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层次
㈠ 什么是立法层次
不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效力层次不同。
依次
全国人大 法律
国 务 院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规章等等。
㈡ 从广义的立法层次上划分税法包括哪些
税法体系中按税法的功能作用、权限划分、法律级次的不同,可分为版不同类型的税法。
- 按照权税法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税收实体法主要是指确定税种立法,具体规定各税种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目、税率、纳税地点等。税收程序法是指税务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税收管理法、纳税程序法、发票管理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税务争议处理法等。
- 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外国税法等。
- 按照税收立法权限或者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等。[
㈢ 我国立法分为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并有什么的区别
1、法律效力不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八条规定,法律的效回力高于行政法规、答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2、制定机关不同。
法律的制定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为国务院;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制定机关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涉及的事项不同。
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是国家主权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税种的设立;基本经济制度、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等。行政法规以及规章的制定主要涉及的是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的。
4、签发人不同。
全国人大会及常委员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部门规章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或者自治州州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㈣ 立法都有那些层次
效力复由高到底为:
1、法律:
全国人制大制定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其他非基本法律;实际运用中,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效力没有区别;
2、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订行政法规;
3、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制订地方性法规,但不得与所在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
国务院各部门制订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订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市制订的政府规章,不得与上级政府的规章相抵触。
㈤ 法律法规规章等的层级和区别
全国人大:法律
国务院:行政法规
省级人大:地方性法规
省政府、部委:规章
㈥ 建设法规体系按立法权限分为哪几个层次
建设法规体系分为:
1、建设行政法律
建设行政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性保证实施的,国家建设管理机关从宏观上、全局上管理建设业的法律规范,对促进国家建筑业发展,制裁行政违法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1)城市规划法,对应的行政法规是城市规划法实施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2)市政公用事业类法规,对应的行政法规是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城市供水条例、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
(3)村镇建设类法规,对应的行政法规是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建设民事法律
建设民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强制性保证其实施的,体现人民意志的,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建设关系的法律规范。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价值规律调整经济关系,促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包括: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等。
3、建设技术法规
建设技术法规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工程勘察、设计、规划、施工、安装、检测、验收等的技术规程、规则、规范、条例、办法、定额、指标等规范性文件。它以建设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专家综合评价、科学论证而制定,分为国家、专业(部)、地方和企业四级。
(6)立法层次扩展阅读
建设法规体系,国家法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必须要与国家的宪法和相关法律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互矛盾和抵触的地方,但是由于自己的行业特征,它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上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只有一个。人大专门委员会、政府部门和地方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这些机构既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在国家法律体系之下或以外建立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
㈦ 法律、法规和规章他们三者法的层级是什么
您好,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我国的法律层次可分为: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根据行政级别也有高低,比如省级人大的地方性法规高于省政府所在市人大的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另外,宪法是根本法,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之相抵触。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设区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订),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之所以是规章,是从其制定机关进行划分的。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条链接:《立法法》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第七十二条第一款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第二款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第八十条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㈧ 我国各立法机关及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层次包括哪五个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际条约与协定。
宪法的内立法机关是第容一届全国人大的第一次会议,具有最高效力。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效力低于宪法。国务院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效力低于法律。
民族区域自治以及特别行政区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港澳特别法,属于对法规和法律的变通性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制定规章,国务院部门也可以制定部门规章,效力低于法规。
(8)立法层次扩展阅读:
广义上的法律有宪法(具有最高效力)、法律(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地方性法规(省一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行政规章(省一级政府)、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括号内为立法机关。
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