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化管理

法治化管理

发布时间: 2022-06-19 18:12:09

⑴ 实现治安管理的法治化和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摘要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走法治化之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化,必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立法,构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部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执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化与党的领导、党的政策的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结语。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对执政能力的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以及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层次矛盾的角度论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第二、三部分分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立法现状,对构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部门作了阐述。第四部分针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执法现状,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对策。第五部分强调了党的领导、党的政策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六部分论述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德治”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⑵ 探讨实物地质资料的法制化管理

郑力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处,北京 100083)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法律为手段,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的法制化管理。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法制化管理

实物地质资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运用法制化、规范化手段对实物地质资料实行科学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一的规范

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管理体制不顺,因此导致管理上的混乱,甚至使部分汇交人担心自身利益受损而拒交资料。一些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规章制度也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

2.汇交行政执法监督不力

从目前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体系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监督体制不尽合理,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力量薄弱,地位偏低,权力不足,权威性差,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许多空档;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些地区、部门的监督工作尚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未普遍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监督权责关系未理顺;监督不力,惩处不严;执法监督手段单一,效果差。

3.地质资料汇交人的汇交责任淡薄

许多汇交人对汇交地质资料的有关规定不了解,法制观念淡薄。大多重视前期的勘探开发,忽视地质资料的保管、利用和汇交。致使相当多的实物地质资料散落在企业、基层单位,甚至个人手中。虽然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极为丰富,使用价值非常高,但资料的保存状况不符合规定的要求,致使大量珍贵的地质资料损毁流失,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实物地质资料利用率低

近年来,社会上对实物地质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统计表明,这段时间馆藏的实物地质资料利用率反而降到历史最低点。据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1)馆藏资料得不到及时补充更新

馆藏地质资料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需不断进行补充与更新,既有输入(收集)又有输出(剔除)。馆藏结构既相对稳定,又是可变的,呈动态的平衡。大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属内部资料,只供一定级别的单位或承担国家地质工作项目者使用。由于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未汇交,均处于相互封锁状态,地质资料馆的资料得不到及时更新,长期下来,致使馆藏结构不合理。

(2)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服务水平低

大多数馆藏机构保管设施落后,地质资料出现破损、老化等问题却得不到有效修复;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低;保管机构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资料的二次、多次综合开发利用不到位,不能提供深层次、多方面的服务;缺乏资金,导致库房设施简陋,影响到实物地质资料的保存,有的仅是简单堆积存放,杂乱无序,无法利用。

(3)过多过严的保密限制

大量保密的实物地质资料一直封存在馆藏机构,不对外开放,再加上各地勘单位的资料封锁,造成地质工作低水平重复,影响了地矿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矿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用法律作手段,强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

1.修改矿产资源法,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资料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协助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十四条规定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和各类矿产储量的统计资料,实行统一的管理,按照国务院规定汇交或者填报。第二十七条规定矿产资源勘查的原始地质编录和图件,岩矿心、测试样品和其他实物标本资料,各种勘查标志,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护和保存。第二十八条规定矿床勘探报告及其他有价值的勘查资料,按照国务院规定实行有偿使用。现在看来,该法行政执法主体已经发生改变,对如何规范地质资料管理的阐述也比较简单,对该法的执法监督没有明确说明,该法中虽然规定了法律义务,但对违反这些条款却没有规定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应对该法尽快修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贯彻执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施办法

由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是目前我国地质资料管理的专门性法规。该条例界定了地质资料的概念,并明确规定,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利用的监督管理,并就地质资料汇交范围、期限以及汇交人的权利和义务、违反该条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同年国土资源部第七次部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3月1日施行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为条例的贯彻实施做了进一步明确规定,如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制定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规定

要根本解决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快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立法。规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管理责任、保管和服务办法。

1)通过出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法规,以法律手段构建全国性多领域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体系,以国土资源部为执法主体,省(市、自治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物地质资料的形成单位构成网络框架,理顺各级、各类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和义务,实现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法制化。

2)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不同领域、行业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细目,并规定汇交方法,以保证实物地质资料的质量、数量、连续性和完整性。

3)以法律的手段保护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人的合法权益。公益性地质资料对社会公开,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促进社会利用。充分发挥现有实物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

4)通过法律建立执法监督体系,依法对汇交、保管、利用进行监督。法律、法规的建立是执法监督的根本。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制度,是确保执法监督到位的根本保证。执法监督属于业务监督的范畴,是保障和促进依法行政的主要方式。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要遵循它们的内在规律。主要包括:监督权力配置、监督制度建设、监督活动开展和监督结果运用。在“监督权力配置”上,要着眼于统揽协调,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在“监督制度建设”上,要着眼于创新和完善,增强监督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监督活动开展”上,要着眼于全过程监督,增强监督的有效性。在执法监督机制中,“监督活动开展”是关键,其难点是监督行为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现有的监督往往表现为事后监督。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执法跟踪监督制度;二是坚持定期检查制度;三是实行不定期抽查和执法专项整治。在“监督结果运用”上,要着眼于公平、公开与公正,增强监督的科学性。依照相关法律,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是对实物地质资料有序管理的重要保证。

On Legalization of Geologicalsamplemanagement

Li Zheng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Archives,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main problems in themanagement of geologicalsamples,and introces legalmeans tostrengthenmanagement of geologicalsamples.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legalizedmanagement

⑶ 什么叫法治化

中国法治化:

法制 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法制,完整的法制规范体系,健全的法律运作机回制以及相答关的保障制度。

·法治,法律成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管理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们自愿接受法律约束的社会状态。

·人治人治状态下,治国的主体是个别的人,法律要受最高掌权者的控制。

人治的成功是指君明臣贤民顺的社会治理状态;法治强调治国的主体是法律,任何人都在法律之下,应当遵守法律。不过,无论人治还是法治,都不可能脱离人。在法治的状态下,也并非排斥人的作用,要充分尊重人的作用。

⑷ 进一步推动国资专业化系统化法治化监管的必要性

摘要 一是持续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更好地促进和保障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进一步理顺了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出资关系,巩固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厘清了出资人代表与监管企业的职责边界,更加注重通过法人治理结构来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好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⑸ 为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我国制定了什么法

为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我国制定了什么法?为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我国制定了《食品卫生法》,该法指出,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制定本法。
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
《食品卫生法》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制定本法。

⑹ 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转变,是"四五"普法确定和实现的重要目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建设法治江苏,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基础。只有全民法律素质

的大大提高,法律才能成为人们内在的自我表现需要和自我要求,"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法治化的重要基础
所谓公民法律素质,是指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因素和思想观念形态的全部精神生活现象的总概括,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理念层面的,如法律的信仰、意识、知识等,行为层面的,如法律的习惯、行为等。简单地讲,法律素质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以及运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综合构成。公民法律素质是法治化建设的基础。在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法律素质的问题渗透到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才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群众正确而充分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人民权力的有效行使,必须在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下才能做到,因为行使权利有一个如何正确行使,如何行使到位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不断提高法律素质,才能保障人民群众正确而充分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依法治国中,人民群众是主体,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化进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补我国"政府推进型"法治的不足和缺失,也有赖于法律素质的极大提高。
第二,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才能不断完善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法治江苏建设纲要》中指出:"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使地方立法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需要相适应"。立法质量是法律体系的生命线。而立法质量的提高,关键立法者的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及其对该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只有具有较高法律素质和良好道德的人才能创制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观规律的高质量的"良法"。此外,立法工作涉及到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只有广大公民主动参与,在民主基础上高度集中,才能保证"良法"的制定,而公民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则是人民群众关心立法、参与立法的前提。
第三,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才能做到公正司法、准确执法、严格依法办事。
司法、执法活动是带有专职性和有序性的,它要求司法、执法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强烈的法律意识,较高的法律素质,否则难以正确而忠实地履行好神圣的职责。同时,司法、执法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是错综复杂的,还要求司法、执法人员在具备良好法律素质条件下,有从实际出发,正确地理解法律的良好素质和能力。这样,在法律和客观实际之间,实际上则是由法律素质来起决定因素的。如果说是在有了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律素质要发挥作用,那么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没有法律规定时,法律素质的作用就更加显得重要和突出。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代表,而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所产生的榜样力量。因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高度的法律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它也是全体公民提高法律素质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第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才能真正行使法律监督,消除司法腐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在我国法制建设中,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监督还很不得力,所以出现"有监无督,虽监难督"的状况。法律监督不力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法律素质不高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从监督者来说,由于法律素质不高,监督往往是被动性的而非自觉性的,是滞后性的而非超前性的,是报复性的而非责任性的;从被监督者来说,由于法律素质不高,对监督往往是逆反性的,视监督为形式,视监督为麻烦。
要改变目前存在的"权力大、监督权力的力量小;权力多,制约权力的力量少"的状况,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作用,不断提高其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其法律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人民群众普遍具备了较高的法律素质,懂得了自己作为法律主体的地位,了解了自己的监督权利,就会以较强的积极性、主动性行使监督权,及时有效地揭露和制止各种违法行为,形成一种强大的严格执法、违法必究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氛围,并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和传统,这样,就能够自觉地监督违法行为和执法不严等不良现象。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
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乃是当务之急。如何切实而有效地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呢?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法制宣传教育的实践,不仅表现在国家对公民进行法制思想的灌输,也同时表现为法律自身的教育作用(立法效果),司法实践活动中具体案例的教育(司法效果)和人们自身意识及其他教育影响(守法效果)等。
一是增加和丰富公民的现代法律知识,为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提供必要的基础手段。
法律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一定的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如前所述,提高法律素质是法治化的基础,如果人们普遍法律知识,法律素质不高,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普遍理解和遵守执行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虚设。法律知识也是守法的基础,是养成守法品质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法律知识,才有可能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才能谈到提高法律素质。
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广泛传播宣传,使公民对国家法律体系的框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逐步全面的把握,使之知道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应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因此,对于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来说,通过系统的、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法制学习教育,仍不失为一个比较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二是培养和巩固公民对法律的信任、信赖和理性守法的精神,为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法制宣传加强对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可以促进全民形成科学的和现代的法律价值观,使之在理性上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从而为公民评价法律、遵守法律、寻求法律保护创造条件。这也有利于拉近法律与公民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公民认识到法律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公民科学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对法律的情感,坚定法律信仰,从而影响公民的法律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促使公民逐渐走向依法办事的理性自觉。
三是引导全社会养成普遍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为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营造广泛的社会基础。
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的社会工程,可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发挥各专业部门在法制宣传中的职能作用,开展深入持久的专业法宣传普及,并与专业法的执行活动紧密结合,使各项法律的执行实施被人们所认知认同,同时,法制宣传还能将法制宣传教育与动员公民参与相结合,加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教育,调公民运用法律、参与法律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促进公民形成学法、守法,依法办法、依法维权和表达自利益诉求的行为习惯。
三、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创新是实现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目标的关键
普法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创举。20年普法,对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其作用仅是启蒙式的、初步的。就目前公民法律素质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一是法律素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缺乏尚法的精神和对法律的信仰,自觉守法和护法的社会风气尚待形成,"法律工具论"的观念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党政官员中很普遍。
二是普法教育与法治制度运作差距较大,在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不力和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权乱法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又影响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也直接阻碍了公民法律素质的提升。三是普法教育的受众面不平衡。特别是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的法制教育还存在一定的死角。工作半径大、普法覆盖面达不到要求,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和职业者之间所具备的法律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维创新为前提,以拓宽内容为基点,以改进方法为手段,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立足多元化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求普法教育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上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创新普法理念,使普法成为公众的内在需求,推动普法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要树立"大普法"的理念。普法是全民普法、不只是普法职能部门和普法工作者的"专利",其主体是全民。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各级组织、行政机关和司法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更是最具说服力的普法。普法的客体也是全民,普法教育对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实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提高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文化素质,是每个公民必须面对和努力适应的现实。所以,要树立一种崭新的普法传播理念。即:普法不仅仅是普法工作者的事情,每一个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施教者;普法不单独是由一群人灌输给另一群人,而应是一种互动,一种双向交流和感染。公众在学法的过程中,了解法律、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思想的熏陶,逐渐确立了法治观念,提升了法律素质。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与民本精神。我国普法对象众多,内容广泛。普法教育要承认和重视不同对象人群的个性特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立足点,满足和服务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需要,一切以适于公众掌握、满足公众需求、提升法律素质为标准。普法只有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时,才能持之以恒和深化发展。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当普法符合个人需要时,它就会产生亲和力、认同感,从而引导积极的态度,从而赢得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使普法有机地融入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
(二)拓展普法内容,重视对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教育,提升普法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在教育内容上,除了进行具体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外,应主要进行现代法律观念的教育。在现代法律观念的教育中,尤应强调现代法律价值观的教育。现行实体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法律精神的要素,但这种隐藏于法律条文背后的法律精神往往难以系统地为人们所掌握。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法律生活之上,开展对法律价值、权利本位、法律至上、自由平等等等观念的传播和渗透,使广大社会公众通过对法律制度文化内容和法治精神文化内容的学习,消除过去认识上偏差,认识到只有通过法律和法律生活才能有效实现自身对秩序、安全、正义、自由、平等的追求,认识到法治的理想在于制约权力、保护权利、实现利益,认识到法律应当是最高权威的规范标准和价值尺度。换言之,只有认真对待义务,才能确保权利;只有履行义务,才能实现权利。
(三)丰富普法形式,讲究载体的多样性,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不同于建设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设主 要依靠人们的理性思维,而法律素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感性。所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围绕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这个中心,不拘一格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培养公民内心自觉的、理性的法律权威和观念上下功夫。要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法律思维的探索欲。 这其中,要注重普法教育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在普及社会主 义法律的同时,也要倚重对这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将其 传统道德文明,健康向上的东西融入到普法教育中,形成与中国 传统优秀文化相融合的现代法治文化,发挥其在提高公民法律素 质中应有的效应。要注重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结合。法治实践 是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的最佳途径。要将法律运用到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去,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践行法治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法律素质的过程。应特别重视对广播、电视传媒的利用,这 些媒介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优势。 应充分利用媒介的这些优势,引导他们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公 民法律素质为己任,充分发挥其法制宣传教育功能。

⑺ 如何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的重心和实质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

西方国家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的历程为我国提供了某些经验和借鉴。具体而言,在经济规制方面,应注重与时俱进地调整规制的内容与范围,并赋予足够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而且必须依法行使。在确保公平和绩效方面,不仅注重形式的公平,更注重结案的公平,树立 “以结果为本”的管理观念。在监控体系方面,应注重建立系统、全面监督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并确保监督者地位相对独立。在非强制行政方面,应注重利用非强制行政作为推行政府经济政策的手段,加强与社会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增加公众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参与。

第一,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首先决定于经济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法治化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首要衡量标准;
第二,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是国家意志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必然要受到政治的直接影响,国家的性质与执政党的宗旨始终是左右政府经济管理模式选择及其实现的重要力量;
第三,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必然在具体的人文环境下、通过特定的人去组织实施,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背景和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使其具有民族文化的特点;
第四,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的实现,离不开国民对法治的认识,国民的法治价值观念发展水平和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直接影响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的进程。因此,为了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必须深入研究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与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的关系,深入探索和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丰富和发展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法治化的理论和经验。

⑻ 浅谈如何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决定》规定: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决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决定》提出的“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体化。《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从我国目前政权结构组织形式来看,我国基层社会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两种组织形式。现行宪法第111条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该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与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行的还有各种基层社团组织、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等。
这些基层组织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层组织所制定的自治章程、乡规民约、行业规范等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国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别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等领域,国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因为部分群众或少数人的利益侵犯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特权而侵犯了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基层人民政府必须依法对基层社会进行严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执法渠道,注重基层政府与基层组织之间的沟通协同,要尽量使基层政权的执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进社区、进课堂、进居民家中,真正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法治工作落地实处,不留死角,通过基层依法治理,夯实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维护基层繁荣和稳定。

⑼ 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行政管理法制化主要内容是通过法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法治原则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
1、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只能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采取行动,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根本要求。对于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动,而无须法律授权。但是,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则没有这种自由,而必须严格遵循“凡法律所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规则。这是行政行为与公民个人行为的最大区别。唯有如此,才能使行政机关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行政机关的权限(包括事务、时间和地域三方面),主要规定在宪法、法律等成文法之中,当成文法规定不明确时,行政法院根据法的一般原则对成文法的规定进行补充和解释。行政机关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自由行动,否则,构成“无权限”。无权限行为是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在越权之诉中,“无权限”是行政行为被撤销的首要理由。但是,如果无权限机关所作出的行为,属于羁束行为,且该行为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有管辖权的机关在同样的情况下也只能作出同样的决定,行政法院对这种行为并不撤销,因为撤销该行为“并不影响行政决定的结果和当事人的利益,而徒浪费诉讼时间。”
2、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法治不仅要求行政行为的存在须有法律依据,而且进一步要求行政行为的实施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程序和目的。也就是说,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为过程必须合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对行政行为全程的监督和控制,使行政权在法律所设定的轨道上运行。但是,我们不能把行政法治的这一要求,简单理解为行政机关只能机械地把法的抽象原则适用于具体事件而没有任何斟酌选择的余地。行政行为有羁束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之分,它们受法律制约的程度上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二者都必须受制于法律这一点是共同的,不可动摇的。根据行政法治原则,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第一,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律往往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考虑对行政行为规定不同的形式和程序,比如行政条例的咨询、讨论和公布程序,行政处理的说明理由和书面形式等。由于法律规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于保障相对人权利的考虑,因此行政机关必须遵守,否则行政法院将宣布该行为无效。但是,出于行政效率的考虑,行政法院对于形式违法的行政行为也并不是一概予以撤销,而是根据形式违法的具体情况分别作出撤销、不予撤销和补正等不同形式的灵活处理。
明确的管辖权与合法的形式共同构成了控制行政权行使的主要条件,无权限和形式上的缺陷是国家参事院(最高行政法院的前身)撤销行政决定的最初的两个理由。在当代的法国,形式和程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因为“手续不仅限制每个公务人员的权力,也使每个公务人员受到其他公务人员的制约和补充。” 比如,法国在 1978 年公布实施了《改善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 1979 年公布实施了《说明行政理由及改善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 1983 年又公布实施了《行政机关与其使用人关系法令》等单行的行政程序法。
第二,目的合法。行政行为的目的合法也是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而不能出于以私人或党派或者所属团体的利益。例如,当某家旅馆与市长的某个亲戚开办的旅馆形成竞争时,该市长不得以危害公共秩序为借口关闭该旅馆。其次,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授权的特别目的。例如,在 1875 年的巴利塞诉省政府一案中,行政法院撤销了省长作出的关闭 巴利塞 先生的火柴场的决定,理由是该行为的目的不是法律与规章授予他权力时要保障的目的,而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部门的利益。
行政行为的目的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是行政法治原则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在法国行政法治进程的初期,只要一种行政行为是由具备法定权限和资格的行政机关依据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的,行政法院就会认定该行为合法,而不问该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随着行政法治的进一步发展,行政法院发展了滥用权力的理论,根据该理论,行政法院可以审查行政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如果行政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符合法律规定,该行为将被行政法院以滥用权力为由予以撤销,从而使每一项行政行为都处于行政法院的监督和控制之下。行政法院对行政行为目的和动机的审查极大地扩展了行政法治原则的内容,狄骥认为这导致了自由裁量行为概念在公法领域的消失。
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除了要求行政行为的形式和目的合法之外,还要求行政决定的内容和法律根据合法。
3. 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积极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行政法治有两层含义:消极的行政法治和积极的行政法治。消极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方式、程序和目的。积极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机关以自己的积极行动保证法律的实施,这是法国行政法治原则的最新扩展。
根据积极行政法治的要求,不仅行政机关拒绝作出实施法律的具体行政处理决定构成不作为的违法,而且当法律和上级机关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制定条例,而行政机关不履行该义务的行为同样也是违法的。法国最高行政法院在 1959 年的一个判决中声称,行政机关在情况需要的时候如果未制定有效的条例来维持秩序,就是违反法律。 1969 年,最高行政法院又重申了上述观点:当制定行政条例为实施某个法律所必要时,行政机关有义务制定这个条例。

⑽ 推进基层档案管理法治化的路径思考

近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公安局部署档案管理系统,制定一系列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现代化。通过部署专业档案管理系统加强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档案数据信息的输入、检索、利用等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按照保密要求将档案按顺序排列,将各类资料整理装订、入柜,确保档案资料有序化管理,做到不丢失、不缺失、易查找。

会博通从1988年开发出我国第一套文档一体化软件产品以来,就是我国最早的知识与内容管理软件开发与供应商。历经30年,会博通一直潜心研发综合知识管理系统,打造组织知识生态链,已经成为经国家认证双软企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在会博通已经在知识管理、文档管理、档案管理、证照管理、办公自动化、人事档案管理,合同管理等领域走在世界领先水平。

会博通综合档案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1. 自定义创建档案管理分类架构:
会博通综合档案管理的知识管理集中统一管理平台,支持档案管理架构自定义,为党政机关,企业组织的综合文档档案管理,可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实现档案分类管理。

2. 档案取卷管理:
会博通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可提供从库房拿取需要数字化的纸质实体案卷,取卷时注意,准确记录所取案卷的物理存放位置。依次拿取,做到不丢卷,确保案卷完整。

3. 创建档案自定义:
会博通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简单的理解即是确定档案的最底层分类的相关属性,或称案卷的相关属性。创建档案定义即是在系统中进行立卷步骤。

4. 档案拆卷管理:
会博通综合档案管理系统拆卷的含义是手工拆除案卷装订,如果纸质实体案卷信息已保存在会博通系统中,还应执行取消注册功能,相当于在会博通中执行拆卷操作。需保证案卷的完整,检查是否有缺页、漏页及其它错误,正、副卷标注是否正确。保持案卷的清洁,取掉案卷中的金属物,注明每卷(包括正、副卷)的页数及其他的特殊情况。

5. 档案录入卷内文件信息管理:
会博通综合档案管理系统一份案卷,一般都由多份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文件组成,即所谓卷内文件。同时,每份文件都应拥有对应的属性信息,因为档案类型多样性的特点,档案资料的属性也不尽相同,会博通则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案卷或档案分类自定义文件属性,适用不同的管理需要。

6. 档案扫描管理:
会博通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对已录入相关属性的卷内文件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结果文件引入(上传)档案系统。会博通文档档案管理系统的图片管理器内嵌扫描处理程序,可在录入卷内文件信息的同时直接调用扫描模块进行扫描(支持各种扫描仪),用户亦可使用其它扫描程序扫描文件(但使用会博通提供的图片管理器更为简单方便),然后,再通过引入功能将扫描文件引入档案系统,会博通还提供了专门的批量引入工具。
部署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助力组织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现代化。

热点内容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4 08:18:38 浏览:443
社区法律咨询活动范文 发布:2025-01-24 07:57:17 浏览:532
老子道德经拼音版 发布:2025-01-24 07:08:55 浏览:209
用道德管理 发布:2025-01-24 07:06:54 浏览:617
中国司法医学鉴定中心 发布:2025-01-24 06:56:57 浏览:829
体检车法规 发布:2025-01-24 06:32:45 浏览:539
有关海丝条例的内容 发布:2025-01-24 05:25:51 浏览:408
妇产科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4 05:07:39 浏览:479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 发布:2025-01-24 03:28:47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