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许可效应

道德许可效应

发布时间: 2022-07-28 15:48:36

1. 如何告别间歇式堕落

什么是间歇式堕落?

通俗地说,间歇性堕落就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自律后,出现偶尔的“堕落”。比如:

  • 读书∶开始时每天20页起步,后来看手机两小时

  • 早起∶开始准时六点起床,后来睡到中午十二点

  • 减肥∶开始少食多餐多运动,后来半夜去翻零食

愿同学们都能摆脱堕落,不再迷茫,为自己的未来不断努力不停奋斗。

愿各位都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所求皆成真。

2.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道德许可效应扩展阅读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也是人们相当熟的名言。“辱”是一个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点,或者引申为暗昧。

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川谷。川谷是个比喻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众望所归。这是形容一种处世的心态。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发挥,展开其中所蕴涵的几个道理。

首先,我们对明白光鲜的那一面是要承认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满,便拒绝盛满,甚至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老子是说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确实劝说人们“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满的时候还视而不见的话,显然此人让人觉得有点“孺子不可教也”。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客观而清醒的务实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确认现状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处在光艳耀眼的状态之中,那么就需要作一个合适的选择,虽然不一定必须按照老子所说的,但他的这句话是个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转化。

3. 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3)道德许可效应扩展阅读: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也是人们相当熟的名言。“辱”是一个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点,或者引申为暗昧。

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川谷。川谷是个比喻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众望所归。这是形容一种处世的心态。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发挥,展开其中所蕴涵的几个道理。

首先,我们对明白光鲜的那一面是要承认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满,便拒绝盛满,甚至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老子是说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确实劝说人们“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满的时候还视而不见的话,显然此人让人觉得有点“孺子不可教也”。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客观而清醒的务实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确认现状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处在光艳耀眼的状态之中,那么就需要作一个合适的选择,虽然不一定必须按照老子所说的,但他的这句话是个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转化。

4. 【知道日报】关于道德行为的七个真相,你知道吗

为了解人们在道德问题上的真实现状,心理学家们通常会采用一些想像出来的情境来考验人们。例如,他们让参与研究的人面临一个想像的道德两难困境:一辆失控的电车冲向5个人,唯一拯救这5个的方法是把它转上另外一个轨道上去,但是另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会牺牲,你会把轨道扳过去吗?或者,他们会询问参加研究的志愿者:“一个人从超市买回来一只鸡,跟它性交之后把它吃掉,你觉得这个事情是道德的吗?”。通过这些研究,心理学家确实发现人们道德生活的一些重要现象,例如,政治上的民主派和保守派似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见乔纳森·海特(Johnathon Haidt)的《the righteous mind》)、情绪比理性更能决定我们的道德判断、以及道德许可效应(moral license, 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情之后,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做不道德行为的通行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有那么具有道德含义的行为吗?我们真的是像心理学研究中表现出来的那样吗?最近,德国科隆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夫曼(Hoffman)及其同事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限制,调查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道德行为的状况。他们通过社交网站招募到了1252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成年人志愿者,通过手机的应用软件来随机在不同时间点提醒这些志愿者,让他们回答一系列道德相关的问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结果中,他们基本证实了先前实验室研究的结论,也揭示出了日常生活中关于道德行为的7个现象:

1.别人的不道德行为多

调查结果显示,在人们的个人日常交流中,更多地是去了解他人不道德的行为,而了解他人的道德行为要少得多。这个结果正好印证了2004年Dunbar提出来的关于八卦(gossip)的作用:人们之所以相互八卦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人的人品,从而避免那么喜欢搭便车而自己不付出的人。八卦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可以让人们有效地结成联盟。所以如何你做了什么坏事儿,不要奇怪人们会在背后对这些坏事进行相当有效地传播。
2.自己的道德行为多

在这个调查中,研究者问到了志愿者自己做的与道德相关的事件,志愿者对此问题的回答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自我偏见(self-bias):自己做的好事明显多于自己做的不道德行为。这个结果是社会心理学中自我偏见的一种:人们有意识无意识地更加关注于自己好的一面,而不是一个公正的旁观者一样去客观地观察自己。正如80%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智商高于群体的平均水平,相信自己做好事次数高于群体平均水平的人,也是远高于50%的。
3.政治立场可能决定你的道德视野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乔纳森?海特近十年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应该包括关爱/伤害、公平/不公平、忠诚/不忠诚、权威/服从、纯洁/堕落和自由/压迫六个维度,政治立场不同的人,对这些维度的重视程度不同:自由派会更加关注于公平/不公平和自由/压迫;而保守派则比自由派更加关注于忠诚/不忠诚、权威/服从和纯洁/堕落;在关爱/伤害这个维度上两派相似。霍夫曼等人的调查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发现自由派报告的道德行为中,与关爱/伤害、公平/不公平和自由/压迫较多,而保守派则更多地报告于忠诚/不忠诚、权威/服从和纯洁/堕落方面的道德行为。
4.宗教信仰不影响人们道德行为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扑朔迷离,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杂志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但是,霍夫曼等人对有宗教信仰和无宗教信仰的所报告的道德事件进行比较之后,未发现他们在积极的道德行为上有显著的差异。但有趣的是,宗教人士在面对道德事件时经历更强烈的情绪体验,他们会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表现出更强的内疚、尴尬和厌恶,对自己做的道德行为则会更加骄傲和感恩。
5.做好事不增加幸福感,被做好事才行

我们教导小朋友做好事儿时通常会说:助人为乐。那么助人行为真的会让助人者 “乐”吗?没有这么简单。霍夫曼等人调查的结果显示,比起不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确实与幸福感相伴,但这种快乐并非在自己做好事最强,而是在被他人“助”的时候。但做好事确实有助于增加志愿者的目的感(sense of purpose)。要让人生充满意义,恐怕还是得多做好事儿。
6.道德行为会传染

道德传染(moral contagion),即将道德行为从一个主体传递到另一个主体,被许多人当作一碗美味的心灵鸡汤,也曾经激励过许多人行善。在霍夫曼等人的这个大规模的研究中,确实发现了道德传染的现象:当某个志愿者成为一个道德行为的受益者之后,他自己去做出类似善举的可能性会更大。这个调查可能告诉我们,做好事确实是可以传染的,不要吝惜你的善意。
7.道德行为会使坏

当你自己做过一件好事之后,你做坏事的可能性是否会增加?心理学先前的研究表明,确实会。这种现象被称为道德许可现象,即人们好像将善行当作自己今后做坏事的许可证或者免责牌。这个现象在霍夫曼所调查的志愿者身上也得到了印证:他们在做了一个道德行为之后,再做出好的行为的可能性就下降了,而做出坏的行为的可能性却上升了。
霍夫曼等人进行的这个大规模调查是社会心理学家尝试使用手机移动端进行研究的初步成果,引起了其他社会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的杰西?格雷姆(Jesse Graham)认为,霍夫曼的这个研究让道德的学术研究走出了实验室,是了解人们真正道德生活的一大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布雷恩?诺斯克(Brian Nosek)提醒我们对这个结果保持谨慎,因为毕竟这只是我们道德生活的“粗略草稿而不是精确的脚本”,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去厘清。

参考文献:

Graham, J. (2014). Morality beyond the lab. Science, 345(6202), 1242. doi: 10.1126/science.1259500
Hofmann, W., Wisneski, D. C., Brandt, M. J., & Skitka, L. J. (2014). Morality in everyday life. Science, 345(6202), 1340-1343. doi: 10.1126/science.1251560
Benedict Carey (2014). In a Study, Text Messages Add Up to a Balance Sheet of Everyday Morality, New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4/09/12/science/a-window-into-everyday-morality-via-text-message.html
补注:上市三日荣登当当社科类新书热卖榜首,4亿网友热捧的大数据辟谣宝典,网络知道邀您共同求真溯源,《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再不买就要抢光啦!http://..com/s/book/index.html

5. 自控力学习的影响因素

自我意识---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子做

1)现状:大部分人做决定的时候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做决定,也没有考虑过后果

2)影响因素: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屈服于诱惑

3)怎么办:做决定的时候必须意识到自己此刻需要意志力,从而实现自控

5、训练大脑,增强自控力

1)故意布置陷阱挑战三种力量

2)每天固定时间冥想5分钟


二、自控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心率变异度

1、面对威胁的本能

诱惑看似是外在的威胁,实际上是你想做这件事,但你知道你不应该做的一种内在冲突

2、自控力的生理学基础

1)三思而后行最佳生理指标(反映意志力程度):心率变异度,心率变异度越高,则意志力越强

2)心率变异度影响因素:饮食、压力、空气质量、慢性疼痛和疾病、焦虑、愤怒、孤独

3)改善心率变异度的方法:

1>将呼吸降至4-6次/min,每天20min锻炼身体(非坐着、躺着、站着不动、或吃零食),每次5mi

3、长时间自控也有可能破坏身体,故需要“生理学放松反应”(正念冥想)


二、生理因素--生理极限

1、自控和肌肉一样有极限,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会消耗意志力

原因:

1)大脑本能,血糖降低会导致冲动行为

2)低血糖造成自控失效,强行自控进一步消耗能量,如此循环

3)自控是大脑活动中消耗能量最多的,血糖降低时大脑不愿再给自控提供能量

怎么办?

1)在意志力最强的时候处理“我想要”事件

2)调整饮食,稳定的血糖能够获得较多的意志

2、如何想肌肉锻炼一样锻炼意志力

1)设定有期限的目标,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小事的持续性自控会提高整体的意志力

3、自控力有限是一种感知行为,你的意志力实际上还有,正确的激励也可以坚持更久

1)发掘“我想要”力量,以恢复意志力

2)想象挑战意志力成功后,你将获得什么?依赖你的人会获得什么?

3)如果你现在愿意做困难的事情,一段时间之后他将变得容易


三、心理因素--“自控”陷阱

1、引入

自控和道德之间的联系:

1)大多数人以为道德判断(罪恶感、羞耻心)具有驱动力,能够帮助实现自控

2)大多数人将自控力作为一个道德问题,完成了意志力挑战就是“好”,没有完成就是“不好”

2、道德许可效应

定义:当自己对某事有一明确的道德标准之后,在做出与这项道德标准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项道德标准的行为

包括:

1)只是想一想自己做过的善事(对自己美德感到满意的事),就会相信自己的冲动,在其他方面做坏事(奖励自己)

2)只是想一想自己可能做的善事,就会相信自己的冲动,在其他方面做坏事

3)本可以做,但实际上没有做的善事,就会相信自己的冲动,在其他方面做坏事

后果:有时自己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

3、道德许可效应在自控中的体现

1)过去的进步,会刺激人做出妨碍目标的行为

怎么办:

1>把自己的行为当做努力弯沉目标的证据

2>记住为什么拒绝诱惑,而不是记住自己拒绝了诱惑

2)计划未来,进而影响自己的决定,会刺激人做出妨碍目标的行为

怎么办: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行为,将今天做的每一个决定看成是对今后每一天的承诺,比如拖延时不要问自己“是今天做还是明天做?”,而是问自己“是否想一直拖延下去,天天如此”

3)罪恶和美德同时出现,罪恶产生光环效应,认为罪恶符合道德,会刺激人做出妨碍目标的行为

4)对罪恶行为做出弥补时,更易加剧罪恶行为

故:认同目标本身及个人价值观,勿将意志力挑战看成衡量道德水平的标准

6. 道德许可效应只能存在于做过的事中吗

道德许可效应只能存在于做过的事中吗?其实道德许可效应只能坐在做过的事了,还有没做过的史上

7.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莫过于人品。

什么叫人品?

品,是等级。

人品,是指一个人的等级。

如果一个人的人品极差,就意味着此人有重大道德缺陷。如果你和他恋爱结婚,或是职场共事,多半会被坑到极惨。

我们的思维是直线的,人性不一定非走直线,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道德许可效应。普林斯顿大学的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两名教授,征召一些大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辨论。辩论的主题是:女生蠢又笨,只配在家里看孩子。毫无疑问,这是个错误的命题。参赛的两组学生,反方还好办,只要驳斥这个胡说八道就行了。艰难的是正方,要绞尽脑汁的以偏盖全。总之,在这场辩论赛中,反方步步得分,而正方则一败涂地。

辩论赛后,两名教授让所有的学生们,再参加一场招聘场景,以大老板的身份,从几名候选人中,挑选出适合做高管的人。候选人中,有男也有女,而且女性候选人更优秀。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凡是在辩论赛中,反对“女生蠢又笨,只配在家里看孩子”观点的学生们,毫不犹豫的把优秀女性候选人全部排除,选择了差劲男性。而正方,被强迫支持“女生蠢又笨,只配在家里看孩子”观点的学生们,反倒能够客观的筛选。

怎么会这样涅?这,就是人性的道德许可效应。

道德许可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认为自己“道德高尚”时,更容易做不道德的事儿。换句话说:当人自认为是好人时,更可能做坏事。

——那些口头上支持女性权利的人,行动中可能对女性更挑剔、更苛刻。

警惕那些以正直、善良而自居的人,他们很有可能也做出坏事来。

道德许可效应,也不见得全是坏事。精明的商家,会利用这种社会心理进行营销。在美国,麦当劳经常推出他们的健康菜谱。每逢这时候,食客们就蜂拥而至,前来品尝“健康菜肴”,但当食客走进餐厅时,却很少有点健康菜谱的,反而点了更多他们超级喜爱的垃圾食品。

心理学家说,这就是人类饮食时的道德许可效应。当这些食客们决定来餐厅吃健康菜谱时,就认为自己已经为减肥做出很大努力,已经很辛苦了,所以要多点几道不健康、高脂肪的垃圾食品,犒劳犒劳自己。实际上,食客们所谓的减肥很努力、很辛苦,只是他们内心的一个想法。正如那些以道德高尚自居者,都只是自己心中的想法,并非是事实。

道德许可效应,让人性在这里拐了个弯。

让直线式思维判断,统统落了空。

那么我们该怎么判断人品呢?

——仍然是直线式思维的,但要洞穿道德许可效应的幻像。

第一:要看一个人的言谈,他是自我标榜者多,还是倾听的时候多?

第二:看这个人是付出者,还是给予者?

第三:接受工作时,他是反抗意愿明显,还是立刻行动起来?

第四:遇到挫折时,他是沮丧?抱怨?还是淡静?

第五:这个人爱读哪些书?喜欢哪类型的人?

第六:他是否有足够的幽默感?还是沉迷于人格表演?

第七:他有没有自我觉察力?有没有自我认知能力?

评判一个人的人品,要看他的稳定性。

看他的性格是不是大起大落,大转大合,让你的预期落空。

所以诸葛亮说,人品有七个要素:

第一看他是否尊重自己,是否有自尊。有自尊者才有事业心。

第二看他是否爱惜自己。不爱惜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伤害,别人又算个毛?

第三看他的性格是否沉静,动辄一惊一炸,见个卖糖葫芦老奶奶都落泪的人,多半是戏精。

第四看他是否有勇气,战胜惰性,活出名堂。

第五看他是否足够豁达,不会动辄钻牛尖角,情绪化严重。

第六看他够不够通透机变。太僵化的人,活得憋屈,说不定哪天就跟个定时炸弹一样炸了。

第七看他的志向。有远大志向者,目光远,格局大,很少会扯些鸡毛蒜毛,干出劈腿伤人等卑劣之行。

自尊、自爱、沉静、勇气、豁达、通透、志向,这七个要素,听起来似乎都明白,但在现实中的应用,却不啻七座无法逾越的山峰。

人生如登山,想遇到高处的人,你自己须得登到高处。没自尊的人,更爱讲面子,自尊是要求于自己的,面子却需要别人给。不自爱的人,更喜欢放纵自己的欲望,要求别人爱自己。诸此七种要素,如果你自己不足具,就无法看到别人身上所具有的这些。所以评判别人,你须得有明晰的评判能力,鉴识别人的人品,你自己的人品必须要站得足够高。简单说就是,只有反求诸已,认识自己的智慧人品,才能够于芸芸众生中,认出那些同道中人。相反,如果一个人自己没志向,人品七要素一个也没有,却想找个有志向、人品好的人背着自己走,这事真不太好办。

热点内容
刑事法律责任是什么 发布:2025-01-21 21:22:58 浏览:759
法院系统层级 发布:2025-01-21 21:21:04 浏览:947
2018年新出婚姻法 发布:2025-01-21 21:20:55 浏览:182
16岁以后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20:10:58 浏览:337
劳动法里强制性加班 发布:2025-01-21 19:54:04 浏览:450
根据劳动法诉讼时效期是多少年 发布:2025-01-21 17:53:36 浏览:762
政府违法强征承包地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7:04:20 浏览:769
合肥市县处级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789
李惠娟法官 发布:2025-01-21 16:54:59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