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座
1. 道德经主要讲的什么有何种用途
讲的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看问题,是以修身为本,来感悟宇宙最终达到提高个人胸怀以及境界的书籍。
现今全球国学热,道德经倍受追捧,被誉为两千多年以前最早的度人的一本书。
教义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 等
告诉人们应练习以宇宙的角度看待人生。达到真豁达,真涵养,真正大的胸怀来包容世事 用一颗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心,来通天道,明商道,了人道。可以满足人生各个方面的需求
2. 讲老子 道德经的视频!!谁知道谢谢!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4931355.html空海讲《老子道德经心声》很棒,如果喜欢佛学,那么这内23集视频就是最容好的
3. 百姓怎样解读《道德经》。名家讲座和书籍都可以推荐一下!
《道德经》和文言抄文没袭有任何关系。
也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名家,要是有都成仙了。
就文字层面来说,可读性很强,朗朗上口。
《道德经》5000来字,建议楼主有空看看,不用太执着于如何看,平时关注一下就可以啦。
过于执着然后反弹容易产生倦态反而会远离你当初的目标,况且容易暴殄天物。
因为太执着的读《道德经》反而会误导你对他的理解。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注意最后那句“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的含义。
4. 道德经是谁写的核心讲什么
在我脑子里有个影响,不记得什么时候听 易中天教授讲课,易教授说过一个观点:《道德经》的核心讲的是军事。
很长时间以来,每当看一次《道德经》原文,总要想起易教授的这个观点,因为我从心里面感觉到,易教授的这个看法是不对的。你不能说胳膊是人一部分,就说胳膊就是人吧?可是我确实记不清楚是在哪一次讲座里听易教授这么说起过的。
今天,我在网上搜索,看到了易教授的这一段文字:“《老子》一书的精华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辩证法。而且,我比较赞同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即《老子》的辩证法,是由军事辩证法而政治辩证法,由政治辩证法而哲学辩证法,最后在中国人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变成了一种生活辩证法(《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而且,依我看,这种生活辩证法还是属于弱势群体的。”
这段文字,是从易教授的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里摘出来的。这一点清楚了,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说我的观点了。首先,我还是要说,易教授这样说是错的,我不赞成,原因是:
1、易教授认为:“《老子》一书的精华是辩证法”,我认为这一看法是错的。“辩证法”确实是《道德经》的亮点,但不是《道德经》全书立论的根本。
2、易教授认为,《老子》是以军事辩证法为基础,而后政治辩证法,而后生活辩证法。我以为,易教授的这个排列次序有问题。如果把“军事辩证法”作为《道德经》的基础,那么,就把这样一部旷世奇书降低了档次,是对这部奇书的误解。
3、易教授认为,《老子》是属于弱势群体的书。这一观点,我更不同意,我认为易教授有些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了。《老子》一书,不仅适用于弱势群体,更适用于强势群体,是一部适合所有人修身养性的生存哲学。
我以为,《道德经》的核心就是一句话:“人要为人必须律己”。《道德经》的主题,就是要人们修身养性、达到“自我臻至善”的人生境界的修行书。俗话说:“人道成天道成”,只有自我的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那么,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能在你所在的行业里做出贡献,你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军事家,也可以成为哲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养生家等等等等。《道德经》里的许多语言,说的都是为什么要“为人”,如何“律己”。前半部分《道经》,讲的就是如何“人要为人”;后半部分《德经》,讲的就是如何“自律”。“人要为人”,这不是个人意志的优劣,不是厉害的选择,不是命运的好坏,不是生命的任务,而是人要在人的社会里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这种必备的“前提条件”,就是老子笔下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就是宇宙之间的大规律。“律己”,不是学而知的故意的模仿和学习,不是人的出发点能够完全左右的,不是人的文化理论能够说得清的,而是说,人就只能在“人”的框架里生存,离开这种框架,就不是人。“律己”,既是对“人”的训练的一般的要求,更是对灵魂力量的约束,不论你的灵魂有多大的力量,必须在人性的轨道上运行,不能脱离人性乱为。这也是孔子这位前所未有的大圣人不谈“性与天道”的根本原因。易中天说,“孔子不是圣人,只是一个教书匠”。易中天的这一观点,起码说明他根本就没有读懂孔子。
所以,“律己”,既是在教育我们如何修行,同时也是在管魂。全部《道德经》的含义,不论从哪个角度去讲,就是说的“人”的固有的阴阳属性,也可以说,是讲人性理论的“经”。
5.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 全集多少集
一共十八集
第一集鹿邑现场讲座:《道德经》与人生
第二集老版子传道
第三集上士闻道权
第四集人生的价值
第五集究竟何为道
第六集反者道之动
第七集智慧与阴谋
第八集柔弱胜刚强
第九集无为无不为
第十集知识与知道
第十一集无中生有
第十二集人生有三宝
第十三集有道必有德
第十四集以德治国
第十五集无知无欲
第十六集如何明道
第十七集上善若水
第十八集为人类谋福
6. 道德经正解谁讲的好去哪里听
个人感觉罗大伦老师讲解的不错,通俗易懂。手机下载喜马拉雅FM,收索每天聊点道德经。听听看。
7. 《道德经》国内哪位先生讲的好一些
你可以参看道一书院近期陆续推出的道德经研修班系列视频讲座,有些新意,这是第一讲的土豆网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v71KX7iXyo/
8. 求《道德经》主题讲座的心得
开篇伊始,老子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对《道德经》的学习,感受不仅如此。细细品来,启发很多。《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性柔弱,决之则流,壅之则止。且善于变化,能随着容器的不同而自由地改变形状,能随遇而安,能随对方的强弱作适当的调整和应对。水往低处流的特性,显示出没有好高骛远的恶习,反而能稳扎稳打,由滴水、小溪、而大河,最后终能汇聚成大海。刚开始的时候,它很弱小,小石头能阻住它,小土堆能挡住它,似乎毫无力量,软弱可欺,甚至连小孩儿都可以使它改道。可是等聚集到一定力量的时候,它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就可以开山劈石,裂岸崩堤,势不可挡。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地位低微时,貌不惊人,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可等到一有机会,他就可以出类拔萃,大展宏图,如飞龙在天,不可遏制。水值得人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善为人者,必须具有水的性格。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应该具有水的性格。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形成惊人的力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现在学了《道德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作法,我开始以新的态度来交朋友。现在,我周围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9. 道德经第二十章怎么理解
碎花铅笔来裤620:你好。自
《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此篇是讲【价值取向】:贵、贱、善、恶、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的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
本章旨在说明老子与世人不同之处。世人都表现聪明有能,而老子却表现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聪明的地方。而众人的聪明,正是他们的糊涂处。只是一般人思想浅薄,眼光短近,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处。于是就把“愚公”,当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当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是人们学习《道德经》后。经常念叨的。愿与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