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西部法学评论

西部法学评论

发布时间: 2022-07-20 05:05:47

Ⅰ 西部法学评论是中文核心期刊吗

Ⅱ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的科研成果

1 褚宸舸 论立法语言的语体特点 非立项成果 论文 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9年第7期(原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9年第2期) 独著,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 褚宸舸 “宪政”与“民主”的表达(1940—1947)——基于数据库统计的中国宪法思想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cssci和北大版核心,独著
3 褚宸舸 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的难题与对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论文 《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cssci和北大版核心,独著
4 褚宸舸 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 非立项成果 论文 《政法论坛》2009年第3期 cssci和北大版核心,第二作者
5 褚宸舸 宪法学教学如何适应国家司法考试?——以西北政法大学宪法学教学改革为例 陕西省教研重点课题 论文 《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1期 第一作者,与张佐国合作
6 褚宸舸 立法语言中的两对矛盾 非立项成果 论文 浙大公法所编《公法研究》(第7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第一作者
7 褚宸舸 董必武人民司法理论述要 非立项成果 论文 载孙琬钟主编:《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8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0月 第一作者
8 褚宸舸 立法监督三题 非立项成果 论文 俞荣根主编《天宪》(第四辑),西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独著
9 褚宸舸 网络政治化是不可避免的 非立项成果 学术评论 《二十一世纪》(香港)2009年第6期 独著
10 褚宸舸 临潼信访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专著 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合著 个人负责全书35万字统稿
11 褚宸舸 立法学 非立项成果 合著教材 法律出版社2009年2月
12 褚宸舸 为什么要同情“史上最牛抄袭者” 非立项成果 文章 《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3日“青年话题”栏目
13 褚宸舸 《惩罚吸毒的根据——〈禁毒法〉(草案)引发的思考》 省市自治区社科研究项目 论文 2009年6月9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4 褚宸舸 《“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以1940-1947 中国社会政治运动为视阈 非立项成果 学位论文 2008年12月31日获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学位委员会“2008年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表彰
15 褚宸舸 《中国禁毒立法三十年——以立法体系的演进与嬗变为视角》 论文 2009年4月获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举办“中国法治三十年网络征文”三等奖
16 钱锦宇 一个法律人眼中刘少奇 非立项成果 论文 《博览群书》2008年11月 独立成果
17 钱锦宇 清代刑案审谳的法律发现 非立项成果 论文 《法律方法》2009(第九卷) CSSCI独立成果
18 钱锦宇 规范性语词的法理意义与范围 非立项成果 论文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5期 CSSCI第一作者
19 钱锦宇 国家法与民间规则互动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方式 论文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CSSCI第二作者
20 尹权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问题与对策 非项目成果 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1月 一般刊物

Ⅲ 吴泽勇的发表论文

1. 阿什特里德·斯达德勒尔、吴泽勇:德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与案例教学,载《法学》,2013年第4期。
2. 吴泽勇:中国法上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清华法学》,2013年第1期。
3. 王晨光、吴泽勇:以案说法:办理销售非法烟丝网络案,载《湖南烟草》,2011年第5期。
4. 吴泽勇:证明疑难案件的处理之道——从“彭宇案”切入,载《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5. 吴泽勇:建构中国的群体诉讼程序:评论与展望,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
6. 吴泽勇: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要件的证明,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
7. 吴泽勇:德国团体诉讼的历史考察,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
8. Dieter Leipold、吴泽勇:德国民事诉讼法50年:一个亲历者的回眸,载《司法》,2009年。
9. 吴泽勇:集团诉讼在德国:“异类”抑或“蓝本”?,载《法学家》,2009年第6期。
10. 吴泽勇:《投资者示范诉讼法》:一个群体性法律保护的完美方案?,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11. 吴泽勇:论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撇去不法收益之诉,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
12. 吴泽勇:瑞典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分析,载《法学》,2010年第7期。
13. 吴泽勇:论荷兰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4. 吴泽勇:论德国法上的团体不作为之诉——以《不作为之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载《清华法学》,2010年第4期。
15.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载《法学家》,2010年第5期。
16. 彭浩晟、吴泽勇:法官独立的具体制度,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7. 吴泽勇:清末修订《刑事民事诉讼法》论考——兼论法典编纂的时机、策略和技术,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18. 吴泽勇:清末修订《法院编制法》考略——兼论转型期的法典编纂,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19. 吴泽勇:《大清民事诉讼律》修订考析,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20. 吴泽勇:《民事刑事诉讼暂行章程》考略,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1. 吴泽勇、刘新生:《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再审程序的变迁,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2.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的构成与法院司法政策的选择,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3. 吴泽勇:清末修律中的民事诉讼制度变革,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
24. 吴泽勇:动荡与发展:民国时期民事诉讼制度述略,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25. 江伟、吴泽勇: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26. 吴泽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审程序的正当化建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7. 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8. 吴泽勇: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化,载《法学》,2005年第1期。
29. 江伟、吴泽勇: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载《诉讼法论丛》,2003年。
30. 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兼论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1. 章武生、吴泽勇:律师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32. 吴泽勇: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民事诉讼制度,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3. 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34.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改革,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
35. 熊跃敏、吴泽勇: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探究,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4期。
36.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上),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37.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下),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38. 吴泽勇:论我国职业法官培养机制之完善,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9. 章武生、吴泽勇:简易程序与民事纠纷的类型化解决,载《法学》,2002年第1期。
40. 章武生、吴泽勇:法律援助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家》,1999年第5期。
41.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载《诉讼法论丛》,2000年第2期。
42. 江伟、熊跃敏、吴泽勇: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第1期。
43. 吴泽勇:历史、文化、社会中的司法制度——评《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44. 吴泽勇: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历史与未来——评莫诺·卡佩莱蒂的民事诉讼程序保障比较研究,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45.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改革,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第1期。
46. 章武生、吴泽勇:论诉讼和解,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47. 章武生、吴泽勇: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

Ⅳ 冯玉军的代表性成果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已正式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4部,普法类专著2部,主编教材、杂志和论文集6部;主持2008年度司法部法治理论重点项目1项(《宗教活动法律化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北京市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研究:以实证分析与成本效益评估为中心》),主持完成国际横向交流课题2项(《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民法律意识调查》和《邯郸市电子政务和信息法制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项目1项(《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法治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委托科研课题1项(《东亚法学研究和法治问题初探》)、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度青年科研课题1项(《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青年课题1项(《法经济学课题体系与案例教学》),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5项;在《新华文摘》、《中国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家和省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教材和入选论文集10余部。 《法经济学范式》(个人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个人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的回应》(个人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个人专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朝阳法律评论》第一期(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4月版。
《法经济学应用研究》论文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范例》论文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其中收录本人文章《中国法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笔谈》。
《美国法学经典论文选:以最高引证率为依据)》(编选),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美国法律思想经典》(编选),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公平与福利》,【美】路易斯·卡普洛 斯蒂文·沙维尔/著 冯玉军、涂永前/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法律》,【美】安·塞德曼 罗伯特·塞德曼/著 冯玉军、俞飞/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
《银行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证券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保险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概念、体系、结构》论文集,副主编,60万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2月版。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前沿研究》论文集(副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正说明清九大奇案》(个人专著),黄山书社2009年1月版。
《衙门里这些事儿——法律大讲堂》(个人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单双号限行与公民社会中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
2.“中国都市住宅立退问题に関する法律的経済的分析”(日文),载日本国《山梨大学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2008年7月出刊),西村幸次郎、格日乐合译。
3.“法律全球化的可能之道与东亚法治的建构”,载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亚洲学术》(2007),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
4.“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在改革发展中体现中国特色——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学术研讨会述要”,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年6月30日07版。
6.“西法东渐与学术自觉:中国移植外国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8年第9期。
7.“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载《青年记者》2008年3月。
8. “论东亚共通法的建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9.“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0.“让人说话,天不会塌——解析‘表达权’”,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年1月30日。
11.“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与物权法的完善”,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12.“公平还是福利?这是一个问题”,载《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13.“如何走出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10月5日)。
14.“权利、权利与利益的博弈——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3万字,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15.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法制日报》2007-10-21。
16.“借鉴国际法治文明成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九版“法治”,15000字。
17.“如何走出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载《光明日报》2007年5月26日。
18.“当代美国法律思想的研究谱系”,载《法学家》2007年第6期。
19. “历史”的幻象与超越——“法治”的历史阐释及其对亚洲的启示”,载《中美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
20.“政府信息公开尚存几大盲区”,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6月4日,B4版,2000字。
21.“奥林匹克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4期。
22.“法律发展理论的论证及其应用”,载《中国法学文档》第二辑(2006年)。
23.“论体育法与人权保护”,载《华侨大学法学论丛》2006年第1卷。
24.“略论全球化理论的研究语境”,载《法学家》2005年第2期(总第89期)。
25.“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6.“论体育法与人权保护”,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7.“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5.11。
28.“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1月5日。
29.“略论法学研究范式的历史类型”,载《成人高教学刊》2005年第1期。
30.“权利、权利与利益的博弈——《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法经济学分析”,载《洪范法律评论》2005年(总第3期)。
3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法学理论2005”,编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精品与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法经济学范式研究与理论阐释”,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33.“法律与全球化的实现途径刍议”,载《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34.“主权与知识产权全球化”,弗莱德.H.凯特/著 冯玉军/译 周静/校,收录《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朱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5.“‘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收录《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朱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6.“略论法学研究范式的历史类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4。
37.“法律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回顾”,载吕景胜等主编《法学理论前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38.“‘法治’的历史阐释及其对现实的启示”,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总第79期)。
39.“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及其超越”,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季刊)2003年第1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7。
40.“世界法的研究进路及其历史检讨”,载《金陵法学评论》2003年春季卷(总第5期)。
41.“法理情深 终生求索”,载《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4期(总第79期)。
42.《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载《法学家》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4。
43.“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6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兴学科》2002年第4期。
44.“法律市场论略”,载《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5. “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46.“世界法的学说史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7.“爱国与守法”,载2001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版)
48. “法律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49.“合同法的交易成本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50.“后现代法学理论述评”,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51.“西部大开发的法制研究视野”,载《发展》2001年第12期。
52.“法制改革及法治化过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原载《天府新论》2000年第2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思路》2001年第3期。
53.“论法律均衡”,《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54. “法律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载《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第3期。
55. “合同法的经济学透视”,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6.“论西部经济发展的法制促进”,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
57.“物权法的经济学透视”,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58.“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经济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59.“法律经济学论略”,原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兴学科》1999年第4期。
60.“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导论”,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61.“论西部法律文化与区域法制创建”,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62. “西部法律文化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载《天水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63.“论经济法律效益的实现”,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8年第4期。
64.“论经济法律成本函数及其降低方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65.“中国西部社会法律意识变迁及其特征”,原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收录于《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1期。
66.“西部法律文化的地缘特征”,载《发展》1998年第11期。
67. “‘兰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的经济分析”,载《发展》1998年第8期。
68.“中央法与地方法的经济分析”,载《发展》1998年第7期。
69.“‘严打’的经济学分析”,载《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70.“融资租赁的经济法律分析”,载《发展》1997年第7期。
71.“试论经济立法与节约交易成本的关系”,载《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3期。
72. “论经济立法中的交易费用规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73.“经济法律的效益功能分析”,载《兰州学刊》,1997年第6期。
74. “当前的受贿和挪用公款犯罪初探”,载《发展》1997年第3期。
75.“中国亟需建立特色法律援助制度”,载《发展》1997年第9期。
76. “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与效益法律观的确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77.“典当业的法律思考”, 《发展》1996年第7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6.7。
78.“法律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载《兰州学刊》1996年第3期。
79. “经济立法的效益浅论”,载《法律与社会》1995年第6期。
80.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日三国关系评析”,载《奇观、壮举、伟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 “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特征分析”,载《挑战、机遇、改革》,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参编马长山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三章。
参编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两章。
参编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想源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章
参编徐孟洲主编:《实用法律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三章,并担任电视播讲。
参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法律基础》(专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三章。
编写“法律硕士考试法理学测试题解”,载曾宪义总主编《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自测试题题解》,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编写“法律硕士考试法理学串讲讲义”,载曾宪义主编《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串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参编石天杰主编大学用马列原理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论文“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主权与知识产权全球化”(译稿),载入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论文“现代法治的价值追求:公正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孙国华 冯玉军),载入曹建明主编《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论文“西部法律文化的培植”,载王文学等编《中国西部开发与法律制度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论文“论西部发展的法律促进”,载《宏观经济法制文集》(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编),2001年1月。
论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日三国关系评析”,载《奇观、壮举、伟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论文“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特征分析”,载《挑战、机遇、改革》,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Ⅳ 西部法学评论的主要栏目

【专题策划】根据期刊选题规划,每期组织围绕某一学科理论前沿和现实热点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本栏目由编辑部特邀专家负责策划组稿。
【法律史与法律文化】本栏目为特设专栏,刊发有关法律史、中国法律传统文化、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栏目聘请著名法学家霍存福教授等担任主持人。
【民族法制】本栏目为特设专栏,刊发民族地区传统法律文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法学专论】以刊发法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前沿理论问题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学术书评。本栏目鼓励对相关理论问题的争鸣与探索。
【法律实务】刊发对法律实务层面各种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侧重以法学理论应对各种现实问题与冲突的应用性研究成果。
【西部法治】突出区域特色和“本土意识”,刊发探讨西部区域法制建设,反映西部法学本土资源和优势、具有原创性的优秀成果。
【域外法学】注重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刊发介绍国外法学研究最新成果、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经验与借鉴等方面的学术文章。
【公安研究】刊发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公安管理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法学教育】刊发探讨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途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社科纵横】以“法商结合”为切入点,适当刊发对法学学科有支撑作用的经济类、管理类、政治类文章,或法学交叉学科研究成果。

Ⅵ 西部法学评论的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主编:史玉成
副主编:王宏璎
ISSN:1674-3687
CN:62-1198/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6号
邮政编码:730070

Ⅶ 甘肃政法学院有哪些知名校友或者有影响力的人物

1、张亚洲

张亚洲尤其擅长代理知识产权诉讼领域的疑难复杂案件,并积累了丰富的执业经验。多年来张亚洲律师代理了多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如“最高法院审理的腾讯诉奇虎不正当竞争纠纷案(3Q大战、代理腾讯)”、“最高法院审理的‘拉菲’商标纠纷案”(代理法国拉菲罗斯柴尔德)、“最高法院审理的江淮汽车确认商标不侵权案”(代理江淮汽车)、“湖南高院审理的‘宝马BMW’驰名商标纠纷案”(代理德国宝马股份公司)等。

自2009年至今,张亚洲代理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已经有6件入选最高法院评选的当年度十大知识产权案件。

同年11月,荣获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南拳冠军。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一级教练。现任甘肃省体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以上内容参考甘肃政法大学-丁慧茹

以上内容参考甘肃政府大学-许小东

以上内容参考甘肃政法大学-张亚洲

以上内容参考甘肃政法大学-王剑波

以上内容参考甘肃政法大学-史玉成

Ⅷ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参考文献,我写论文的,需要参考文献。具体要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时间

[1] 张应立.家庭缺陷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1:47~50

[2] 姚向阳.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家庭教育.东方论坛,1999,3:84~88

[3] Angenent H. Background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NewYork.N.Y: Haworth Press, 1988.98~100

[4] 拉维斯.赫希等著,吴宗宪等译.少年犯罪原因探讨.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14~25

[5] Regoli R M, Hewitt J D. Delinquency in society. Boston:McGram-Hill, 2003. 12~13

[6] Ronald Blackburn著,吴宗宪,刘邦惠等译.犯罪行为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5~78

[7] Rutter M, Giller H , Hagell A. Antisocial behavior by young peop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09~134

[8] Howard J. Children in trouble.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70. 23~34

[9] Demuth S, Brown S L.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processes, and adolescent delinquency: The significance of parental absence versus parental gender. 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004, 41(1): 58

[10] 马丁.R.哈斯克尔,路易斯.雅布隆斯基著,李建军等译.青少年犯罪.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 14~23

[11] Coughlin C, Vuchinich S. Family experience in preadolesc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delinquenc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96, 58(2): 491~501

[12] Hollin C R, Browne D, Palmer E. Delinquency and young offenders. Oxford. UK.OK; Malden. MA: BPS Blackwell, 2002. 14

[13] Videon T M. The effects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al separation on adolescent well-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2, 64 (2): 489~503

[14] 陈秀丽.我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04, 3:15~22

[15] McNulty T L, Bellair P E. Explaining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violence: Structural disadvantage, family well-being and social capital. Justice Quarterly, 2003, 20(1): 1~31

[16] Walsh F.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3rd Edition. New York:Guilford, 2003. 514~547

[17] Patterson G R, DeBaryshe B D, Ramsey E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 329~335

[18] Murray C. Risk factors, protective factor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Remedial and Special ecation, 2003, 24(1): 16~26

[19] El-Sheikh M, Buckhalt J A. Parental problem drinking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ttachment and family functioning as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of risk.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3, 17(4): 510~520

[20] Gil A G, Wagner E F. Acculturation, familism, and alcohol use among Latino adolescent males: Longitudial rel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0, 28(4): 443~458

[21] Ruchkin V V, Eisemann M, Koposov R A, et al. Family functioning, parental rearing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delinquents.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000, 7: 310~319

[22] 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6~68

[23] Bank L, Burraston B. Abusive home environments as predictors of poor adjustment ring adolescence and early althood.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1, 29(3): 195~217

[24] DeCourville N H. Tes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problem behaviour theory to substance use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1995,19(1): 53~ 66

[25] Goldstein M, Heaven P L. Perception of the family , delinquency,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among you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al Differences, 2000, 29: 1169~1178

[26] Shears J, Robinson J, Emde R N, et al. Fathering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juvenile delinquency.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02, 23(1–2): 79~87

[27] Clark R D, Glenn.Shields.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 Adolescence ,1997,32(125): 81~92

[28] Anderson A L. Indivi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delinquency: The role of the single-parent family.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2002, 30: 575~587

[29] Davalos D B. Effects of perceived parental school support and family communication on delinquent behaviors in Latinos and white Non-Latino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5, 11(1): 57~ 68

[30] Palmer E J, Hollin C R. Sociomoral reasoning,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and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t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15: 85~100

[31] Palmer E J.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delinquency .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000, 7: 303~309

[32] Geismar L L, Katherine W. Family and delinquency.: resocializing. The Young Offender, 1986. 21~23

[33] Jenkins J M, Rasbash J, O’Connor T G, et al. The role of the shared family context in differential parent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3, 39(1): 99~113

[34] Sokol-Katz J, Dunham R, Zimmerman R. Family structure versus parental attachment in controlling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A social control model. Adolescence, 1997, 32(125): 199~215

[35] Singer M I, Flannery D J, Miller D, et al. Exposure to violence,parental monitoring, and television viewing as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trauma.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4, 32(5): 489~504

[36] Kumpfer K L,Alvarado R. Family-strengthening approach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youth problem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3, 58(6/7): 457~465

[37] Morrison G M, Robertson L, Laurie B, et al. Protective factors related behavior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 58(3): 277~290

[38] Sheidow A J, Tolan P H, Henry D B, et al. Family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for violence exposure in inner-city youth.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1,29( 3) :345~360

[39]. Van Leeuwen K G, Mervielde I, Braet Caroline, et al. Child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behavior as moderators of problem behavior: Variable- and person-centered approach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40 (6): 1028~1046

[40] Stormont M.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2, 39(2): 127~138

[41] Brennan P A. Biosocial risk factors and juvenile violence. Federal Probation, 1999, 63(2): 58~60

其他【中文文献】:
1、论我国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制度之建构,作者:张立群 秦冠英,来源期刊:《西部法学评论》2006年 第1期;
2、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作者:金诚,所在机构:浙江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来源期刊:《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 第3期;
3、传媒暴力: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作者:吕刚,来源期刊:《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 第1期;
4、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作者:刘应君 泰国文,来源期刊:《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 第2期;

Ⅸ 史际春的部分论文

《经济法与经济法治》(史际春、冯辉),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论价格法》(史际春、肖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中国还做“世界工厂”吗?》,《法律书评》(第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反垄断法与我国法治的进步、完善》,《经济法学评论》第八卷(2007),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法治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法学评论》第八卷(2007),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反垄断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学家》2008年第1期
《论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史际春、肖竹、冯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论物权关系的法律调整——以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功能协同为视角兼评《物权法》及其相关条款》(史际春、冯辉),《经济法学评论》第八卷(2007),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市场和政府谁更聪明/公司监管的真谛:呵护与维护资本市场的自发性》,《法制日报》2007年12月23日
《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地方经济法治》(史际春、张扬、冯辉),《法学家》2007年第5期
《关于行政和经济法治的完善》,《经济法学评论》第七卷(2006),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公益与消费者保护法制》,《经济法学评论》第七卷(2006),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How Chinese enterprises live in freedom, competition under the rule of law--on the current changes of Corporate Law and Competition Law in China,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ume 2, Number 2 (April 2007)
《规划、监管与中国经济法》(史际春、宋彪),《法学家》2007年第1期
《非营利组织的法学概念与法治化规范》(史际春、张扬),学术月刊2006年9月号
《论规划的法治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摘转、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12期转载
《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史际春、肖竹),《经济法学评论》第六卷(2005),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法的部门划分与法治一般——从行政审判遭遇尴尬谈起》,《经济法学评论》第六卷(2005),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北京市农业执法问题调研报告》(史际春、阚珏、李湘、肖竹、杨子蛟、佘晓曦、方蔚炜、卢恩泳),《经济法学评论》第六卷(2005),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005年经济法学学术研究回顾》(史际春、朱大旗、杨子蛟),《法学家》2006年第1期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学海》(史际春、杨子蛟),2006年第1期;
《金融安全立法:法制与法治·从官员到金融流氓人人可被问责》,《团结报》2006年1月21日

Ⅹ 环境公益诉讼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什么国家

一、环境公益诉讼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后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成为保护环境、实现环境权益重要手段。环境公益诉讼包括环境公益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公益诉讼是一个泊来词,起源于罗马法:除法律有特定规定外,市民均可提出的旨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美国公益运动的展开“公益诉讼”这一术语被广泛使用。公益诉讼的提出,打破了传统诉讼法中以“利害关系”为适格当事人的限定。

二、197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中最早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其中著名的公民诉讼条款中规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对(包括美国政府、行政机关、公司、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污染空气的行为提起诉讼,而对公民未作任何利益关联的限制规定,即不需要原告证明有任何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或利益受到了侵犯。除了美国,英国也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较早的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污染控制法》就有“对于公害,任何人均可起诉”的规定。为加强国家对环境公害诉讼的干预,英国还建立了由公共卫生监察员代表公众利益进行群体诉讼的制度。

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和生态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环境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危害到了民众的生命健康,还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环境公益诉讼”的统一概念,但《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已有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1. 维普网,王亚林.《环境公益诉讼之我见》;

  2.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

  3. 《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地方实践及制度启示》;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热点内容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
九江法院位置 发布:2025-01-22 15:45:06 浏览:734
联考法律硕士国家线 发布:2025-01-22 15:38:07 浏览:508
公司法电影 发布:2025-01-22 15:10:56 浏览:871
审理法官是什么 发布:2025-01-22 15:05:27 浏览:74
员工辞退赔偿劳动法 发布:2025-01-22 14:46:58 浏览:51
道德公民图片 发布:2025-01-22 14:31:53 浏览:392
自然法学派概念 发布:2025-01-22 14:31:14 浏览:688
自考2017年4月劳动法答案 发布:2025-01-22 13:58:25 浏览:196
道德宣誓 发布:2025-01-22 13:41:20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