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最低工资立法

最低工资立法

发布时间: 2020-12-17 09:27:49

㈠ 关于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如果政府所规定的回最低工资立法超过了当答劳动力市场自由运行时所确定的均衡工资率,那么最低工资立法的实行必然会导致企业不愿意继续雇用生产率水平低于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于是这些工人就会失去工作。所以选项C正确。

㈡ 如果取消最低工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会有什么影响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来保障劳 动者获得最低劳动回报酬,答以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 要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是工资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取消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会损害劳动者享有的最低工资保障权利,损害劳动者在工资分配中的合法权益,不利于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企业公平竞争,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稳定进行。

㈢ 什么是最低工资制度有何意义

劳动法》抄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意义在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和基本生活。

㈣ 国家为什么要出台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是国家通过一定立法程序所规定的、为保障劳动者在履行必要的劳动义务后应获得的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工资收入的一种法律形式。
最低工资制度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其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也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各自的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的产生是由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随着二十世纪工人运动的高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很快普遍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它是商品经济和现代工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最低工资则指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当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在最低限度内应当支付的、足以维持职工及其平均供养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即工资的法定最低限额。它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等特殊条件下的津贴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享受的福利待遇。
最低工资制度还是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着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持着劳动力的再生产。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企业在工资分配中的行为,而且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促使企业工资调整走上法制化的道路。
编辑本段最低工资标准的确立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它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它的确立关系着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维护,是最低工资立法的核心问题。
目前,在世界各国,最低工资标准的确立方式有两种:一是在立法上直接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如美国。二是在立法中不直接规定最低工资标准,而只规定确立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和具体规则,并授权有关机构确定具体的最低工资标准。多数国家都是采取了这一方式。我国《劳动法》第五章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可见,我国并不是实行全国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而是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因最低工资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主要根据本地区低收入职工收支状况、物价水平、职工赡养人口、平均工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生产率、地区综合经济效益等确定,当上述因素发生变化时,应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地区不平衡,导致难以实行统一最低工资标准。
编辑本段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存在问题及完善
国外的最低工资制度起源比较早,我国虽然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常任理事国,并在1984年就已宣布批准承认国际劳工组织1928年通过的《制订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但直到1993年11月24日才由劳动部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制定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最终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确立了我国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4年3月1日颁布并实施了《最低工资规定》。自此,随着2004年11月西藏颁布本自治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我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我国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自其实施以来,发挥了很大的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权。但是,由于法律规范、运行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法律在实践中实际效果与立法的精神和目的有一定差距。
(一)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1、有关最低工资的立法层次比较低
由最低工资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与它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完善。从最低工资制度明确确立到目前,除了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里有所涉及外,他一直都是在行政的轨道上运行,无论是《企业最低工资规定》还是《最低工资规定》,他们都是部门规章,立法层次较低,约束力较小。另外,《最低工资规定》也没有对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低于国家要求的标准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做出规定,这也是其难以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按照法律效力,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并不高于地方政府规章,因此,只有将最低工资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成法律,以法的形式来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以法的强制力来推动制度的落实,才有可能使最低工资制度得以彻底实现。
2、最低工资计算的标准不明确、不统一
我国《劳动法》第49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就业状况;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最低工资规定》第6条则是“确定和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参考当地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它只是提到应参考“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并未明确最低工资标准到底是否包含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这就使得各地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时参考因素不一样,难以比较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合理性。
3、用人单位对最低工资制度的规避
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是为了维护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利益,而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在是否履行政府制定的法规政策和支付劳动者合理报酬的博弈中,会极力抵制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和最低工资制度的落实,暗中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规避,使最低工资制度难以得到彻底的执行。
现实中,用人单位仅按最低工资标准给劳动者确定底薪的情况很普遍,部分劳动者只有通过加班加点才能得到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还有些企业甚至以食宿费充抵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本身并不是工资支付的一个实际的标准,它只是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正常支付劳动者报酬的法定底线,但一些用人单位却把作为法律底线的最低工资作为一些员工的“标准工资”,这不仅是对最低工资标准的曲解或误解,也显示出一些用人单位对员工利益的漠视。
4、最低工资计算方法中没有对一些特殊劳动形式作出明确规定
《最低工资规定》中只规定了计算月最低工资和小时最低工资的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但是这些计算方法并不适合用于计算计件工资和提成工资。也就是说,我国的《最低工资规定》并没有对以计件和提成的方式计算工资的这些特殊劳动形式的最低工资计算方法作出规定。这就让许多企业抓住了法律的漏洞,采取这些特殊的劳动形式来雇佣劳动者,然后以一个可以逃避法律责任的低于最低工资的低工资剥削劳动者。
5、对最低工资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最低工资制度能否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再完美的一项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那就变成了缺憾。我国法律对最低工资制度实施的执行情况有相应的监督机构,但现实中,这些监督部门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履行其监督职责。首先,一些地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了自己的政绩与狭隘的经济利益,吸引投资,甚至采取暗中保护的做法,对企业存在的发放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超时加班加点等违法行为不进行管制,而是采取放任的态度,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被侵害;其次,受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其应有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最后,我国媒体也没有发挥出有效的监督作用。
(二)完善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问题的完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提高立法层次,加强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法律效力
许多国家都在宪法中对劳动者应享有领取最低工资的权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使那些没有把最低工资写入宪法的国家,也在劳动法典或其他法律中对此作了规定。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建设,导致了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法律体系很不完善,立法层次比较低,不能保障制度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将作为保障劳动者基本生存权益的最低工资制度写入宪法,并争取早日出台《最低工资法》,制定相关的处罚规则,使用人单位无法律漏洞可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民关注劳动保障的共识,这也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工程。
2、明确最低工资标准的内涵、统一最低工资确立的标准
我国最低工资确立的标准不统一,是由我国最低工资标准采取的是简单统一的地区性模式,由各省自由决定其所颁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包含劳动者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既然最低工资是一项规范的制度,全国的标准就应该一致,而不应由各省自由选择。我国应统一将社会保险费中个人应缴纳的部分纳入到最低工资的发放中,因为“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本来就是职工工资的一部分,任何单位的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和住房公积金,都是职工个人的工资收入。”这样,既可以提高为参保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更好的维护这部分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保险工作的发展。另外,针对我国最低工资标准采取得单一的地区性模式,我国可以借鉴英国最低工资标准采取的工种性模式为主、特殊群体使用例外规定的模式,考虑逐步把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改为工种性模式为主,同时对包食宿、季节性生产等设置例外规定,这样既容易实施,又能兼顾各方的利益。
3、加强对特殊用工形式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应进一步对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等特殊工资形式的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做出明确规定,以保障这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理的劳动定员定额标准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生产力条件下,某一行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反应。”[4]确定的劳动定员定额水平,应该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在正常工作时间内,绝大多数劳动者可以达到或超过的水平。但是,由于统计数据和标准资料的缺乏,要想在所有行业中都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并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抓紧制定或修订设计劳动定额的国家标准;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制定行业的劳动定额标准;三是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制度,在暂时缺失上述标准时,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合理的确定本企业的劳动定额标准。另外,在有关劳动定员定额水平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以计件工资制为例,只要劳动者在法定或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的劳动,即使其没有完成与用人单位约定的劳动定额,用人单位也要支付劳动者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此时,“正常劳动”应解释为在工作时间内,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支配下提供了劳动,其中的劳动可以理解为一种劳动行为,而不是劳动成果。除非用人单位能够举证证明因劳动者本人的原因其未能在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这实际上是把计件工资制转化成了计时工资制来使用最低工资标准。这样可以避免企业采取计件工资制和劳动定额来规避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
4、加强监管,完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针对企业的规避行为,建议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并由有关部门配合参与,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定期对最低工资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利用加班加点、包吃包住等名义压低工资、变相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行为,各级劳动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了解用人单位对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情况,深入劳动者中核实他们的实际工资是否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增加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制裁措施,畅通举报受理渠道,便于公众参与对最低工资制度的落实情况的监督。
5、加大宣传力度,创建一个有利于最低工资制度运行的社会环境
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宣传力度,提增强劳动者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劳动者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在我国,最低工资制度主要是适用于那些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劳动者,他们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信息交流也很欠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法律保护弱势群体体现了法律正义,是消除个体痛苦的人道主义与消减社会痛苦的功利主义的双重要求。”
据了解,在我国大部分工人在发生劳资纠纷时,多数是通过私了的方式处理的,运用法律武器或是通过劳动部门解决的非常少。这就说明,虽然最低工资制度已经实施十几年了,但受其保护的广大劳动者对其则是知之甚少,当然,这是由劳动保障部门的宣传不到位造成的。劳动者缺乏维权意识是影响最低工资制度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劳动者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㈤ 什么是最低工资法以及对它的评价

《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最早是在1993年出台的,到2004年3月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最低工资法作为法律规则步入社会经济生活中。

《最低工资规定》一方面强调了要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另一方面基于非全日制就业的普及化和薪资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关键是明确规定了月工资标准和小时工资标准,并将标准期限缩短为两年。

《最低工资规定》的颁发,表明中国政府开始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指导政策制定,在政策内容中注入了人道关怀和社会正义,同时也表明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已开始全方位地走向实践,通过建立亲民形象,中国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然而,由政府制定最低工资却是一种典型的价格管制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工资法已成为政府干预经济失败的经典案例。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其于1946年发表的《最低工资立法经济学》中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旨在帮助穷人而制定的最低工资法,不仅无助于减轻贫困,而且还扭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作为政府人为干预劳动市场的均衡价格(工资),从而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导致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此外,从社会政策角度来看,制定最低工资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尤其是非熟练工人遭到解雇的厄运。对于熟练工人而言,最低工资法发挥的效用极其有限,因为他们的劳动价值一般高于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所获得的报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日常开支后,往往还有很大的一块边际剩余,因此,在实施最低工资法后,为了保持原有的利润不变并不断地增加利润,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雇主常充分利用熟练劳动力的价值,用熟练劳动代替非熟练劳动力,导致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经验事实也证明,实行最低工资法在欧洲已有很多年,其结果是欧洲劳工市场缺乏弹性,造成劳工队伍有超过10%长期失业。因此,从根本上讲,作为一项经济政策,最低工资法试图在效率与公平寻找平衡是失败的。

要分析任何一种最低工资法规的效应,我们必须首先回答这么个问题: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决定工人工资率的到底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总体上雇主们将雇佣工人直至某一点,在此点上,由新增工人所创造的边际产量价值,恰好等于雇主的工资表上所增加的部分。换句话说,在边际点上,工人被支付的正是他们对雇主来说所代表的价值。当工资率被任意地提高时,雇佣某些边际工人便显得无利可图。假定总需求不变,由政府法规所指定的最低工资强制推行的较高工资率,意味着某些雇主不再雇佣得起那些边际工人,因为他们对总产量所贡献的市场价值低于最低工资。

那些失去工作,并且不再被雇佣的工人,或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仍找不到工作的人,没有任何工资收入,他们必须在该经济中的某些未受最低工资法规限制的部门找到工作。但是为了引导这些部门的雇主吸收额外的工人,这些部门的工资率不得不根据需要而下降。是哪个群体的工人构成了“边际性”工人?当然是那些最缺乏经验和那些培训与教育数量最少的群体,换句话说,是少年劳动力。少年劳动者通常是某一经济中生产率最低的群体。的确,以使之在低报酬岗位上工作的方式,少年劳动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率,从而提高他们未来的潜在收入。数据证实了我们的预测,即他们是受最低工资影响最多的群体。1956年,当最低工资增长了1/3时,非白种少年劳动力的失业率从13%上升到24%以上。1965年由阿瑟·伯恩斯所做的研究得出结论说:“从最低工资上涨以后的半年期间,少年劳动力的失业率与男性成人失业率之间的比率一直高于此前半年的数字。”

最低工资上涨的另一个效应也许较少为人所知。它们增加了对其他类型工人的需求,也就是所需要的替代工人,或者更为具体地说,是更高技能、更高工资的已加入工会的工人。我们可以假设在入会工人和非入会工人之间特定数量的替代是可能的,即便后者通常是技能较低的,尤其是他们中间那些也许会受最低工资法规影响的人。

最低工资法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其是否被强制执行,如果没有,则可能毫无效果。对最低工资的分析同对价格控制的分析是一样的。尽管由于法律明确规定了所涉及的劳动类型和负责条款,分析最低工资法的效果较为容易,但这并不总是意味着最低工资是有效的。

最低工资的最新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法规削弱了那些处于收益分配最低层的劳动者的经济地位。作为最低工资的结果,明显的收入再分配似乎是从某些“匮乏者”手中转移到其他“匮乏者”的手中。并且,最具有技能的低工资劳动者正是那些未因最低工资率的提高而被夺去工作的人们;最为贫穷的群体,往往也就是生产率最低的群体,才是最有可能因最低工资率提高而失业的人们。

从某种程度上说,最低工资法规被有效地强制实施,它减少了一部分个人的就业机会,这部分人的生产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他们的边际产品价值低于法定的最低工资。因而最低工资法规对那些相对而言未受训练和无技能的人们,即少年劳动力、少数族的成员、极其老弱的劳动者来说带来了失业。

㈥ 最低工资立法起源于哪个国家

最低工资制度起来源于十九世纪的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十九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导致最终资本的集中和垄断。资本垄断带来的问题是工潮运动的兴起,罢工活动层出不穷,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奋起反抗。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1894年,新西兰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颁布了《产业调解仲裁法》,运用法律强制手段,要求雇主付给工人不少于最低标准的工资。除此之外仲裁法庭有权依据《产业调解仲裁法》,通过裁制雇主来解决产业纠纷,达到稳定劳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的目的。在1907年,澳大利亚成立澳大利亚劳资关系委员会,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用以消灭“血汗工资”。英国全面考察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最低工资制度以后,于1909年通过了最低工资法。美国在1913年开始实施女工和童工最低工资标准时,其适用范围仅限于女工和童工。在各个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实行制度普及的初期,其适用范围极其有限,主要是适用于高危险、艰苦行业和保护女工和童工的权益。

㈦ 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垄断时,最低工资立法是成立的

  1. 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垄断时意味着劳动的需求方即企业是很少的,甚至只有一个,那么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有很大的话语权,它可以决定一切。

  2. 最低工资法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改善劳动者的地位和福利,这是符合公平和人性的,所以说它是成立的。

  3. 相反假如劳动力市场是卖方垄断,那么劳动者处于强势地位,对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最低工资法是完全没必要的。

㈧ 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垄断时,最低工资立法是成立的

  1. 对于无歧视的买方垄断者来说,他在以较高工资雇佣新劳动者的同时,必须给原有的劳动者涨工资,只要他们的技能相同。否则会影响其劳动积极性的发挥。这样,企业雇佣劳动者的边际成本就会大于平均工资成本。其中,AC为企业平均工资成本,即劳动力供给曲线,MC为企业的边际成本线,MRP为企业的边际收益线。当厂商是无歧视的买方垄断厂商时,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企业雇佣的最佳劳动数量为Q0点,支付的工资为W0,低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就业点Q3及均衡工资水平W3。如果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W1,那么对于劳动者来说,工资为W1时他们愿意提供的劳动供给为Q1。对于企业来说,他们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发生变化。表现为:达到Q1之前,边际成本等于最低工资,呈水平状;超Q1之后,边际成本回复到原来的边际成本曲线,呈向右上倾斜状。此时,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企业的均衡点就会发生变化,雇佣数量达到Q1,大于没有实行最低工资法时的雇佣数量Q0,增加量为(Q1-Q0)。从理论上讲,恰当的最低工资标准应在W0至W3之间,而不能高于W3点,否则会增加失业。如在W2点,就有(Q2-Q1)数量的工人失业。最好的结果是制订的最低工资标准等于W3,这时的工资和就业量与完全竞争的工资与就业量完全一致,即依靠政府的干预消除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垄断。当然,这一最优结果不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实行。

2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指企业开始雇佣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和劳动力供给量的不足,企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来吸引新的劳动者,但企业原有劳动者的工资不变,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此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与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线及平均工资成本线三线合一。在没有最低工资情况下,企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为Q3与完全竞争情况相同,但工资较低,只有最后一个工人可以得到W3。如果实行最低工资,雇佣的边际成本线同样发生变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水平的最低工资,第二部分是重新回到原劳动力供给曲线。尽管均衡点仍为原来的均衡点,雇佣数量仍为Q3,但工资支付发生了变化。在最低工资之前雇佣的劳动者统一得到最低工资,之后雇佣的劳动者存在工资歧视,企业必须支付更高的工资。也就是说,在完全歧视下,最低工资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但对就业没有影响。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无歧视买方垄断情况下,实行最低工资可以增加就业,使就业保持或接近于

均;在实行最低工资对就业没有影响。

㈨ 最低工资的法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8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部发[1995]309号第54条:劳动法第48条中的“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由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住房和用人单位支付的伙食补贴,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下的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劳部发[1994]409号第3条第3点: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组成,除《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劳部发[1993]333号)中列举的扣除项目外,用人单位通过补贴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亦不包括在内。
劳部发[1995]309号56条:在劳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劳动者在未完成劳动定额或承包任务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低于工资标准劳动者工资的条款不具备有法律效力。
劳部发[1995]309号第57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后,试用、熟练、见习期间,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情况下,雇主必须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当地标准的最低工资。
劳部发[1993]《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9条:实行计件工资或提在工资等工资形式的企业,必须进行合理的折算,其相应的折算不得低于按时、日、周、月确定的相应的最低工资率。
劳部发[1994]《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6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则须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停工待料之工资支付方法:
全国范围:劳部发[1994]489号《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2条: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若劳动者没有提供正常劳动,应按国家规定办理。

热点内容
日结工受法律和劳动法保护吗 发布:2024-12-26 02:15:41 浏览:769
琉璃中刑法 发布:2024-12-26 02:15:35 浏览:259
交通法规简介中学生 发布:2024-12-26 02:06:29 浏览:828
部队婚姻法上户口 发布:2024-12-26 01:35:56 浏览:882
民法上的民事权利有 发布:2024-12-26 01:21:35 浏览:52
挂靠不给注册章有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4-12-26 01:10:09 浏览:573
司法姜明 发布:2024-12-26 01:09:24 浏览:81
劳动法是否规定要加押金 发布:2024-12-26 00:46:50 浏览:780
法治精神与创新 发布:2024-12-26 00:11:43 浏览:973
财务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4-12-26 00:07:12 浏览: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