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基本特征
Ⅰ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主要特点为:
1、在来道德价值的最终自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
5、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
Ⅱ 简述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
道德行为的基本抄特征袭
1、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
2、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
3、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4、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Ⅲ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它被认为是每个社会的最低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发展的最基本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最低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上,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要求。社会道德水平也反映了社会道德水平。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个社会里,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属于哪个阶级、什么职业,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历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普遍关系的经验结晶。
这种最普遍的关系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形态中,因此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道德在历史上比其他道德分支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而且,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道德始终保持和发展其进步性和合理性,消除其落后性和不合理性。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5、渗透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它作为调节公共生活的准则,它包含了遵纪守法,保持公共卫生,敬老爱幼,尊师爱生,言而有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礼貌待人,互相谦让,济困扶危,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等。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3)道德的基本特征扩展阅读:
社会公德的作用和重要性:
1、社会公德的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是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
2、社会公德的重要性: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发展,人们的公共交往领域在不断扩展,人际传播半径也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人们之间,特别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复杂。
相应地,规范人与人之间行为的规范必须丰富而复杂,其中一些规范被纳入强制性法律规范,另一些规范则以社会公德的形式制约人们的行为。因此,正是公共传播领域迅速扩张的社会背景,决定了社会公德在调整人们社会交往活动中除了法律法规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Ⅳ 职业道德具有的特征包括
1、职业性。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反映着特定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要求。每一种职业道德都只能规范本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
2、实践性。职业行为过程,就是职业实践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职业道德的水准。职业道德的作用是调整职业关系,对从业人员职业活动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道德冲突。
3、继承性。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会被作为经验和传统继承下来。即使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同样一种职业因服务对象、服务手段、职业利益、职业责任和义务相对稳定,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的核心内容将被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被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普遍认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4、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
(资料来源:网络:职业道德)
Ⅳ 简述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
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
1、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回
2、道德品质是答自觉意志的结果。
3、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4、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Ⅵ 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
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的表现。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并不是孤立的纯粹道德意义上的行为,它可以进行善恶评价。善恶的标准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因此,道德行为也可以说是能够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评价的社会行为。它可以是一时性的,也可以是经常性的。那种已经巩固且自动化了的道德行为变成了道德行为习惯。组织行为练习是使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6)道德的基本特征扩展阅读
改善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
(一)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人在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体系和个性上差异的存在使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严格的挑选过程(挑选过程通常包括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以及试用等阶段)而把低道德素质的求职者淘汰掉。
(二)建立伦理守则和决策规则
伦理守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伦理规则的正式文件。伦理守则既要相当具体以便让员工明白以什么样的精神来从事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也要相当宽泛以便让员工有判断的自由。
(三)在伦理方面领导员工
高层管理人员在伦理方面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高层管理人员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尽管他们所做的比所说的更为重要,所以他们作为组织的领导者要在伦理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如果高层管理人员把公司资源据为己有、虚报支出项目或优待好友,那么这无疑向员工暗示,这些行为都是可接受的。
②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伦理行为。选择什么人和什么事作为提薪和晋升的对象,会向员工传递强有力的信息。
(四)设定工作目标
员工应该有明确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目标是明确的,也会产生伦理问题。在不现实的目标的压力下,即使道德素质较高的员工也会感到迷惑,很难在伦理和目标之间做出选择,有时为了达到目标而不得不牺牲伦理。
(五)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
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对员工进行适当的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它们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如开设研修班、组织专题讨论会等)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
(六)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如果仅以经济成果来衡量绩效,人们为了取得结果,就会不择手段,从而有可能产生不符合伦理的行为。如果组织想让其管理者坚持高的伦理标准,它在评价过程中就必须把伦理方面的要求包括进去。在对管理者的评价中,不仅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经济成果,还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伦理后果。
(七)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有不符合伦理的行为的人都有害怕被抓住的心理,被抓住的可能性越大,产生不符合伦理的行为的可能性越小。根据组织的伦理守则来对决策和管理行为进行评价的独立审计,会使不符合伦理的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八)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正式的保护机制可以使那些面临伦理困境的员工在不用担心受到斥责的情况下自主行事。例如,组织可以任命伦理顾问,当员工面临伦理困境时,可以从这些伦理顾问那里得到指导。
Ⅶ 社会主义道德的特征包括()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指社会主义道德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体系,它由各方面的道德规范构成,如政治道德、商业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具体的规范、具体的内容,各种规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低到高存在着四个层次的道德要求。处于最低层次的、也就是最简单、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起码道德要求,它包括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两大部分。处于第二层次的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具体概括为“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殊道德要求。
处于第四层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这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最高道德要求。以上这四个层次的道德要求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体系。
社会主义道德存在层次体系,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基础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是多种层次并存。就所有制形式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全民(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然出现多种利益主体,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私人利益、个人利益等等。私人利益也是个人利益,但这不是一般的个人利益,而是对社会财富占有量相对较大的人的个人利益。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40%以上的财富集中在1%的人的手里。这1%的人的个人利益与一般的个人利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由于存在着多重经济成分和多重利益主体,决定了不能只有一种道德要求,必须要有适应多重利益主体的道德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封建道德糟粕残余的影响,还存在着西方资产阶级道德中腐朽成分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足以完全抵制和消除这些影响的程度,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只有一种道德要求,而要有适应不同觉悟程度的人的道德要求。在“极左”时期,我们曾经企图用一种美好的、理想化的道德去要求每个人,结果造成道德要求与道德现实脱节,道德承诺与道德行为背离,并没有也不可能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局面。
Ⅷ 道德有哪些基本特性
(一)调节手段的特殊性:道德的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国家强行制订和强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教育、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自觉约束、自我节制、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的调节作用虽然不需要强制执行机构,但道德评价却贯穿于道德作用的全过程。
道德评价是通过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良心道德品质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道德的调节作用也具有精神上强制性的一面,但它同法律规范、管理规范等硬性规范的强制性是不同的。不道德行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群众的批评、良心的责备,形成一种强大的意识力量的压力,要人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从而符合整个社会的行动规范。
(二)道德作用的广泛性: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作用贯穿于人类的各个社会形态,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道德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所涉及的范围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为广泛。道德作用的广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讲道德,自觉遵守道德的规范。
(三)道德规范的多层次性: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道德都有其层次和序列性,不论哪个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都体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
这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在一个阶级内部、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为此,我们应根据道德规范多层次性这个特点,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
(四)道德内容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也必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等。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内容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阶级社会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阶级根本利益的反映,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一切阶级都是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确定本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不同阶级的道德,体现不同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总之,一切阶级的道德,无不是该阶级的一种特殊思想工具。
(五)道德形态的继承性:道德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道德准则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前进过程。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道德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内容之外,还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处,即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
所以,坚持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道德的继承性。当然,这种继承性是在对前人道德遗产予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地继承,即吸取道德的优秀成果部分,剔除其糟粕的部分。
道德的以上特性,特别是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启迪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积极思想和规范,用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也包括我们公务员的道德体系,同时还要抵御和消除腐朽道德观念对我们公务员的进攻和腐蚀。
Ⅸ 请问道德的特征是什么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Ⅹ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回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答,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1、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是真正的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的体现,即它们始终如一地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