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1. 如何理解学风与科研诚信如何理解优良学风与科研诚信之间的关系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范和浮躁学风。
1、科学不端行为主要指那些违背诚实原则,在课题申请、研究实施、成果报告等科学活动中的篡改、编造、伪造、剽窃等行为。这类行为在科技界和社会上的影响相当恶劣,损害了科技界的社会信誉和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并伤害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2、学术失范现象在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活动中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为一些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发生扭曲,他们不潜心钻研学问,而是一味追名逐利,为获取和占有资源而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立山头,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行政干预、权力垄断、官学一体、权学交易、学术霸道、暗箱操作、流于形式等“制度失灵”现象,并滥用了学术权威;
3、浮躁的学风反映了研究氛围的不正和研究群体的精神文化追求以及行为习惯的沉沦。少数科技人员和一部分大学生、研究生丧失了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科研诚信,单纯追求名利,而不能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例如,热衷于发表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没有什么意义的“花架子”论文甚至“垃圾”论文。这种浮躁的学风已开始在相当一部分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蔓延。
2. 如何看待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所以充分认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仍是当务之急。科学道德是科学的内在属性,既是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诚实守信,这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不可能实现党中央确立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历来被视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坚持诚信原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诚信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课。应该让学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研究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
诚信是社会的基础,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中国本该是一个极有诚信的国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很多方面利益与诚信天平失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诚信首先是现代经济规律,其次才表现为伦理性质。“资本主义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碎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哪里时间就是金钱,哪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经营者从诚信到不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的发现,而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交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须承认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须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市场经济需要道德。
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对于研究生,学术固然重要,道德却更不容忽视。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学术界不可一日无学术道德,否则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扰乱严谨科学的学术界。
3. 如何理解优良学风与科研诚信之间的关系
近两年,科研机构的作风、学风和诚信问题颇受公众关注,时常被人提及。在实际工作中,因对三者关系不甚了了而贻笑大方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笔者因为整理一份书稿,翻阅了有关作风、学风和诚信的资料,深感三者在科研机构中并非一种完全等同的关系,现予简要论述。
2017年“107篇论文撤稿”事件发生以来,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又译学术诚信、研究诚信)已渐成显学,做学术研究要求诚信、推广科技成果要求诚信、撰写论文要求诚信、申报荣誉奖励要求诚信、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要求诚信。一时间,诚信审核成了热门工作内容,诚信治理变成诸项治理工作的重点。
科研诚信工作正在迅速演变成一个无所不装的箩筐,其他一些长相接近的如作风、学风也纷纷涌入这个箩筐。尤其是自2019年以来更是将三者混为一谈了。这一混,就不免使一些部门在工作中打起了太极。
依笔者愚见,这三者的工作各有侧重、互相配合,也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切不可混淆。
其中,科研诚信建设的重点是“筑基”,其核心是负责任的研究。诚信是科技活动的基础,没有诚信科学的结果就会偏离客观事实,变成镜花水月、最终贻害社会。诚信也就是国际同行讲的负责任研究,做不到负责任、客观、真实、可重复再现的研究,就会变成瞎猜、冥想、不可验证的玄学。
这两年学术调查的制度牢笼逐渐扎紧,遏止学术不端行为蔓延的手段逐渐丰富,对付被曝光的科研诚信舆论或案件,各机构拿出“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的劲头和思路做实调查工作,一些诚信案件得到了认真处理、一批学术不端者受到了联合惩戒、部分典型案件得到披露、反面典型警示效应开始显现,善意诚信提醒受到欢迎。凡此种种,均彰显了诚信之基正在筑牢的趋势。
学风建设的重点是“涵养”,其核心是专业主义。科研机构的良好学风并非天然就存在,而是需要长期引导、悉心浇灌、涵养而成。所谓浇的是水、开的是花;或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根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学风涵养的内容包括“正向引领、科学精神、公平评价、配置资源、荣誉激励”等几个方面。
正向引领指的是对外树立正面典型如科学大家,对内树立身边的榜样以形成带动。科学精神指的是在全体研究人员中塑造尊重科学的专业主义精神。公平评价指的是在机构评估、项目和人才评价中保持公平公正和开展科学评价,摒弃人情评审、避开利益冲突、打破门户之见。配置资源指的是按照科学研究规律和实际需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保证最大化科技资源效用。荣誉激励指的是给研究人员恰当的荣誉和合适的物质激励,使之实至名归、避免帽子满天飞。这些工作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各级机构,所以需要共同努力、长期协作。
作风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其核心是扎实、低调。作风培育的内容包括“爱国奉献、攻坚克难、甘守寂寞、奖掖后学”等。作风是一种立场和态度,需要大力培育。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说的是培育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问题,是要培育科研团队在解决科学难题时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勇敢气魄。几十年如一日专注科学问题、甘坐冷板凳,不盲目追逐研究热点,是要培育科研人员甘守寂寞、勇攀高峰的工作作风。奖掖后学是要培育导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和带好研究梯队的人师风范。
那三者的关系到底为何呢?
依笔者所见,诚信必然是学风的一部分,而学风除了诚信,还体现在资源、荣誉、激励和评价等诸多工作中,作风则是另一套工作体系。在科研单位,作风和学风有重合的部分,特别在甘守寂寞、奖掖后学部分是这样。在高校,学风所指则更为广泛,学风包含了作风的大部分内容。在机关单位,作风常常是体现其政策性、严谨性和办事效率的指标,因而作风有时也同诚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政策的科学性等——发生关联。
弄清楚诚信、学风和作风的关系,对于我们守住初心、提升各项工作的治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 如何大力推进科研诚信与科学道德学风建设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回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答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 谈谈具体怎么样恪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应当遵守下述基本学术道德规范:
(一)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并签署确认书。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
(三)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
(四)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五)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六) 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
(七) 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有关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权。合作完成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署名人应对本人做出贡献的部分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
(八) 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6. 怎样恪守与践行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
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应积极践行,从我做起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近日,我校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学术道德,学风建设的主题教育活动,为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有句古话,“有德无才,德不足以成其事;有才无德,才足以促其奸。”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一些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在学术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学术道德建设关系着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关系着学术环境、学术声誉和学术进步,更关系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多年来,我校一贯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涌现出了一批批学术道德典范。杨守仁教授“愿做一块‘垫脚石’,让年轻人踩着我的肩膀去攀登科学高峰”;陈温福院士强调“做学问不能贪,贪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成果”……这样一批老科学家以其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带出了一支支“星光灿烂的队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件小事可能毁了学生的前途,也毁了导师的名誉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学校始终把学术道德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国家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严格要求导师和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杜绝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发生,为防范学术腐败奠定了基础。
然而强调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仅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更要靠精神引导和道德影响。我们要时刻牢记并弘扬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坚决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努力营造一种“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的良好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让每一位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还要在德行上有更高的修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的高素质学术队伍,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同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德育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7. 如何理解优良学风和科研诚信的关系
现在优良学风和科研诚信他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社会上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对我们来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所以充分认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仍是当务之急。科学道德是科学的内在属性,既是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诚实守信,这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不可能实现党中央确立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历来被视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坚持诚信原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诚信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课。应该让学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研究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
诚信是社会的基础,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中国本该是一个极有诚信的国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很多方面利益与诚信天平失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诚信首先是现代经济规律,其次才表现为伦理性质。“资本主义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碎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哪里时间就是金钱,哪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经营者从诚信到不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的发现,而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交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须承认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须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市场经济需要道德。
8. 如何理解学风与科研诚信如何理解优良学风与科研诚信之间的关系
学风与科研诚信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工作各有侧重、互相配合,也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切不可混淆。
其中,科研诚信建设的重点是“筑基”,其核心是负责任的研究。诚信是科技活动的基础,没有诚信,科学的结果就会偏离客观事实,变成镜花水月,最终贻害社会。诚信科研也就是国际同行讲的负责任研究,做不到负责任、客观、真实、可重复再现,研究就会变成瞎猜、冥想、不可验证的玄学。
这两年学术调查的制度牢笼逐渐扎紧,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蔓延的手段逐渐丰富,对付被曝光的科研诚信舆论或案件,各机构拿出“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的劲头和思路做实调查工作。
一些诚信案件得到了认真处理、一批学术不端者受到了联合惩戒、部分典型案件得到披露、反面典型警示效应开始显现,善意诚信提醒受到欢迎。凡此种种,均彰显了诚信之基正在筑牢的趋势。
学风建设的重点是“涵养”,其核心是专业主义。科研机构的良好学风并非天然就存在,而是需要长期引导、悉心浇灌、涵养而成。所谓浇的是水、开的是花;或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根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学风涵养的内容包括:正向引领、科学精神、公平评价、配置资源、荣誉激励等几个方面。
诚信必然是学风的一部分,而学风除了诚信,还体现在资源、荣誉、激励和评价等诸多工作中。
在科研单位,作风和学风有重合的部分,特别在甘守寂寞、奖掖后学部分是这样。在高校,学风所指则更为广泛,学风包含了作风的大部分内容。
在机关单位,作风常常是体现其政策性、严谨性和办事效率的指标,因而作风有时也同诚信发生关联。弄清楚诚信和学风以及作风的关系,对于我们守住初心、提升各项工作的治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优良学风与科研诚信之间的关系:
正向引领指的是对外树立正面典型如科学大家,对内树立身边的榜样以形成带动。科学精神指的是在全体研究人员中塑造尊重科学的专业主义精神。公平评价指的是在机构评估、项目和人才评价中保持公平公正和开展科学评价,摒弃人情评审,避开利益冲突,打破门户之见。
配置资源指的是按照科学研究规律和实际需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保证最大化科技资源效用。荣誉激励指的是给研究人员恰当的荣誉和合适的物质激励,使之实至名归、避免帽子满天飞。这些工作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各级机构,所以需要共同努力、长期协作。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所以充分认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仍是当务之急。科学道德是科学的内在属性,既是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诚实守信,这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
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练的伟大精神。
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
9.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
1、热爱科学
作为一名大学应该对科学事业有热爱,要有追求真理、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不是将科学看成是自己可以获奖、可以为个人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
2、对待科学应当坚持和执著。
只有执着和坚持,科学精神才得以延续。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如果要想有大的发现,就要有执著和坚持的精神,有坚毅的心态,才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
3、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乐观。
即使有失败,也还是学到了东西。在人生整个过程中总是会学到东西、得到东西,“失败乃成功之母”,即使失败了,在失败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学到许多经验和教训。
4、科学研究中需要严谨的态度。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非常严谨的学风,不能凭大概和想当然这样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对待学术要严谨,要有完善的思路和逻辑去进行证实。
5、拒绝学术造假,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习惯。
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杜绝学术抄袭和造假等不诚信的行为,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