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道德
① 马克思如何论述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下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②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什么是道德赖以生产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调节社会关系,就逐渐产生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观念,这就是道德。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
道德的独立性和能动作用
恩格斯指出,道德观念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以后,就会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而存在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道德观念与经济、政治发展不总是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道德对经济基础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是道德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所谓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与体现。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对道德是怎么解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专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属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3)马克思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④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与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则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者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职业道德领域的反映与体现。
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对新闻职业道德原则、道德权利、道德义务和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系列观点和理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基础和核心,它是决定和统率其它内容的东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无产阶级各项事业的基本方针,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共产党宣言》,第36-37页,人民出版社)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共产党人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而存在,而战斗的。
毛泽东的表述则更加明确。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还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591、592页,人民出版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体现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宗旨和工作方针,也包含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要求,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内容。
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个准则后来又经1994年4月和1997年1月两次修订,成为全国新闻界共同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
这个准则规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六项基本要求,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这六条准则包括了对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思想、业务多方面的道德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及其行为实践的一种具体表述和体现。六条准则集中表述了一个核心思想:即新闻工作者必须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真理;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事实负责、对法律负责。它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在品质和作风方面的严格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回答时间:2007-7-2 11:46 |
我不是瞬弟弟
⑤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二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⑥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什么是道德赖以产生的乐观条件
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的形成 )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解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界限逐步明晰,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凸显,要求规范、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识更为强烈,由此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⑦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最深层的本质是利益关系。道德与利益的真实关系,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这种提法至少表明,道德本质上是要以人的现实社会关系为载体的。
要在人的各种现实社会关系中展开的,是要合理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现实社会关系的。因此,道德所涉及的人的自由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由如何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实现的问题,它主要不是一个观念自由的问题,而是一个实在自由的问题。实在自由必然是受外物限制的自由,人要实现这些自由,首先要学会约束自己。
仅仅从一种工具价值的角度来讲:
道德其实只不过是人们获得其他诸多自由的必要条件,因为人若不尊重他人、不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就很难实现自己的诸多愿望和利益,在成熟的合作社会尤其如此。
其实,处理好人际利益关系的关键是学会兼顾别人的利益,也就是使自己的利益实现形式具有某种普遍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道德的任务就是在个人独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对普遍利益的追求。这也就意味着,道德主体不仅要成为特殊的个体,而且要成为普遍的个体;不仅要实现个人的特殊利益,也要实现大家的普遍利益。
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是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产生需要这么几个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都统一于人的生产实践。
⑨ 简述马克思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
基本观点。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
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
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
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
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
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
的规范。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
道德。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
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
己,天诛地灭”。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
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
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以集体主
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
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
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
没有的。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
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
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
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
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一般说,剥削阶
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
动人民中世代相传。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
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
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统治阶级通过本阶级的道德理论
和道德规范为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作论证,批判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言
论和行为;被统治阶级则运用道德手段,呼吁为推翻与本阶级利益根本对
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而斗争。道德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2)对
大量不触犯法律的人们的态度和言行作出评价,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调
整本阶级内部人们的相互关系,消除本阶级内部的矛盾,并对敌对阶级施
加影响。道德对社会的发展,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道德的社会作
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经
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⑩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克思的人生哲学开始于他对旧道德的批判。因为一切统治阶级总是希望利用某种虚假的意识形态、编造的道德观念来欺骗和蒙蔽其所统治的黎民百姓,用以达到征服普遍民众的目的。
为此,在马克思早期所发表的有关道德批判的文章中,全都充满了对旧时代、旧制度、旧法权和旧道德的抨击。他揭露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伪自由、伪姿态、伪道德、伪法律,及其真正的心胸狭窄、狡黠奸诈、凶恶残忍等。他认为正是这些伪旧的东西,把道德的基础变成了统治人的工具。
此后,马克思更是高举批判的武器对整个旧世界展开激烈、全面地批判。比如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坚定地指出:共产主义者绝不鼓吹道德,因为道德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决定的意识形态。任何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信条都是由该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决定的。因此全部现存的道德作用就是旨在加强统治者的权力,并使其既得利益合法化。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总以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反映永恒真理,而实际上它们只反映和代表剥削阶级或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权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最大愿望就是让工人尽可能消耗生命力,使其成为直接增加自己主人财富的人。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给我们的只是一幅歪曲的图画、一种主观虚构的规则,以及一些同科学相对立的无边无际的空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是集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谴责了它带来的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和剥削压迫。
马克思憎恶资本主义搞寡头政治和经济垄断,使人堕落为机器的奴隶。他指出,正是作为一切罪恶根源的私有制刺激了人的贪欲,放任了人的本能,导致人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消费都发生严重异化和资本化,使人脱离了人类的本质。
在这里,工厂把工人变成活的工具;农场把农民变得弯腰驼背或四肢畸形。至于他们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片空虚,从而成为一种极端单调的生产力,这充分显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人道和非道德。
为此,马克思一生都是坚持反对别有用心者用“仁义道德”为资本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的所谓优越性进行辩护。因为这种神圣的辩护不科学,不现实。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推崇的旧道德只是一种简单、武断的道德信条,是从道德概念自身引出的道德结论,用以装饰或维护现存社会,而不是立足社会自身的矛盾和弊端对其进行否定与批判。结果,只能是一切被批判对象都依然如故,根本没有任何触动。
马克思在论及道德理念时,很少使用诸如公正、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抽象的大字眼,主要使用一些直接与人自身相关的,如人性的、非人的、剥削、自由、奴役、依附、缺陷、缺点、残酷、见利忘义、腐败、卖淫、金钱关系、私利、专制、排斥、苦难、无能、非自愿等。依此表明,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行为简直是深恶痛绝。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否定。
虽然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一经取得统治地位,就无情地斩断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天然的和历史形成的关系,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外,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主张对现存社会中的一切都要进行无情地批判,坚持哲学应该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应该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一切批判都是辩证的扬弃和革命的序曲,本质上都具有某种否定、超越、创新、开辟和进步的意义。批判旧道德,也就意味着在新的肯定和必然性中否定没落、过时和陈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