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互联网

法治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22-07-21 04:47:42

『壹』 互联网 是建立在( )为基础之上的法治经济

互联网应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它也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是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报告、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及《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均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宰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化是经济转型前提。如何设计“互联网+”的顶层制度,这不仅关系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否能够实现,同时,也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顶层制度设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制度的基本理念与可能采取的主要进路。
一、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开放创新的法治理念
互联网建立在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信息技术的产生、完善及其应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重大技术变革。人们将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称之为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
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使用,电子和信息技术让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工业发展阶段,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1]在这一阶段,随着联网的计算机终端逐渐增多,而以分类互联网信息协议为核心的技术发展,促使互联网基本成型,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Web 1.0的时代诞生了。[2]Webl.0也被人们称之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其重要的体现便是利用互联网发现消费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传播信息,在本质上属于传统工业部门将互联网作为基本的营销手段。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类似于传统超市或行业市场的作用;但是,它极大地降低了各种产品的销售成本,也降低了产品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对传统产业造成了深远影响。在我国,各类企业基本实现了“+互联网”。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企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办公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基本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上,互联网的普及率也保持在80%左右,在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中,固定宽带的接入率也连续多年超过95%。[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网络技术、大数据收集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整合技术以及智能感应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新的互联网模式出现了,这些被称之为web2.0或工业4.0的新业务体系和新商业模式,便是“互联网+”的新经济发展形态。在这些新技术的支持下,联网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而是一切具备万维网接口的所有设备。它打开了人们之间互动的大门,也形成了任意多人组成的社交网络;特别是无线传输技术建立了机器之间数据交换,从而使得智能生产、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可能,并逐渐成为一种现实。[4]在我国,2014年4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载了马化腾对互联网的观点与看法,马化腾还于2015年在人大提案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5]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同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大五中全会报告中明确将“互联网+”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这正式标志着“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政府的首肯。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以信息的互联为前提,以信息的获取、开发和利用为中心,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有机联系与融合,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如同五中全会报告所指出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放创新范式成为“互联网+”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开放创新范式,包括用户创新模式、累积创新模式等,共同特点是:关注公司之外的创新来源的多样性,因而被概括为跨组织创新。跨组织创新模式下,创新不是来自于流线型的创造性,而是来自于合作网络,一种广为分散的社会网络。产品的启发、选择和开发等所有进程都是自发、同步,许多人通过该网络而做出重要贡献[6]
“互联网+”极好地体现了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创新范式的转变,即企业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模式正在改变。[7]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形成良性循环的内部创新模式运转良好。内部创新模式即封闭式创新模式,其主要观点是成功的创新需要有强有力的控制。公司必须有自己的点子,然后进一步开发、研制新产品,推向市场,自己分销、提供服务和资金以及技术支持。自20世纪晚期起,外部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开始积极涌现并逐步取代封闭式创新的位置。在现代社会,企业内部的创意可以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其原因是有用的知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贰』 我国规范互联网秩序的法规有哪些

我国目前关于互联网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主要是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2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已经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总理 朱镕基 二零零零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互联网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 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者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务活动。

第四条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 未取得许可或者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

第五条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六条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除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的要求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业务发展计划及相关技术方案;

(二)有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网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三)服务项目属于本办法第五条规定范围的,已取得有关主管部门同意的文件。
第七条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经营许可证)。
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应当持经营许可证向企业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第八条从事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办理备案时,

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主办单位和网站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二)网站网址和服务项目;

(三)服务项目属于本办法第五条规定范围的,已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同意文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对备案材料齐全的,应当予以备案并编号。
第九条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拟开办电子公告服务的,应当在申请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或者办理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公布取得经营许可证或者已履行备案手续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名单。

第十一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经许可或者备案的项目提供服务,不得超出经许可或者备案的项目提供服务。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从事有偿服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变更服务项目、网站网址等事项的,应当提前30日向原审核、发证或者备案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标明其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

第十三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向上网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

第十四条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帐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第十五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十六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本办法第十五条所列内容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第十七条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申请在境内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资、合作,应当事先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资的比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十八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国家安全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取得经营许可证,擅自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或者超出许可的项目提供服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关闭网站。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履行备案手续,擅自从事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或者超出备案的项目提供服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关闭网站。

第二十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本办法第十五条所列内容之一的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发证机关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经营许可证,通知企业登记机关;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备案机关责令暂时关闭网站直至关闭网站。

第二十一条未履行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义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暂时关闭网站。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在其网站主页上标明其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义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备案机关责令关闭网站。

第二十四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其业务活动中,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疏于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在本办法公布前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应当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60日内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补办有关手续。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叁』 谈谈你对我国互联网应用监管法律法规的看法

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3.《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4.《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高屋建瓴为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规划了蓝图。

    要依法治国,就必须依法治网。依法治网就要用法治的思维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化,这至少包含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依法管网三个方面。


    依法上网不可“违法”。互联网的虚拟性,给人一种网络是法外之地的错觉。在应对网络热点难点问题时,司法解释、管理规定等确实起到了弥补网络法律缺位的良好功效,如关于网络谣言的认定与处罚,最高法出台信息网络侵权司法解释明确“人肉搜索”等网络行为要承担侵权责任,“微信十条”规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等。但这不宜作为网络法治化建设的常态手段。只有推进和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才能增强依法治网的力度、精度、信度,使用网者不敢、不能、不想去“违法”,也才能实现第14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表的《苏州共识》,培养“守法的网民”,争做“守法的网站”,勇当“依法治国的引领者”。


    依法办网保护“隐私”。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网络企业将商家利益瞄向法律禁区。尤其是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数据失控”危机变得更为突出:虚拟社会中的每一个数据经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阶段,最后在应用阶段必然会对接到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不法分子肆意挖掘个人私密、家庭、健康等隐私信息,骚扰电话不断、垃圾短信泛滥、“艳照门”事件层出,个人数据权如何保护,如何实现数据管理与开放……对这些内容我国在法律方面尚未能有效规范。这也导致我们既丧失了对数据的控制权,也无法管控这些数据会流向哪里,更无法影响获得信息的人将会对这些数据作何处理。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服务,明确网络服务中对数据使用的规则和标准,才能对网络隐私保护有法可依。


    依法管网明确“责权利”。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为依法治网提供依据,也在不同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中有较强的行政监管色彩:现行的170余部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中,调整行政类法律关系的超过了八成;法律法规也多是从方便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侧重规定管理部门的职权、管理和处罚措施等内容;在管理方式上以市场准入和行政处罚为主,在规范设计上以禁止性规范为主,缺乏激励性规范,多强调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的责任和义务,而对如何保护企业、网民在互联网中的权利缺乏设计与考虑。这不仅使多个行政部门产生管辖重叠,也常忽略了权利与自由的边界。因此,只有以互联网立法协调网络治理权力,明确国家、企业、个人在网络使用中的责任,才能确保网络空间中的权利。才能在法治的环境下,建设具有强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型科技公司、新型主流媒体,提升政府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离不开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成熟与应用。互联网立法是规范网络行为的关键保障。只有网络主办者、网络使用者、网络管理者都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行为,同心共智、同频共振、同力共举,才能建设出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法治化网络空间,才能真正建立起网络强国。

『肆』 什么是"依法治国"战略在互联网领域的集中体现

治理网络侵权是依法治国在互联网领域的集中体现。

互联网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规范和规则的约束,互联网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规定》是我国规范互联网行为的重要举措,是最高人民法院针对互联网的第三个司法解释,适用范围是一般的民事权益。针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适用问题,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年最高法和最高检制定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三个司法解释共同形成了有关互联网法律问题的裁判规则体系,对于规范网络行为、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内容而言,《规定》有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

1、《规定》对网络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作了明确规定。针对谁当被告,也就是起诉谁的问题,规定双方可以当共同被告,一方被起诉时,可以要求另一方作为共同被告。

2、自媒体时代,转发可能会承担民事责任,严重的甚至会承担刑事责任。责任的判定会根据具体过错、危害的程度,以及可能出现情形来进行。

3、雇佣、组织的网络水军发布、转发网络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时,组织者和帮助者都要承担责任。雇佣者和被雇佣人的合同、协议,法律不予认定其有效性。

4、人肉搜索时,用户和网站都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在信息当中泄露了他人情况,比如家庭住址、病情、收入等,除非是当事人同意或者免责的情况,用户和网站都要承担责任。这样的搜索和发布即使是随意的,也是有底线的,不能随意地发布这些,即使信息是真实的,也要受到限制。

5、网购中的恶意差评,损害经营主体的社会评价,也要承担责任。因而,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不能采取诽谤、诋毁等手段,损害公众对经营主体的信赖,降低其产品或者服务的社会评价。

《规定》目前还是笼统的,并不具体。一般用户根据自己的判断给予差评,很难构成责任。但如果购买一次,却多次甚至是雇佣别人给予差评,可能就会承担相应责任。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规定》的出台是网络法治化的重大进步。近两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互联网本身的治理。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解释,能够使网络秩序网络规则尽快建立起来。《规定》明晰了网络当中侵犯他人的民事权益需要承担的责任,无论是网站还是其他相关人员,都要受这个规则约束,使得大家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更明确的标准。从整体来看,这是我们依法治国在这个领域当中的具体化,是在网络秩序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人肉搜索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定限制。《规定》并没有限制个人利用互联网监督官员。但同时,我们不能为达到别的目的而逾越界限。所以,这次就明确提到,人肉搜索是有底线的,不能借反腐之名把别人个人信息(甚至家庭乃至更广的范围)随意发布。但如果自然人同意公开,或者为了促进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在必要的范围内开,或者科研机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从事学术活动。

那么,互连网使用者或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不需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杨伟东最后强调,《规定》的出台虽然将个人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限定在一定范围,但并不影响个人参与反腐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制止违法犯罪。

『伍』 如何实现依法治网,依法管网,依法开展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

原标题:依法办网 依法管网 依法上网 用法治撑起网络的蓝天
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新时期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纲领性文件,点燃了所有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参与者的激情。依法治网,成为四中全会的延伸热词。 10月24日至26日,中央网信办连续举办三场“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座谈会。座谈会上,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网信办主任,有来自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检、国务院法制办等中央机关的代表,有来自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网站的负责人,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北京居民社区的大爷大妈。 3天,上百名各界代表,主题只有一个,正如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所言,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网民之痛虚假信息等充斥网络,依法治网势在必行“你对网上什么样的行为比较痛恨?”鲁炜问。“我最痛恨的就是虚假信息,最厌恶的是黄色信息和无聊段子,最反感的是弹出来的广告窗口。”北京西城区广内街道的居民赵继亭脱口而出。 座谈会上,一位普通网民的上网之“痛”,道出了依法治网的民心所向,反映出网络空间的秩序构建迫在眉睫,依法治网势在必行。 “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已经融为一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彭波说。 今天的中国,有6亿多网民、5亿手机网民,有400万家网站,每天在网上流动的信息有200亿条。我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也迎来了最为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面临着最为艰巨的网络治理难题。 与互联网蓬勃发展、飞速壮大的现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网络空间规则与秩序、法律与法治的欠缺滞后。上海市网信办副主任赵彦龙认为,“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的复杂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法治不彰,治网法律依据存在许多空白”。 网络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让人们享受到空前的快捷便利,但由于网络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一度造成网络空间里充斥着乱象与负能量。 最为让人诟病和头疼的是,虚假信息、网络侵权、跟帖评论、虚假广告、淫秽色情、标题党、负面新闻扎堆、新闻信息刊播源头混乱等九大乱象。而一些利用网络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危及到网络系统的安全,扰乱了网络秩序,也影响到网民以及广大普通民众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公众对互联网认知的日益成熟让依法治网的呼声愈发强烈。 迎来春天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折射理念深刻变化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一字之差,却反映出认识和目标的深刻变化。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认为,如果说“法制”是法律条文的制定,是“坐而论道”,那么“法治”更多在于“做而行之”。 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对于来自全国的网信办主任们来说,依法治网也是依法治国中最大的短板、最基础的工程和最艰巨的任务。四中全会的精神,有如一针强心剂,让这些互联网的管理者振奋不已。北京市网信办主任佟力强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迎来了依法治网的春天。 安徽省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范荣晖说,全会对今后加强网络立法、网络执法、全网守法,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实现网络健康发展、网络运行有序、网络文化繁荣、网络生态良好、网络空间清朗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来颖杰则认为,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才能不断提高互联网治理能力。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在推动网络法治化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处长卢宇蓉介绍,在中央网络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下,最高法和最高检于2013年9月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今年2月又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今年5月份,对于网络犯罪案件如何适用刑事程序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制。这些司法解释为严惩网络犯罪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在各方努力下,我国已经制订了不少涉及互联网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从领域上讲涵盖了电信、互联网、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各个领域,从内容上讲涉及到了行业准入、安全保障、产业发展、信息内容管理、权益保护和监督检查等。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司长王振江认为,监管好发展好互联网空间,特别是加强好网络法治建设,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同力共举建设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空间依法治网包含了三重含义: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依法管网。实现依法治网,需要互联网的管理者、网站主办者以及广大网民的共同参与、建设和努力。与会者一致认为,只有三方同心共智、同频共振、同力共举,才能建设出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空间。 对此,鲁炜做了精辟的诠释:网络空间法治化要义是发挥法治对引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主导性作为,重点是按照科学立法的要求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关键是严格执法,基础是按照全民守法的要求引导网民尊法守法做中国好网民。 如何抓好互联网领域立法这个重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卢海君提醒,互联网立法要兼顾保守性和前瞻性。既不可操之过急,以防阻碍创新;也要立足长远,为新技术的发展留下足够空间。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法律研究部副主任王融认为,网络空间的立法工作还应坚持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原则。 如何抓好严格执法这个关键?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认为,首先需要网信办等相关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从立法、执法、守法等各方面总体考虑,提出建设法治化网络的总目标、总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建议,进一步理顺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效果。 如何筑牢全民守法这个基础? 一方面,需要企业、社会组织的自觉自律。全国人大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认为,网络空间的法治关键在于从法律上界定互联网企业的义务和责任。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建议,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调节功能,通过社会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力量来管理互联网。 另一方面,要让法治走入每个网民的内心。“光盘行动”发起人徐侠客是微博上的红人,“我在网上发了五万五千条微博,没有一条是造假的。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草根,应该更多地自觉引领和引导网络环境”,徐侠客说。 作为一名普通网民代表,北京市民政局主任科员李婧对未来的网络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愿法治成为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修养,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网民不需再反复提倡应该怎么样,而是自然而然依法上网。” 诚如“子曰师说”公众号负责人曹雅欣所说,“依照法治观念行使公民权利,同时,也应该用法治维护他人应得的自由。网络空间的清朗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陆』 如何理解互联网让生活更美好道德与法治

互联网的确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
了巨大方便,虽远隔千里,如近
在咫尺。
但也会有不道德之人,混水摸鱼,
利用网络之便利,赢取私利,要
严加警惕,对违法者要坚决惩处。

『柒』 什么是互联网+法制税务建设信息报道

省国税局将“互联网+”与纳税服务、税收征管、行政管理等进行全面融合。一是“互联网+纳税服务”,使纳税人办税如同网上购物一样便捷。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金税三期系统为基础,着力打造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电子税务局,构建线下自助式、线上全覆盖的办税格局,使纳税人不再频繁地往返税务机关,降低纳税成本,同时也减轻办税服务厅工作负担。二是“互联网+税
收征管”,使税收征管从传统的手工化、纸面化操作向电子化、无纸化转变。要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深入挖掘电子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充分利用数据优势,通过
对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税源特征等因素的分析研判,发现经济与税收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及走势,有针对性地强化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三是“互联网+行政管理”,使税务机关日常工作管理实现敏捷化、智能化。通过对公文处理系统和行政办公内网的整合,实现税务人员随时、随地处理工作事务。同时,通过节点管理、日常监控,实现组织绩效、个人绩效的动态考查和评估。

『捌』 网络法治是什么

应该是指 依法从事网络活动。

『玖』 法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有哪些意义

互联网金融本身并不神秘,本质上就是金融,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思维和业务模式让金融交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互联网金融同样具有信息不对称、风险性、公共性等金融的基本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无论运用何种先进技术都无法改变。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首先应当运用法治的思维审视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合规与风险,其次才是以互联网的思维去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朋友就钻了其中的空挡,做了一些有损顾客的利益的事情,这就不得不用法制的手段来维护顾客的权利,而且,有法制的约束,可以使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有规矩可循,不至于随性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好的发展。

『拾』 如何利用互联网更好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有效的大数据系统,构建法治宣传教育数据库,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法治宣传教育平台,实行全国范围内的法治宣传教育信息共享。

热点内容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
九江法院位置 发布:2025-01-22 15:45:06 浏览:734
联考法律硕士国家线 发布:2025-01-22 15:38:07 浏览:508
公司法电影 发布:2025-01-22 15:10:56 浏览:871
审理法官是什么 发布:2025-01-22 15:05:27 浏览:74
员工辞退赔偿劳动法 发布:2025-01-22 14:46:58 浏览:51
道德公民图片 发布:2025-01-22 14:31:53 浏览:392
自然法学派概念 发布:2025-01-22 14:31:14 浏览:688
自考2017年4月劳动法答案 发布:2025-01-22 13:58:25 浏览:196
道德宣誓 发布:2025-01-22 13:41:20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