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 2020-12-17 09:28:33

❶ 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它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和创新道德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加强对自我修养行为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实效性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修养,甚至把修养同个人立身处世、治国安邦联系起来,故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虽然我们一贯重视修养,但对如何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研究得不够,致使人们进行自觉修养的意识不强,自我修养的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加强对自我修养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从主客观两个角度考虑,加强自我修养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一)用高尚的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进步,提高公民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倡导加强自我修养,需要多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细致研究如何引导人们自觉加强自我修养。提到自我修养,有人会认为完全是个人的主观行为,需要个人努力。其实,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来看,我们虽然一直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但不否认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离开外因这一重要条件,内因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就某些事物的发展变化来看,不同的外部条件可能会导致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自我修养就是如此。近年来,有些人善意出手援救弱者、病人、交通事故受害者而被冤枉甚至因此成为被告的实例,放大影响了社会公众,导致人们即便是有心救助也要相约多人见证,甚至干脆集体陷入冷漠,着实让人心寒。请问,如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还有几人愿做良善之事,愿为良善之人?更有几人愿自觉地去加强道德修养?因此,从社会整体而言,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大家一定要看到,在一个人人向善、人人为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就强,自我修养的效果也好。这就是说,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促进自我修养的社会条件。因此,只有注重把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社会道德环境不是人创造的吗?既然人的修养自觉性受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而人又是社会道德环境的创造者,那么是不是会形成这样一种悖论:即社会道德环境差,人就不愿加强修养;人不愿加强修养,社会道德环境就越差。如此是不是说明一个社会道德滑坡就无可救药了?从表面看是这种因果关系,但上面的悖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影响社会道德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引领则是影响社会道德风尚进步的关键因素。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把高尚的社会价值观确定为主导价值观并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进步,就一定能有效地改变社会道德环境,进而引导公民加强自我修养。
把高尚的社会价值观确定为主导价值观并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进步,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昭示社会主导价值取向。要明明白白地向全社会表明我们这个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批判什么,在全社会倡树“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重,道德低下的人受人鄙弃”这样一种价值导向,形成人人尊崇道德楷模,人人鄙视邪恶的良好社会风气。确立这样的价值导向才能引领自我修养向高层次迈进。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干部的道德观就代表或体现着社会主导价值观。因为领导干部处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地位,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一举一动都有导向、示范作用,其影响力和辐射力是巨大的。因此,广大干部就要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标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影响带动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就是要用制度保证道德模范、言行楷模有尊崇的社会地位。相反,对奸诈邪恶,缺德败德者给予严厉的惩处。如此,人们才有明确的修养目标,才有良好的修养环境,才有浓厚的修养意识,自然就会提高修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进而推动社会道德环境向更高层次提升;社会道德环境的改善,反过来又会促进人们加强自我修养,促进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提倡积小善为大善的修养方法。道德修养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佛教人士劝人改恶从善有立地成佛之说,他们认为道德修养、道德提升以至于弃恶从善的过程转瞬间就可以完成,“文革”时也有脱胎换骨的说法,强调要和旧思想彻底决裂。立地成佛、脱胎换骨之说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不能奢望一次教育就解决问题,更不能寄希望于简单发个文件,在会议上倡导一下,就能让党员干部以至于普通群众的自我修养搞好了,如果这么简单,我们这个社会风气就好了,人人也都是道德君子了。我们必须认识到,道德品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积小善为大善的渐进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能积众善,才能成为道德楷模。刘备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指的就是这种积少成多、防微杜渐的修养方法。所以,要提倡积小善为大善的修养方法,要精心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培养自己心中开始出现的高尚道德观念的幼芽,使其不断积累和壮大。最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追求“慎独”的修养境界。所谓“慎独”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不忘记警醒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从表面看,“慎独”似乎是修养的境界而不是修养的方法,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独处时学会掌控自己的行为,做到坚守正道,日久就会成为习惯,好的行为习惯定型后就会转化成人们的优良品质。好的行为习惯不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还能影响整个社会环境,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这就是前面说的,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是在良性互动中实现的。慎独有别于“私字一闪念”,“文革”中要求人们“狠斗私字一闪念”,真正的纯而又纯、“私字一闪念”都没有的人是不存在的,问题是要能控制自己、把握自我,这就是“慎独”的方法和境界。做到慎独需要有一种敬畏意识,古人说离头三尺有神灵,我们不相信有什么神灵,但要牢记神灵好欺,良心难安。要学会敬畏自己的良心,要不断用自己的良心审视、评判、修正自己的行为,弃恶从善,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不断研究、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教育是社会根据道德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公民施加道德影响的过程,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被教育者进行外部灌输。灌输的效果取决于灌输的艺术以及被教育者对灌输行为和灌输内容的认同和亲附程度。为此,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提高道德教育的说服力。道德教育的方法很多,形式也灵活多样。但是,千方法万方法,有良好效果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反思当前的道德教育行为,可以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效果并不理想。而不理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教育好教育人的人,其中主要是有些领导干部缺少表率作用,极大地降低了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有些领导干部说一套,做一套,马列主义专对别人,会上冠冕堂皇,会下胡作非为。这样,即使你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群众也无法信服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说服力。近年来,群众漠视道德教育,甚至厌恶道德教育,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切实教育好教育人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设定科学的道德教育标准,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通观道德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人们的道德觉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这既是事实,也是必然。针对这种实际,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贯彻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在标准设置上,既要突出崇高的道德教育,更要注意培养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设置最低的道德底线。对普通群众,要多从广泛性角度考虑问题,道德教育的标准是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即爱岗敬业,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有正义感。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更多的体现先进性的要求,即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切的精神,提倡乐于奉献,公而忘私。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这种要求不具有强制性,更不是所有干部都能做到的。从干部的实际思想状况看,对干部的道德教育也要把先进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不是道德教育的标准越高越好。若标准太高,实际工作、生活中做不到,反而不能激发干部的精神,倒不如实际一些更好。比如说我们教育干部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假如有人做不到无私奉献,倒不如把调门放得低一些。我们讲修身养性,讲遵纪守法,甚至可以把不可逾越的底线和大家讲明白,经常给大家敲敲警钟,念念紧箍咒,倒不失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办法。人的觉悟有高低,信仰有差异,如果你不认同崇高理想,不能无私奉献社会,至少不要去巧取豪夺、贪占不义之财。这样,一般干部不违法乱纪,优秀干部能无私奉献,倒是比存在着违法乱纪现象对社会的影响还要好。
(三)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将能撼动人们心灵的事例同崇高的理想教育和平实的话语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单就教育内容来说,假大空虚的说教历来不被人们所接受。理论界曾强调要用崇高理想信念激励人,先进事迹鼓舞人,朴实道理打动人。这三者是相互补充,不可偏废的。但现实中我们却没有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往往是崇高的理想教育多于朴实的话语;高大全的人物多于血肉丰满的人物。这些问题“文革”中更是走向了极端,致使其负面影响至今还未消除。我们必须改变将三者分离,以及语言空洞、形式枯燥的做法。在利用道德模范教育人的时候,不要人为的拔高这些道德楷模的言行,同时也不要忽视我们身边的英模人物的教育作用。在用崇高的理想激励人时,切忌不分对象、简单灌输。要让先进分子首先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以此带动普通群众提高觉悟。在此基础上,不要忘记用朴实的道理打动人。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朴素的道理更耐人寻味,更能实现心灵的对接。例如,汉丞相萧何对钱财的认识是何等的透彻明白,让人不得不颔首赞叹!汉朝建立后,很多大臣都忙着购房买地,惟有丞相萧何无动于衷。好多人不明白、不理解萧何的想法和做法。有人问他:满朝文武大臣都忙着购房买地,丞相为什么一点行动也没有呢?萧何回答说:我买那么多房产田地干什么?现在的这些已经足够用了,如果说多买了留给子孙后代,更是大可不必,子孙如果象我,不用我买他们也会有;子女如果不象我,你就是买的再多他也守不住。事实不就是这样吗?封建帝王把江山都留给子孙了,有些不能守成的后代不是照样丢了吗!清朝第一代醇亲王奕譞从另一个角度也总结了一条耐人深思的道理,他告诫后人说:“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这样透彻明白的道理也许不如远大理想那么耀眼,但其蕴含的哲理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也是人们没有理由拒绝的。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要忽视了用朴素的道理引导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算好“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平安帐”,使广大干部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增强修身养性的自觉性,逐渐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三、采取必要措施构筑正义网络,用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影响、带动公民提高道德素质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就像一张网,这张网的道德功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传递性,在关爱、互助的环境下,你助人为乐,我见义勇为,你关心我,我帮助你,社会相互传递着正义的力量,人们的道德品质就会变得越来越好,良善的环境很快就形成了。在良善的社会环境中人性的优点会被催生和放大;相反,在冷酷自私或恶势力盛行的情况下,人性的优点会被压抑,特别是当见义勇为而又被人冤枉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压抑、隐藏自己良善的一面。压抑、隐藏的结果则会导致人情冷漠,见义不为,见危不助,甚至以怨报德,这样人际关系就会降温结冰,人性中自私、阴暗甚至是邪恶的东西就会肆虐。因此,构筑正义网络,传递正义力量,传递人间温情,是保护人们的良知,促进公民道德觉悟提高的重要措施。
(一)要让公众认识“人人都是正义网络上的扣结或环节”,自觉构筑社会正义之网,影响、带动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道德环境是公众的集体生活环境,也是公众集体创造的生活环境。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利害关系是相通的,今天面对别人遭遇无助、邪恶、欺凌、攻击时,如果你因为害怕报复而采取明哲保身的做法,或逃避、失语,或集体陷入冷漠,这样做虽然不会惹火烧身,避免了一时的侵害或麻烦,但却牺牲了社会道德环境,牺牲了个人的长远利益。结果必然是,当明天你受到伤害、遭遇危险时,大家也都为自保而采取逃避行为,明天受到伤害的就是你。正义的网络或链条是由大家共同构筑的,每人都是正义网络或链条上的环节或扣结,保护他人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别人也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设若因为我们为一己私利或一时私念而破解了社会正义网络或链条上的扣结,那么,正义网络或链条就会破损,以至最后因破损而荡然无存,致使人人都成了孤立无援的个体,人际关系缺乏应有的信任、温暖和必要的援助。结果是正义形不成力量,反被邪恶所震慑,最终只能是任由邪恶势力欺凌、宰割。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一己私利或一时私念,而破解了全社会的正义网络和链条!
近年来,有些人躲避施救、见义不为就是破解正义网络的行为,是自私和短视的表现,虽说“彭宇案”为人们的这种行为提供了看似合乎逻辑的理由,但“小悦悦事件”却让人毛骨悚然,更让人警醒!我们再也不能为自保而无视他人的遭遇了!构筑正义网络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二)政府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要加大惩恶扬善的力度,以此来支持构建社会正义网络,影响、带动公民提高道德素质。保护人们的良知是构筑正义网络的基础性工程,而保护人们良知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惩恶扬善力度,即通过“扬善”来唤起人们的良知,通过“惩恶”来保护人们的良知。
“惩恶扬善”既要求社会组织对正义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大力褒扬,更要求政府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为好人撑腰壮威。“扬善”要真正“扬”起来,要让全社会都羡慕英雄和正义的维护者。要让见义勇为、见危互助者切实感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荣耀和尊重,要让他们因自己的善行而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实惠和政治荣誉。对那些不畏强暴,敢斗、善斗邪恶的好人,社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及其家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要给予充分的保障。对在勇斗歹徒时受伤或牺牲的英雄和他们的家属要给予优厚的经济援助,在本人和子女生活、就业问题上要给予充分的照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不但如此,还要使他们在社会上处处有光荣感、神圣感、使命感,使社会成员愿意效仿他们。这样才能使见义勇为、见危互助行为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良善行为才能发扬光大。
“扬善”的同时要坚决“惩恶”,就是要对邪恶势力予以坚决严厉地打击,绝不姑息纵容。“惩恶”是消除见义勇为者后顾之忧的主要措施,是支撑正义网络的坚强“支柱”。如果没有这一“支柱”的支撑,就会使好人长期蒙受邪恶势力的欺凌,结果只会助长奸人的威风,灭好人的志气。现实中正是因为执法部门惩恶不严,措施不到位才导致恶势力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因惧怕而自保,因自保而麻木和冷漠的。其实,人们在感叹正义缺失的时候,并不是人们的良知真的丢失了,而是大多数人有后顾之忧,致使人们面对邪恶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勇气斗。因此,当今之计,执法部门一定要加大惩恶力度,强化惩恶措施,为良善之人撑腰壮胆,让恶人无生存空间。加大惩处力度,就是要让不法分子产生畏惧心理,让他们抬不起头,见不得人,杜绝他们再次攻击伤害别人。“惩恶”要务尽、务严,不严不足以威慑歹徒,不严不足以戒效尤,不严不足以消除人们对歹徒的畏惧,也就不足以支撑正义的网络。
四、构建健康的社会道德评价监督机制,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改善
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凭借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对个体或群体的道德行为作出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价值判断,进而对高尚的道德行为进行充分的宣传和赞美,对不道德的行为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评价行为是加强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道德评价,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道德者受人尊敬、褒扬、扬眉吐气,不讲道德者遭人唾弃、谴责、自惭形秽的舆论氛围。这样可以促进公民提高识别善恶的能力,增强人们倡行良善、甚至是改恶从善的自觉性,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一)领导干部不但要做道德君子,更要做鞭挞邪恶、维护社会良善的守护者。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主导力量。孔子曾针对为官从政者的道德影响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语还说,官员之德如风,百姓之德如草,草随风行,官员修德方能正世风。现实中广大群众正是以身边领导干部的道德观念和实际行动作为价值标准来评判社会道德行为的,也是根据这种评判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当前,道德建设领域出现的某些问题,与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滞后以及少数干部道德滑坡有很大的关系。实践证明,领导干部道德比较高尚的地区和单位,一般都风气好、人心齐、事业顺、成绩大。因此,只有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使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才能引领和带动社会道德风尚进步,促进全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
领导干部不但要做道德君子,更要做鞭挞邪恶行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在政治生活领域,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倡树良好的工作作风。在社会生活领域,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做到善恶分明、嫉恶如仇,敢于蔑视、批评、鞭挞邪恶,带头维护社会良善,做人民大众的“护法使者”。
在构建优良的道德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领导干部不但要积极对社会道德现象进行评判,同时更要虚心接受来自于群众的评判和监督。对群众的批评监督要本着和善的态度接受,不打击,不报复,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群众才敢于对领导干部进行道德评价,由此带动整个社会建立起健康的道德评价氛围,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二)培育群众勇于担当的道德责任,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对社会道德现象进行褒扬与批评,创造健康的社会道德评价环境。近年来,有人因为怕担风险,不但在行动上缺少相互救助,而且在言论上也逃避对邪恶或缺德行为的揭露和批判,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幻想着独善其身或置身事外,导致社会上越来越缺少正常的道德评价氛围,越来越缺少讲真话的勇气,越来越缺少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环境,人们不愿公开面对面地评论别人的是非,更鲜有下级批评上级、群众批评领导的现象,特别是缺少应有的揭露、谴责和抨击行为,严重地销蚀了社会道德风尚中正义的力量。在这些社会现象中,最突出的是因为害怕领导或老板打击报复而不敢指正其错误的行为。面对领导或老板的失德、缺德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成为胁从,充当打手。这些不辨是非,盲从上级命令的行为,严重的伤害了基层群众的感情,导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造成人际关系冷漠,阻碍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
鉴于上述现象的存在,我们必须培育公众勇于担当的道德责任,创造道德评价的健康环境。要让人们明白,仅仅设想置身事外或独善其身是不够的,也是做不到的,结果必然是导致社会道德环境的整体下滑。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勇于承担道德责任的高尚者,不但要确保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准则,确保自己做到见义勇为、见危互助,还要勇于对社会现象进行道德评价,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氛围,促进全体公民反思、审视、矫正、纠偏自己的道德行为,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面对领导和老板,坚持服从不盲从,在领导和老板犯错误的情况下,要敢于指正领导和老板的错误,即便不能指正错误,起码也不能充当错误决策的执行者。我国传统名剧《秦香莲》中有个情节讲,陈世美严命家将韩琪去追杀秦氏母子,但当韩琪得知真相后,终以恻隐之心战胜了利害计较,放走了秦氏母子。韩琪身上体现的“从道不 从君”与“不受乱命”的道德责任观,是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急切呼唤的高尚道德品质。只有培育并确立公众这种勇于担当的道德责任,自觉抵制邪恶势力或错误行为,才能树正气、兴新风,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五、构建彰显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用制度手段矫正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以法为教,引导社会风气健康发展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固然有赖于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有赖于不断加强道德教育,有赖于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也离不开健全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离不开彰显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们在内容上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具体实践中相互凭借、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社会风气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就会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大家是否看到,近年来我国的司机遵规守矩的素质大大提高了。何以这样?因为有监控录象在实时监督,有酒后驾车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约束。驾驶员的表现,与其说是因为道德觉悟的改善,不如说是受制于交通法规的强大威力。交通法规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在公共生活中起到矫正公民德性的强大作用。这说明人们的很多行为习惯是在制度的约束中慢慢形成的。在加强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靠彰显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来培养、塑造人们的良好习惯。离开了法律制度,将社会治理寄希望于个人觉悟与德性,则美德的施行,将仅限于少数道德高尚者,无法成为公共生活的常态。事实上,有许多公民道德规范特别是干部道德规范直接来源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规章、制度等,因而使公民道德规范的构建、践行和维护,带有一定程度强制力保障的特殊性。因此,通过法治手段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构建彰显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注重用非道德的办法解决道德问题。
构建彰显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就是要将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就是要借助于法律制度使多样化的道德观念具有相对统一的、可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使公民道德建设法制化,道德监督制度化,以法为教,强力纠正现实中的不良行为,防止道德无序行为发生,促使道德建设更具有实效性,使原本只具有“软约束”意义的公民道德规范同时具有“硬约束”的功能。(参考网络文章)

❷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一、加强道德建设应培养国民的道德自觉与自信。道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体的精神支柱、心灵灯塔和价值向导,最好的道德应该充满自信地提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充满自信地倡导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以便最好的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行为规范。道德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感召人心的力量、鼓舞人心的力量和凝聚人心的力量。道德正是以它这种自强的无形的内力渗透于有形的社会生活,感染着、激励着每一个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已进一步把文化自觉和文化强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地论述了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在文化兴国中的基础性地位,指出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实施文化兴国战略的基本要素。

贴二、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从教育入手。要培养国民的道德自觉、道德自信要通过教育、引导和规范,尤其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规范,使国民产生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把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讲利益不讲道义、重能力不重品行的现象有所滋长。

三、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我们都知道道德是软约束、是人们内心的法,法是硬约束,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因为人都是有欲望、有侥幸心理的,如果没有必要的规范来约束行为,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多多少少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设计出具体的制度为道德规范的实现提供具体依据,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制度,让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约束、监督他人的力量。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只有每个人都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强烈的责任感,每个人都会以良好的道德指导自已的行为,履行道德实践,最终人与人之间就能产生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就会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多向互动的网络,由这群个体构建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和谐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有从善的信心,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也才能坚实稳固。

❸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研究。没有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正确指导,就不会有人们自觉的道德实践。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研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研究要面向世界,了解当今国际上道德理论研究动态、成果和水平,启发我们对道德基本问题的认识和探索。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当代西方的道德思潮,弄清错误的实质和危害,从而自觉地加以批评和有效地抵制。在道德理论研究的方法上,要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坚持道德心理研究与道德行为研究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具体职业道德的研究。
二、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人们的道德意识可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层次。就目前大多数人而言,仍处于“他律”道德水平,来自外部明确的规范显得特别重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应有的科学性、可行性、系统性和理想性。作为人的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其科学性就在于符合人的行为规律。道德规范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具有科学性的道德规范才具有可行性。封建禁欲主义道德规范压抑人性,摧残和扭曲人性,因此不具有可行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强调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与统一,具有可行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系统性是由社会主义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应该是由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构成的有机体,要能覆盖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使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社会道德规范以“应当”和“不应当”为特征,因而具有理想性,它有助于人们达到自我完善,接近理想人格。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目的在于使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辨是非,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阵地,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以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为重点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发挥大众传媒、文学艺术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特殊渗透力和影响力,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我们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强化道德要求,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发生喜人的变化。

❹ 如何抓好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干部政治素养。只有不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专,才能提高认识问题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干部的理论学习作为事业的基础,全面系统的学习。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开展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总体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的、不良的现象。因此,我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正确引导党员干部,让广大党员干部认清是非界限,准确把握“度”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健全基层党校、活动中心等阵地,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依托各种学习阵地,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深入开展理论信念教育。树立、宣传学习典型,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调配,实行专人负责制,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大的水平的责任落到实处,把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上重要日程,统筹规划。

❺ 谈谈你将怎样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新的历史时期,对公益服务人员
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学习,是做好公益服务工作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素
养,坚定政治立场;其次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
三是要加强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学习,锤炼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综合素质。

二是要坚持依法服务,强化自身法律道德意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
成部分。公益服务人员既担负着服务人民群众的繁重任务,又担负着维护国有资产权
益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每一位公益服务人员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要严格依法办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增强法
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倡顾全大局、无私无畏、刚正不阿、秉公办事的精神。只有坚
持依法办事,才能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是要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公益服务人员的良好形象。作风建设是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作风建设,一是要切实关注民生,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
的疾苦,尊重群众的民意,珍视群众的感情,既要有爱民之心,又要有助民之财和安
民之策;二是要保持清正廉洁,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管好自己的生
活圈、交往圈、娱乐圈,用理性控制欲求,“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严守
廉洁自律防线,树立和维护公益服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❻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呢?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四化建设的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我们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由于我国经济落后,教育投资相对于发达国家如杯水车薪,教育体制毕竟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进入大学教育的学生毕竟是经过激烈竞争的优胜者,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以题海战略为主,父母、老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良好的成绩所掩盖,这叫“以优遮百丑”,这样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没有负担放纵自己,长此以往就很危险,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最后,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❼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强道德建设就就更加迫在眉睫。纵观历史,道德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道德作为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法律无法代替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高度重视加强社会道德的建设。1、创建不良道德记录网络共享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二者结合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广范应用,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进入了全面的质变阶段。它突破了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利用这一技术建立起了诚信信息系统,对约束人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直到今天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这不觉让人感到悲哀。下面我就建立诚信共享系统及其作用谈一点个人想法。
建立诚信信息共享系统的必要性。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迅猛发展,由于当时法律不健全,社会制度不完善。加之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想开始在社会上蔓延。造成社会上为了钱不惜杀人抢劫、
坑蒙拐骗,欠账不还、造假泛乱。如
民风每旷日下,社会如此混乱。造成如此境况除我们的道德教育缺失、法治制度不健全外。更主要的是于没建立全社会诚信信息共享系统有关。因为,人违法或犯罪和危害公共行为一旦进入公共信息网,你将寸步难行,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样谁还敢去违纪违法。
世界上的信用制度已建立150多年,最早建于金融信贷。即银行和政府出面,委托资信评估机构设立信用记录公司,对金融市场参加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将记录资料输入电脑数据库,数据库一直连续跟踪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当金融机构需要调查某一客户的信用时就要向信用记录公司购买该客户的信用记录资料,信用记录公司提供有偿的信用服务。这种金融信用记录后来转化成个人的全部诚信档案。信用档案是个人的第二身份证。
个人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个人信用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可以视作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自由流动,却有一个终生的社会安全号,通过这个无法伪造的号码,每个人拥有一份资信公司作出的信用报告,任何银行、公司或业务对象都可以付费查询这份报告。在美国,这样的信用档案十分严密。有过不良的民事记录,甚至刑事记录的,如诈骗、空头支票、欠款不还、破产等,在你要贷款,上保险和求职时,都比清白人麻烦得多,要多掏利息或保险费率。比如说,你开的汽车由于你的原因出了事故,以后保险公司就要提高你的费率。难怪美国人老实,不老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市民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信用。在这样的社会中,不是人们不想耍滑头,而是制度约束人必须诚实。2、将道德纳入法制建设。
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有限制的道德法律化不但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而且可以成为提升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道德义务不作为犯罪完全可以成为法律义务的来源。在中国,由于儒家思想传承,法律上一直存在着法益侵害说与伦理维持说之对立。法益侵害说认为犯罪是严重侵害或威胁法益的行为,刑法的任务在于保护法益免受犯罪的侵害;伦理维持说则认为犯罪是对社会伦理的严重违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上述两种观点在争辩中他们忽略了三个问题:一、两者本来就是统一的,不伦法益侵害说还是伦理维持说,目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二、他们忘记立法的宗旨,立法的宗旨是防而不是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是他们忽略了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性是因人而异,在道德范畴内,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和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反应,可能作为,也可能不作为,如不加以约束,势必给社会带来危害。综上所述,把伦理道德纳如法制范畴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1)、法益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利益,而社会伦理秩序可以成为社会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经法律规定,便上升为法益。而法益的侵害行为大部分也是为社会伦理所不能相容的。所以,两者应该殊途同归。(2)、是发挥法律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法律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有损于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不仅要从道义上加以斥责,更要从法律上给予惩罚。(3)、西方发达国家已把伦理道德纳入法制轨道。国外已经有相关的立法先例。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总结美国立法时说:“立法者关注的重点在于通过法律维持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良好习俗。因此,它们非常重视对道德的尊崇,把几乎所有的恶行都列入了惩治的范畴”。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的刑法典中也都包含和伦理道德的内容。由于这些国家把伦理道德都纳入了法制轨道,在社会秩序上才收到良好的成效。(4)、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义务上升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那些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施以处罚,更重要则在于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的形成发展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道德实施却不能完全以靠自觉的行动,必须要有法律的强制性。这不仅提高了法律意识,还增强了道德观念。将大大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3、加强法制和伦理道德教育。
首先,道德教育应从婴幼儿抓起。
当孩子呱呱坠地开始,这个小生命就有饥饿、冷热、痛苦和舒适等感觉功能。首先他要吃,并能对周边的冷热做出反应,如果痛苦他就会哭,如果舒适他就会甜甜睡去。这时教育就已经开始,我们在满足他一般性需求的同时,要不断的让他适应环境,培养他生存的本能,当小孩对周边的事物有所反映时,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尽收孩子的眼里。过去人们常说母慈子善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就是学校的教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课外的公益活动的安排等等。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加以实施。通过事例来教育他们那些可为,那些不可为,培养孩子“去恶”和“扬善”的理念,塑造他们的德性和良知;通过法律来教育学生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追求合理的利益所得,认清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是对社会有益,同时也向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使他们知法、懂法,避免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向犯罪;通过课外的公益活动来践行道德教育。所谓公益活动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去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通过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
"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让孩子们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学会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第三、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所谓道德环境是对全社会而言。人一生能否做到遵法律、守道德的公民,除了上述必备的教育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如果是在一个价值观被扭曲、道德一文钱都不值、物欲横流世俗环境里,人就必须变成恶魔。否则他就无法生存。道德环境主要指:一是要有法治,有法治公理和道德才能得到彰显;二是要民主,只有民主人与人之间才有平等可言;三是要有道德示范。就是没个人都是善与恶的典范。一个人的行为不单单是自己,其实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作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高级动物,能够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进行着改造者生存环境。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要尊重对方的利益,不能为某取他人利益侵犯人权,如果人人都能如此这就是最好的示范。

❽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一)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提高全党、全社会的认识是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只有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全党思想统一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有希望和可能。党员干部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中坚力量。

(二)突出加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由党来集中统一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认真吸取忽视、轻视和放松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深刻教训,重塑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执政理念,切实加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绝对领导。首先,各级党委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制定操作性、制约性较强的政策和制度,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其次,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三是要在培养、使用干部上向这些同志倾斜,要形成聚集从事思想道德工作人才的导向,以促进此项工作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三)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的体系建设。在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反复试点,建成一个既具有权威的指导性,又有便于操作的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切实实施。从整体而言,思想道德建设可分为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三部分。

内容体系。新建立的内容体系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一、鲜明的方向性,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针,以培养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格公民。二、便捷的操作性,即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取向与内容体系基本能够达到对号入座、具体明确、容易操作。三、具体的标准性,即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取向有具体的、明确的正确与错误、公正与不公正、道德与不道德、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同时,它又是开放的,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体系也要不断完善和充实。

运行机制。思想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是指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方式及其内在关系等,主要包括如何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身规律,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确定教育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及如何建立并实施评估、监督等检验效果的体系等。建立运行机制,一是要根据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职业等,分解、确立教育内容,使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基本定位。同时,要确立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基本教育目标。达到不因条件、地点变化而出现教育空挡,实现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教育的“流水线作业”。二是建立一个广泛的评估、监督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程度、效果的网络,以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为信息点,做到及时沟通情况、反馈信息,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三是不断提高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结合水平,以增强教育过程的吸引力,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富有实效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四是典型引路,树立不同内容的思想道德标兵,让他们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对党员干部中影响较大而又典型的恶劣的思想道德现象进行严厉的鞭挞,形成正确的导向。五是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和监督,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氛围。

保障体系。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思想认识、组织领导、社会环境和理论准备四个方面(鉴于思想认识和组织领导的特殊重要性,前面已单列阐述)。建立保障体系,还应强化两点:一是优化社会环境,加快依法治国的步伐,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提高执法力度,使社会丑恶现象特别是腐败问题受到强烈的威慑;加强互联网治理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形成文明建网、用网习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联防联治水平,保持一个安定有序的健康社会环境;完善和严格执行法律、政策、制度,增强执行法律、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解除体制制约,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二是狠抓理论准备,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建立权威的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确立攻关课题,集中精力攻关。同时要重奖获得重大理论研究成果的人员,形成良好导向,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步伐。

❾ (三)、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强道德建设就就更加迫在眉睫。纵观历史,道德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道德作为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法律无法代替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高度重视加强社会道德的建设。1、创建不良道德记录网络共享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二者结合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广范应用,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进入了全面的质变阶段。它突破了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利用这一技术建立起了诚信信息系统,对约束人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直到今天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这不觉让人感到悲哀。下面我就建立诚信共享系统及其作用谈一点个人想法。 建立诚信信息共享系统的必要性。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迅猛发展,由于当时法律不健全,社会制度不完善。加之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想开始在社会上蔓延。造成社会上为了钱不惜杀人抢劫、 坑蒙拐骗,欠账不还、造假泛乱。如 民风每旷日下,社会如此混乱。造成如此境况除我们的道德教育缺失、法治制度不健全外。更主要的是于没建立全社会诚信信息共享系统有关。因为,人违法或犯罪和危害公共行为一旦进入公共信息网,你将寸步难行,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样谁还敢去违纪违法。 世界上的信用制度已建立150多年,最早建于金融信贷。即银行和政府出面,委托资信评估机构设立信用记录公司,对金融市场参加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将记录资料输入电脑数据库,数据库一直连续跟踪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当金融机构需要调查某一客户的信用时就要向信用记录公司购买该客户的信用记录资料,信用记录公司提供有偿的信用服务。这种金融信用记录后来转化成个人的全部诚信档案。信用档案是个人的第二身份证。 个人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个人信用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可以视作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自由流动,却有一个终生的社会安全号,通过这个无法伪造的号码,每个人拥有一份资信公司作出的信用报告,任何银行、公司或业务对象都可以付费查询这份报告。在美国,这样的信用档案十分严密。有过不良的民事记录,甚至刑事记录的,如诈骗、空头支票、欠款不还、破产等,在你要贷款,上保险和求职时,都比清白人麻烦得多,要多掏利息或保险费率。比如说,你开的汽车由于你的原因出了事故,以后保险公司就要提高你的费率。难怪美国人老实,不老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市民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信用。在这样的社会中,不是人们不想耍滑头,而是制度约束人必须诚实。2、将道德纳入法制建设。 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有限制的道德法律化不但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而且可以成为提升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道德义务不作为犯罪完全可以成为法律义务的来源。在中国,由于儒家思想传承,法律上一直存在着法益侵害说与伦理维持说之对立。法益侵害说认为犯罪是严重侵害或威胁法益的行为,刑法的任务在于保护法益免受犯罪的侵害;伦理维持说则认为犯罪是对社会伦理的严重违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上述两种观点在争辩中他们忽略了三个问题:一、两者本来就是统一的,不伦法益侵害说还是伦理维持说,目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二、他们忘记立法的宗旨,立法的宗旨是防而不是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是他们忽略了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性是因人而异,在道德范畴内,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和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反应,可能作为,也可能不作为,如不加以约束,势必给社会带来危害。综上所述,把伦理道德纳如法制范畴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1)、法益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利益,而社会伦理秩序可以成为社会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经法律规定,便上升为法益。而法益的侵害行为大部分也是为社会伦理所不能相容的。所以,两者应该殊途同归。(2)、是发挥法律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法律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有损于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不仅要从道义上加以斥责,更要从法律上给予惩罚。(3)、西方发达国家已把伦理道德纳入法制轨道。国外已经有相关的立法先例。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总结美国立法时说:“立法者关注的重点在于通过法律维持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良好习俗。因此,它们非常重视对道德的尊崇,把几乎所有的恶行都列入了惩治的范畴”。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的刑法典中也都包含和伦理道德的内容。由于这些国家把伦理道德都纳入了法制轨道,在社会秩序上才收到良好的成效。(4)、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义务上升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那些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施以处罚,更重要则在于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的形成发展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道德实施却不能完全以靠自觉的行动,必须要有法律的强制性。这不仅提高了法律意识,还增强了道德观念。将大大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3、加强法制和伦理道德教育。 首先,道德教育应从婴幼儿抓起。 当孩子呱呱坠地开始,这个小生命就有饥饿、冷热、痛苦和舒适等感觉功能。首先他要吃,并能对周边的冷热做出反应,如果痛苦他就会哭,如果舒适他就会甜甜睡去。这时教育就已经开始,我们在满足他一般性需求的同时,要不断的让他适应环境,培养他生存的本能,当小孩对周边的事物有所反映时,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尽收孩子的眼里。过去人们常说母慈子善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就是学校的教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课外的公益活动的安排等等。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加以实施。通过事例来教育他们那些可为,那些不可为,培养孩子“去恶”和“扬善”的理念,塑造他们的德性和良知;通过法律来教育学生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追求合理的利益所得,认清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是对社会有益,同时也向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使他们知法、懂法,避免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向犯罪;通过课外的公益活动来践行道德教育。所谓公益活动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去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通过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 "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让孩子们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学会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第三、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所谓道德环境是对全社会而言。人一生能否做到遵法律、守道德的公民,除了上述必备的教育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如果是在一个价值观被扭曲、道德一文钱都不值、物欲横流世俗环境里,人就必须变成恶魔。否则他就无法生存。道德环境主要指:一是要有法治,有法治公理和道德才能得到彰显;二是要民主,只有民主人与人之间才有平等可言;三是要有道德示范。就是没个人都是善与恶的典范。一个人的行为不单单是自己,其实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作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高级动物,能够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进行着改造者生存环境。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要尊重对方的利益,不能为某取他人利益侵犯人权,如果人人都能如此这就是最好的示范。

❿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伦理文化,历来有“重德”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易》就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确说明人文道德建设对国家的兴衰有着决定性作用。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将思想道德建设看作关乎个人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可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长久发展的层面,成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当代社会,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对优秀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是需倡导的基本道德。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丰富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又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公民道德建设既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指标体系,又是培育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现状迫切要求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这在我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中得到生动反映,在近年来举办大事喜事、应对急事难事的成功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无不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考问着人们道德良知,败坏社会风气,扰乱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攫取得之不易的文明成果。所以,面对诸多社会现实问题,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
强化措施、浓厚氛围,促进思想道德建设释放正能量、树立新风尚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重要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群策群力。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报告对道德建设作出四项重要部署,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更为具体、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宣传引导、实践养成、示范带动相结合,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内心认知、认同才能自觉践行。道德的主要特点正是以个人的内在自觉性为基础,达到对社会规范的认可和个人行为的约束。因此,道德建设重在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大众传媒、文学艺术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对不道德行为和认识的抨击,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才能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什么是应该忠诚笃行的,什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是要把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公民的道德意识成长,为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奠定了思想基础。
注重风气培育,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我们要积极推动“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活动,引导人们把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实践。坚持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从身边事开始,不断革除各种社会陋习,自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风尚。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利用国际性节日及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活动,使人们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同时开展必要的讲礼仪、礼节、礼貌活动,不断提高公民道德修养。
培育先进典型,树立社会新风尚。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要想真正实现“移风易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需要突出营造“四风”。一是突出培育学习模范之风。积极培育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不断深化“做文明有礼赣州人”活动,开展好“最美赣州人”评选活动,将群众引领到学习道德模范的行列中,通过效仿道德模范,使典型效应扩大为社会效应。二是突出培育勤谨节约、自觉抵制奢侈浪费之风。重点抓好宾馆酒店、单位食堂的文明餐桌,积极倡导“光盘行动”。联合教育部门,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教育活动,努力使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三是突出培育孝老敬老之风。传播孝道文化,宣扬当代孝子,用经典文化和榜样力量引人长孝心。会同妇联组织,把“孝”作为文明家庭创建的前置条件,探索建立孝道“红黑榜”,让孝敬父母成为人们自觉行为。四是突出培育助人为乐志愿服务之风。不断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积极打造赣州“乐帮”志愿服务品牌,围绕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主题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助人潮流。
健全机制、部门联动,凝聚思想道德建设强大工作合力
建立党员干部示范机制,让“好样有人带”。作为道德建设的倡导者,党员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我们党选拔领导干部,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以共产党人的先进觉悟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国家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让“好事大家做”。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事关个人、国家,也与每个部门息息相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与公安等部门要继续保持“扫黄打非”斗争的高压态势,把查处色情口袋书、黄色卡通画和暴力游戏软件等列入“扫黄打非”的重要内容,依法严惩制造传播反动、淫秽、邪教、迷信出版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切宣传文化媒体、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
完善道德奖惩激励机制,让“好人有好报”。积极探索建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评议评价、典型推荐、激励表彰等体制机制,切实抓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困难帮扶工作,探索补助资金的渠道,将困难补助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此外,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尝试在就医、就学、就业、住房、创业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等各方面出台更加优惠、具有可操作性的奖励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推动道德建设制度化、机制化、常态化,让“好事做一生”。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两次活动上,要通过相关制度创新,推动道德建设制度化、机制化、常态化,使其成果得到巩固。要通过长期的对道德建设的引导和激励,使道德建设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思想的长期培育过程。
如今,我们正身处一个大转型的时代,也都存在普遍的道德焦虑。时代变迁,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应矢志不渝,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要一以贯之。只有人人心中怀有一份道德之心,行文明之举,才能建成文明家园、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建设精神家园,寻找心灵动力,吸取道德力量,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和系统的乐章,需要国家、社会和每个公民共同参与,并为之努力。

热点内容
处置未分割遗产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2-26 02:17:02 浏览:526
日结工受法律和劳动法保护吗 发布:2024-12-26 02:15:41 浏览:769
琉璃中刑法 发布:2024-12-26 02:15:35 浏览:259
交通法规简介中学生 发布:2024-12-26 02:06:29 浏览:828
部队婚姻法上户口 发布:2024-12-26 01:35:56 浏览:882
民法上的民事权利有 发布:2024-12-26 01:21:35 浏览:52
挂靠不给注册章有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4-12-26 01:10:09 浏览:573
司法姜明 发布:2024-12-26 01:09:24 浏览:81
劳动法是否规定要加押金 发布:2024-12-26 00:46:50 浏览:780
法治精神与创新 发布:2024-12-26 00:11:43 浏览: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