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
❶ 《公立高等学校如何走出法治真空
公立高等学校如何走出法治真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维度
目录
一、引论
二、法治真空的初步解封
(一)政治化教育与改弦更张
(二)母校情结、恩惠意识和权利观念
(三)回应型司法之初兴
三、公立高等学校的招生
(一)分工合作模式
(二)高度自主模式
(三)市场化运作模式
四、学校管理法律关系的定性
(一)公法和私法之争
(二)为何而争
(三)欧洲和美国的制度扫描
(四)公法、私法交错与厘清
五、大学自治、司法介入和良法之治
(一)大学自治与法律保留
(二)中国语境下的困惑
(三)自治的生长:又一路径?
(四)司法的尊重与干预
(五)怀孕被勒令退学?一个个案的分析
六、结语
一、引论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大陆的公立高等学校,在经历和实行国家有关教育管理、投资、招生、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毕业就业等多方面改革措施之同时,面临着主要由学生直接发起的法律挑战。在一股令国人瞩目的诉讼浪潮之中,公立高等学校,或者以民事诉讼被告身份,或者以行政诉讼被告身份,步入法庭应接着来自学生的质问。目前,诉讼案件涉及的领域,一般包括公立高等学校的招生、对学生的惩戒、颁授学历和学位证书等。诉讼实践的广泛展开,亦引发学界与司法界纷纷就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期厘定以往在学校和学生(进而学校与教师)之间模糊不清的法律关系,从而为方兴未艾的此类诉讼奠定法理基矗
由于在大众意识和法律文本之中,公立高等学校与国家行政机关是两类不同的组织,而行政诉讼制度在确立伊始,为了促进广大民众之理解,又被一种民间流行的俗语即“民告官”所化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认知的误区),故而,针对现实中发生的学生告学校的行政案件,法院判决、学理议论,都就公立高等学校为什么得以成为行政诉讼之被告问题,倾注了大量的解释。与之关联的,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与地位、[1]大学自治是否排斥司法干预、[2]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3]亦成为讨论的热点。另外,法院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中,破天荒地运用了实定法未明确规定的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又是法学者经过比较研究、从国外移植过来的一种理念,[4]这也导致论者们对正当程序原则的由来及在我国的适用、对法官在案件审理中担当“立法者”角色的正当性等,给予了相当的关注。[5]而2002年发生的一起女大学生怀孕被学校勒令退学的事件,再度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现行管理制度、特别是高校自主权与学生个QQQ利之间关系问题的广泛讨论。
在当事人、媒体、学界以及司法界的共同努力之下,公立高等学校终于走出象牙之塔,开始接受法治的考验。这个断言并非意味着,在此之前,我国大陆的公立高等学校处于“无法无天”的境况。相反,高等教育领域不仅有《学位条例》、《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四部法律予以相应的规范,而且还存在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公立高等学校也基本上在按照这些规则办事,并非没有秩序可言。然而,有既定的规则只是法治的一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为其违反规则的行为承担责任,是法治更为重要的应有之义;有规则而无责任追究机制,实等同于无法治。就此意义而言,公立高等学校终于必须为其作出的一些管理行为而与学生对簿公堂,乃迈出法治真空的第一步。
可是,由于我国奉行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分野的制度,公立高等学校在法律上又享有“自治”的权利,[6]因而,高校在哪些事项上的处理行为所引起之纠纷有接受司法监督的必要性,其中,又有哪些纠纷得通过民事诉讼加以解决、哪些得通过行政诉讼加以解决,就成为上述追究机制完善、法治成为现实的关键问题。更进一步言,如果说追究机制之存在与改良可以促进“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那么,这也只是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式法治理念的一层意义。而近来发生的案件还折射出更深层次的信息,即公立高等学校予以遵循的规则本身,存在是否制定得良好的问题,例如田永案曝露正当程序规则之匮乏、刘燕文案揭示学位论文“外行审内行”规则之弊并女大学生因怀孕而被勒令退学案反映学籍管理规则之滞后于个人受教育权的发展。于是,若要使法治之光真正眷顾大学殿堂,如何达到法治的另一层意义-良法统治,亦成为当前必须给予思考的问题。
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法治模式,引领我们提出上述问题。不过,法治的实现既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公立高等学校一家之事。公立高等学校以往偏安于法治没有观照的角落,而在上个世纪最后几年被学生提出法律挑战,这两个事实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之下由各种因素促成的。当这些内嵌于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因素发生了历史性变迁以后,公立高等学校以及承担教育立法、教育行政和司法审判职能的国家机关,面临着学生群体(乃至教师群体)自发的、强烈的权利与法治需求。也许,把思考置放在这样一个社会变迁、转型的背景之中,将更有助于我们寻求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
转载
❷ 如何依法治校,打造法治校园
高校法治复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制主要问题:学校整体法治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学校的法律体系 不够完善。加强高校法治文明建设的途径: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自觉、主动依法治校是法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法治文明程度的主要表现。加强高 校法治文化建设,文化是文明的起点,大学文化是育人的重要手段, 应把法治文化纳入到大 学文化的建设范围内。完善法规体系,健全学校各项制度,我国的高校是社会的缩影,涉及教 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他们构成高校法治的主体,其权利与义务关系构成 高校法治的对象。这几个 多元主体彼此相对独立、 彼此依赖、彼此互相制约而又彼此合作, 权利与权力的相互关联,关于高校的法制与法规应有针对性地对此加以调控和制约,以实现高 校各主体之间的和谐共进,共同发展。增强联动力度,密切高校与司法部门的联合,规范高校 活动依赖于外部的国家法律与高校内部各项制度,这些法律与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高校有法可依 ,但要做到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与国家法规之间不冲突,制定的制度要根据学校外部环境与高 校自身 发展情况,不脱离实际情况的需要。
❸ 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意义
学生复具备了一些法制律知识了,不仅懂得知法守法更要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者帮助别人维护合法权益,不懂法不小心犯法了或者中了圈套也不懂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那就亏了。
你们用排斥的心理去学习法制教育当然会收获甚小,还要质问法制教育的意义。
❹ 依法治校是党的十几大提出的
依法治校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严格依法办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4)高校法治扩展阅读:
依法治校是高校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是高校管理走向科学化、制度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依法治校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实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更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
高校法治观念与依法管理意识还较为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与措施尚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未成为高校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❺ 如何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
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有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❻ 如何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
1、通过墙壁上绘描大标语,宣传栏定期法制专栏,教室悬挂宣传横幅和标专语牌给学生提供一个校园法属制文化建设氛围。
2、每星期开设一堂法制教育课。
3、要求教师在教授文化课时渗透有关法律法规内容。
4、每学期请公检法系统人员上一堂法制教育课。
❼ 依法治校是党的什么
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高校依法治校的本质要求。
高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推动实现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高校治理历史经验的总结。从新中国建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经历过不同的阶段和方式,高等学校治理也随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式。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唯有强化高校党委对本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切实保障高校使命的有效实现,才能凸显党在高校的核心地位,体现新时代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要求。
(7)高校法治扩展阅读
推进依法治校的法治要求:
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这是党的全面领导在法律领域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党内法规,还是行政部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部门规章、行政法规,乃至宪法、法律都以法的形式确认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
国家以法律和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明确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都明确强调党的领导。比如,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此外,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也明确了党的领导在依法治校中的极端重要作用。
依法治校是贯彻依宪治国重要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校要求学校内部要通过制定内部的规章制度,细化、具体化有关法律法规,把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到细处、落到实处。
❽ 论述大学生如何提升法治素养
如何提升法治素养?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需要坚持从小事做起、加强自我修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等,具体如下:
1、坚持从小事做起。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知行合一,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加深对“知”和“德”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完善自我。
2、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认真学习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将道德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习惯中,养成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美好品德,修身律己。
3、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懒散、消极的生活态度,与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交朋友,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摒弃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4、丰富知识储备。中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在空闲时间学习其他知识领域的内容,学习法律知识,端正法律观念。只有心怀学问,心怀法律,才能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5、提升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需要明白高素质需要具备哪些特质,然后以此为目标,不断自我培养,自我强化,让这些特质逐渐内化到我们灵魂深处,成为我们自己美好的素质。
6、要把自己放入到高素质环境,团体之中,相互感染,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需要不断学习,不能够只停留在一个层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