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湖南建设纲要
① 耒阳编委正主任是
为加强对法治耒阳建设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法治耒阳建设,经市委同意,成立法治耒阳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唐文峰 市委书记
副组长:
林喜洋 市委副书记
罗卫华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黎家能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张东辉 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
李学玲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蒋运宇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谭志锋 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陈 飞 市政协副主席
刘卫华 市人民法院代院长
左才轩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成 员:
李兴武 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县级干部、
市政府办主任
黄湘乃 市政府党组成员、市监察局局
长、市经济开发区纪工委副书记
罗志宏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陈宏国 市委办副主任、市委(市政府)
警卫处处长
李清河 市政府办副主任、市法制办主任
徐进先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江方敏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
局长
熊艾春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谷文华 市委统战部纪检组长
郑康强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
主任
李建翔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欧阳毅 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罗冯燕 市妇联主席
李选武 市人大内司委主任
刘悦文 市政协法制群团委主任
蒋从群 市民政局局长
肖熙仁 市司法局局长
贺禄飞 市财政局局长
陈烈全 市教育局局长
徐冬开 市统计局局长
文建平 市工商局局长
许志明 市人民法院副院长
梁承德 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
蒋云峰 市公安局副局长
段 毅 团市委副书记
伍利荣 市依法治市办专职副主任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和《关于建设法治耒阳的实施意见》;确定法治耒阳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年度工作重点和重大工作措施;及时提出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传教育和权力监督等重大问题的指导性意见;通报和讨论分析法治耒阳建设的重要情况,研究解决法治耒阳建设的重大问题。
② 法治湖南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地方样本,其主要做法是
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为先导,开启法治湖南新征程。
以行政程序的法治化为内抓手,规范行政权力容的运行。
以政府服务的法治化为重点,保障服务型政府建设。
以法治湖南建设纲要为号角,全面推进湖南法治建设。(详情参见湖南日报法制建设)
③ 求湖南省第十届党代会的工作报告,急 谢谢
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湖南省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报告5年来的工作和今后5年工作建议,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5年,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大发展的5年,也是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的5年。在中央纪委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省第九届纪委和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为推进全省“一化三基”、“四化两型”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深入开展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把严肃政治纪律摆在首位,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政令畅通。先后对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十二五”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一化三基”、“四化两型”、抗冰救灾、对口援建等决策部署开展监督检查,促进和保障了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自主创新、“三农”工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水利建设、市场价格监管、保障和改善民生、房地产市场调控、节约集约用地、安全生产等方面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对党和国家重大活动、换届等重要工作中政治和组织人事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中央、省委的权威。
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紧紧围绕政府重点工作,依法开展效能监察。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配合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机制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制、企业测评监督、涉企检查备案和重点工程联系点等机制、制度,在全省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效能监察和重要岗位效能监督。全省先后开展“企业服务年”、“机关效能建设年”、“效能制度落实年”等活动。
(二)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按照中央关于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突出查办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案件,发生在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产权转让、政府采购以及选人用人、司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案件。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强化金融证券、民生社保领域和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办案力度。2006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8356件,其中地厅级干部案件66件,县处级干部案件1058件;结案37930件,处分37479人,移送司法机关1641人。省纪委、省监察厅立案查处了程海波、周政坤、傅国良、熊金香、谢光祥、符咏梅、刘万清、谢光球、唐长久、曾涛、杨建农、冯伟林案等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878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711人。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省共排查政府投资项目9361个,3000万元以上其他投资项目2065个,纠正问题9322个,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235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59人。加大“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完善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深挖隐藏在群体性事件和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处了湘西非法集资案等一批案件。全面推行办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健全查办案件协调机制,成立案件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安全文明办案制度体系。建立网上举报平台,拓宽信访举报渠道。加强案件审理和申诉复查工作,严把案件质量关。在严肃查办案件的同时,注意为受到诬告、错告的干部澄清是非,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注重对重大典型案件的剖析,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三)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加大纠风治乱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持续开展对中小学收费的监督检查,重点整治教材教辅资料过多过滥和违规办班培训,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肃查处高考舞弊、弄虚作假违规加分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教育公平。深化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治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规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立全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平台,全省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部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较大幅度减轻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严肃查处医疗卫生领域商业贿赂案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加强对社保基金和各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其惠及民生。努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农民工工资支付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深入开展长株潭环境同治、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关停洞庭湖区造纸污染企业等专项治理,对凤凰县沱江大桥坍塌等一批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进行严肃查处。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的监督检查。清理规范全省道路交通标志和技术监控设备使用和管理、有线数字电视收费和服务、驾培驾考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评比、达标、表彰和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对部分县市农民负担进行重点监控,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
(四)切实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按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要求,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党纪政纪、警示提醒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风廉政教育,落实党政“一把手”讲廉政党课、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党政“一把手”廉政培训和新任领导干部廉政培训等制度。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一批廉政文化示范点和廉政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和“六进”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廉洁意识,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社会氛围。深入学习宣传《廉政准则》,加强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开展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使用,禁止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项目建设,清理纠正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和特定关系人违规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等专项治理和检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坚持把监督和制约权力作为防治腐败的核心,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规定。深入探索加强对党政正职监督的思路和途径,先后出台加强对县市区党政正职、市州和省直厅局级单位党政正职监督的暂行办法,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党政正职“三个不直接分管”、末位表态、向纪委全会述廉并接受评议等制度。改进和加强巡视监督。省委巡视组由4个扩充到6个,运用集中巡视、专项巡视、跟踪巡视等多种方式,对全省14个市州和全部县市区进行了一次普遍巡视,加大对省直单位和部分高校、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在全省全面开展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按照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公开透明运行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开展了厘清权力来源、公开权力目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查找廉政风险点、建立健全规范权力运行相关制度等工作,其中,69个省直单位共建立规范权力运行制度3704项。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在华容、衡东两县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在衡阳市、益阳市、华容县、衡东县、炎陵县、天心区开展地方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试点,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推行党务公开。以党务公开带动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深化资金、项目管理等重要领域和环节政务公开。目前,粮食直补、扶贫资金等50项民生资金财政预算实现了公开。稳步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建立由省纪委牵头、19个机关和部门组成的湖南省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了监督的合力。
(五)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和预防腐败工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要求,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先后出台《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和《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等系列规章以及《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等基础性法规制度。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防治腐败,省里出台新增投资项目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规定、防止和遏制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项目建设规定、重大项目报告规定等重要法规文件。在全省开展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狠抓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落实。深入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省分9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011项,取消行政审批收费项目103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59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按照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要求,普遍制订实施了本单位行政裁量基准和配套制度,并上网公示。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公务消费、公务接待定点管理、差旅费管理等财税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和扩权强县改革。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创新公共资源交易制度,省市县探索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部分地方开展了建立农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试点,工程项目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招拍挂等制度进一步完善。部署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和防止利益冲突试点工作。全面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扎实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2008年3月我省被确定为全国预防腐败工作试点省,2010年4月挂牌成立了湖南省预防腐败局。在认真推进长沙市和14个方面预防腐败试点工作基础上,省委出台加强预防腐败工作意见。同时,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队检查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落实情况已经走向制度化。
(六)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省委和省纪委始终坚持把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5年来,省委出台了3个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文件,连续5年开展作风建设主题月活动,每年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改善民生等重要部署确定一个主题,派出若干个工作组,组织十万干部下基层,在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中转变作风,5年累计解决各类问题20万余个,处理各类信访件3万余件,调解处理矛盾纠纷18900多起。在全省各级广泛开展群众评议机关和干部作风活动。先后开展3次万人民主评议省直机关作风活动,共收到评议意见5000多条,均督促各被评议单位限期进行整改。针对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了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治庸、治懒、治散等专项整治活动。结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全面推行基层站所行风评议和村干部勤廉双述、村民询问质询、定期评议等制度,建立健全村民监督委员会和党风廉政监督员制度,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开展对农村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村级组织选举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对17800多个村进行财务集中清理,办结涉农信访件1万余件。切实加强国有企业、高校、城镇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严肃查处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七)坚持不懈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深入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汤杨、贺秀连、王海洋等先进典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省纪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干部选拔任用票决制。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注重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强化干部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系统干部双向挂职制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把强化内部监督作为大事来抓,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了专门负责内部监督的机构,严格执行纪检监察干部行为准则和纪律规定,对违纪违法的纪检监察干部从严查处。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意见,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在人员编制、装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完善高校、国有企业、乡镇纪检组织设置和工作机制。深化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实行纪检监察工作目标考核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5年来,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鲜明态度、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得益于全省纪检监察干部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得益于各部门认真落实责任,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此,我代表省第九届纪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呈易发多发态势;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有效纠正;一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与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期望还有差距,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二、过去五年的基本工作经验
过去的5年,是世情、国情、党情、省情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党的十七大将反腐倡廉建设确定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要求全党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课题。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我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显著加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从湖南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决策部署,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主要有:
(一)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政令畅通、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纪检监察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部分,承担着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时刻找准自身定位,牢记神圣职责,把握时代要求,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根本理念,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带头落实和推进中央、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自觉在党和国家整体工作中谋划和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忠实履行党、人民、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始终坚持维护政令畅通、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同一切损害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社会公平的消极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始终不渝地做党的忠诚卫士、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社会公平的坚定守护者。只有这样,反腐倡廉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纪检监察机关才能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二)必须审时度势、因势施策,增强反腐倡廉决策部署的前瞻性、针对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腐败现象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也有具体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经济社会背景下,腐败现象在滋生的具体领域、部位,以及发生的诱因、机制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统一部署,又要坚持从湖南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腐败滋生的特点和规律;既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着力解决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腐败问题,又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超前预判、有效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腐败风险。要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道路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房地产开发向市县级延伸,以及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等重要趋势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用权带来的影响,及时掌握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新苗头、新动向,对于存在腐败高风险的领域、部位、岗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苗头性问题发展成倾向性问题、局部性问题发展成全局性问题,才能牢牢把握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
(三)必须整体谋划、统筹推进,针对惩防体系建设薄弱环节和防治腐败难点问题,切实找准工作着力点。现阶段,腐败现象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反腐倡廉工作要坚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和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战略思想,既要全面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防治腐败工作,防止片面性和随意性,又要把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和部位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摆在优先位置,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重点治理,以重点问题的解决推动全局势态的转变。在治理的思路上,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惩防体系建设要求,注重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对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关键作用、改革的推动作用、纠风的矫正作用以及惩治的威慑作用和治本功能,既要坚决惩治已然,又要积极防患未然,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在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牢牢抓住防治腐败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如对党政主要负责人和要害环节、关键岗位的权力制约监督,建设工程、房地产等利益集中领域权力监督制约和公开透明运行等,积极探索,攻坚克难,不断突破“瓶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化。
(四)必须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拓宽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人民群众对腐败感受最直接,心中最痛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廉于民,倾听群众呼声,顺应群众期盼,重视群众感受,回应社会关切,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反腐倡廉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和改进工作的根本动力,从那些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抓起,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发展民主,深化公开,完善信访举报、网上举报、新闻舆论监督、行风热线、行政效能投诉、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利益相关者参与等机制,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反腐败工作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力量源泉。
(五)必须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形成开创反腐倡廉新局面的强大工作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又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既面临许多久治不愈的顽固性问题,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没有现成的答案和办法,根本的途径在于实践探索,根本的方法在于创新。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高等院校和社会反腐倡廉研究机构参谋作用,十分注重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十分注重对重要趋势性问题的分析研判,十分注重对带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探索,坚持将理论和实践创新作为工作的第一推动力,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要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贯彻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基本方略。要针对实际问题,注重创新实效,力戒形式主义,有的放矢地开展创新。要坚持科学的创新方法,注重从基层和群众中发现和总结提升创新做法,在调查研究中形成创新思路,在借鉴吸收中整合创新资源,在案件剖析中寻求创新突破口,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创新的科学化水平。要坚持创新、试点、完善、推广的工作思路,实行滚动式推进,渐进式完善,保证创新成果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六)必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全党抓、系统抓、领导抓,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点多面广,落实的难度很大。必须坚持全党抓、系统抓、领导抓。要牢牢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廉政责任意识,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抓不好贻误事业;反腐败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抓不好祸国殃民。要着力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落实、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实现由“一家抓”向“大家抓”的转变,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只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倡廉各项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
今后5年,我省面临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同样也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新挑战。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维护政令畅通、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坚强保障。
(一)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从新的形势和任务出发,自觉把监督检查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主动地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供保障和服务,更好地承担起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维护政令畅通的重任。坚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加强对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和监督,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坚决维护中央和省委权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强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自主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水利建设与改革等重大决策以及“四化两型”战略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全省“十二五”规划和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要及时跟进,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定期检查、专项督查、专项巡视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督促有关部门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不断改进监督检查方法,扩大监督检查开放度,增强监督检查针对性,提高监督检查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效。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认真履行纪律检查职能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行政监察工作,全面加强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着力推进依法行政、绩效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工作。
(二)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有案必查、违纪必究,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认真研究腐败案件的发案规律,找准并适时调整查办案件的主攻方向。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严厉惩处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着力查办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国有资产重组、政府采购、惠民政策落实等利益集中领域的重大腐败案件,注重深挖重大责任事故、群体性事件、公共突发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重视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充分发挥巡视、信访举报、网络、审计、监督检查等平台作用,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拓宽群众检举揭发腐败问题的渠道。坚持和完善反腐败联席会议、案件移送、信息交流、跨区域跨部门协作等办案工作领导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加强办案人员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突破大案要案和新型腐败案件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正确使用案件检查措施,严格办案工作程序,提高办案工作规范化水平。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既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又教育、挽救和保护党员干部。加强典型案例剖析和案件综合分析,为预防腐败提供依据。
④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设主要任务有哪些
《纲要》主要有七大任务,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有力保障: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3、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6、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7、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4)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扩展阅读:
措施: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最大程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许可,最大限度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的范围,最大幅度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取消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资质资格准入许可,研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
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实施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加大取消和下放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群众就业创业行政许可事项的力度,做好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加强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对增加企业和公民负担的证照进行清理规范。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探索目录化、编码化管理,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办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提高行政效能,激发社会活力。
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实施在线监测并向社会公开,2015年实现部门间的横向联通及中央和地方的纵向贯通。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支持地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
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坚决整治“红顶中介”,切断行政机关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链,推进中介服务行业公平竞争。
2.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在全面梳理、清理调整、审核确认、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将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以权力清单的形式向社会公开,逐一厘清与行政权力相对应的责任事项、责任主体、责任方式。
省级政府2015年年底前、市县两级政府2016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政府工作部门、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权力清单的公布工作。开展编制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试点。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公布全国性、中央部门和单位及省级收费目录清单,减轻企业和公民负担。
2015年年底前,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且未按规定批准、越权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一律取消;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一律停止执行。
⑤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主要原则是什么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
坚持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⑥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冲刺省十强、争创示范县”目标,以分类指导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抓手,全面深化改革,聚力“三十工程”,推动“三量齐升”,切实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争创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县。
2、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始终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使全县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更优美的环境、更幸福的生活,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三量齐升、优化发展。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实现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注重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着力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着力夯实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
——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协同全县上下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全面小康建设,充分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创先争优、竞相发展,能快则快、好中求快。
3、工作目标。对照《湖南省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二类)》,按照“领先指标抓巩固、达线指标抓提升、滞后指标抓攻坚”的工作思路,统筹协调,攻坚克难,确保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创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示范县。
——经济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000元以上,人均财政总收入3300元以上;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0%以上;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0%以上;城镇化率达6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较2012年)达100%;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高于250%。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16000元;人均储蓄存款达28000元;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达16%;全县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达100%;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95%以上。
——社会发展。全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达5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5年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在4张以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小于12‰;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2平方米以上。
——民主法治。全县村(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100%;全社会安全指数达到100%。
——生态文明。单位GDP能耗小于0.8吨标煤/万元;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达3%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6%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5%以上;地表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二、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三十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推“三量齐升”。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提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加快湘阴工业园区、中国(湖南)轻工产业园、金龙新区、漕溪港产业新区、远大配套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产业聚集发展中的平台作用;强力推进以远大可建三期、中联重科传动机构、中铁重工、“山岛湖园”旅游开发等项目为重点的“十大产业扩张升级”工程,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战略重点。坚持规划引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小型集镇和农村居民集中定居点为脉络的新型城镇体系,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分步重点推进金龙、南湖洲、新泉、岭北、鹤龙湖、东塘、湘滨、袁家铺、樟树、六塘等中心集镇和边界集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扩大集镇规模,提升集镇品质。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发展战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强力推进“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突出抓好芙蓉大道北拓(湘阴段)、岳望高速和平益高速(湘阴段)、漕溪港码头二期、新乔路拓改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2、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推进农村规模经营和多种经营,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指导和援助。切实强化社会保障。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推动城乡保障制度接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公平,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教育强县。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加快郭嵩焘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重点文体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村图书室、篮球场等基层公益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广泛开展公共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印刷、广播电视、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优化医疗服务。以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为契机,优化城区医疗布局,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居民群众看得起病、能看好病。不断改善安居条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完成好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群众住房问题的住房保障体系。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县。认真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建设法治湘阴。扩大人民民主。推进基层民主自治,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完善党务、政务、村(社区)务公开,健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加强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把两型理念贯穿全面小康建设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湘阴。加强资源保护。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对砂石资源进行限采,对高岭土等资源进行禁采,促进水、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和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加强节能减排。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实施项目准入联审制度,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达标排放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三、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监测工作
1、对乡镇实行分类考评监测。根据省、市全面建成小康指标体系,制定对乡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考评办法,对19个乡镇按6万以上人口乡镇(6个)和6万以下人口乡镇(13个)两类进行综合考评排队,6万以上人口乡镇的前3名和6万以下人口乡镇的前5名评定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绩效考评优秀单位”。同时,设立“进步奖”1个,授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绩效年度考评中进步快的乡镇。
2、对县直部门单位实行分线考评监测。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任务分解到相应的县直部门单位,分党务群团、经济管理、社会服务、司法和行政执法、学校医院流通企业五个系列进行综合考评排队,从各系列中按一定比例共确定20个县直部门单位评定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绩效考评优秀单位”。同时设立“进步奖”1个,授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绩效年度考评中进步快的县直部门单位。
对省市垂直管理单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绩效考评实行单列,得分排名前8名的单位评定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绩效考评优秀单位”。
四、强化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专职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协调、督促工作。各包垸区联乡镇的县级领导同时作为所联乡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的指导联系人,要加强指导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各乡镇要相应成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班子,安排人员和经费,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县、乡、村联动的推进工作机制和格局。
2、强化部门责任。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各部门单位要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结合各自工作职能,认真落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责任。特别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直接相对应的部门单位,要出台相应的工作方案,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具体化、定量化、项目化,落实推进措施,解决具体问题;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相关数据的采集、评审、分析、监测和上报工作,把工作做实、数据报实,确保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3、强化政策支持。要加大财政投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重点向产业升级、城镇化、民生工程、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要加强要素保障,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积极破解融资、用地等方面的难题,激励引导各类人才来湘阴创新创业。要优化发展环境,从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入手,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公平、诚信、开放、安全的发展环境,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强化宣传引导。全县上下要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一步调,凝聚力量。各级各单位要把宣传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全过程,宣传部门及电视台、湘阴周刊、湘阴新闻网等新闻媒体要强化正面宣传报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成效和经验,推介先进典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集中共谋小康、共促小康的浓厚氛围,形成同建小康、同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⑦ 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社会法治
推进社会法治建设
3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探索“社区管理社会化”,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管理模式。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全面推行社区矫正。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38.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健全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方式,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建立行业规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社会责任,完善诚信自律机制,提高自律性。鼓励发展社会志愿者组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规范志愿服务行为。
39.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完善公众参与、诉求表达机制,确保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和利益相关方充分发表意见。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推行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听证、咨询论证等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社会心理预测、预警机制和社会情绪疏导机制,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40.健全公民权益保障和利益协调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实施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素质提升、全民健康、安居宜居、畅通、安全、解困八大民生工程,依法保障公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各项民生权利。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逐步建立以公正的利益分配、有效的利益调控、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有力的利益约束、合理的利益补偿为重点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公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困难职工等社会群体的权益保障工作,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1.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大力拓展工作领域,健全组织网络,完善工作制度,推动人民调解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推广建立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等各类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以案结事了为目标,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中,积极推行刑事自诉、轻微刑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案件的和解解决模式。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创新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仲裁事业,依法加强仲裁体系建设,创新仲裁工作机制,努力扩大仲裁覆盖面,探索建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一的仲裁机构。完善信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规范信访行为,促进信访与诉讼、复议、仲裁、执法监督相配合,积极引导信访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42.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控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点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治安混乱地区的整治,加大对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涉枪涉爆、抢劫抢夺盗窃、涉黄涉赌涉毒、拐卖儿童妇女、电信诈骗、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防范打击力度,完善反恐处突和应急救援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新途径新办法,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推进文化法治建设
43.依法推进和保障文化强省建设。认真落实文化法律法规和规章,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依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依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注重运用法治手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思想道德规范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4.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保障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和网吧的监管,落实网吧上网实名制,规范网站经营,依法制裁互联网上的违法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保障网络传播健康发展。加强对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娱乐休闲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深入整治非法出版物、违法音像制品和非法营利性演出,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风气的行为。 十一、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45.以法制创新推动和保障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加强“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开展针对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专项立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适用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尚未作出规定的,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根据先行先试的原则积极创制地方性法规,为全国探索积累经验。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探索制定“两型社会”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以法制创新为先导,推进长株潭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
46.加强资源环境执法。推进资源环境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在资源环境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等工作,实行综合执法,整合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能。加强执法协调,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监管执法联动机制,推进执法手段和机制创新。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增强公众资源环境意识,加强对资源环境执法的监督。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探索设立长株潭资源环境保护专门法庭,强化对资源环境的司法监督,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十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47.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在全省公民中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和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反腐倡廉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全省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加强国防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和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丰富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用法治实践推动法制宣传教育。
48.大力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能力。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养,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健全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各级党委中心组每年安排集体学法或法制讲座。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加强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公务员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推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察、离任评估和公务员录用法律知识测试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前要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情况,离任时要对其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情况进行评估,将考察评估结果作为任职的重要依据。公务员录用考试要注重对法律知识的测试。
49.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活动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加强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不断推出各种优秀的法治文化作品。加强法治文化传播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办好普法节目、专栏和法治频道,鼓励和引导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加法治文化建设。加强高等学校法学学科专业建设,推动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与法治实践的紧密结合。
十三、加强和规范法律服务
50.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积极为重大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经济结构调整、信访、民生等领域提供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律师执业权利,依法保障律师履行职务,为律师执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法律服务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信用评估机构到我省开设办事处或分所。整合本省律师资源,积极引导律师事务所走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道路,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突出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和知名律师。
51.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完善法律服务市场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行业的准入机制、执业状况评估机制、执业奖惩机制。加强法律服务接受者权益保护制度和司法鉴定技术标准建设,建立服务质量纠纷调处机制,切实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52.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工作体系,积极引导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法律服务。选聘国内外、省内外优秀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组建湖南省法律顾问团。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以政府购买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担任政府法律顾问,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依法办事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健全农村法律服务机制,为基层和农民提供法律服务。 十四、加强对法治湖南建设的领导和保障
53.加强组织领导。法治湖南建设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法治建设推进机制。省委成立法治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湖南建设的领导,定期研究解决法治湖南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法治湖南建设各项工作。省人大常委会要根据本《纲要》,作出建设法治湖南的决议。省人民政府要制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省政协要加强调查研究,为建设法治湖南建言献策。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要研究制定促进司法公正的具体意见。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纲要》提出的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和配套的政策文件。
54.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推进法治湖南建设责任制,明确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职责,明确法院、检察院以及有关部门的任务,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和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合力。省委法治湖南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制定法治湖南建设的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法治湖南建设的工作责任、重点任务、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开展法治先进城市、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街道)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监督检查和舆论宣传,营造法治湖南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法治湖南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考核办法,将考核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55.加强队伍建设。把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作为推进法治湖南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加强政府法制队伍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警察、法官、检察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干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实行律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评定,提高法律服务队伍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注重选拔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法治意识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也许与湖湘与生俱来的灵秀地气有关,湖南总是在全国率先走出先声夺人的一步,创造一项项引人注目的成绩,“填补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空白”、“建设法治政府的‘湖南模式’”……如今,《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审议通过,更是让湖南在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创新的这个节点更加光芒四射,让“法治湖南”的名片大放异彩。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湖南将“法治湖南”提升到法规层面,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显然是把“法律”当成必须的社会管理“信仰”,无疑对湖南来说意义重大。
纲要的出台是保障湖南科学发展得以践行的稳固基石。
周强多次强调,建设法治湖南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需要,是省委根据新形势,立足新起点,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他还提出“抓法治就是抓发展,就是抓科学发展”的口号,为此,湖南积极打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来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但是无疑这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去推动。《纲要》作为法治湖南建设的行动纲领,会要求湖南按设定的目标持之一恒的走好、走下去,那么它对于湖南的科学发展之路就像投下了“定盘石”。这个《纲要》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推动湖南尽快的走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提高整个湖南的法治化水平,让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湖南生根、开出奇葩、结出硕果。
纲要的出台是保障人民“四项权益”得以彰显的重要条件。
法治是政治的重要内容。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将呈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发展趋势。法治湖南的进程,人民群众应当是积极的建言者与参与者。为此,省委书记周强在湖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大力推进‘法治湖南’建设,切实保障广大劳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保障湖南人民的四权,是“法治湖南”建设问民意、聚民力、合民心的重要保证。《纲要》的出台,显然有利于更好维护、实现、发展人民群众参与“法治湖南”建设的各项权利,为社会各阶层成员都能自由的表达自身权益诉求提供了条件与法律支持。由此也就有利于拓展法治建设的内生动力,让人民群众成为“法治湖南”建设的重要推力。从而实现上下相得益彰,形成整体建设的合力。
纲要的出台是保障法治政府“湖南样本”更加出彩的得力推手。
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控制模式必然是法治而非人治。只有实行“法治”才能更好的限制权力,约束权力,让权力在合法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以《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为起点,湖南开启了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破冰之旅,之后,《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作为我国首部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省级政府规章出台。几个规章的出台,打造了一条依法行政逻辑链条,像是在干部头上戴上“紧箍咒”,开启了一场行政机关“作茧自缚”式的革命,并由此打造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湖南模式”。《纲要》的出台,会让政府更能“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会提高政府按程序办事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会让服务老百姓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的一种自觉意识,而且成为一种法定义务。由此,会推动法治政府这个“湖南样本”更加出彩出新。
⑧ 法治湖南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厉行执法的
摘要 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为先导,开启法治湖南新征程。
⑨ 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加强完善
14.健全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与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相配套的地方立法,确保法律、行政法规统一实施。围绕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强自主性、创制性地方立法。重点加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文化强省建设等方面的立法。
15.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前论证,提高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善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法规规章起草工作机制,完善委托起草和立法机构、专家学者等联合起草的方式。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所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草案,都要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公开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完善立法听证、专家咨询论证以及公开征求意见、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说明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途径,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表达,合理的诉求、合法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坚决克服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化倾向。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着眼解决问题,突出地方特色,增强法规规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探索开展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和立法后评估工作,建立法规规章清理工作常态化机制。
16.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和有效期制度。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加强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建设,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逐步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转移出去,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理顺财权、事权关系。稳步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加快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制化,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协调制约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18.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认真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和具体操作规则,并向社会公布。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严格执行公开产生听证代表、及时向社会公布意见采纳情况等程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建立重大行政决策成本效益分析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加强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
19.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减少行政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能力。探索完善乡镇行政执法体制,采取依法授权、委托等方式,加快赋予经济发达镇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执法权。改革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处置和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严格执行行政执法程序,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调查取证与证据适用规则,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行使。加强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评议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
20.推进政府服务法治化。规范政府服务行为,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标准、程序和时限等事项,并将政府服务行为纳入行政电子监察,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和发展社区服务和社会求助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统一的报警服务平台和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系统。推进政府服务公开,编制政府服务项目目录和办事指南。健全完善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公共服务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管。
21.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采取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调解等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和保障机制,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设好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实时监察系统,扩大网上服务项目的范围。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全省统一招投标平台,依法加强对招投标行业和行为的监管。 推进公正司法
22.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部署,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进一步健全完善司法职权结构和组织体系。完善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和措施。完善司法队伍管理制度,加强司法职业保障。建立健全司法经费保障体制。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和刑事赔偿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扩大司法参与。
23.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以程序公正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司法工作规范,明确司法各个环节的办案要求和操作规则,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司法工作机制。规范证据收集、审查和认证、采信,严格贯彻执行刑事、民事、行政证据规则,全面落实和完善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加强对民事案件执行、涉案款物处置、执法办案安全防范等的规范。全面规范自由裁量权,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加强案例指导,统一裁判和执法尺度。严格执行案件办理期限制度,积极探索繁简分流和速裁机制,研究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制度,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
24.全面推进司法公开。推行“阳光司法”,进一步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制度,扩大公开范围,拓宽公开渠道,创新公开形式,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廉洁。除依法不能公开的外,法律依据、司法程序、办案各个环节和结果都要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完善司法听证制度、新闻发布制度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群众旁听庭审、裁判文书上网、诉讼档案查询等制度。推进司法信息化建设,加大数字法庭建设力度,建立案件信息查询系统,推行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和重要案件庭审的电视或网络直播。
25.强化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渎职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督,防止和纠正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为。加强对诉讼程序严重违法,侵害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监督,防止和纠正有案不立、违法立案,刑讯逼供、违法取证,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款物,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滥用职权致使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等问题。加强对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严重错误案件的监督,着力纠正定性明显错误或处理严重不公,损害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问题。加大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促进监管场所依法管理。探索开展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
26.保障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各级党委要带头维护司法权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实施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参与诉讼活动、认真履行协助义务、自觉履行生效裁判。对重大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要主动出庭应诉。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对非法干预司法活动进行备案登记、查处的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司法活动的干扰,依法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案件的报道,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健全司法纠错机制。加大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联动威慑机制,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