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法治论
A. 论社会主义法治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
积极贡献: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史局限性:
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
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⑥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2、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①“科学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他们当作科学来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总是随社会发展和自己认识水平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
②马克思恩格斯不惟我独尊,用宗派主义态度对待别人,包括资产阶级的学者。
③马克思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应该是方法。使用时应该实事求是的考虑实际出发点,而不应该照搬结论。
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达到共产主义的方法则需要各国无产阶级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独立自主的探索本国道路&制定自己方针。
3、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1)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
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3)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6)洋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7)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①要重视市场作用。
②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
③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④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4、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
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 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 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5、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P212-P218)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一是要警惕右面的,但主要纠正“左“的错误;
二是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三是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6、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239-P243)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三个代表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有符合三个代表的党,不仅可以保证公有制真正落实,甚至也可以使其他形式所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都改变性质来为全体人民服务。
如何实践:⑴必须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⑵坚持以马义毛思为指导的新民主义文化;坚持以马毛邓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⑶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7、试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①苏东巨变以后,资本主义全球化主导全球。
②全球化是指货物(或商品)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过了跨国化、局部国际化&全球化阶段。
③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但同时也包括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全球化。
④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其原动力是新科技革命,主动力是生产力革命。
⑤全球化同时带来很多负面恶果,如犯罪全球化、污染全球化、犯罪全球化等。
本质:资本主义全球化主流是把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制度推广到全球。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化实质是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
8、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①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因此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
②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
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频爆发,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
⑤当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历史趋势。
9、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
1、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2、民主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对挑战;
其一,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为此,要了解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能带头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究竞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新阶段?三是为什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竞争不过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其二,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为此,也要了解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二是应当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走势?三是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什么大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
10、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①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不懈地搞好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
③始终如一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④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⑤努力探索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⑥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二 论述:
1.如何联合各类社会主义党,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结成统一战线(P447-451)。
从以下八个方面对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进行具体分析,作出区别对待:
一、在理论上要区分社会党指导思想中的错误体系与其中的某些正确思想成分。
二、在纲领上要区分社会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之处与其正确成分。
三、在路线上要区分社会党放弃社会主义革命的改良主义本质,与其在当前实践中的某些合理之处。
四、在政策上要区分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本质与其不同于资产阶级右翼政党、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方面。
五、在派别划分上要区别对待社会党领导层中的左中右三派,不要把他们看做是铁板一块、是清一色的右派。
六、在干群关系上要区分社会党的领导层与基层广大党员以及党外支持社会党的广大群众。
七、对不同地区的社会党要加以区分。
八、与共产党的关系上要区分社会党的反共本质与联共可能性。
2.新时代应该如何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1)人类社会正面临科学技术全面加速发展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使资本主义摆脱必然灭亡的命运。(2)经过全世界人民的斗争,新的世界战争并非不可避免。(3)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4)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5)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本国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6)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处于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新时代。(7)共产党要善于联合各社会主义政党,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结成广泛统一战线。
B. 当代中国法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哪些
第一、确认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地位,标准其运营行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的主体,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基于法律的规则享有权益才能和行为才能,具有独立的财产或经费,依法独立承担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主体。这些权益和身份的界定都是经过法律来运行的,需求用法律这种特殊社会标准来确认运营主体的地位。在人类社会演化的进程中,经济主体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着剩余价值的出现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产生的,自然人出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向往,独立或与别人一同成为了运营主体。法律的作用在于赋予这些运营主体与自然人同样的人格,将其上升到民事主体的地位加以保护、标准,正是由于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市场经济主体才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运行各种经济活动,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人。第二、经过契约关系,来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市场经济关系是契约型经济关系,没有契约这种法定的形式,也就无所谓市场经济。当人类社会从满足本身需求的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分,就必需树立一种普遍恪守的形式,来保证买卖的顺利运行,以双方合意为前提的契约就是基于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市场经济的本位在于市场,而市场运营的详细行为,主要是经过市场主体之间自由、对等协商所订立的契约来运行的。契约是市场法治属性的表现,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就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经过契约的形式来树立经济关系和实现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形式的最本质的区别。第三、树立自由、对等竞争的市场经济次序。竞争是市场主体为实现本身利益最大化而实施的一种积极行为。经过竞争,运营者可以改良生产方式,加强本身效益,促进市场的昌盛。由于竞争是市场主体的意思行为,也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假如运行恶性的不正当竞争势必会形成经济次序的混乱,障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开展。假如仅仅依托道德和运营者的自律来约束其本身的竞争行为,则很难创造一个自由、对等、公道的运营环境,所以必须应用法律的形式,以国家强迫力来调整扰乱市场的恶性竞争行为。经过法律的调整,来树立自由、对等竞争的市场经济次序,鼓舞和保护正当的、自由的、对等的竞争,充分发扬竞争的积极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开展。这种调整的作用在于:第一,标准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次序。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转,需求有自由、对等的买卖次序。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买卖主体、买卖手腕、买卖对象的不固定性,导致了市场运营行为的纷繁复杂,就需求用法律来确定买卖者所共同恪守的、普遍适用的买卖原则,划分正当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线。第二,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鼓舞和保护正当的竞争行为,维护社会经济次序。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扰乱竞争次序,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开展,阻碍了竞争所具有的合理配置资源、引导运营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扬。所以必需经过法律来制止运营者违背市场买卖准绳的行为,保护和鼓舞有利于市场的行为,维护社会经济次序的正常开展,这也充分表现了法律社会责任本位的性质。第四、对市场经济运行宏观调控,补偿市场经济的不足市场经济的健康开展决不仅仅取决于市场经济主体自行的运作,还需求国家对其运行宏观的调控。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运行宏观调控时,往往是经过法律对其运行引导、标准、保障和促进。一方面要给市场经济主体最大限制运行经济活动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运行。由于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它更多的是依据本身对市场的认识和部分的利益,运行运营和取舍,以寻求本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使市场容易受部分利益的影响和调理,带有盲目性、冲动性和片面性,容易导致市场的供需....
C. 简述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法治
1、独立自主的企业制度离不开法治。企业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市场主体。因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的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细胞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基础上的。但是,企业要成为这样的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需要一系列条件。一是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因为市场上商品交易直观看起来是物品交易,实质上是产权交换。不仅在企业的商品交换过程中,而且在企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也都要求有明确的产权。二是企业与企业、企业和其他之间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三是企业必须是经济上、法律上独立自主的实体,拥有自主经营发展必需的各种权利。
2、完善的市场体制离不开法治。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仅要求有消费品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要求有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土地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这即是企业实现自主经营的前提,也是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而没有法制就没有完善的市场体制。
3、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离不开法治。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求必须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为前提。越过了这一点,就会削弱市场经济,甚至变成计划经济。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求以经济的和法律的间接手段为主,以行政的直接手段为辅;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求严格地依法调控。
4、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离不开法治。市场经济原本具有契约经济的特点。市场运行规则是有关机构(政府和立法机构等)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市场主体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使各市场主体能够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自主经营;使各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承担税收和其他负担;使各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平等地位,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和保障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治基础。市场交易行为离不开规则的调整和约束,而法律制度就是市场交易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时期,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的弊端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市场经济的消极面也会产生。只有建立完备的法治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资格,杜绝各种名不副实的企业进入市场经济活动之中。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较长,行政干预、长官意志仍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消极影响必然会冲击正常的经济秩序。这就要求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必须适度,既充分体现市场主体的自愿和自主,又确保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因此,市场主体法律、市场行为法律、宏观调控法律和社会主义保障法律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体框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保障。每一个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主体都有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因,因而法律应对市场主体通过正当途径所获取的利益予以保护,确保市场主体的财产权不受侵犯。对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责任,以保护守法主体、制裁违法主体。要保证公证执法和司法,确保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切实执行,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D. 市场经济与法的关系是什么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健全为主题,以我国目前刚刚加入WTO的形势为背景,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实践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加入WTO在为我们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加强法制建设对确立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可以说是围绕市场经济问题展开的思想解放历程。市场经济在本质上要求用法律规范和调整经济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法制的市场经济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健全、配套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确立起来。要害词: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不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存在,都是按自身的规则和秩序来运行的。这些规则和秩序的确立,是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的,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为国内外企业营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以保障企业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里参与市场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加入WTO在为我们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加强法制建设对确立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可以说是围绕市场经济问题展开的思想解放历程。市场经济在本质上要求用法律规范和调整经济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法制的市场经济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健全、配套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确立起来。一、市场经济概述1992年中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理论上和建设上的一大突破和飞跃,而且也是体制上的一次根本性改变,因为这意味着中国摆脱了那种经实践证实轻易导致社会主义事业萎缩甚至失败的旧模式,发现了适合自己国情、能够使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科学道路。所谓市场经济,是与过去的计划经济相对而言的,即指在以社会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以市场机制激励人们节约经济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包括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等等类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开创的新一种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它既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类型的市场经济,而是以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社会化、集约化、国际化大生产的现代化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成份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提倡效率和竞争、追求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二、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市场经济虽然主要运用市场机制(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但同时也存在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运用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治理,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才能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是同以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的制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密不可分的。与其他市场经济一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加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就是必须首先通过法制建设确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法制基础、新的法律秩序和新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严格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法规进行运作的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密不可分,这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确立新的法制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对过去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制所依靠的法制基础也是截然不同的。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是由国家直接治理经济的这一旧法制基础,其突出特点:一是排斥市场、否定市场主体、禁止竞争;二是只讲所有制而忽视对法人、自然人的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三是否定意思自治、合同自由;四是国家直接地、全面地治理经济;五是国家包揽一切、忽视社会保障等等。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则是全新的法制基础,其突出特点就是:第一,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制度。市场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市场参加者,即市场活动的法律主体,因此市场经济需要以法律保障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即相互独立、法律地位平等、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的法人)都能够以真正独立、平等的资格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第二,充分尊重和保护财产权制度。市场不仅需要有主体,而且还必须要有财产,要有市场主体自己的财产,因此市场经济需要以法律充分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第三,维护合同自由制度。市场主体只有采取合同的形式确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保障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平等的法律地位,因此合同法律制度构成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法制基础。第四,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制度。即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求适度的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既避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可能导致的各种滥用合同自由等违法行为;又克服政府全面直接治理经济之旧弊。第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打破由政府包揽一切的体制,这对于在竞争中失败的劳动者以及不具备竞争能力的群体等来说是残酷无情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市场经济必须要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补充市场经济的这一缺陷。(2)由此可见,必须通过法制建设来确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法制基础,才能谈得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否者只能是一句空话。(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确立新的法律秩序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法律是用来保障国家计划的完成的,也就是说"计划就是法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自发性和趋利性,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消极影响,而这种传统的法律秩序已远远不能解决市场经济面临的这些新难题。因此,必须重新确立相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法律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得以真正建立和发展。这种新的市场经济法律秩序就是所谓的公正自由的竞争法律秩序,其特点是:第一,维护市场的统一性,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取消对市场的人为肢解和分割,使全国市场经济活动都遵循统一的法律、行政法规;第二,维护市场的自由性,通过制定必要的市场经济治理法律、法规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政企分开和国家对市场行为的适度干预,弱化行政干预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对企业的各种束缚和限制(包括企业的主管机关基于行政隶属关系而强加于企业的束缚和限制;具有市场治理权限的国家机关对企业的过度干预等),使市场主体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第三,维护市场的公正性,做到法律制度统一、市场活动机会均等、国家税负公平等等,以保障所有市场主体不论自然人还是法人、不论大小、不论强弱、不论所有制性质,均能够以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竞争;第四,维护市场的竞争性,通过制定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法律法规,使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够依据法律相互竞争,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竞争的环境,等等。(3)以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截然不同的法律秩序说明,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首先变革旧的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法律秩序、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法律秩序,而确立新的法律秩序,就离不开必要的法制建设,否者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E. 法治与经济有什么关系
法制是指社会的制度和环境。我们讲法制社会,依法治国。这是社会的大制度专和环境,在这个制度和属环境下我们可以发展经济、文化、医疗等事业。大力发展经济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主体,和主要任务。所以,针对经济发展,法制有相应的经济法、金融法等与经济相关的,用于约束和规范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通俗的比喻法治是路,经济是车。车无论往哪跑,怎么跑,跑多快一方面是根据道路条件(法制的完善、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跑在路外面(不能违法)。
F. 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首先,从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的用法历来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种制度而言的。
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的一个概念:主张法治意味着否定人治,赞成人治则意味着反对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们在对立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在中外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如孙中山等也倡导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和人治,并有精辟论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人中,也同样是在与人治相对的意义上运用法治一词。
其次,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内涵是指法律以及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与人治不同甚至对立的一种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或原则。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和人治探讨的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关键问题。“法治论”认为,关键在于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予以充分实施;“人治论”则相反,认为关键在于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贤明,“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主张法制并不意味着否定领导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而是认为领导人贤明与否不应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治国原则,“法治论”主张法律应有极大甚至无上的权威,不能听任个人和组织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论”则相反,它主张或默认组织和个人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权大于法。
再次,虽然法治与法制具有内在联系,即实行法治必须要有法制。但我们不能说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从人类的政治法律实践看,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法制,但却不一定是在实行法治,如当年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和蒋介石统治的中国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实行法治。
最后,即使在动态意义上理解“法制”,也与现代意义的“法治”相去甚远。“法制”的动态含义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简单地说就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什么法?“恶法"还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证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显然,这些都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无法回答的。与此不同,现代“法治”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它不局限于形式或逻辑意义上考虑问题,不单纯以“有法”、法律完备为满足,还要求在价值层面上考虑法律的好坏,而且,作为现代“法治”的一个鲜明特征,它还强调《宪法》和法律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现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贯彻民主原则,实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和互相制约,严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法律的正当程序原则。
G.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制度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法治,必须建设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指调整有关市场经济的民商事行为、经济调控行为、行政管理行为、劳动和社会保障行为等法律规范的总称。经过28年的努力,中国基本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了更好地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法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法律制度。
一、健全民事法律制度
民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它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自负盈亏、诚实信用等属性的内在要求。民法属于私法,民法的自治精神是市场经济活力的不竭源泉。民法规定了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时效制度、物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债权制度、人身权制度、民事责任制度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法律制度。它使市场主体的权利得以明晰化、法定化,为市场主体制定了行为规则,给法院裁判纠纷提供了依据。所以说,民法是市场经济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法律。我国已于1986年制定了民法通则。同时,先后制定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等民事单行法律。1999年,我国在原有三个合同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合同法。此后,制定民法典的任务提上了日程。这不仅是进一步健全民事法律制度的需要,而且也是完成2010年建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的要求。2002年12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实际部门和学界的协助下,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并于同月底将该草案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我国民法典正式进入了立法机关的审议程序。
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作为民法典重要部分的物权法进行了审议。物权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创造、积累和保护财产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权法草案业已经过全民讨论,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经过进一步斟酌修改后,将会予以通过。现在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集中精力从整体上修改和审议民法典草案,力争在201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置于坚实的法治基础之上。
二、完善商事法律制度
商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它作为规范商事行为的法律,是民法的特别法,属于私法范围。我国实行民商合一的体制,不单独制定商法典,而是分别制定包括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证券法等在内的各项单行商事法律。商事法律的任务在于规范市场主体,规范交易活动的支付、信用手段,建立商业风险互助分担机制,制定海上运输共同规则,规范资本市场。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完成海商法、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主要商事法律的制定。2005年,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公司法和证券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修改后的公司法降低了公司设立门槛,保障了投资创业自由,扩大了公司自治空间,加强了对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权益的保障,强化了公司大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充实了对职工民主管理和保护职工权益的规定,确立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和公司人格否定制度。这无疑有利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的建设,大幅度提升公司的整体素质、诚信水平和竞争能力。修改后的证券法进一步完善了证券发行和交易制度,开辟了证券市场发展的新空间,加大了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强化了证券监管措施和手段,增强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了监管执法机制和监管责任制度,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制度保障。现在,我们还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尽快制定合作社法、商品期货交易法、金融期货交易法、商业信托法、破产法等商事法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而进一步修改合伙企业法、保险法等现行法律,从而更好地完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健全经济法律制度
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这里所说的经济法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有关经济的法律,也不是多数经济法学者所说的对纵横统一关系都调整的经济法,而是各国都认同的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的经济法。它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干预、监管和调控的法律。就其性质而言,它是公法,也就是经济调节法。现代市场经济虽然应以市场主体的自主、自治为前提,但为了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保障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民商法是允许市场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创造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夺取最佳业绩,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那么,经济法则是利用国家强制干预,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保障其沿着有利于全社会的方向发展。
经济法大体可以包含三个部分:
一是创造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商业秘密保护法。现在反垄断法和商业秘密保护法还没有制定出来。反垄断法是禁止垄断和其他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其立法目的在于禁止限制竞争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进而使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制定反垄断法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还有一个维护社会主义宗旨的意义。因为任何企业不靠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优良的服务的竞争获取利益,而是通过垄断捞取好处,实质上是以超经济手段占有他人劳动。这是与社会主义宗旨相悖的,必须予以反对。而且,反垄断法并不与规模经营、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相矛盾。它反对的只是限制竞争、扼杀经济活力。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应根据发展了的新情况加以修改,以便更好地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法律。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因此,这种法律非常重要。我们已制定了预算法、审计法、中央银行法、物价法、税收征收管理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重要法律。下一步需要逐步制定规划法、经济科学增长法、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能法等法律。应当适时修订预算法,以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细化预算科目,强化项目预算,增加预算透明度和可监督性。要进一步修改税法,改革增值税,统一税制,完善税收优惠制度,加大培育税源力度。这些法律主要是拟定国家间接调控经济的规则,但是也必须规定在特定的条件下依法采取直接行政调控和管理的手段,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三是国家对重要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的法律。这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农业法、电力法等法律。现在有必要制定诸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法、装备制造业振兴法、能源法、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等重要法律,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四、完善行政法律制度
行政法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法律。它是调整政府与法人、自然人之间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需要行政法的调整。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组织与推动,又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方式的改变。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发生了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经营性的具体管理到宏观调控、从行政隶属管理到依法定职能管理的转变。政府对经济的职能已经转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势必对政府的工作从客观上提出更高、更多而且崭新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健全行政法律制度以促进、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迫切与必要。
应该切实实施公务员法,以强化公务员考核与管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应当制定行政组织法,合理分工、科学配置行政权力,使我国国家机关的设立、职权、编制、工作程序法定化,保证国家行政体制的稳定,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从根本上发挥机构改革的作用。要制定行政程序法,以保证行政工作的公正、公开、合法。要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法、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法、国有行政和公用财产管理法、外汇储备管理法,把作为公权力的政府和作为国有财产所有者代表和国有公司出资人代表的政府分开,强化对国有财产的行政监管,保证国有财产所有权有效行使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采矿权出让、国有股权转让和国有公司资产转让的规范,防止国有财产被侵占和国有资产流失。要更好地实施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制定行政强执法,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防止行政权力滥用。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行政监管法律制度,以加强、改善国家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医药卫生、海关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要加强廉政法律制度建设,用法律把高级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任期制、回避制等制度规定下来,从制度上防止公职人员以权牟私、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总之,要对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使政府对经济工作的行政管理高效、廉洁、合法,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五、健全社会法律制度
社会法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律,主要是保障劳动者、老人、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社会权利的法律。社会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目的在于,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保证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安定,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法律制度主要包含三类法律:第一类是劳动法;第二类是社会保障法;第三类是社会救济法。我国劳动法作为劳动法律制度的基本法已于1994年颁布,但是相关的配套法律至今尚不健全。应当抓紧制定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法、劳动就业促进法、职业培训法、就业歧视禁止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把我国的劳动关系尽快纳入法治轨道,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充分调动劳动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障的条例,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但社会保障立法还相对滞后。应当尽快制定养老社会保险法、医疗社会保险法、失业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社会保险法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法律。在社会救济法律制度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公益事业捐赠法,现在应该将行之已久、卓有成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法律化。要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要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鼓励捐助,弘扬义举,营建扶弱济困、互助和谐、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风尚。
H. 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的看法,整体思路
证券法、公司法实施一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重大转折。权威统计显示,在今年市值规模扩大了一倍,超过8万亿元的同时,市场成交活跃,成交接近8万亿元。同时,基金、券商、保险、社保、QFII等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已占流通市值约41%,比2005年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指出,伴随“两法”实施等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全方位推进,一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在运行基础、改革创新、市场结构和市场自我约束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市场运行基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贯彻落实\"两法\"所要求的同股同权的基本法律原则。这项改革历时一年多,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改革的目标。股改解决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带来的两类股份、两个市场、两种定价机制的问题,消除了影响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奠定了公司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为完善资本市场定价功能、推进相关改革、加快市场创新创造了条件,股改使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更坚固、运行机制更扎实。
在市场改革创新方面,以保荐、询价、审核等制度改革为内容的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初步形成,并购重组的方式不断创新,权证产品继续发展与规范,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分拆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不断推出,融资融券交易、股指期货交易正在积极推进,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QFII等机构资金不断扩大,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与保险市场出现了一定的融合。市场改革创新呈现十分活跃的局面,激发出强大的活力和能量。
在市场结构方面,中小企业板稳步发展,代办转让系统逐步扩容,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适时启动,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一批超大型公司成功上市,定向发行、并购重组催生了许多公司整体上市,市场集中度得以迅速提升,大盘蓝筹股在稳定市场中的作用开始显现;基金、券商、保险、社保、QFII等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已占流通市值约41%,比2005年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投资者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基金、权证、固定收益类产品等陆续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市场产品结构得以优化。
同时,市场自我约束能力也进一步增强。按照“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监管理念,市场化的发行审核方式得以完善,交易所的上市审核权得到落实,中介机构对市场行为的约束得到强化。另外,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机制,落实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法律义务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相关主体自我约束、自律规范、自治管理的各项制度要求开始落到实处,市场自我约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家认为,“两法”实施以来的一年,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按照“两法”规范全面推进的一年。“两法”的修订实施,不仅是我国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推动力。
I. 为什么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举例说明
参见 云南农业大学,李永纯《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发表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03期
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李永纯 (云南农业大学, 昆明 650201)
摘 要:文章阐示了法治与法治经济的内涵, 指出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市场主体的确立、市场经济秩序、规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宏观调控都需要法治。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 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系,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关键词:法治; 市场经济; 法治经济
二、市场经济呼唤法治
一般认为,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竞争性、高效率的经济体制, 是调节经济运行、合理配置资源, 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所谓市场经济,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 社会上不同的利益主体,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 市场主体的确立需要法治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所有制结构, 承认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因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所有的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过去,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实际上政府是主体, 政府直接控制领导着企业并层层编制计划下达给企业组织生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则要求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所有这些独立商品生产者都要面对市场, 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出售的是商品, 购买者购买的也是商品, 他们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买卖和交换, 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需求, 市场经济主体的财产必须得到充分的确认和维护, 而要使市场经济体主体的财产权得到充分确认和维护又必须以法律来保障, 这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一方面, 法律保证市场主体对其合法拥有物质财富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产品、货币和各种有价证券享有支配、使用和处置的权利; 另一方面法律保证市场主体对其精神产品, 如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进行占有、使用的权利, 这是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法律保,所有权是一种排他性的财产权,某人取得了某项财产的所有权, 就意味着排除了其他任何人对该项财产的干涉。所有权可以对抗任何人, 其他人均不得妨碍、干涉所有人行使所有权, 也不得侵害所有权。所有权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前提, 也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结果。离开了法律, 市场主体的所有权就得不到充分的确认和保护, 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
(2) 市场经济秩序、规则的形成需要法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们在社会劳动中生产出来的商品, 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取得各自所需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 全社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来组织商品生产。而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势必引起竞争, 竞争又需要良好的秩序。理想的、完备的市场经济应具有公平性和契约性。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推动力,它要求每个市场主体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遵守共同的规则。市场经济也是契约经济, 各个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是靠合同形式连接的。在市场经济中, 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秩序, 只有通过法律形式才能有效地确认并贯彻下去。市场交换中的合同、信用关系也只有得到法律上的确认, 成为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契约关系, 才能有效地加以实现。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秩序、遵循一定规则的经济活动, 这种秩序、规则需要法律的强有力的保证。但是市场经济常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干扰。来自市场内部的干扰主要是因为市场主体的行为不规范造成的, 表现为作伪、欺诈、骗取、违约、非
法垄断、不正当竞争等。来自外部的干扰主要是行政权力行使不当造成的, 表现为权力“寻租”、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滥发许可证等。内外干扰相互影响, 使市场活动陷入无序、混乱状态。因此, 不仅需要以法律的名义来宣布市场的基本规则, 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还需要法律来限制政府的权力, 防止权力对市场的不正当干预。
(3) 市场经济宏观调控需要法治市场经济关系的一方面是财产关系, 另一方面是经济管理关系, 是政府对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利益关系。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但多年的经济实践证明, 对政府的调控行为如果不加以规范, 就会促使生产主体的短期行为, 诱发市场主体产生不规范行为, 而市场主体的短期行为一旦变得严重, 就一时难以用常规的调控方式解决, 政府的调控行为也难以规范化,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且, 政府往往为了一定的权力和利益,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力度过大。如严格控制物资和资金分配权、产品定价权、人事管理权等,肆意侵犯企业、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个别政府官员大肆进行权钱交易、中饱私囊、贪污腐化,这成为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发展市场经济时, 必须对政府施以一定的法律约束。
2.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即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不同的阶段要求相应的法律规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基本前提是原始积累, “剑与火”的文明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 把货币转化为资本, 经济法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 英国最为典型。从十七世纪开始, 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并于1700 年到1801 年颁布了2 200多个土地法规, 通过这些法律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资本主义所有制, 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 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与此同时, 为了加快资本积累, 开展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民法》和《商法》, 以保证让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的运行。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 新兴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使社会经济关系日趋复杂, 为了避免垄断资本之间的激烈竞争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动荡, 各国资产阶级开始凭借其国家权力制定和颁布经济法律, 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公法开始正式介入经济生活, 并逐渐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一种手段。
经济法律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 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在1929 年到1933 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开始经济立法和司法工作, 并以法律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罗斯福新政时期, 采用凯思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颁布了《全国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险法》、《出口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经济法律, 运用经济立法作为调整国家经济的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二战以后,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龙断进一步加剧, 各国政府进一步利用法律干预经济, 尤其以德国和日本最为典型。德国颁布了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庞大的经济法律规范, 对促进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样, 面对战后一片废墟和混乱不堪的社会经济, 日本仿照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和法规, 进行土地改革, 缓和劳资矛盾, 并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要求, 调整立法重点,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 这对日本从一个技术后进的工业国一跃成为一个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见,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市场经济法治化的过程, 法律制度同市场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
改革开放以来,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萎缩, 市场逐渐进入了社会经济生活,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 难免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如由于缺乏合理的财产权观念和契约精神, 经常发生各种毁约行为, 商业活动中的种种不道德行为等, 严重影响和干扰了经济健康发展, 加之市场自身难以克服的短暂性、盲目性、趋利性、分化性等缺陷,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法倒卖、地方保护主义、环境污染、两级分化日趋严重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完善的经济立法、司法和执法, 特别是缺乏正常的市场运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 为了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制定颁布并实施一整套相关法律, 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调节和控制市场经济的运行,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一,在基本制度方面, 应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保护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第二, 在市场秩序方面, 还应进一步加强立法和监督,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人们的经济交往, 保护合法的经济行为, 制裁和禁止违法行为。第三, 在体制转轨方面, 应从法律上进一步规定、限制政府行为,避免政府对企业的任意过度干扰, 保证政企分开,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第四, 在对外关系方面,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联系日益增多, 涉外经济纠纷也不断增加, 这就需要我们强化对外法律机制, 解决对外经济关系中出现的经济利益纠纷, 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
J. 当代中国法律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哪些
可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有效有序运行和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行为规则。
市场经济要求明确产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要求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上自主表达经济利益需求。
法治保证市场主体对其合法拥有的物质财富享有支配、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又与平等性相联系、相统一。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是交换正常进行的前提,“参加交换的个人就已经默认彼此是平等的个人”,而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是需要法治确认和保障的。
(10)市场法治论扩展阅读
市场经济越发达,法治也就越发展。
马克思认为:“先有交易,后来才由交易发展为法制……这种通过交换和在交换中才产生的实际关系,后来获得了契约这样的法的形式。”
这深刻说明,法律产生于市场交换的实践,并随着市场交换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恩格斯指出:
“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
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是法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血亲关系、宗法关系、宗教戒律、传统习惯和伦理道德,法律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但没有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利用行政权力来管理经济、配置资源。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生产、交换的规模越来越大,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纠纷超出血亲、宗族、伦理道德和行政权力等调整的范围。
就需要有专门的权威的行为规则来约束和规范经济社会活动,于是,法治真正产生和发展起来。在我国,自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活动法治化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