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法治
1. 城市及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新建民用建筑什么依法同步建设防空地下室
必须依法同步建设防空地下室。
2. 依法应当留置的被调查人如果在逃,_____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 内通缉。应由____发布通缉令
依法应当留置的被调查人如果在逃,监察机关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通缉,由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追捕归案。通缉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监察机关决定。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
(2)区域法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关于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的规定如下:
1、第四十三条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由监察机关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决定。设区的市级以下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省级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报国家监察委员会备案。
(1)留置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省级以下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的,延长留置时间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监察机关发现采取留置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解除。
(2)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提请公安机关配合。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协助。
2、第四十四条对被调查人采取留置措施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但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等有碍调查情形的除外。有碍调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立即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
(1)监察机关应当保障被留置人员的饮食、休息和安全,提供医疗服务。讯问被留置人员应当合理安排讯问时间和时长,讯问笔录由被讯问人阅看后签名。
(2)被留置人员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后,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留置一日折抵管制二日,折抵拘役、有期徒刑一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3. 全国三农法制调研中心地市中心能在管辖区域内设立下级机构吗
全国三农法治调研中心地市中心可以在所管辖的区域设立三农问题县域观察站、三农信息乡内镇工作站、容三农信息乡镇服务站、三农信息行政村工作站、三农信息行政村服务站,按站点级别类型由总部分别授权使用168个村村通网站资讯发布平台和176个中心网站的资讯发布平台。
4. 发现国家依法宣布疫情,从该区域流出依据什么法律采取措施
依法不依法的就不说了,但是武汉本地的政府的无作为,确实是主要原因
5. 招标人不得以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的业绩、奖项作为加分或中标条件
列举了七种属于招标人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情形专。
第三十二条属 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
招标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
(一)就同一招标项目向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提供有差别的项目信息;
(二)设定的资格、技术、商务条件与招标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或者与合同履行无关;
(三)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以特定行政区域或者特定行业的业绩、奖项作为加分条件或者中标条件;
(四)对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采取不同的资格审查或者评标标准;
(五)限定或者指定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原产地或者供应商;
(六)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非法限定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所有制形式或者组织形式;
(七)以其他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
6. 九年级政治第九课第一课时民族区域法治制度的意义
1.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7. 电力设施建设依法划定区域与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域内占地是否是一致的
第二章电力设施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区
第十条电力线路保护区:
(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导线内边线向外侧水容平延伸并垂直于地面所形成的两平行面内的区域,在一般地区各级电压导线的边线延伸距离如下:
1——10千伏5米
35——110千伏10米
154——330 千伏15米
500千伏20米
第四章对电力设施与其他设施互相妨碍的处理
第二十四条新建、改建或扩建电力设施,需要损害农作物,砍伐树木、竹子,或拆迁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的,电力建设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偿。
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种植的或自然生长的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电力企业应依法予以修剪或砍伐。
8. 如何从法治角度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
“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是基础。我们西藏根据宪法和法律,先后制定了29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对多项全国性法律制定了适合西藏特点的实施办法。”赤列多吉指着展厅中一本《西藏自治区地方立法汇编》告诉记者。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要有法律作为保障,只有将民族区域自治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才能保障这项制度得到更好的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起草工作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因“文革”陷入停顿后,1980年才再次重新启动。经历了17次修改的草案稿,终于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表决通过。这部囊括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务的法律,强调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了民族地区的自治机构和自治权利,规定了民族地区自主发展经济的具体权利和上级国家机关的扶持帮助义务。
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顾问敖俊德曾担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法案室主任,他既参加民族区域自治法起草制定,又参加该法修改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民族区域自治法所体现的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不落伍。一个创新就是在这部法律体例上写了序言;另一个创新就是在序言中,宣告了自己的法律地位。序言末尾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在我国,除宪法在序言中宣告自己是国家根本大法外,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第一部宣告自己是基本法律的法律。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法不仅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法律,而且是我国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律。
9. 法治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现时代,区域法治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而高度重视区域法治发展的理论研究,是建构法治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家法治发展与区域法治发展这二者是一个内在关联、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法治共同体系统,反映了当代中国法治运行的基本状况。面对着变革时代的区域法治发展这一重大法治议程,有必要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深入研究建设法治中国对于推进区域法治发展的全新要求,努力探寻区域法治发展的多样性统一的运动样式。 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区域法治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性质、客观基础、总体目标、主体内容、价值依归、路径选择、动力机制、功能类型、文化机理、发展模式、评价指数和方法论等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于法治中国进程中的区域法治发展的典型样本分析和不同区域法治发展的实践探索的比较考察,将会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理论分析工具系统,借以概括与揭示区域法治发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规律,进而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法学学科体系和法治话语系统,以期为建设法治中国、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奉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