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评论员
㈠ 如何理解依法治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这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专的需要,是新属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疆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方略,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经验的总结。新疆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的作用。
只有坚持依法治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有一个统一的准绳和标尺,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才能做到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相统一。
(1)法治评论员扩展阅读:
健全法治体系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疆的根本。依法治疆要围绕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突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也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爱法尊法守法。
要加强对全民的法治教育和法治普及,切实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水平。同时加大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力度,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公正。
㈡ 香港评论员刘和平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初中政治,并放在青少年)
2,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上的第一个内(三个代容表)
3,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初中政治,科技,教育,人才培养)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初三政治,懂社会责任的国家和文化,讲授方式)
5,教师和学生团结互助(每日高中生规范)的行为
6,诚信待人,不撒谎,不欺骗
7,做好守法的公民(初三政治,透明感的公民责任) BR> 8,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初中政治,硬灵)
㈢ 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
法治思维是运用法治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不仅要成为权力享有者和行使者思维方式,而且还要求其通过日常化的实践来彰显其价值。
与此同时,由于法治思维与以往的关系思维、特权思维、人治思维相悖,而后者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会损害到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公信力;因而主张替代以往思维的法治思维,无疑会提升和增强法律的公信力,助推社会的法治化程度,进而最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3)法治评论员扩展阅读
树立法治思维,也是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广大群众应逐步养成遵守法规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尤其在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时,要学会依法办事。
近年来,在一些劳动纠纷中,很多劳动者以法律为后盾,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方式依法维权,避免了矛盾激化,也使合法诉求得到了支持。要使更多人懂得,运用法治思维,采取法治方式,才能更好地维护每个人的权利,让普通群众“不怕事也不惹事”。
法制建设,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建设;法治思维,是高素质国民的重要体现。政府坚持依法办事,群众懂得依法维权,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改革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实,各项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
㈣ 秉公执法可以形容哪些人
秉公执法指持心公正无私地执行法律法规可以用来形容司法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这是法治精神的真谛。如果不信仰法治,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面对权势、金钱、人情、关系是抵不住诱惑、扛不住干扰的。
政法队伍要把法治精神作为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该坚持的就要坚持,要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4)法治评论员扩展阅读:
历史名人
1、包拯(公元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2、陈希亮
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3、狄仁杰(公元607-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采的传奇故事。
㈤ 什么是"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吸纳并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基本价值,又立足于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国情和特定价值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有:
1、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主要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
2、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曾说过:“理性乃是人用智识理解和应对现实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够辨识一般性原则并能够把握事物内部、人与事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基本关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观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判断他人。
(5)法治评论员扩展阅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治本之策。
其一,党执政兴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既要靠改革的力量,也要靠法治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驾齐驱,不可偏废。
其二,人民幸福安康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人民的权益要靠法治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当前,一些损害群众利益、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的发生,有种种原因,法治精神不彰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实践证明,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既要注重法律制度建设,又要重视更深层面即精神层面的建设,使法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员网-《求是》评论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㈥ 资深评论员 王锡锌 是谁 是什么东西
王锡锌 王锡锌 法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I.教育
2005年6月,耶鲁大学“中国—耶鲁高级领导能力项目”证书;
2001年9-12月,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9年7月,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1999年2月-1999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UCLA法学院访问研究;
1998年4月-1999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
1996年7月,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
1990年7月,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法学学士学位。
II.学术及工作经历
2007年5月起,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5月起,北京市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2003年8月起,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中心客座研究员;
2001年9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2002年2月起,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
2001年8月起,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1999年7月起,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8年4月-1999年4月,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999年7月起,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国行政立法研究组”和《行政程序法》(专家建议稿)起草小组成员;
1994-1998,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讲师;
1991-1993,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助教;
1990-1991,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法制办。
研究领域
中国行政法、法律和行政过程分析、行政程序,比较行政法
著作:
1.《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
2.《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北京,2007年2月)
3.《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与应松年教授等合著,国家九五重点课题;
4.《走向法治政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课题参与人及撰稿人。
论文: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1.再论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法商研究》,1995年第2期;
2.行政程序立法思路探析,《行政法学研究》,1995年第2期;
3.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定位,《政法论坛》,1995年第3期;
4.行政法性质的反思与概念的重构,《中外法学》1995年第3期(与陈端洪合作,第一作者);
5.市场经济与行政程序法制度,《法商研究》,1995年第5期;
6.行政法理论基础再探讨,《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与沈岿合作,第一作者);
7.试析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精神,《法商研究》1996第6期;
8.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及其现代意义,《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与沈岿合作,第二作者);
9.论法律程序的内在价值,《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3期;
10.行政程序理性原则论要,《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11.对正当法律程序需求、学说与革命的一种分析,《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12.行政过程中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研究,《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13.行政事实行为再认识,《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3卷;
14.行政行为无效理论与相对人抵抗权问题研究,《法学》,2001年第10期;
15.正当程序与“最低限度的公正”,《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16.自由裁量与行政正义,《中外法学》2002年第1期;
17.WTO与中国行政法制度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18.行政程序立法的中国语境,《法学》,2002年第9期;
19.大众、专家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章制定过程的一个分形框架,《中国社会科学》,(与章永乐合作,第一作者)2003年第3期;
20.规则、合意与治理,《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
21.波兰的宪法法院与违宪审查制度,《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3卷;
22.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语境、问题与方案,《中国法学》2003年第6卷。
23.中国行政执法困境的个案解读,《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4.公共决策中的公众、专家和政府,《中外法学》,2006年第4期;
25.公共决策中的专家、技术理性及其限度,《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
26.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评估,《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中文其它期刊论文
27.中国行政程序立法:主义和问题,《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8.行政程序法与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法论丛》第3卷(与罗豪才教授合作),法律出版社;
29.程序正义之基本要求解释,《行政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
㈦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这个总目标中,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制出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径。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7)法治评论员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内涵:
①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②构筑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这就是形成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③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这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描绘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效果图”。法治建设既是法治本身的“自转”,也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公转”。
参考资料:人民网-法治中国的新航标——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㈧ 法治进行时和法制中国60分有什么区别
《法治进行时》以独特的新闻视角、第一时间的现场报道以及真实、鲜活的法治案例独树一帜,成为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法治进行时》将继续秉承节奏快、信息量大的特点,成为第一时间发布法治信息、解读法治案件的平台。从开播以来《法治进行时》就努力将节目做成专业的法制栏目。目前还开通了徐滔法律服务网和声讯热线,更加方便群众咨询法律问题。该节目由徐滔,王振龙,孙宇主持,BTV科教每天中午12:00播出。
《法治中国60分》栏目突破地域限制,真正实现了平台资源共享,通过即时报道、专业分析和著名评论员的深入解读 ,让电视观众每天在1小时的时间里,能够纵览全国重大法治新闻事件,了解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立体、全方位的满足人们"坐在家里观天下"的信息需求。节目由九家电视台联合制作,乾清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承制和运营,以主题性法治新闻播报的形式,力求为观众呈现最新、最全面的法治新闻资讯。《法治中国60分》着重从开掘典型案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与新媒体进一步深度融合等各个层面进行大胆创新。栏目聘请了杨禹、石述思、陈旭、王志安、刘凝等知名新闻评论员和法律专业人士为《法治中国60′》的特约评论员,树立了栏目的权威性,从简单的播报案件,到挖掘案件背后更深层面的社会问题,凸显了栏目的社会责任感。
㈨ 为什么要弘扬宪法精神
坚定宪法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自信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这是中华民族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宪法历史基因、民族血脉、政治灵魂的内在要求。我国宪法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依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的政治根基所在。必须牢固树立宪法政治根基不动摇的理念,保持头脑清醒,不在根本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9)法治评论员扩展阅读:
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自信,本质上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弘扬宪法精神,坚定宪法自信,就是要对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对宪法确认的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㈩ 我想问一下申请特邀评论员需要提交什么资料
1、特邀评论员,个人是不需要提供什么资料的;
2、能当特邀评论员,报纸、电台、电视台肯定是已经把你调查的一清二楚的了。
3、不是哪个人想当特邀评论员,就可以当特邀评论员的。
4、特邀评论员绝对不是申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