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与道德
① 道德与良心的区别
良心: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版本形式,是个权人自律的突出体现。通俗说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道德与法律相分别,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有一定差距。
② 何为良心和道德
良心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词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基本解释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详细解释
1. 本谓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2. 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仆固怀恩 叛 唐 , 李日月 为 朱泚 将,而其母皆知逆顺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彼岂有真才实学,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灭亡》四九:“但是她一旦离开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感觉到剧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与“意识”、“认识”相关,属于道德哲学的研究范畴。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词形(conscience)。从英文看(conscience)。,源于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识、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conscience成了“内心、意识”的代名词。在赋予道德意义之后,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来专指“按良心办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 。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良心的自我发现有两个结果: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要么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终要归因于良心: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坏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受良心的谴责,则属于只有靠严厉的惩处才能纠偏的行为。毫不夸张地说,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 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耻、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题记]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西塞罗,《论辩集》。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密切关系的范畴。首先,良心与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联系。良心以公正与仁慈为基本准则,又对公正与仁慈原则的落实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与正义感,具有“恻隐之心”。良心可以视为公正、仁慈原则等等的内化。良心不仅包容正义感,也含有仁慈的驱动存在。其次,良心与义务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良心是对道德义务的内心体认。所以义务是主体良心体认的对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质。但一旦义务转化为良心,则义务对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是因为,良心具有主体自由的特质,而义务则具有相对强制的特征。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说:“履行善就意味着履行义务,而我们的义务看来并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义务和爱好之间就有一种冲突。在行动之前,义务的情感反对爱好;它作为阻止物而活动;在行动之后,如果爱好在行动中胜过了义务的情感,义务就做出谴责:说做爱好以为善的事情是坏的。对于我们本性中这种反对爱好和在责任和义务的情感中表现自己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良心。”[1] 包尔生还指出过:“确实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们称之为风俗和良心的东西,缺乏个人在其中通过审慎和畏惧控制自己行为的东西,能够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养成一种对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习惯,那你很快就会对任何事情也都满不在乎”[3]。所以,良心无论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个体的道德生活都有极大的意义。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
③ 道德,良心,人性,意思是不是不一样
道德就是良心,就是五戒十善。人性有善恶两面。
④ 良心和道德的界线在那里怎么区分
这是人定的,所以见仁见智,没有“标准”。
⑤ 如何理解道德和良心
道德在人的化身就是良心。
良心如能澄明,即可彻悟天道地德。
⑥ 道德与良心
良心: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版德情感的基本形权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通俗说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道德与法律相分别,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有一定差距。
⑦ 良心与道德哪个更重要为什么只能选一个
如果只能选择其一,那么做人的良心是更重要的。因为道德是能够体现的,而良心看不见,只能靠个人来完善。不过,表面上讲道德的人不一定有良心,表里如一的人是有的,但是人不都是这样的。可是有良心的人,自然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最终会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
⑧ 道德和良心是什么关系
道德在人的化身就是良心。许多人都喜欢用“良心”这字眼。当他们要向人证明自己行为正直时,便说:“我问心无愧”或说“我是凭良心做事的”,而把一些坏蛋形容为“没良心”“心地坏”,心术不正,丧心病狂。他们认为人只要“平生不作亏心事”,便可“半夜敲门也不惊”了。他们认为修养的重点是诚实:对己、对人、对神、对良心都要诚实,虽然明知没有人会发现,也坚持应“不欺暗室”,不作自欺欺人的勾当。
⑨ 什么是道德良心
道德在人的化身就是良心。
许多人都喜欢用“良心”这字眼。当他们要向人证明自己行为正直时,便说:“我问心无愧”或说“我是凭良心做事的”,而把一些坏蛋形容为“没良心”“心地坏”,心术不正,丧心病狂。他们认为人只要“平生不作亏心事”,便可“半夜敲门也不惊”了。他们认为修养的重点是诚实:对己、对人、对神、对良心都要诚实,虽然明知没有人会发现,也坚持应“不欺暗室”,不作自欺欺人的勾当。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良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的作用。即是所谓的仁、义、礼、智。是每人都拥有的天生本能。使人能爱能憎,能分辨善恶。他以为如果一个人能达到所谓“丧尽天良”的地步,是因为人不懂得保养,维护自己的良心,反而用各种不义的行为去砍伐、伤害它;好像人天天到山上砍树木。即使是最美的、最苍翠的山峦,也会变的不美了。“牛山之木尝美矣……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於木也。目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人人都喜善恶恶,我们欣赏善的行为,愿意和品格高尚的人交朋友。相反,我们谴责恶行。为社会道德的沦丧而感伤。对品格低下的“小人”,即使他们在谄媚,逢迎我们,我们也会感到恶心和憎厌。
良心的拉丁文是conscientia。是又介系词cum(同)及名词scientia(知识)所组成。意思是“具有知识”,指人在行动时知道自己在作什么。圣热罗尼莫(ST、Jerome340-420)把良心比作火花,认为良心可以在黑暗中发出亮点,照耀人生,人可以藉着良心,达到伦理成熟的地步,使人格获得圆满的发展。
有关良心的几个事例: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望夫石》盼夫归家的妻子,按自己的良心,对爱情忠贞不变,化为石。
2、拾金不昧的黑人约翰逊,拾到24万美元。小额钞票可以私藏。却送还失主。邻人耻笑,朋友蔑视,被迫搬家。
3、圣摩尔1477-1535天主教殉道者。忠于良心,反对亨利八世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斩首而死。且安慰刽子手,抱歉自己脖子太短,为刽子手增添麻烦。
二、 圣经内的良心 《呼召与回应》p324
圣经视良心是和整个人分不开的(良心是人的一个官能)。圣经不把人分解为分开的部分,却视人为一整体。实在,尤其关于良心,只能以概括的看法来谈及它,因为在良心内,而正是在生活的天主面前,人整体显露出来。
1、旧约的良心
“良心”一词在旧约内只出现一次(智17:11)。虽然仅此一次,但天主不断召叫选民忠于盟约的呼声,却贯彻整个圣经。充满了认识良心的事实。例如,原祖犯罪后,天主问“亚当你在哪里”?加音杀亚伯尔后的逃亡,打围犯罪后,先知的劝告,尤其以“邪恶的良心显示出来”。
旧约良心的意识有两种特征:首先,良心常是在天主前的良心。人处在天主前,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确和圣善的的,或是错误和邪恶的。第二,在良心的行为内是整个人行动,而非只是人的任何一个“官能”。咏17:3“但你考验我的心灵,夜间来视察我……你总找不到我的邪恶”。
旧约把良心视为有位格的天主对人所发出的呼声,经由良心对人说话。
2、新约内的良心
1)、福音内的良心
福音和旧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词语来指示良心,它被置于人的内心深处,而这内心深处是以灵魂或心来表达,耶稣强调的重点,由外在行为转为内在的意向。“凡注视妇女的,已在内心奸淫了她”,福音尤其认识做恶事后邪恶的良心的事实。例如,在浪子、犹大斯、背主后的伯多禄的例子里;法利塞人构成的顽固和败坏的良心的例子。
福音内给予正直的意向较外表正确的行为更大价值,无形中更强力彰显良心的负责任的决定和忠于良心的重要性。
玛5:8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
玛18:35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
谷7:6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
路6:45善人从自己心中的善库发出善来,恶人从鹅库中发出恶来,因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
2)、保禄关于良心的思想
A、保禄用希腊文Syneidaesio一词来表达良心,但此词有不同的含义,在新约中共现34次,,保禄书信中占19次之多。
*首先此词表示人心灵深处的一些重要活动,人在这里常处于天主面前。
*其次表示和天主共容的真诚的和反省的自觉。宗23:1 24:16
*也表示圣神在保禄心灵深处对他的讯息的真实性的作证。 罗9:1
*表示人的宗教和伦理的认知官能。 格后4:2
此词也表示有伦理意义的良心,罗2:15 法律已刻在人的心上;光明磊落的良心(弟前1:5),纯洁的良心(弟后1:3);污秽的良心(铎1:15)。保禄在其他地方,不用此词也能谈及良心,例如罗14章。
B、保禄关于良心的主要的断言
有着宗教和伦理意义的良心,在下列集体问题上的论断:罗14章,吃肉合法与不合法,格前8章吃祭过的肉的伦理性质。格前10:14:参与外教人的祭祀筵席和私下吃祭过神的肉。
* 每个人该按自己的良心行事
“各人对自己的心思应坚信不疑”(罗14:5),行为的伦理性质断然依赖行为是否与内在的信念相吻合。“那在自己认为可行的事上,问心无愧,才是有福的,但谁若怀着疑心吃了,便被判有罪,因为这不是出于信心做的,凡不出于信心做的,就是罪。(罗14:22 格前8:7)
* 良心可以不符合客观的真理
良心是决定个人具体行为的伦理性质的准则,但它不是唯一的准则,也不须和客观的真理一致。它甚至可以不领略客观真理。“在基督耶稣内,我知道,并深信:没有什么本身是不洁的,除非有人想什么四不洁的,那东西为他才是不洁的。”(罗14:14,20)“至论吃祭邪神的肉,我们知道:世上并没有什么邪神,也知道,除了一个天主外,没有什么神……不过这种知识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知道如今因拜惯了邪神,认为所吃的是祭邪神的肉,因为他们的良心软弱,就受了玷污”(格前8:4,7)。
* 良心和团体有关系
怜人良心的决定(尤其是教友弟兄):虽然和一己的决定相冲突,也该诚实地被尊重。“那吃的不要轻视不吃的;不吃的也不要判断吃的,因为天主已接纳了他。你是谁,竟敢判断别人……你为什么判断你的弟兄?或者你为什么轻视你的弟兄?”(罗14:3-4,10)
必须尽量避免因自己按良心指示行动,而令近人绊倒:“你应拿定主意:总不要使弟兄失足或跌倒……如果你因着食物使你的弟兄心乱,你便不是按照爱德行事。基督为他死了,你不可因着你的食物使他丧亡……更好是不吃肉,不喝酒,不做什么能使你的弟兄跌倒的事”(罗14:13,15,21)“但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这自由的抉择,成了软弱人的绊脚石。因为如果有人看见你有这知识,在邪庙里坐席,他的良心若是软弱,岂不是受到鼓励而去吃祭邪神的肉吗?那么这软弱的人,基督为他而死的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而丧亡!你们这样得罪了弟兄们,伤了他们软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为此,倘若食物使我的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的弟兄跌倒。”(格前8:9-13,10:28)
从整个新约来看,良心是指在信仰的关照下,才会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对于生活中的道德意识和个人处境的监督。
三、良心在历史上的诠释
1、希腊哲学
把良心看成道德判断中的自我意识,而不把良心局限在对与错的抽象知识上,也看出良心云做不只在事后,也在事前及事中。
2、多玛斯学派的理智判断(多玛斯—亚里斯多德)
圣多玛斯(1225-1274)是将良心纳入反省批判的伦理神学中的第一人。多玛斯学派把人的理智放在首位。因此,在良心的作用里,重要的工作是由理智发展的。用三段论的过程: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在具体的环境内被引用在行动上,对具体行动的伦理性质要做判断,所以,良心的决定本质上是一种理智的判断。
3、方济学派的意志优先论(文德—奥斯定—柏拉图)
圣文德在人的意识中,把重点放在意志和爱情上。结果,良心便被视为向善的冲动,而良心具体的决定被视为这种冲动的实现。
康德把良心视为人在正义法庭的意识。(KENT 1724-1804)
4、自然论者的良心意识
良心是人面对那在他们处的环境中,令生命为他变成可能的和为他促进生命的事物时所采取的立场。
尼采:认为凡不能成功确立自己为主宰的人,便是在良心上和自己作对。“我认为邪恶的良心有如重病,在这病中,人不得已受不了那变动的压力而跌倒,这变动是他所遭受的一切变动中最深切的,又因这变动之过,他结果自觉受社会和受和平摆布……”。
佛洛伊德:良心在于吸纳父母的权威,尤其父母中一方的权威,他妨碍婴儿对另一方的感情趋向(伊底帕情结)。那种由外面施于婴孩身上的压迫被他吸收,这便是超我的来源SUPER-EGO:即良心、决定和支配人。
5、社会学的良心意义
认为人的良心是由环境塑造成的,把良心系于环境。例如,家庭,学校,同伴,社会传媒等。此种社会学的人类学为了着重团体而不赏识个人的价值和自主。个人在任何环境中该把自己的判断和集体的判断看齐:个人在集体内要完全淡薄自己,这便是他生存的意义,独裁统治的“人云亦云”。
良心如能澄明,即可彻悟天道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