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A. 为什么总有些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
首先,它让人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批判者可能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只是过过嘴瘾,但过完瘾后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做过了那件事,自己也好像真的成了道德楷模。
正如一个故事所讲的:
一位记者采访某农民:如果你有一百亩田,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不愿意,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如同上面的农民,只需要通过虚假的承诺,便显得自己多么高尚,而实际上怎么样,你懂的。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其次,它是某些人经历了一些不公之后进行宣泄的出口。
比如,某人去医院被乱收费,便认为医生都是一丘之貉,从此逢人就控诉医生。
等他去其他机构办事,又内心阴暗地去揣测各种内幕,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喜欢以偏概全的人,说白了就是认为全世界都欠他的,只有这样他心里才舒坦一点。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有种感觉,似乎为了让自己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不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论和定性。
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尽管这句话也是一种定性。
比如,随地吐痰,不栓绳遛狗,高铁霸座,不能批判么?
又比如,明星出轨,官员跋扈,鉴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不能批判么?
对于道德,如果不能讨论,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
什么样的批判才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信口开河,而是正当批评?
1.当事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或公共利益。
比如刚才说的那些,都属此类。
而诸如让座、捐款等等属自愿性质的事,即使做了可能会更好,但并不直接影响他人利益,也就不能妄加批评。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2.就事论事,不引申,不扩散。
有些人因为别人行为上的一点小瑕疵,进而武断地批评甚至诋毁他的整个人品。
王先生工作认真,但沉默寡言,不太合群,于是单位总有人议论他。
“他态度太傲慢了,大家一起共事,怎么能这样呢?”
“哪只是态度问题啊,我看他是有自己的小算盘,自私自利。”
“这样的人估计生活作风也不好,你有见他带他老婆出来逛过吗?”
体会过人言可畏,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好事者,他们煽风点火的能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3.要求自己并做到。
一个不遵守道德准则的人,可以批评别人不遵守道德准则吗?
看上去,这并不矛盾,实际上,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别人做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
中国古话有云,“德不配位”。
类似的道理,在生活中,一个人有没有资格说一些话,是跟他的品格、言行和能力有关的。
况且,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的,常常是属于自愿性质而不应归入道德范畴的事。
B.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别人的人,往往自身缺乏安全感,或者拿自己本身难以达到的道德标准来苛求别人做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一种防御机制。
你不妨跟他深入探讨一下他的“善良”标准是什么?他如何形成的这些标准?他是否能做到?
他为何如此苛求别人做到?是否过去有什么事件导致他形成这种认识?
当你们的信任建立起来,很多事实真相都会浮出水面
C. 什么是「道德制高点」哪些思维模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具体表现
“道德制高点”的意思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用道德去审判别人。
其“思维模式”的总结,大概有两种。称前者为主角,后者为法官。一种从自我出发,一种是由于信奉正义。具体表现是认为自己持有的道德是绝对真理,不容亵渎、不容质疑、不容讨论。
这两种人的思维有一些交叉:
1、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无视动机,只关注程序和结果是否符合理性。
2、 往往会(甚至无意识地)以正义作为法槌,去审判犯错的人。最简单直白也最常用到的批判叫做“三观不正”。有时这种审判会伴随着戕害,有时不会,但是本质不会改变。
在做这种事的时候这些人往往是没有意识的,只是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而发声,但第三者旁观时,能感到他们把自己摆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毕竟审判者往往比被审判者更高。
道德制高点从二个面向来看:
一是褒义,指某个人的道德品质高,境界高,别人水平太低,说不过他。
二是贬义,指某个人满嘴道德仁义,不知道心里是怎么样的,动不动就道德来教育别人。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
D. 为什么如今出现了很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和审判别人的人呢
因为有些人需要在网上寻求存在感,认同感,但是他们评价别人遇到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是把自己站在上帝的角度,宽于待己,严于律人,就容易去批判别人。
一、寻找优越感
有些人在现实生活当中过得并不快乐,亦或者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就需要在网上寻找到一些优越感。当看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糟糕的事情的时候,既不能够以同理心或者同情心理解他人的处境,只会以上帝视角看向他人,然后开始批评他人的选择中不正确的地方,完全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却忽略了自己是旁观者清,但是人家是当局者迷。在批判别人的过程中寻求优越感。
E. 什么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话
就是用道德去审判别人。
道德制高点的占据是不讲逻辑的,也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将自己打扮成神成圣,就可以了。道德制高点,需要的不是证据、逻辑与道理,而是将自己神圣化,打扮成道德纯洁高尚之人,然后用造神的方式,形成一种意识形态。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F. 如何看待某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和审判别人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人的人,一方面说的是他没有制高点那么高道德修养,只是为了标榜自己或突显自己而硬撑在这个道德的制高点上的人。他们仅仅靠懂得一些的道德方面的大道理来维持他正义的化身而已。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的站在“制高点”之上去批评别人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因为有修养,为人一般都会比较低调,比较理性,比较客观的对待问题或矛盾;有道德修养的人,一般更容易理解别人,即使别人不慎有失道德规范的行为,他也会去原谅别人。
另一方面,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一般都是属“手电筒”的,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照别人的时候条条是道,别人很难在道德层面找到突破口突破,总觉得不对劲,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劲或不知道如何回敬;照自己的时候,条条都是理由,把自己的所要负的道德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是不会在意别人感受的,他们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在意自己的某种需求。
G.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
第一,因为在道德制高点上,可以纵览道德的一切。
第二,而在道德制低点,我们总是无法看清道德的全貌。
第三,在道德制高点上,人们可以更加理性的分析问题,而不是运用感性去做一些意义不大的情绪发泄。
第四,用理性分析的结果,会有理性的智慧出现,而感性情绪控制的行为,引来的确实社会的骨牌效应。
第五,虽然我们都不一定是道德很好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设想自己站在圣人的位置,以他们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世界,这样无异于,我们在道德事件中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智慧和自身的品德力量。
第六,人都是趋利的,道德制高点,可以让人收获到人类的智慧力量,为什么不多站在高点上呢?
第七,当然,不可虚伪的站在制高点上做坏事。
H. 为什么很多时候人们会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别人
之所以会有很多的人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别人,是因为我们很多的人对于自己网络上面的一个状态不自知,而且在网络上面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信息能够提供给我们了,当这些人在接受到这样一定的信息的之后,并不能够及时的反思自己和明白自己当时的立场,只是一味的去审判别人,好像感觉自己是神。
I. 什么叫做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别人以什么为界限
“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问题在于这个人自己并非是一个道德的巨人,而是因为情势、由于环境,它恰好站在了势能较高的地方他本身可能是一个道德上的矮人或者平庸之辈。 一个人仅仅因为客观条件的优势对他人横加道德指责,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道德底线当一个人的行为违背道德底线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制高点指责别人,而是正常的公序良俗约束。无论是否利益相关都不能称之为道德制高点指责。
是否是利益相关者,其他时候,如果别人的不道德行为伤害你的利益你什么时候谴责他都没关系人格层次选择没有对错,但有高低。做人也一样,有小人,有愚者,有君子,有圣人。不怕真小人,只怕伪君子。
道德制高点,在没有隐情的情况下,双方对一事件的定位不同,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没有违背道德底线只是不够高尚,这时另一个人给出了超过这个事件本身所造成影响的谴责,可以叫做道德制高点谴责。
J.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别人
这种人可以分为两类:
1.道德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幌子,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喷人喷的理直气壮而别人却无法反驳的借口,哪怕是再不堪入目的言论遭到了他人的反驳他们又会拿道德来当挡箭牌,甚至颠倒黑白,为自己一切低素质的行为正名化。
2.或许他们真的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但这也只是他们“自私的正义”而已,他们不仅只是想把持住自己的道德观,还想要将其强加于他人身上,当他人不接受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把他人打上没素质的标签,以至于他人干什么只要有一点点不符合他们准则的他们就会暴跳如雷,不惜把他人打为“人下人”,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强加于他人的善意那还叫善意吗”,更何况你的举动根本就不是出于善意。
总之,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批判甚至辱骂他人的,对于那些拿道德来垫高自己的人我只想说一句,“你充满道德的模样,真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