该重点有哪些措施
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特别是市场经济,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全体公民都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有序发生,社会各项事业才能纳入法治轨道。因此,各级党组织和领导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责任感,确保普法教育真正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之中和其他工作一并落实,一并考核。
明确职责、齐抓共管。首先要明确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党委、政府在开展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的指导、协调机构,而且是政府编制内的常设机构,不是市司法局的内设股室。依法治理办公室拥有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考核等职能和权限。依法治理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组织指导和协调保障作用。法制宣传教育是全党的任务,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担负着普法的主管职责,责无旁贷。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优势,树立“大普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发动一切力量开展普法工作,才能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完善制度、强化考核。“六五”普法要在考核评估上下功夫,建立一种权威性的长效考核机制。由依法治理办公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内容标准和办法,对考核取得优秀等级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对其主要负责人实行免职;个人在年度考核中不合格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考试制度。按照任命权限,由任命机关组织,对考试不合格的暂缓任命,对经两次补考不合格的不予任命或不再提请任命,以激励和督促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建立个人学法档案制度。将个人年度学法考试、考试结果列入个人绩效档案,作为干部年度工作考核、任免、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
强化队伍、抓好落实。做好普法工作,关键靠人、靠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一支专职普法青年队伍。这支队伍主要来源于全市乡镇从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人员和村级干部,这些人应当挑选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普法的工作人员;二是组建一支以律师、法律工作者、从事法律教学和法律工作为主体的普法讲师团。三是建立一支由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村干部和有一定威望的老同志组成的义务普法志愿者队伍。鼓励、引导和组织三支队伍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中坚作用,以骨干普法带全民学法。
抓好重点、紧贴实际。公职人员的普法教育,已经形成制度,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已成为全体公职人员的行为标准。“六五”普法在重点对象上,应由公职人员向村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青少年和刑 满释放人员方面转移,在普法内容上,突出维护社会稳定,普及依法行使权益,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宣传教育。在普法形式上,举办各类法制学习班,发放法制学习资料,开展经常性的法律咨询,把法律交给广大公民、人人争做法律“明白人”。
落实经费、保障运行。开展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经费问题至关重要。普法经费要按上级的精神列入每年市财政预算,专项划拨,专项专用,切实落实到位。不要把普法专项经费与司法局办公经费混在一起,普法专项经费是用于全市普法工作,是全体普法对象的经费;司法局的办公经费是司法局工作人员工作经费,两项经费有严格的区别。司法局工作人员不多,所拨付的办公经费也相应有限。更不能把普法经费名义上列入财政预算,敷衍上级检查,而实际并未真正拨付。没有经费保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就无法正常运转。
创新形式,营造氛围。以农村法制宣传月,青少年法制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载体,继续运用宣传车,法律咨询,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创办法制宣传栏,悬挂法制横幅标语等传统方式营造法制宣传氛围。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政府内刊,信息网站等传媒,加大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电视台,政府信息网站要开辟法制宣传教育专题栏目,建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在休闲公园,车站,码头,集贸市场等人员集中的繁华地段,设置法制宣传栏或者法制宣传公益广告牌,使全体公民出门见法,抬头见法,时时刻刻把法律装在心中。
法治实践、普治结合。普法教育坚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抓重点、治难点、重实效。以“法治县(市区)”建设为平台,加大三个创建活动的力度。一是以“四民主、两公开”为重点的“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二是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重点的“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的创建活动;三是以依法办事为重点的“依法决策示范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9. 如何让群众真正参与到依法治市中来
强调要切实增强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为建设幸福资阳提供坚强法治保障;要准确把握推进依法治市的着力重点,由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牵头统筹、6个工作推进组分工负责、若干工作小组具体落实的“1+6+N”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坚决有力、扎实推进,确保依法治市工作取得实效。她提出2014年,资阳将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为推动加快发展、建设幸福资阳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新华网)
但是建设依法治市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目标宏大,任务艰巨。因而各级各部门要践行依法治市工作责任制,充分认识依法治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市民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保护能力,一有问题就让其想到咨询律师且有律师为其服务;要深入基层调研、广集民意,法治社会不是少数精英人士设计的“空中楼阁”,要认真倾听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广泛集中民智、汇聚民意,做到更接地气、更通民心。
可以预见,未来的资阳会形成学法、守法、敬法、畏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人人知法、人人懂法、人人自觉遵守法律。最后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市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