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与道德经
『壹』 想学瑜伽,各位亲觉得玄瑜伽怎么样
不管哪种瑜伽,对身体都有益处,初学者可以学习基础的入门级瑜伽课程。
『贰』 瑜伽体位法练习的几个原则
1、 松紧适度
要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也就是说肢体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但是又不能太僵硬、死板,肌肉在不必要的时候不要过度的紧张,否则会造成气脉不通畅,肌肉只有在放松的时候,气脉才会通畅,但是又不能过于松懈,否则在练动作的时候,容易受伤。道德经里讲“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说能做到像婴儿时的那种肢体状态就可以了;还说“柔弱胜于刚强”,“生于柔弱死天坚强”,所以瑜伽练习者从内心到外形一定要记住一个“柔”字。
2、 平衡
这是宇宙事物正常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万事万物都是有个相反的两方面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要想不出问题就必须要平衡。首先脊柱一定要中正,因为脊柱是身体的中轴线,脊柱中正是平衡的的基础,《内经》中说“形不正则气不顺”,身体不平衡了气机就不顺畅,容易练出问题来。其次做动作时,不管是前屈后弯,还是侧弯或者扭转,都必须注意平衡。
3、 舒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会逐渐的萎缩,萎缩是衰老的标志,经脉也会出现不通畅,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所以瑜伽动作大部分都是大开大合并且注重拉伸,这样可以和衰老相对抗,打通经脉,避免身体过快老化,还可以增加关节间隙,减少关节磨损。所以动作时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要舒展大方,肢体上下左右尽量对拔拉长。
4、 根基
树如果没有根,就很不稳固,风一吹就会倒掉,人做动作时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动作做好的基础就是在根上。要虚实分明,知道重心在那里。以上几点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5、自然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关系着瑜伽练习的很多方面。比如,第一,时间问题,黄帝内经讲“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想长生,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所以太阳出来时候阳气上升,人就应该运动了,随着太阳的下落,阳气内收,人也应该逐渐减少运动量,晚上就不要再运动了,所以晚上喜欢运动的人就要注意了,不过可以练一些冥想或者呼吸法。第二个强度问题,每次练习多大的强度合适,这点应该因人而异,主要看个人感受,华佗讲“五禽戏”时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就是说运动后出一点微汗就可以了,当然出汗多少也有冬夏之分,总之,练习之后,身体感觉轻爽舒服又不是很累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每次都“痛并快乐着”。第三个是坚持的问题,是不是每天都要坚持练习,这也不一定,有时候还是要听从自己的身体,如果实在感觉太累或太疲乏的时候就可以休息一下,这时候身体正在自我调整,就不要太勉强自己。
6、掌握动作核心
太极拳里讲“命意源头在腰隙",一切动作要懂得从腰部发力。要“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
『叁』 有谁看了《楞严经》和《瑜伽师地论》,《道德经》《
这道德经可不是佛经啊,意义浅显
『肆』 对老子<<道德经>>的理解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顺其自然,善于引导。不贪名利,始终如一的保持宁静、淡薄、踏实、沉稳、清净、犀利(思维)。凡事成竹在胸,不做无把握之事。凡事适度,懂得放弃。不为名、利、情所奴役。致虚极,守静笃。养浩然之气,恬然之心,泰然处于世,静观众妙之门,利万物而不争。低调做人,摒弃欲望。虚怀若谷,心处世外,身安人下。宽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爱之心去引导万物,顺其自然,不做强迫。善为功而不居功,安于自身所有。时时谨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动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伍』 瑜伽练习遇到瓶颈期不想练怎么办
1.像水一样
《道德经》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坚强着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无色无味,却能溶解很多东西。
水没有形状,却能又能变成很多形状。
在体式练习中,向水一样,柔顺地进入体式,而不是与身体对抗,用你的呼吸,慢慢深入体式。
想象你的练习像海洋一样,比如在做低位弓步式,吸气时双手上举,呼气时往前折叠,重复3-5次,想象自己就像海浪一样,随着海洋的呼吸,在升起和落下。
2.蒙上眼睛练习
当然,你也可是只是自己关闭眼睛。当眼睛看不见东西,就少了外在的干扰,少了外在的诱惑,同时身体也更难平衡。
此时你需要全神贯注地关注身体的每一部分,去做到体式。
不信你试试单腿树式,闭上眼睛来做,真的要难很多,而闭上眼睛那一刻,你会关注到你的腿的稳定性,甚至脚趾头。
3.离开你的舒适区,挑战自己
如果总是练习你以为是自己水平的练习,你可能用头脑限制了自己的练习。
不妨试试其他的瑜伽流派,试试“超越自己水平”的练习。
然后再审视你自己以前的练习,你会发现,原来你以为自己做不到的其实是可以做到的,你以为不适合自己的,其实身体是喜欢的。
4.注重练习体式的过程
与其注重体式的最终的样子,自己做的好不好,到不到位,不如关注你是怎么进入体式的,怎么出来体式的,这个体式和那个体式是怎么连接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能把体式和体式间的连接做到位,说明你的心不急不躁,在做好每一步。
5.冥想
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冥想。一开始你会有很多的杂念,想东想西,这是正常的。要想把冥想做成习惯,变成自然,是需要练习的,就像瑜伽体式一样。
体式练习结束后,给自己5分钟,关闭眼睛,放松身体。以后慢慢把时间加长比如10分钟,20分钟...
『陆』 瑜伽和太极拳相对比,哪个有着更好的健身效果
瑜伽和太极拳是一种以“有氧代谢”供能为特点的运动。运动量适中,强度较小,多病者更适宜,供氧充足,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提供了可靠保证。它能加强血液淋巴的循环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静为本。但这个静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它们的不同。太极是静中有刚,要求心静体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导,气沉丹田,从而形成一种动中有静,静中寓动
太极和瑜伽作为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国粹,也是两个国家推崇并且有代表性的运动,如今开革开放,已实现了国际文化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不能具体说哪一个好。太极的核心思想是道德经的智慧,换句话说是中国智慧。瑜伽的核心思想是瑜伽经的智慧,换句话说是印度智慧!
『柒』 道德经注解
道德经注解1
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道’,可以说出它的大体含义,但不能说出它的具体所指。名称,是人们给予的,并不是固有不变的。宇宙间的万物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称的。有了名称,人们才逐渐把万物加以分别。所以,从追究万物起源,来明白事物的规律。从细化事物的分科分类命名,了解物质更微细的成分,研究事物的详细情节。研究事物起源和规律,精细分析细微的不同,这两者是无止境的,是人们明白一切具体道理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人们知道了什么事物美好,才比较出丑陋;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善,才比较出不善。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应的,对立的事物不能单独存在。所以圣人会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以自己主观愿望强求别人,万物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息。自己努力的所得不要认为应该占有,(即使是自己所创造的)。积极奉献但不能自持有功,取得成功不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人们就对他的功绩才不会忘记。
第三章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
注解:不崇尚有学问的人,人们就不会争名誉;不珍贵稀有难得的货物,人们就不去千方百计求取;不鼓励竞争,人们的心就会安定;所以圣人认为,克制人们的欲望,满足生活需要,限制竞争欲望,让人们有健康的身体。经常使人民满足现实,使少数不满足的人不敢挑起争端。只要人们对自己的处境都感到满足而不争斗,社会就安定。
第四章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棋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解:‘道’不具体指任何事物,但却包罗万象,具体应用不会穷尽。‘道’包含万物的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有了过激就加以克制,出现矛盾就加以调解,太光亮刺眼就使其柔和,求得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这道理是确实存在的,不是谁创造的,好像是人类出现之前已经存在。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解:宇宙、地球对于自然界万物没有偏好,同样对待。圣人对待人民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天地之间就像风箱,空虚但不穷尽,越动风越大。话说得过分,就没有余地,不如适可而止。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解:‘道’是永恒不灭的,就像雌性的生殖器官,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因此世界上不断地有新生的事物出现,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解:天地所以会长久存在,是因为不是自己生长的,所以长久。因为圣人随从民众的意愿所以能领导民众,做事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能长久生存于社会,不就是因为无私而显示出自己的伟大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上等的爱心就像水。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利益;甘愿处于低下的位置,低下是大多数人所不情愿的,所以好像道。选择适于自己的环境,心胸宽阔。对人有爱心,多与善良的人结交。言语适当讲信用,处事公正合理。选择做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行动选择合适的时机。只有不与人争利益,就不会有烦恼。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注解:如端着满盆的水,不能持久;勇力和锐气,不能永久保持。有了过多的财富,不可能长久守住;如果富贵后就骄横,那是自己造灾祸。取得成功有了荣誉就要主动退隐,这才是符合道的精神。
第十章 养生修行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形神合一,能无杂念吗?(道教的闭关、佛教的坐禅及流行于印度的瑜伽,都是使人宁心静气方式,要求形神合一,心境平和,身体放松。)。静心至心身柔和状态,能像婴儿一样无忧无虑吗?排除杂念,能不以留一点遗漏吗?爱民治国,能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吗?产生性欲望的时候,能不想到异性吗?有了高超的智慧,能表现的像无知一样纯真吗?做出了奉献,生养子女,不是为了自己占有;做出成绩不要自认为有功;身为一方的首脑,不凭自己的意志主宰一切;这才是最高的仁德。
第十一章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研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注解:车轴有了孔,才能插辐条,才用于制作车辆。制造容器,中间掏空,才能盛东西。盖房子,开门窗才能居住。所以有和无是利和用的关系。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清静无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解::各种颜色炫目,使人们看不清真实,久听各种乐器耳朵会失聪,经常美味佳肴反而淡而无味。纵情狩猎使人心亢奋。稀有难得的物品吸引人们去求取、攀比。所以圣人吃饭是为身体营养所需,不是为好看和面子。不追求声色犬马的刺激享乐。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乃真贤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予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注解:得宠和受辱都会令人惊恐,根本原因是为自身着想。什么是得宠和受辱?辱是低下。得到了就惊喜,一旦失去就惊慌,是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身?因为是为自身着想;如果不为自身着想,就不会因得失而烦恼。所以,把人民大众的利益当作自己利益,就可以为人民大众做事。爱人民大众之所爱的人,就可以把国家的大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不见其首,不见其后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解:看不见的称作夷,听不见的称作希,触摸不到的称作微。道是看不见、听不到、触摸不到的,在上面没有光亮,下面没有阴影。即存在,又没有实物。是没有形状的。是模糊的。前面看不到开始,后面看不到结尾。把自古以来符合事物规律的成功经验,用于现实环境。明白过去的事物起源和规律,是道的根本原则。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解:古时候道德修养高的人,处事恰到好处,智慧高超,难以全面认识。只因为不能准确认识,所以勉强形容:小心谨慎,像冬天在冰面行走;担忧做错事,像敬畏四邻;态度端庄,像在作客;神态温和,像冰在融化。纯洁,像未经雕刻的玉石。胸怀宽广,像宽阔山谷。厚道朴实,像是愚笨的样子。单纯和糊涂的恰到好处,浑浊的水静止不动就逐渐清澈,能保持长久安宁,要动的时候又会逐渐增强。按道的精神行事的人,不要求过满。就像成水的容器,只有不满,才能加入新的东西。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到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内心清静到无杂念,守住空明清静心。我能看到万物如何繁衍生息。世间万物有生有灭,各自按自己的规律,生命是在重复着各自的规律,万物生死(事物的盛衰)是客观规律,是正常状态,知道事物运行的规律就是内心明白。不知道事物的规律,不按照事物的规律行事,必然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明白事物的正常规律,就会公正,公正就是各方面周全,全部事物的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各种事物的规律相和谐适应就是‘道’。适应各种事物的规律就会长久,不会产生危害。
第十七章 犹其贵言,功成事随
太上,不知有之;次之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攻成事随,百姓皆曰:“我自然”。
注解:事情做的最好的人,是人们不知道是谁在发挥作用。其次是受到人们的亲近和赞誉。再次,人们畏惧。再次,受到人们的唾骂。自己不讲诚信,不会受到信任。最好是少说空话,把事情办好,人们都认为事情应该如此(顺应人民的意愿,按民众的意愿行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人们不按宇宙自然规律行事(为私欲的恶性竞争),才要求仁爱正义;出现聪明智巧现象,就伴随虚假、欺诈的事(任何科技进步都会有对人类利和害的两面性);亲属之间不和睦,才提倡孝敬和慈爱;国家昏乱的时候,才显出忠臣。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犹。
注解:不尊崇智慧的人,不鼓励智谋竞争,对人民更有利。不用倡导仁爱和正义,人民自然孝敬和慈爱;人们不追求技巧和利益,就不会去偷盗、抢劫。这三方面,用文字表述都不准确,可以概括为:放弃奢华,坚守纯朴,克制私欲,道的精神就会持久。
二十章 独异与人,贵与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与人,而贵食母。
注解:顺从与反对,结果差别在那里呢?善与恶,差别有多少?人们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啊!人们都来来往往,享乐太平,如同春天登高观景。我自己却淡泊名利,好像看不见,单纯的像婴儿,散漫的不知道走向何方。大家都富足,唯独我被遗忘了。我真是愚蠢的心啊!普通人都聪明,唯有我糊涂!普通人都精明,唯独我愚钝。真如飘浮海上,随波逐流!众人都有主见,唯有我愚顽、笨拙。我不与他人相同,主要是坚持道的精神。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夕,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众甫之然哉!以此。
注解: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切按道行事。‘道’是一个概念,又是模糊的存在着。包罗万象,有具体形象,有具体事物,有精细,有真实,又有可以掌握的规律。‘道’永远不会消失,依据道观察万物,人们明白各种事物的规律。我也因此认识各种事物。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者,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薪;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见故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天下莫能于之争。故所谓曲则全着,其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解:委曲可以保全,屈枉可以伸直;低洼处可以汇集流水,损坏的可以更新;少取可以得到,贪多使人痴迷。所以圣人坚守道,是天下的榜样。不自以为聪明而明智,不自以为是而被人们尊敬,不自我夸耀而有功劳,不自恃功劳而能长久。唯有不争名利,才不会有人与自己争。古语所谓委曲求全,难道是虚假的!实在是做事周全的根本。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于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得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解:少发指令,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狂风不会持续一个早晨,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这是天地所为。天地都不能持久,何况人?所以从事于道的人,事物的规律符合他。追求仁德的人仁德行为伴随他。邪恶的人随时有邪恶行为。(一切结果都是各自的追求和行为所造成的。)因为自己没有诚信,他人才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着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注解 :踮着脚站不长久,大步跨着走不远。固执己见不明智,自以为是不会被人们尊敬。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有功劳,自恃有功的人不长久。在道说来,这些都是多余的。是人们所厌恶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去做。
第二十五章 师法自然,可以成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谓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解:有一个东西浑然自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着。无形无声,独立存在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停止,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用‘道’这个字命名,强加个名字称‘大’,大到无限就是遥远无边,遥远无边反归本源(因为无限,我们所处的任何点都是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遵从地球的规律,地球遵从宇宙的规律,宇宙规律遵从道,道遵从自然规律。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解:轻飘的东西要用重的东西固定,内心清静能战胜烦躁不安。因此圣人整天行事,却不轻举妄动。虽有地位和荣誉,但如同没有一样。为什么作为大国的君主,反而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的事呢?轻浮不自重就会失去臣民的爱戴 ,暴躁会失去君主之道。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善行不辙迹,善言不瑕嘀,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随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解:善于做事的人不会照搬别人方法,善于言辞的人不是挑剔别人,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栓锁也难开启,善结绳的打结少而难解。所以圣人常救助人,而不抛弃任何人;可以利用万物,而没有无用之物;这样才是彻底明智。所以有爱心的人,是无爱心人学习的榜样,无爱心的人是有爱心的人警示。不尊重有爱心的人,对其他的人又没有爱心,即使是头脑聪明,也是没有追求的糊涂人,这是根本所在。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e)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治不割。
注解:知道自己具备强硬的能力,但要保持柔和状态,就象小溪流水。象小溪流水,坚持道德修养,使自己纯净质朴象婴儿。知道具有智慧能力,但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持续探索提高),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不断的提高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是无限的。知道自己的奉献所得荣耀,但要保持谦逊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这样得胸怀就像深谷。有宽广的胸怀,就会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这样又会纯静质朴。象天然的玉石可以制成器具。圣人遵守这样的原则,可以作为一方的领导。这样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会破坏。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将于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或行或随,或吸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解:想夺取天下而实行自己的主张,我认为不得已才去做。政权不是用来强行自己的主张,也不可以执掌长久。强行自己的主张会失败,执掌政权会丧失。所以圣人不强行个人的主张,而不会失败。不把持政权,也不会失去。所以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顺应民意,合理的就由其发展,过盛就加以克制,过低就加以抬高。因此圣人不求过分,不求奢侈,不图安逸。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有道的人辅佐君主,不主张用军力称霸天下,这样会有好的结果。发生战争的地方,田地荒芜;战争过后,必定有灾荒。不得已的战争是为取得适当的结果,不能逞强。取得结果,不要沾沾自喜自吹自擂;不要骄傲,通过战争所取得结果是不得已;不要恃强凌弱。逞强不能长久,必然会衰弱,用兵称霸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提早灭亡。
第三十一章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之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民众都厌恶战争,所以有道的人避免战争。有爱心的人们主张谦逊,但战争是追求取胜。战争产生灾难,不是有爱心的人所愿从事。不得已的战争,只求适可而止。取得胜利不要高兴,如果因为战争而高兴,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的人,不可能为人们所尊敬。少计算战争成绩,多考虑战争造成的损失。上阵厮杀的将军处于服从位置,统帅全军的人为主。发布军令态度庄重如丧礼。战场杀人过多,应表现悲哀;战争胜利应对死者举行哀悼仪式。
第三十二章 知之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解:道常被人们忽视。虽然像天然玉石,但天下没有任何事物能主宰它。君主如能坚持道的精神,世间万物都会和谐。天地和谐,风调雨顺,人民不用命令就自然安宁。道开始有了名称,既然有了名称,就应该让人们了解意义,明白道的意义避免危害。比喻道在天下,如川谷和江海。(川谷空虚能容四方之水)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解:清楚地了解别人是有智慧,自己认识自己是明智。胜过别人是有能力,战胜自己弱点是坚强。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是有志气。不丧失信念能坚持长久,死后仍被人们怀念就是长寿。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解:大道广泛存在,谁能左右它!万物按道而发生,道没有言语表示,事情成功而人们不知道是谁的功劳。抚养万物而不居为私有,没有自己的欲望,也可以称作‘小’;万物都归顺它而不能主宰它,可以称为‘大’。因为圣人坚持谦逊,所以被人们尊崇。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注解:事物的自身规律决定一切,天下的一切都运行在相互关系之中。互相影响而没有危害,就安定平和。音乐和香味食物,吸引过客止步。讲道的精神,人们听起来平淡无味。看不见具体实物,听不到具体声音,用起来又不是具体方法。
第三十六章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阖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解:想关闭严密,必须先开大。事情将要衰败,必然有强盛高峰。将要废弃的事物,必然有人故意去提倡。想要从对方取得利益,必须先给予对方利益。这是明显的道理。显示柔弱胜过显示刚强。鱼离开深水就危险,国家的特别战争优势不能轻易显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解:道是顺应事物的规律,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只要符合事物规律的事,都可以去做。君主如果能按道行事,世间万物就会和谐相处。如果有不和谐现象出现,就用道去调解。用道调和,不和谐的现象就消除。人们没有强行作为的欲望就平静,天下也就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解:上等道德的人,不追求道德的荣誉,是真正有道德;下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的荣誉,不是真正的有道德。上等道德的人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是无私心;下等道德的人是凭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上等的仁爱是无私心的人,上等的义士行事固执于自己意志。坚持礼节的人不还之以礼,就会掴人耳光。所以人们不去自觉地按事物的规律行事,才主张善良仁爱;没有善良仁爱,才提倡惩恶扬善;人们不能惩恶扬善,才要求人们遵守礼法。礼法是因为人们的自然的真诚和爱心不足才建立的,社会的混乱状态也出现了。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一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厥。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是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绿绿如玉,铬铬如石。
注解:古时候能遵从道的精神,天空顺从道而晴朗,地符合道而安宁;神符合道而灵验;深谷符合道而盈满;万物符合道而生生不息;候王顺从道天下公正 。如果违背各自的规律而相反,天不清回裂开,地不安宁就毁坏,神不灵验,无人供奉。万物不生而灭绝。侯王不为人尊敬会被废。所以受人尊敬,是尊从人们的意愿行事的结果。高大的建筑,必定从底下的基础开始。因此侯王自称孤寡,是表示低下。至高的荣誉不追求荣誉,不炫耀的荣誉反而会有永久的荣誉。不做炫目的宝石,宁为普通的石头。
第四十章 无生于有 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道就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方面,使弱的方面增强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产生是有物质基础,基本物质由无产生。
『捌』 为什么瑜伽冥想腰部挺直时候脊椎有个地方是酸的
我来给你我的意见:
我们需要对瑜伽和冥想作一些理解上的调整,在中国目前瑜伽是以身体瑜伽为主,基本上整个过程是以控制为核心的,对身体的伸展难度、平衡控制,然后对呼吸也是用控制来进行调整。虽然这些对于身体和情操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是女子健身的很好选择。但是它对个人的思想观念没有很明显的触发作用。加上在中国大部分瑜伽其实是套上了商业利益为前提,思想蜕变难于在这种以控制为主的修炼过程中得以突破。真正的瑜伽导师,是以随缘而为,他的目的是让想对生命作探索的人能得以洞见宇宙真理,是免费的。
下面再来说说冥想,冥想其实本身就是单独的一种学术领域,它不属于任何形成的宗教或养生系统,但却同时出现在所有宗教和养生系统中,只是深度略有不同。例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瑜伽等都存在着冥想。各系统对它作出了一些具体不同的丰满和附加了一些出发点,丰满的是身体姿势,出发点则是与心对应。
佛教,身体以打坐姿势为主、出发点是往寂静之地。
道教,其太极拳剑系列占主要角色,出发点是调整阴阳平衡、达到身体的和谐,其打坐则基本与佛教相同,出发点是悟老子《道德经》里所述的道,本质与佛教的寂静之地一样。
以耶和华为主的教系中,对身体姿势没有特别具体,基本上只是闭上眼睛进行祈祷,出发点以向主发出感恩之言,或是具体向主具体祈求某种内容。但因为其教系中没有对冥想体系中作出独立的丰满与指引,不知道真正的秘密在于内心,大部分教徒都只是在很浅很短的过程里就完成了冥想。因此只有少部分人在长时间的静默祈祷中获得真理而成为奇迹者,大部教徒体会不到真正的与神同在或与神合一。
然而真正的秘密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而不加任何控制,这就是冥想的核心,是真正的冥想。冥想的原意也是“不作任何思想活动”。对于姿势上,其实可以是任何姿势,前提是自然,能有利于放松及不产生强烈的肌肉神经刺激信号。这对于大脑的真正平静有重要影响作用。
以打坐姿势为主的冥想过程,现代人的筋骨相对儿童时期和古代是落后的,古人每日作事均以双脚双手完成,但现代人却飞机轮船大炮,过份追求物质享受,身体则其实处于退化过程中。若硬要在这块上求其形,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其实适合现代人的冥想姿势是坐椅姿势而不是盘坐姿势,坐椅的时候椅背也能很好的作为腰部的“扶持”,以达到身体没有任何勉强的产生。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盘坐姿势有其特别的感觉,总是觉得有“仙味”,这种感觉属于有利的因素,能促进冥想过程的质量提高。若选择这种姿势冥想,则最好在屁股上垫一块有点厚而半软的打坐垫,这样能有利于双腿的盘坐。
其实冥想的关键是内心,只要呼吸不加控制和谐而自然地进行着,剩下来的事便是观察,观察点则可以是任何内容,而最直接的便是自己的呼吸气息的变化,随着和谐而自然的呼吸,呼吸时的气息波幅会越来越小,呼与吸之间越来越不明显,秘密就在这里。呼与吸之间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空间”,平时我们呼吸加速的时候,这个空隙非常小,几乎不能被察觉和捕捉到,而在冥想中,这个空隙被展露出来,在深度冥想中,呼与吸已经合为一体,剩下的就是这个空隙,而且是无限大,若这个时候意识还在观察,则会洞见宇宙真理之所在,也就是寂静之地,能对宇宙的各种振动一览无遗,获得智慧,以现代科学来说,这是宇宙全息状态,能观察到一切的原因与规律。
所以,若身体任何部分有勉强,则不用这个姿势或调整一下便是,睡佛也是这样来的。
祝你好运,一心所向,志在则必得,早日有所参悟为人类服务,行你之光辉人生。
『玖』 瑜伽,禅定,入静和气功的渊源(什么是禅定
禅定起源于古瑜伽,但又完全超越了古瑜伽;静功源于《道德经》,其具体修持方法是自古以来由无数人完善出来的。最终,自古以来,可以通过一个方式,获得一种心灵力量的方法,操作性最强的只有佛学禅定
『拾』 佛法承认瑜伽经吗
承认的。
在《金刚经》里,佛陀曾说过,“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版有差别”,讲的就是各权种思想体系相互争执的本相,也就是说,宗教的本质原本都一样,但是却因为创始人(准确的说应该是“发现者”)本身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成长环境、领悟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等的不同,而造成了差异。所以佛教尊重一切追求事务真理、探索宇宙真相的人或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