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利他主义

道德利他主义

发布时间: 2022-06-21 19:03:21

❶ 利他主义是人类的天性吗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穿耽扁甘壮仿憋湿铂溅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劝你还是看一下同学的笔记把 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自己的标准答案。

❷ 利他主义者的利他主义的特点

从某种所谓人的本性,如仁爱心出发,或者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而要求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某些个人利益。利他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alter,意为他人的。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明确把它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引进伦理学体系。
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过程中,利他主义曾有过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即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中世纪基督教所提出的“爱人如己”的道德训条,以及所宣扬的不仅要爱亲友而且要爱敌人,泛爱一切人的道德说教,是仁爱的利他主义的最初表现。基督教所提倡的利他精神不是从现实生活,而是从神爱一切人的虚幻中引申出来的,它企图用来世的天堂幸福作为利他人的报赏。这种仁爱的宗教的利他主义受到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等人的批判。他们从利己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宗教的利他主义不过是盼望个人得救的伪装的利己主义。
A.A.C.沙夫茨伯里、F.哈奇森等人则提出资产阶级的仁爱的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对抗。为调和利己主义和仁爱的利他主义的矛盾,D.休谟、J.边沁、J.S.密尔等人又提出了利己的利他主义。
仁爱的利他主义认为,利他人的仁爱心或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无私地去利他人和促进人类的共同福利。仁爱心来自神,是神铭刻在人心上的天赋情感。仁爱的利他主义带有明显的基督教道德的痕迹,反映出英国资产阶级在伦理道德方面向封建势力的妥协,它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仁慈主义;在实践上,它表现为对穷人施行小恩小惠的慈善事业,以掩盖社会贫困的真实根源。利己的利他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同时又有同情心、与人类成为一体的社会情感、利他人的社会本能。任何人都以追求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由于利他人的本能,又最终使人以利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福利作为行为的目标,其行为的结果则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
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利他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美化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掩饰资产阶级损人利己本性的作用。它表面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实质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隐蔽的个人主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利他或利己,而致力于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之所以对立的物质根源,并指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 公有制,才是消灭这种对立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共产主义道德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提倡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并不是从抽象的人的利他心或仁爱的原则中引申出来的,而基于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基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是集体主义的具体体现。

❸ 利他主义是指什么

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

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③自愿的;

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❹ 利他主义的表现是: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帮助自己,具体表现是外在为人做事,例如雷锋。实则也是提高自己,汇报当解放他的恩典。

❺ 什么是利他性

利他性指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利他行为分类:

1、利他行为按动机不同,可分为同情性利他和报答性利他。

同情性利他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关心、爱心而产生利他行为;报答性利他是出于对他人或社会特殊的援助或恩惠的报答而产生的利他行为,或由于自己的过错使别人蒙受损失,受良心驱使而产生的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按发生情境不同,可分为非紧急情境利他和紧急情境利他。

非紧急情境指生活中常见的、一般的、可预见的不带威胁生命财产的情境,如公共车上让座、帮邻居照看小孩、打扫公共卫生等。非紧急情境利他不会感到情绪紧张,没有明显的心理或环境压力,不需采取紧急措施。

紧急情境指日常生活中少见的、独特的、不可预见的带有威励生命财产的情境,如有人失足落水、突然触电、发生抢劫、忽然病倒、失火等。紧急情境利他往往措手不及,甚至惊慌失措、踌躇不前,常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或特殊手段。

利他行为的定义: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3、自愿的;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❻ 利他主义产生的原因

(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自一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扩散。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3)时间压力:时间紧张时会难于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让人产生利他。

(6)道德利他主义扩展阅读:

一、利他行为特征

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③自愿的。

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二、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晌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遇到一个件事时,要对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我们要作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

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作出判断,这种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这里面显然包括榜样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❼ 利他主义者的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利他主义?原因可能是多重的。
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

❽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是什么关系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存在不是纯粹或绝对的,极端的利己主义是不能生存和持久的,比如强奸罪、杀人犯、垄断经济、侵略战争等这些危害他人、损人利己的事物都是短命的。舍己救人、散财救济危难、无偿劳作等这些事物由于它代表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代表着人们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社会前进的向前进步方向,尽管英雄本体可能殉身,但其精神永存。
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当中的,当我们懂事那天起,我们的生存没有谁是为自己活着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群体、自己的国家而努力劳作和奋斗。否则自己也就不能存在于他们之中了。为此我们每时每刻也在同自己的利己主义斗争着,也就是亲人、群体、国家在则我在,即首先是利他才利我。当然,无我也不会有利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取舍二者谁为先罢了。
历史上资产阶级一直追求高额利己利益,追求性和人行为的绝对自由,压迫和剥削大多数穷人,甚至蒙骗人们发动侵略战争,从诸侯王朝到老板资本家,哪一个不是被共产主义的利他斗争而最终消灭了,只有利他主义的人民大众永生,只有共产主义 永存。

❾ 公德和利他主义有什么关系

公德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品德,更倾向于自我心理的道德约束,一般在公共场合有人违反了道德底线,这时别人就会责问他,有没有公德心。而利他主义是纯粹的对别人好,像雷锋式的,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公德是一个人的最低底线,而利他主义要有奉献精神,比公德的层次要高,普通人也更不容易达到。

❿ 什么是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摘自网络

热点内容
吉安中级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3 17:23:03 浏览:542
喝农药死亡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17:10:24 浏览:462
派出所笔录双方没有签字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23 16:12:33 浏览:208
社会科学院法律硕士分数线 发布:2025-01-23 16:07:19 浏览:913
新旧行政诉讼法对比 发布:2025-01-23 16:06:27 浏览:423
我国现行公司法 发布:2025-01-23 15:35:28 浏览:555
法硕法学好吗 发布:2025-01-23 15:05:55 浏览:373
淮南法院在哪 发布:2025-01-23 15:05:48 浏览:676
朱文军律师 发布:2025-01-23 14:51:05 浏览:295
八项司法举措 发布:2025-01-23 13:53:57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