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立法案
㈠ 列入年度立法的法案通过要多久
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后,一般一年内要完成。
法律草案,有关立法的倡议列入议事日程后,提交立法机关审议和表决的法律原型。进行立法,首先必须提出立法议案,在提出立法议案的同时不一定也提出法律草案。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或人员,在提出立法议案前,往往对有关问题作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并同有关方面进行了协商讨论,从而在提出立法议案的同时就提出相应的法律草案。另外,法律草案可以由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组织或人员起草,也可以由没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组织或人员起草。提出法律草案并不是立法的必经程序。在立法程序中,法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㈡ 苏州织造府又出惨案,雍正为何觉得于心不忍
苏州织造府又出惨案,雍正为何觉得于心不忍?
文萧梦
苏州织造府,在雍正登基之前,一直都由与康熙帝关系亲密的曹李两家把持。雍正登基之后,下令严查亏空,时任苏州织造的是曹寅的妻兄李熙,这个人做苏州制造的时候,制造府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亏空,所以康熙帝才派了李熙去接任。
其实这个亏空,康熙心里很明白,都是他四次南下,曹李两家接驾造成的亏空,所以他才没有追究,而是仍然信任他们。李熙接任苏州制造后,也无法填补遗留下来的亏空,所以这个亏空越来越大,以至于雍正登基后,下令严查亏空,李熙就成了雍正立法的典型。
雍正先是下了李熙的苏州制造官职,又抄了李熙的家,把李熙发配边远地方去流放,他的家人都赏给了年羹尧为奴,其他家奴或流放或变卖,李熙一家整个是极惨。
当时雍正指认自己的连襟内务府胡凤?接替李熙做了苏州制造,这个人之所以能得到雍正的信任,与他的妻子有关。胡凤?的妻子也是年羹尧的妹妹,与雍正的年妃是亲姐妹,所以雍正对这个连襟还算是很信任的。可惜这样的时刻不长,年羹尧出事,胡凤?也受到了连累,当时雍正让胡凤?回京,胡凤?知道回去以后也是凶多吉少,在极度害怕,极度恐惧中,胡凤?夫妻双双选择了自杀以逃避这样的面对。
当胡凤?夫妻自杀而亡的惨案消息传到京城时,雍正听了都觉得有些于心不忍,批评负责查胡凤?一案的上司太过考逼。,其实以雍正对年妃的宠爱,如果胡凤?夫妻不是犯了死罪,相信雍正还是会给他们一丝活着的希望。可惜他们在一系列的惨案后,吓死了自己。
胡凤?害怕走前任李熙的老路,害怕雍正会像对待李熙那样对待他,还有像杀年羹尧那样杀他,所以他万念俱灰,带着自己的妻妾自杀而死。
在史料里读到这些的时候,有些不理解,雍正为何对这个连襟的死觉得于心不忍,为何对李熙那么残忍?
仔细阅读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李熙不仅犯了经济罪,在雍正看来,最重要的是犯了政治方面的错误,比如替雍正的政敌,康熙的其他皇子送过美女,这些在雍正看来,足以构成了死罪,所以雍正对待李熙一家十分的残忍,并没有流露出于心不忍。而胡凤?一案,只是经济案,又是年妃的姐夫,雍正即使想杀他,也会考虑年妃的感受,也会顾及到年妃。
相比于很惨的李熙家和胡凤?家,雍正对曹家还算是手下留情,不然以曹家留下的亏空,足够被抄几次家,但雍正碍于几个方面的原因暂时没有动曹家,后来动曹家,也还给曹家留下了生的希望,让曹雪芹还有住的地方。
当然如果胡凤?夫妻不死,雍正也不会杀他们。说到胡凤?的案例,让人想起了李熙案发的时候,负责李熙一案的官员,如隆科多,他把抄李熙家的实际情况给雍正汇报之后,雍正也觉得不可思议。李熙做了那么多年的苏州制造,还有其他肥差的工作,竟然没有积攒下财富,而且还亏空很多,拮据如此。但因为李熙涉及到政治方面的错误,雍正没有原谅他,而是借李熙一案树立自己的威信。
果然雍正朝廉洁风气很正,贪污受贿雍正查的很严,一旦查出,严处,所以雍正朝也是腐败较少的一个王朝,雍正也被称为大清比较勤勉的皇帝,只是太过苛刻,树敌太多,最后也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可以说死得其所。
㈢ 苏州市人民政府立法前评估办法
第一条为了提高立法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配置立法资源,保证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江苏省规章制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立法前评估,向市人民政府申报规章立法计划建议项目,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立法前评估,是指在申报规章立法计划建议项目前,按照一定的程序、标准和方法,对立法计划建议项目所进行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以及立法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立法前评估报告以及起草规章建议稿等系列活动。
鼓励申报规章立法规划建议项目的单位开展立法前评估。第四条开展立法前评估,应当遵循公众参与、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评估内容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创新性要求。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立法前评估工作的统一领导,为立法前评估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市司法局是立法前评估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规章立法前评估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第六条规章立法计划建议项目申报单位为立法前评估工作的实施单位,具体负责立法前评估工作,并将立法前评估工作所需经费列入部门经费预算。
实施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开展立法前评估工作。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独立开展立法前评估工作。
与规章拟采取的措施相关的单位对立法前评估工作应当提供帮助和支持。第七条立法前评估工作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报告形成阶段。第八条立法前评估准备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成立立法前评估小组。实施单位应当成立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本单位相关工作机构工作人员、与规章拟采取的措施相关单位工作人员、相关领域专家和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立法前评估小组,具体组织实施立法前评估工作。
(二)制定立法前评估工作方案。立法前评估小组应当根据本办法要求,制定立法前评估工作方案,主要包括组织领导、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步骤、时间安排和经费保障等内容。第九条立法前评估实施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发布立法前评估公告,包括立法前评估小组组成人员、评估方案等主要内容;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相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意见和建议;
(三)收集、整理、分析听取的意见和建议情况,得出初步结论。第十条立法前评估可以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题调研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引用的文件资料要注明出处,反映问题符合当前实际;定量分析力求量化,用数据说明问题,必要时可以用图表、照片、音像等形式进行辅助描述。第十一条立法前评估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
(二)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分析;
(三)立法成本效益分析;
(四)评估结论;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第十二条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立法背景,包括本市行政管理现实需求,各级对立法工作的建议,国家、省以及其他地区立法动态;
(二)立法前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包括立法前评估程序性工作及调研论证等内容;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第十三条立法前评估报告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拟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要求;
(二)拟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应国家改革政策要求,是否符合市场公平竞争机制;
(三)拟采取的措施在经济发展、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弊分析;
(四)拟采取的措施与工作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使用、执法能力等方面的适应性分析;
(五)拟采取的措施与已有相关规定是否存在重复或者不协调等问题;
(六)拟采取的措施在本行政区域外已经实施的效果分析;
(七)立法成本分析,包括立法过程成本、执法成本、守法成本分析;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㈣ 立法草案三审一般要多久
法律分析:三审整个程序下来最少三个月的。按现行的规定,每次征求社会意见的时间为一个月。 一部法律或法律的修改,需要经过三审,每次征求意见都是一个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二十九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律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根据需要,可以召开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对法律草案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㈤ 苏州市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改进政府立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市人民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的立法后评估,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规章立法后评估,是指规章实施后,根据其立法目的,按照法定程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规章的立法质量、实施绩效、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提出继续执行、修改或者废止等意见的制度。第三条规章立法后评估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公众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对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并为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市政府法制部门是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规章立法后评估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第五条规章确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规章立法后评估的实施机关(以下简称评估实施机关);规章确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有两个以上或者规章未明确行政主管部门的,由市政府法制部门协调确定。
与规章实施相关的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应当参与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并提供与规章立法后评估有关的材料和数据以及其他必要的支持。第六条评估实施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将规章立法后评估的有关事项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以下统称受委托评估单位)进行。
受委托评估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熟悉被评估规章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所涉及的行政管理事务;
(二)具有三名以上熟练掌握规章立法后评估方法、技术的人员;
(三)相关人员参与规章立法后评估的时间能够得到保证;
(四)具备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必要设备、设施。第七条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立法后评估:
(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章实施满三年的,其他规章实施满五年的;
(二)拟废止或者作重大修改的;
(三)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较多意见和建议的;
(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反映出较多问题或者公众、新闻媒体提出较多意见和建议的;
(六)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评估的。
因上位法修改或者有紧急情况需要修改、废止规章的,可以不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第八条评估实施机关每年应当按照要求向市政府法制部门报送下一年度的规章立法后评估项目。
市政府法制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下一年度规章立法后评估项目。第九条市政府法制部门每年应当编制下一年度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对列入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的项目,市政府法制部门应当会同评估实施机关编制经费预算,报市财政部门按照规定核拨。第十条评估实施机关应当根据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对规章进行评估。
评估实施机关应当对规章中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内容进行重点评估。第十一条规章立法后评估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
(一)合法性标准,即制定规章是否符合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是否违背上位法的规定。
(二)合理性标准,即公平、公正原则是否得到体现;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必要、适当;法律责任的设定是否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三)协调性标准,即规章与同位阶的规章、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政策是否存在冲突,要求建立的配套制度是否完备、互相衔接。
(四)可操作性标准,即规定的制度是否切合实际,易于操作;规定的措施是否高效、便民;规定的程序是否正当、简便。
(五)立法技术性标准,即立法技术是否规范,逻辑结构是否严密,表述是否准确,是否影响到规章的正确、有效实施。
(六)绩效性标准,即规章是否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是否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实施后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否明显高于规章制定和执行的成本。第十二条规章立法后评估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报告形成阶段。第十三条规章立法后评估准备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成立评估小组。评估实施机关组织成立以本机关人员为主,与规章实施密切相关的人民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人员参与的评估小组,具体承办评估工作。
(二)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方案主要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步骤和时间安排、经费使用和组织保障等。
㈥ 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什么时候正式实施
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6月1日起正式实施。
6月1日起,《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内条例》将正式容实施,垃圾强制分类进入倒计时。按照《2020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至今年底,苏州“三定一督”(定时、定点、定人监督)小区占比将达到30%。在顶层设计和立法的双重推动下,苏州垃圾分类工作快速进行。
(6)苏州立法案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条例规定了我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类。我市将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并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
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本单位为投放管理责任人;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商场、宾馆、酒店、娱乐场所、商铺等经营场所,经营管理单位为投放管理责任人。
条例规定,我市将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际情况,决定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区域。
㈦ 苏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制定地方性法规活动,提高立法质量,推进依法治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从实际出发,体现地方特色,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条本市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了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需要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本市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三)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之外,国家和省尚未制定法律、法规,根据本市实际情况需要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规定市人民代表大会基本制度的地方性法规、法律规定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市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但不得同该地方性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并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第四条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负责地方性法规草案的统一审议工作。第二章立法计划的制定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立法规划意见和年度立法计划意见。立法规划意见应当在每届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的三个月内提出;年度立法计划意见应当在上一年的9月底前提出。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其他机关、组织和公民,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建议。
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意见和建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包括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理由和依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第六条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会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机构以及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等有关机关,根据有关方面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立法规划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年度立法计划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决定。
常务委员会应当在年底前,将下年度的立法计划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立法计划在执行中因情况变化需要调整的,由主任会议决定,并印发给常务委员会会议。调整计划应当提前两个月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第三章地方性法规的起草第七条地方性法规由主任会议、专门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按照各自的职责组织起草。
负责地方性法规起草的机关和联名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委员可以自行起草,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单位或者专家起草。第八条凡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项目,负责起草的机关应当成立有起草机关负责人、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的起草小组。
起草地方性法规应当广泛听取意见。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的机关,在提出地方性法规案之前,对地方性法规草案中重大问题的不同意见,应当负责做好协调工作。
有关机关在组织起草地方性法规过程中,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机构可以提前介入,了解起草情况,参与调研和论证,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九条地方性法规一般包括法规标题、立法目的和依据、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主管机关、行为规范、法律责任、施行时间等基本内容。
地方性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章、节、条、款、项、目。条文较少的,可以不设章、节。
地方性法规的用语,应当科学准确、明确易懂、简洁精炼、严谨一致。不使用方言、古语、修饰性词语和不规范的简称。对不同概念用不同的词语表述,同一概念用同一词语表述。使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术语,应当作出具体解释。
㈧ 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制定地方性法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是指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的条例、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第三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第四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范围是:
(一)为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江苏省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需要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
(二)为保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需要由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
(三)为了保障本市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由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
(四)根据市人民代表大会交付的地方立法议案,需要由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
(五)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行使职权,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
(六)其他需要由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第五条本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均应遵守和执行。第二章地方性法规的规划编制和起草第六条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本市其他公民,本行政区域内各政党、社会团体和军事机关,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建议。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建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七条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条根据有关方面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建议和意见,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会同有关机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划草案和年度计划草案,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讨论,提请常务委员会决定。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在每年一月三十日前,将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本年计划以书面形式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情况变化需要个别调整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并提前两个月书面报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性法规起草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地方性法规,一般由下列国家机关组织起草:
(一)有关本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建设和重大政治事项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
(二)有关本市经济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起草;
(三)有关本市审判工作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起草;
(四)有关本市检察工作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检察院组织起草。
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认为需要自行起草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确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或者由有关专门委员会组织起草。
负责起草地方性法规的国家机关和五人以上联名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自行起草,也可以委托有关组织、团体或者其他公民起草。第十条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当包括法规名称、立法目的、立法依据、适用范围、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生效时间等基本内容,并与本市有关地方性法规相衔接。第十一条起草地方性法规,必须采用适当的法规结构,使用的词汇和术语应当符合制定法规的要求,法规条文应当明确、具体、严谨。第十二条负责起草地方性法规的机关、部门,应当成立由专家或者学者参加的地方性法规起草小组。
起草地方性法规,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